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第1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
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
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
(3)观看矛和盾的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相机板书: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
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
学习小助手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吾盾之坚 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 誉之曰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2)朗读词语中的生字。
吾 弗 矛 盾 誉
(3)小组赛读生字。
吾 弗 矛 盾 誉
(4)学习多音字“夫”。
(5)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重点区别形近字识记:曰——日。
4.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5.教读难读的句子。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6.指导读文,学会停顿,读出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借助停顿,使学生在练读中学会读好文言文。
(1)自由练习。
(2)多种形式赛读。
(3)齐读。
设计意图:因为文言文的结构与现代文不同,所以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而赛读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三、巩固字词,练习写字
1.指生开火车朗读生字和词语。
2.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学习活动。
写字小助手
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的“矛、盾”,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3.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圈画的生字,重点指导:
“矛”字在书写时最后一笔是“丿”。(学生书空“矛”字,重点强调点的写法)
“盾”里面是“目”,不要写成“日”。(学生书空)
4.课件利用动画演示这两个字的笔顺和书写要点,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注重写字指导,在交流评议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注意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四、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1.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故事内容。
2.把《自相矛盾》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指生朗读课文。
3.导入:《自相矛盾》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自相矛盾》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加强复习,夯实所学,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根据语境联想,在小组里逐句说说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 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借助注释,默读思考后小组交流。
3.在刚才学习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觉得有哪个词或哪句话不理解呢?
4.课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谁来说说看,这两句话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语,哪句话?
(2)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誉”的意思。
(3)融情练读: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人在干什么?指名让学生接龙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引导学生感知融情想象也是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分别当楚人,夸夸坚固无比的盾和锋利无比的矛。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教师引导质疑。
(1)楚人的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是从文中哪个句子知道的?
(2)出示句子: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①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弗”的意思。
②教师相机导学:这里的“或”你是怎么理解的?
(3)想一想,填一填。
假如你是一个孩子,你会说:“ 。”
假如你是一个中年人,你会说:“ 。”
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 。”
(4)那个人的反应是怎样的?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含义。
(1)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不能应吗?
(2)出示句子引读: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立”的意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7.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古文。
8.指名互讲。
9.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理解文言文并不难,可以借助注释,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融情展开联想。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通过先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拓展延伸,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思考后组内汇报。
(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2.出示填空,引导背诵。
3.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剩余的生字:誉、吾。
(2)读生字并组词。
(3)重点指导这两个字的书写。
(4)课件利用动画演示会写字的书写笔顺,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地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同时选择重点字进行写法指导,同时加强学生间的评议,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轻声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使学生逐步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逐步推进。先借助注释在组内自学讨论,再由学生质疑,解决难点,紧接着理解其他句子的意思,同桌间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原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这样层层推进,以点带面,保证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复述了课文。
3.学生带着“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充分地读书,深入地思考,积极地表达,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辩证思维能力,提高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第2篇】
知识目标: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
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字3个,写字4个,掌握多音字“夫”。
2.理解文章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这个故事。
3.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懂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 主题导入,缓缓入情境
1.出示单元导语页。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遇到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2.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以最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韩非子。
4.请同学们跟我一起书写课题:自相矛盾。指导书写“矛和盾”。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矛和盾”的书写。
“矛”的最后一笔是撇不能丢。“盾”的第一笔是撇,要写平一些。请大家在生字表中,描红一遍“矛和盾”。
5.出示矛和盾的。大家看,这就是“矛和盾”。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
二、自练共纠,层层趣读文
1.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读文。
听到大家琅琅的读书声,相信大家都能将课文读正确了,谁敢接受挑战,读读下面的句子?
(1)指名读句子: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这么难读的句子,你是怎么读正确的?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关注课下注释,就能把难读的字音读正确。希望其他孩子也能多关注课下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字正腔圆,读音准确)
②来看第二个句子,谁试着读一读?
其人弗能应也。(简洁干脆,读音正确)(男生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③下边这个句子你会读吗?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个“夫”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放在句首,没有意思,表示即将发起议论,所以读的时候也要稍作停顿。
大家个个都是认真学习的孩子,通过预习,就能把字音读得完全正确!
④同桌合作读。
课文中最难读的字你们都读准确了,相信课文中其他的语句也能读正确。同桌两个读一读,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字,教她读一读。
(2)难度升级,指名读全文。
最难读的句子大家都读正确了,相信其余的句子一定也能读正确。谁来试着读读全文?
(3)带着节奏读。
①古人的课文是没有标点的,他们个个摇头晃脑读出了文章的韵律美。谁也能像古人一样读出第一句话的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读得真好!你又是怎样做到的?(结合课下注释,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
②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意,注意节奏和停顿,试着读课文。
③指名读文。
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每句话的节奏,韵味。掌声送给大家!
④出示节奏,齐读课文。
下面让大家对照着节奏,再来美美地读读全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难度继续升级,去掉标点,你还能读吗?
PK一下吧!一二组同学读黑色部分,三四组同学读红色部分。
(5)终极挑战。古人写文章是从右往左书写的,这样书写你还能读吗?
孩子们自信满满呀!好,男生读蓝色部分,女生读黑色部分,比一比谁是朗读冠军,比赛开始! 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巾帼、须眉齐胜出呀!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们!
三、合作深思,步步解文意
1. 回顾方法:你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把文章读得这么好!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好文章,还要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你们以前都积累了哪些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好方法?生自由汇报。
方法提示: 1.借助文中注释。
2.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
3.查阅工具书。
4.借助文中插图,联系生活经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
4.弄懂关键词:这几个词语你们理解它的意思了吗?(课件出示:誉”“弗”“应”“立”)
5.说说故事主要内容。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关键词句,现在让我们把每句话都连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吧。
四、质疑问难,环环理思维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都是了不起的学习者,这么短的时间就读通了课文,了解了文意。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读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产生了一些疑问?来,说出你的疑惑!
2.明确中心问题:你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非常有研究价值,这是经过梳理之后的问题。(课件)
“路人为什么要让楚人去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
这个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
为什么“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
3.聚焦问题源头:孩子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关键要去探讨问题的源头——也就是这个楚人的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的楚国集市,街上人来人往,谁来做做这个楚人,帮他夸夸他的盾。
评1:这个盾还不够坚固,夸赞、得意的语气再强烈些。
评2:我听出来了,这个盾很坚固。谁再来?
——这个楚人口中的盾真是——(板书:坚不可摧),谁再来帮他夸夸他的矛?
评1:这矛锋利无比,谁再来?
评2:这个矛真是无坚不摧(板书:无坚不摧)
4.引出路人的话:这个楚人为了卖矛和盾,抓住了盾坚、矛利的特点,奋力夸赞,用心良苦,那么路过的人们又有什么反应呢?
课件——有人问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积极假设,小组探讨:听了这个路人的话,我们先来帮这个楚人想想这个问题,如果他真的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你们说结果会怎样?可能会有几种结果?
明确:是呀!同学们,所以说要么只存在坚不可摧的盾,要么只存在无坚不摧的矛,他们二者不能同时存在。同学们,课文前4句是在叙述这个故事,最后一句以“夫”字开头,是作者所发表的议论,是人们的思考,这个小故事真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啊! 齐读:
课件——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读!(板书:不可同世而立)
6.体会路人问话意图:刚刚有人问:“路人为什么要让楚人去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他听出楚人话中的破绽没有?所以他这是明知故问的问,课件: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读!这是质疑为难的问,读!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是讥讽嘲笑的问,再读!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7.理解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听了路人的话,刚刚自信满满的楚人,竟“弗能应也”,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了?此时此刻他内心感觉怎么样?
预设1:尴尬 预设2:心虚
明确:他这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是不知所措的困窘,是无言以对的心虚。此次此刻,他也明白了——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再读!
8.明确寓意: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话要对这个楚人说吗?(明确:我们说话、做事,前后要保持一致。)
明确:是呀,在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前后要保持一致,这也是本文的寓意所在。
9.同学们,把我们刚刚所有的理解送回到课文中,自由读一读吧。
五、积累内化,节节提认识
1.我会背诵。
孩子们,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回归文本,试着挑战背诵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己试着练习。
(1)根据提示,课文填空背诵。
(2)根据简单提示背诵。
(3)自主背诵。
2.绘声绘色讲故事。
大部分同学都能背诵课文了,真了不起。下边我们来讲一讲《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吧!怎么能把故事讲得更生动呢?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小妙招,来分享一下吧!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讲故事不是背课文,要用自己的话完整讲述故事的内容。
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丰富故事的情节,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讲故事时注意神态、语气,加上恰当的动作和语言,可以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课件:
1.要用自己的话完整讲述故事的内容。
2.通过合理的想象丰富故事的情节。(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讲故事时注意神态、语气,加上恰当动作和语言,可以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前4句是叙述故事的内容,最后一句是作者发表的议论。所以讲故事时只讲前四句的内容。
评价:你们觉得他们表演得怎么样?你的评价真到位,他们用神态、动作演绎了人物各自不同的形象。为这几个孩子送上热烈的掌声。
3.展开想象,扩写《自相矛盾》的故事。(提示:重点把路人质疑及楚人叫卖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具体。)
六、联系生活,处处常运用
1.联系生活:孩子们,《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人们从这个故事受到启发,赋予了“矛盾”这个词语更广的含义,现在“矛盾”这个词语很少用来指兵器,更多用来形容人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相互冲突。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请大家看看下面这几个事例,看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说说你的理由!
(1)班长程明面对闹哄哄的自习教室,愤怒地吼到:“所有人都不要说话了,安静!”,结果班上立刻安静下来,他却转身和同桌津津乐道起来。
(2)乐乐的身高是1.3,坐高铁免票的身高要求是1.2米及以下,平时总是教育乐乐要诚信的妈妈让乐乐稍微往下弯腰,这样可以省下买票的钱。
2.总结:孩子们,愿你们能真正从这个故事受到启迪,在生活中,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前后摇保持一致,切勿做自相矛盾之人!
3.课后作业:回家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说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盾:坚不可摧 矛:无坚不摧
不可同世而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优选3篇)》相关文档:
自相矛盾教案07-07
《自相矛盾》的教学反思(精选4篇)07-07
《自相矛盾》课堂教学设计07-07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5篇07-07
自相矛盾微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07-07
《自相矛盾》示范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07-07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07-07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