《古都的秋》读后感作文五篇(最新)

时间:23-07-14 网友

  《古都的秋》读书心得体会1

  那么,“清”“静”“悲凉”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文章的情感主旨到底是什么呢?

  “清”字当为“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之意。“来得清”,即是指这秋来得纯正,来得彻底。你看,且不说“陶然亭的芦花,柳影”“玉泉的夜月”,也不说“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就说故都的任何一所院落,任何一处“破壁腰中”,不全都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吗?正因此,这故都之秋,才会被称为具有“十分的秋意”而令人“想饱尝一尝”。

  “静”字当为“没有声音”之意。“来得静”即是指这秋来得悄无声息,既不像春天的到来有“春雷”作“鸣”(明)证,也不像夏天的到来有“瓢泼的大雨”相伴随,更没有冬天到来时吼叫的北风、整夜的风雪。秋的到来是无声的,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不再刺眼了,也不知道哪天早晨那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总之,这故都的秋,就在你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你的身边,使你听得见,摸得着,嗅得到。

  “悲凉”的确是人的一种感觉。“来得悲凉”是说这秋的到来能够使人产生悲凉之感。请注意,只是“能够”使人产生悲凉之感,而不是人们一定都会产生悲凉之感。因为草木本无情,喜怒哀乐,皆源于人之多情。

  因此,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所表现的并不是“悲凉”之感,而是一种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一种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古都的秋》读书心得体会2

  自古文人常悲秋,“秋”常常被文人当做创作的素材。郁达夫的这篇《故都的秋》便是描写“秋”的经典散文作品。

  在作者的笔下,秋的景致朴素而生动,浪漫而唯美,有着特殊的风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下,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的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表现出一种沉静而深刻的艺术魅力。对于所描写的景致,作者的选择显得十分独到,如月色、槐树、蝉、柿子和牵牛花等。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进行细致的描绘,使文章更为活跃、生动,从而引导着读者沉浸与浓浓的秋意中。在描写秋天的北京时,郁达夫不惜笔墨描绘了破屋里面租客的见闻,而对钓鱼台、陶然亭和玉泉等名胜景观却略笔带过。于是,在详略对比之下,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北国之秋的寂寞和清冷。

  郁达夫的作品向来富有淡然的感伤气息,其笔调清新而优美,具有较为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作者在《故都的秋》细腻的绘景之中多透露出的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以及悲凉情绪,读懂作者,读懂作者内心孤苦的真实体现。

  《古都的秋》读书心得体会3

  虽然《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以写景散文的角度去理解,难度就变小的多了。

  因此,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确立这一新的教育观念,将有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自觉反省、检讨我们以往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只争朝夕地克服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压抑,对创新能力的摧残,对创新型人格的蔑视,有助于使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确的方向,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

  《古都的秋》读书心得体会4

  今天,我又读了一回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开篇即开门见山,切入正题,点明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感到青岛,又从青岛赶到北平,竟为的是一饱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对故都的秋的迷恋可见一斑。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抒发主要是通过和江南之秋的对比反衬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那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马川鸽的飞声;五彩缤纷的牵牛花;北国的槐树;秋蝉的残声;北方的秋雨……”无不展现北方特有的秋意。

  家处北方的我,很喜欢诵读郁达夫先生的这篇散文。那缓缓的笔调,略带悲凉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无限的遐思。

  《古都的秋》读书心得体会5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却没有北方秋的诗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而在北国秋的描写上,郁达夫先生草草几笔,就足以将北方的秋表现的淋漓尽致。“碧绿的天的颜色,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作者的笔尖似乎又转到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的“较量”上。

  郁达夫先生的笔还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专注于北国的槐树,蝉,雨这些平常物体上,而对南方景物的描写却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点落寞的槐树,享誉“北国特产”的秋蝉,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北国秋的特点,接下来郁达夫先生又稍降写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树,而又在果树分别撰写了枣子树,柿子,葡萄,而在这里呢,郁达夫先生又只字未提南方的东西。

  郁达夫本是江南人,为何会对北国的秋又着如此深切入微的感受和观察,这是十分值得玩味的。“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看“碧绿的天空”,听“训鸽的飞声”,数“漏下来的光”。

  在这里,作者最终把笔指向南国的秋,用“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来说明南方的秋与北国秋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 ......

  《古都的秋》读后感作文五篇

《《古都的秋》读后感作文五篇(最新)》相关文档:

小王子名著读后感演讲稿五篇09-01

名著读后感500字(优秀6篇)09-01

看名著的读后感写演讲稿五篇09-01

名著读后感范文4篇09-01

文学名著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09-01

名著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10篇)09-01

名著读后感600字(精选13篇)09-01

经典名著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09-01

高中名著读后感演讲稿合集09-01

名著的读后感(通用7篇)09-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