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我叫xx,男,汉族,1971年8月出生,中专文化,xx县大庄镇王家河阳村村民,自1990年至今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27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众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纠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并多次受到县卫计局的表彰。
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讲述病情,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时时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上班严肃认真,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严寒酷暑,白天黑夜,下雨下雪,群众随叫随到,无怨无悔。闲暇之时,我会思考这样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图的不是高额回报,图的不是政治地位,而是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的医德。
201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本村村民王某在家突然晕倒,呕吐,言语困难,他的家人给我打电话,我立即起床赶到他家,根据他的情况以及高血压病史,初步判断是脑血栓,随后立即拿掉他的枕头,将头部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的顺畅,将口中的呕吐物清理干净,同时赶紧联系车辆,将其送到医院救治,经过医院的救治,病人脱离了危险,出院后,我来到他家中,对其普及脑血栓相关知识并帮助他康复训练,患者家人十分感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初期,村民对于新生事物不了解,造成村委筹资工作进展缓慢,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我冲锋在前,积极耐心的向广大村民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村民了解后纷纷前去参合,短短时间内就让本村的参合率提高到95%以上,更好的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
随着国家医改的实施,村卫生室不仅肩负着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而且承担着辖区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辖区内2228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管理了264名老年人,每年协助卫生院对他们进行一次健康体检;管理高血压262人、糖尿病83人,每季度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提供用药情况指导;定期对辖区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配合防疫科开展预防接种查漏补种工作;配合妇保儿保科调查摸底孕产妇、0-6岁儿童信息;配合疾控中心宣传各种传染病知识,使我村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走在全镇前列。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我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去,尽自己所能为村民们消除病痛,用我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一方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各项工作按照上级要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学习进步,继续为人民群众服务,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二】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有一位被当地牧民口口相传的蒙古族医生,只要是病患他都会尽全力进行医治,要是遇上生活困难的人来看病,他不但分文不取,还自掏腰包给病患解决生活难题。
“我是从辽宁来的,由于患类风湿很多年,身体无法动弹,一直在轮椅上过活,去年经人介绍,来到这里,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能站起来走路了,王大夫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正在住院治疗的xx激动地说道。
xx,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仁哲里木镇哲里木嘎查的医生。见到记者前来采访,他把排队等待看病的病患一一安顿好,才与记者交谈起来。xx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年幼时因父亲患感冒而去世,一家人的生活全部落到了他的肩上。当时年仅八岁的他因年纪太小只能四处讨饭生活,乡亲们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过得艰难,都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从那时起,xx暗暗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学医,救助他身边的人,回报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和乡亲。
一个偶然的机会,13岁那年他拜村里的老喇嘛为师,学习把脉、针灸等蒙古族传统医学,他博览医书,钻研医疗知识。为了学制蒙药,他自己上山采药,每制成一味药都亲口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来验证药品疗效。1985年,他通过了乡村医生考试,成为村里第一个有证的医生,这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折。
经过勤奋学习,xx将蒙医学的精髓学以致用,还把濒临失传的传统蒙医药浴疗法传承了下来,并且进行了创新,使治疗效果更好。他还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与苦心探索,针对北方高寒地区常见又顽固的风湿、类风湿病,独创了一套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说起记忆最深的病患,xx回忆,多年前科右中旗火车站有一个来历不明的青年,当地的人都怀疑他有精神问题。xx听说之后,就来到火车站找到了这个年轻人,xx把他领到医院为他诊治。经过八个月的治疗,年轻人病情基本康复,回忆起了自己的身世,并通过电话联系上了远在xx的父亲。青年的父亲接到失散四年的儿子的电话,不敢相信儿子还活着,要来接他回家团聚。不料,这个年轻人却失踪了,经过多方寻找,xx才在一个牧民家里找到了他。见到xx,这位年轻人说出了原由,他是怕xx跟他收医药费,所以跑了出来,xx笑了笑,不但没有收他的治疗费用,还给他拿上路费,与父亲回家团圆。
像这样的事情,xx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了,他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就是,“有钱没钱先看病,来我这里,看病最重要。”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了医生的医者仁心。他说,来我这里看病,凡是困难户、70岁以上的老人、3岁以下的小孩、残疾人、五保户、癌症患者、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是免费治疗。
xx始终将病患放在第一位,每天为七百个患者看病,工作十多个小时,一年的门诊量二十万。由于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很多人慕名而来,这其中不乏有许多外国友人。据xx介绍,有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等十八个国家的患者来找他看病。xx表示,“治病救人不分国界,只要是来找我看病的患者,我就将他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
xx从小没有上过学,他深深地知道知识的重要。为此,他多年来一直出钱资助贫困家庭学生,让每个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学。从2016年到2018年,xx出资帮助西哲里木中小学57个学生,每学期给每个学生2000元生活费,每年给学校购买5万元的学习用品。
说起好多人称他为“草原神医”时,xx连连摆手说:“我只是农民的孩子,希望用自己的所学回报我的家乡,救助更多的人,尤其是曾经帮助过我的乡亲们。”
因xx长期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乐善好施,不图回报,他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最美乡村医生”“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奖”“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等多项荣誉。
【篇三】
xx,男,1954年出生,大专学历,xx县文疃镇草岭前村人,现在xx县甲子山医院中医科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全科乡村医生,他以脑卒中中医康复治疗为主,成功针灸康复脑出血及脑血栓后遗症患者几百例,效果非常理想。从医四十多年来,从未发生医疗纠纷,他为人正直诚实,与人相处真诚热心,工作作风严谨务实,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惊人的壮举,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凭着娴熟的医疗技术,高尚的道德品质,赢得了同行的称赞和患者的赞誉。2004年被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专家技术委员会表彰为“弘仲景医德济民众展华佗医技送健康”健康使者。
立志从医济苍生
xx出身中医世家,其曾祖父魏同升是清朝秀才,一生从事中医治疗,祖父魏熙昌是xx县甲子山医院建院第一任院长,优秀的中医医师,叔父魏家鹏现任xx县中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受家庭熏陶自幼立志,长大后要像前辈一样悬壶济世,为病人解除疾苦。1974年,他以以师带徒方式在甲子山医院学习两年,因品学兼优被村委推荐到xx县“五·七”大学脱产学习三年。因为当时家境贫困,且已结婚生子,他没有钱吃饭坐车,每周都是背着烙好的煎饼步行七十多里路到县城上学。虽然生活上仅够勉强维持生计,但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只有拼命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实现抱负、救死扶伤。
两年来,除了刻苦学习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每学期都能取得第一名。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义无反顾的回乡当起乡村医生。付出就有收获,很快他的能力就得到同行和患者的认可,慕名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1998年,因医术高超被文疃镇甲子山医院聘请到医院中医科工作一直到现在,他始终从事着普通繁杂、默默无闻的工作,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服务着乡村百姓。
无私奉献解民忧
xx刚从事乡医时条件非常差,村委盖不起房子,他就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为病人看病,他为人正直低调,处处为患者着想,不管黑天白夜、刮风下雨,总是有求必应,时常半夜多次起床为病人看病,很少能睡个囫囵觉。有时一天都被患者层层“包围”,连方便的时间都没有,能按时下班的时候几乎没有,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日夜,几乎天天如此,但他对待病人始终不厌其烦,耐心解答,他总是朴实地说,这么多年已经习惯啦,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对得起身上的白大褂,对得起患者对我的信任。“医者父母心”,不管是对家人还是对乡亲的困难,他总能慷慨解囊。在村里,他是个热心人,谁有困难他都会无私的帮忙,十里八乡无不称赞其为人。
对于一位花甲老人本应是退休安享晚年,但他从不把自己当做是60多岁的人,依旧在一线看病问诊,每天查房、开药、解答患者疑问,有时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常常不能按时吃饭,可他从没叫苦叫累。面对排队寻诊的病人,他经常舍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把自己的时间留给病人去支配。由于他的仁心仁术,很多病人慕名而来,他总是在百忙之中热情的接待他们,认真的进行诊治,让他们在痛苦时能感受到一丝温暖,增强治病的信心。患者能够在最危难的时候想起医生,这说明医生是他完全信赖的人。现在,在甲子山医院,无论病房还是门诊,许多病人对他都非常依赖。患者都说,看到魏医生就如同吃了颗定心丸,心里踏实。
仁爱之心获赞誉
中医近儒,仁爱为本,xx一直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医疗交通条件较差,虽然自己也不宽裕,但为了方便患者,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治好病,他就把自家仅有的几间房子腾出来一间让外地病人住,并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们,天天给他们送饭,自己吃什么就给病人吃什么,有时一个屋子里住三、四个瘫痪病人,他从来都不嫌弃、不厌烦、不怕脏、不怕臭,始终让妻子做饭给她们吃,保证病人都能吃上口热乎饭。有时遇到家庭负担重的病人,他都是免费为他们治疗,还勒紧自己的裤腰带管他们吃喝。他的仁爱之心让很多患者感动的热泪盈眶,激动的说他就是患者的再生父母。
医者仁心,春风化雨。由于病人对他的尊重,不管比他大还是比他小的患者,都尊称他“大哥哥”,尊称他的妻子“好嫂子”。很多病人多年后都忘不了他的恩情,逢年过节都来看看他们的“大哥哥、好嫂子”。曾有一个二十几年前的日照籍患者带着他长大成人的孩子专门来登门感谢,他说:“我这次费尽周折的来登门感谢魏医生,就是为了让孩子不要忘了这位曾经把自己当亲人来治疗的好哥哥,让孩子记住魏大哥的家门,等自己以后走不动了也要常来看看他大伯。”这位患者的孩子近几年还来登门道谢过。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面对病人的感谢,他总是说,作为医生,既要有济世之才,更要有济世之德;既要有“妙手”,更要有“仁心”。
苦练医术为病人
xx虽然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但是为了更好的治病救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始终坚持学习、苦练医术,虽然年过半百,但仍然不断学习提高,从不怠慢,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医患沟通新技巧,从未发生过医疗纠纷!六十多岁也不忘跟上时代的步伐自己硬生生的学会了电脑,电子处方运用的游刃有余。因为条件所限,他60岁时才报名参加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个年龄人的精力和记忆力已远远不如年轻人,但是凭着一股冲劲和从医热情,在付出了常人不可想象的努力和心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从医四十多年来,他刻苦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名医医案、各家著论,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自我总结,配制了几十种中药方剂,包括治疗腰颈椎突出增生、疝气、带状疱疹、汗斑等中药处方,经临床使用效果非常理想,为众多的患者免除了外科等医治的痛苦。2004年,他写的某中医治疗方法被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关注选登,并表彰他为“弘仲景医德济民众展华佗医技送健康”健康使者。面对荣誉,xx说,所有的荣誉,只是激励我要做得更好,让我更加努力,用更扎实的医术为患者服务。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xx在四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用他崇高的仁心医德、刻苦的学习进取、高昂的爱岗敬业热情和默默的无私奉献精神对这八个字的作了最好诠释。在从医道路上,他坚信他所选择的路是正确的,所从事的职业是光荣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篇四】
气势磅礴的嵩山脚下,山川秀丽的中岳大地,人们广为传颂着一名深受群众爱戴尊崇的乡村名医。他就是被国家卫生部誉为“人民的好医生”、脑血管病专科主治医师、登封市政协委员、xx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卫生所所长xx。
2007年1月8日,由卫生部推荐,xx作为xx省唯一一位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赴京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座谈会,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
多年来,国家卫生部、省市分别授予xx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模范乡村医生,xx省优秀乡村医生,xx省优秀中医,xx市劳动模范,xx市卫生系统改革开放30年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012年登封市首批学雷锋标兵,2012年等国家及省市60余项荣誉称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xx日报、医药卫生报等数百家媒体都分别给予了表彰和报道。
从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到满头华发的老乡村医生,今年已60岁的xx,30多年如一日,扎根乡村,执著坚持,用精湛的医术为父老乡亲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用大爱书写了一名乡村医生的无悔人生。2012年,虽然年满60岁到了退休的年龄,但经市领导研究,xx同志有功于国家、有志于乡村、有恩于百姓,特别批准延期退休。
“这么多年,我只是尽到了一个乡村医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别人都说我是名医,我心里清楚,我还没有到那一步;我对别人说我是一位普通农民,别人都不相信。我就是一个乡村医生,不是啥名医,能让俺村、周围村庄、全县的农民群众都能少花钱看上病就中了。党和政府给我了很多荣誉,面对成绩,我更要谦虚谨慎,只要我还能动,就会勤奋工作,继续为乡亲们看病!”
一个乡村卫生所,从1966年建所初期只有一名医生,现在有16名医护人员;服务人群只限于本村500多口人,到现在扩展到全市14个乡镇及周边县市;从原来的一间房发展到现在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占地面积6600多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交通非常便利的新农村中医卫生所,规模比建所初期提高了300多倍。这就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xx所在的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卫生室。作为一名从医45年的老资格乡村医生,xx从一间房子一个医生一路走到今天,这份坚持来自他内心对乡里乡亲的那份真情,这份坚持源于他对基层卫生工作的那份真爱。
“我学医的初衷是为了改变家乡山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做乡村医生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
登封市是xx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在xx的西南方向。xx的家又在登封市的西南方——大金店镇梅村,这里已经是xx市的西南边界了,坐落在一片浅山丘陵中。就在这个嵩山深处的小村里,乡村医生xx为乡亲们服务了45年。
“只要有郭医生在,我们就不用急,他为我们的健康托着底呢!”70多岁的村民梅东林的话代表了梅村人的心声。
一定要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xx的家乡地处登封少林寺南,少室山脉的丘岭地区。幼年时期,因家境贫寒,六岁时即到野外拾柴。十二岁上中学时,看到家乡群众看病困难,有多少乡亲因缺医少药延误诊治而死于非命,其中有两件事使他终生难忘。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1964年,家乡脑膜炎流行,因本村没有医生,患儿因失治而死亡,xx清楚记得在那一段时间,每到傍晚放学回家,看到那地边沟旁杆草裹尸的凄凉,至今历历在目;荒山坡上野狗争食的惨叫,仍不时回响在耳边。那些失去亲生儿女的乡亲们声嘶力竭、痛断肝肠的、无助的哭喊声,给他青年时代的心灵,打上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烙印。
xx村有位郭心田爷爷,生有3个孩子均因患病失治而死去,61岁时又喜得贵子,老俩口视为掌上明珠,取名“六一”。小六一长到5岁半时,正逢这次流脑流行而感染,那是刚过了年农历2月的一天下午,天气还异常寒冷,全村里的街上像炸了锅似的围满了人,xx跑近一看,心田爷爷老俩口披头散发,满身泥土,抱着已死去的娇儿小“六一”,口出秽言,指天骂地,一会儿痛苦流涕,一会儿又仰面傻笑……残酷的现实,灭顶的灾难,使这本已风烛残年的老俩口断了香火。那断子绝孙的沉痛打击使心田爷爷痛不欲生,哭干了眼泪痛断了肝肠,老俩口彻底绝望了,老俩口都气疯了。
缺医少药的落后卫生状况,乡亲们失去亲人的无助哭喊情景,激发了xx青年时代的学医之志。“我立志一定要当一名医生,当一名好医生,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治病,减少他们的病苦,让他们一辈子都安安乐乐的种庄稼。”
1965年,大金店公社成立了中医卫校,xx曾三次托人介绍却未能进卫校学习。当时他悲痛万分,多次跑到卫校的教室窗前,看到学生们在听老师讲课,自己两眼满含泪水,久久不愿离去。这年秋天,xx用家里卖鸡蛋的钱买了《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汤头歌》、《频湖脉诀》等医学书籍刻苦自学。1966年又跟随本地的著名中医郝世斋老师学习中医,为了能到大医院进一步深造,1971年跟随本村的“付业队”到了洛阳。百方求人联系,才总算进了医院大门。
xx在洛阳涧西区人民医院学习时,正值文革时期,出门没有粮票不能吃饭,xx的父亲在家没明没黑的干活,尽力挣点钱给他买粮票邮钱供他安心学医。更使他终生难忘的是在那灾荒年之后,农民还吃不饱肚子,而又进入动乱年代的在洛阳的五年中,每逢春节回家,村子里的爷爷奶奶及乡里乡亲们,拿着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和粮票,有的三块五块,有的一斤半斤,用那长满了手茧的双手把钱和粮票交给xx,并祝福他说,孩子,出门在外抬脚动手都的要钱,咱不能饿着肚子学医生,你只管好好的学,钱和粮票不够由咱们大家揍,老少爷们都盼着你学成后早点回家来!“当时我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我知道不接这钱就对不住乡亲们的一片心意,只由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才能对得起这期盼学子学业期满早还乡的、饱含父老乡亲情意的家乡乡情!”
“我上学完全是靠自费的,家里没钱供给,我就白天拉架子车拉货挣钱,晚上跑到学校听课。”据xx的弟弟郭光银介绍说,哥哥xx在外面学医那么多年,特别是在洛阳那5年,“哥哥中午几乎就没吃过饭,顶多是就大葱吃干馍。”
进入八十年代,xx又到登封市人民医院,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和沈阳医科大学等地学习中西医和脑血管病专科共计12年。学习结束后,xx回到了家乡梅村。“当时有两三家医院都聘请我到他们医院去工作,并主动提出了很优厚的待遇。”xx一一谢绝,他的志向在家乡。他要创建能真正为山区人民服务的村卫生所。
在村支部的领导下,xx亲自挑水担石,拉砖运土,和工匠们一起吃干粮住工地,创建能真正为山区人民服务的村卫生所,后因经费不足,他就又把自己家几年来卖猪、卖牛、卖粮积存的给弟弟结婚用的钱全部捐出来,但总因款项不足,房子是盖了又停,停了又盖,一直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一座设有内外妇幼、卫生防疫、偏瘫康复等科室的医疗功能较为齐全的山村卫生所,立志一辈子扎根农村,至今一干就是45年。
一定要对病人负责
“我医术可能不高,但一定要对病人负责。”在xx的心中,病人的生命大于天。
1998年一个寒冬的雪夜,鹅毛大雪扑天盖地,寒风刺骨。午夜12点时,五、六个人抬着一个用门板做担架的病人气喘嘘嘘的来到卫生所,病人是个23岁的少妇。其母亲说今晚吃过晚饭后,女儿突然感到下腹部象“肠子断了”一样的剧疼,又恶心又呕吐,在本村打了2次止疼针,越疼越重,因不通车路,这才抬到梅村卫生所急诊。经检查,患者面色苍白,意识不清,右下腹有压疼和反跳疼,病人的出血已渗透了衣裤被褥,又染红了门板担架……根据症状和体征,怀疑是宫外孕,应马上去市医院手术。xx急忙给扎上吊针,因雪厚路滑,车辆无法通行,只好又喊来十几个人轮班抬着门板担架,十几个人则相互掺着扶着,踏着快要埋没膝盖深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的拼命向县医院急奔。
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抢救的药液滴了一瓶又一瓶,而姑娘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却越来越微弱,越来越微弱……情况十分危急,此时狂风卷着冷森森的大雪,呼啸着,翻滚着发出呜呜的响声,残暴地扫荡着山野,也毫不留情地扫荡着这支已筋疲力尽的担架120。
“一路上病人的一声声呼喊疼痛都一下一下揪着我的心。我真怕在这寒冬雪夜的半路上,因大出血无法抢救而危及病人的生命。由于心中着急,身上汗出的把内衣都湿透了。而双手却被冻得难以屈伸,僵硬木疼……”
3个小时后终于抬到市医院,经化验确诊就是宫外孕,需马上手术,因出血量过大,大夫说如果再晚来十分钟恐怕这姑娘就没命了。而在xx心中,他时刻都不会忘记,这45年来已经印在他心中的一句格言,那就是:“尽职尽责,一辈子要当一名保护父老相亲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乡村好医生!”
2003年隆冬的深夜,忙了一天的xx刚刚入睡,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患者家属要让xx到10多里外的黄岭后村为一位产后出血又高烧昏迷的产妇看病。xx二话没说,迅速穿好衣服背着药箱,跟着来人就走。当晚西北风狂啸,冷的钻心刺骨,狂风刮得连眼都睁不开,xx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走。山坡上传来阵阵狼嚎声,和同那猫头鹰单调、凄厉忽高忽低的怪叫,在这漫无人烟夜深人静的荒山上,使人感到格外阴森森的恐惧害怕。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由于心中着急,过河时xx一不小心摔倒了,冰茬划破了手和脸,冻得浑身直打颤。到病人家后,xx立即打针输液全力抢救,病人转危为安时,已经是次日黎明,学生已开始上早操了。xx谢绝了病人的执意挽留,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卫生所后,只觉得头晕眼昏,浑身慌汗,一下子瘫倒在门诊室里……45年来,像这些不论天气路况,急诊急救护送转诊的事例到底有多少回,连xx自己也数不清楚。
当年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复员军人邱国顺至今还记得,自己晚年患前列腺增生症、冠心病。200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3点左右,xx给一位脑出血病人输完液刚睡下,似乎听到有人喊了一声门,急忙起床开大门一看,雪地上躺着四肢打战的邱国顺老人。xx急忙叫护士帮忙把老人抬到急诊室。赶快插上导尿管,排约500毫升尿液后,老人慢慢苏醒过来,口中喃喃说道:“你真是救命恩人呀!”xx笑着说:“这是个很小的技术,在咱市医院连一般护士都会做。”老人擦着满脸的汗珠说:“那远水救不了咱这近渴呀!”
一定牢记中央领导的嘱咐
2007年1月8日,xx赴首都北京,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全国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并在大会上作先进事迹发言。会议期间,又被推荐参加了卫生部召开的“模范优秀乡村医生座谈会”。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对xx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赞扬:“你不但圆满完成了农村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而且又给群众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希望今后要多为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梅村敬老院有位83岁的老人叫关长兴,不幸身患多发性脑梗塞,肢体偏瘫,大小便失禁,在梅村卫生所住院治疗52天,药费共用了4508元。因为当时大金店镇正在全力兴修清凉寺水库,经费匮乏,xx考虑自己应该为政府分担忧愁,就全部免收了医药费。
脑出血而致偏瘫患者王华勤,因家境贫寒,转来卫生所治病时不但没有钱,连吃的粮食家中也没有,孩子饿的整日啼哭。xx看他们太困难,就让医护人员经常给他送米送面,并利用中草药嵩山血参粉单方配合针灸按摩热敷艾灸等中医传统自然疗法综合治疗一个月后,病人完全康复出院。
2002年春,大金店镇黄村从台湾返乡的台胞黄庭桂老人,不幸身患大面积脑梗塞,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心律失常、二便失禁,病情十分危重。xx把医护人员分成3班日夜守护在病房。经过一星期的抢救和一个月的精心治疗,终使老人康复出院,并减免了他的住院费和一切治疗费。当时电视台采访他时,黄庭桂老人满眼含泪深情地说:“共产党救了我第二次生命,还是共产党好,还是家乡人亲呀!”
梅村有7个生产组、2341口人,为了更好地了解村民的健康状况,搞好慢性病、常见病的防治工作,xx为每一位村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2次免费体检,每年6次为敬老院的五保老人义诊。并重点筛查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对人类危害较大的常见多发病;在每逢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间,从疫苗、接种对象,到卡、册、登记表,总是逐一核查复对,对于不在家的儿童,总是三番五次地上门为他们补种,要求不漏一个免疫对象,数十年来,全村儿童五苗接种率100%,人、卡、证符合率100%,未发现一例传染病人。另外每年两次对妇女病进行普查,根据病因指导用药,或利用单方对慢性妇科病进行防治,围产期建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均达100%,多年来,该村的孕产妇死亡、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一直为零。
45年来,xx坚持每年四季上山采药,走遍了嵩山的峰峰谷谷。常用野生中草药荆芥配防风治风寒感冒,荆芥配二花治风热感冒。去年秋天,xx和弟弟等五个人上山采药,因上的太高,不慎踩翻石头,掉下五米多深的悬崖,腰椎和右上肢肩关节摔伤,天黑前下不来山,他们只好割了几捆野草铺了个窝,当夜狂风呼啸刮得整座大山呜呜直响,因没带手机,可把家人给急坏了,派了十多个人找了一夜也没有找到他们,第二天几个人身上头上全是乱草和尘土,脸也变成了灰黑色……回卫生所经调治后,到现在仍留有右上肢和腰部麻木凉等后遗症。
为了方便群众就医,我们每天24小时值班,无论是炎夏寒冬或风雪雷雨,都挡不住我常年走村串户统计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季节病或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接种表册,为村民们测血压听心脏送医送药,45年来从未间断。而对于xx在xx上学的女儿,从来也没有时间接送过一回。女儿曾几次要求他到她们学校开学生家长会,因实在挤不出时间,总共就去了一回,xx还迟到了半个小时。有一次,女儿因感冒咳嗽发烧,打电话要他带点药去学校给她看一下,正好赶上那天xx正陪同市防疫站人员,冒着雨打着伞挨门挨户搞传染病普查。忙了一天的xx12点写好总结报告,午夜后一点多刚刚睡下,忽听学校打来说女儿因为高烧昏迷已住进了xx市五院的急诊电话,他和妻子急忙驱车赶到xx,来到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女儿,神志模糊,呼吸困难,两眼含着泪水,那烧的干裂的口中喃喃细语,痛苦的、不住声地喊着:“爸爸!爸爸!”看着昏迷不醒的女儿,拿着医院的诊断证明,xx愧疚的、辛酸的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妻子哭着说埋怨他白天没来给女儿看病用药,面对着妻子和痛苦的女儿,xx无言以答……
为方便山区群众就医,xx和卫生所的医生们每天24小时值班,对于退伍军人、军烈属、五保户、残疾人及贫困的病人,梅村卫生所住院不收住院费,打针和做心电图收半费。每年受益人数达5500人次。30多年来,xx济困助贫的花费多达二三十万元。
“人不能把钱看得太重,一定要牢记中央领导同志的嘱咐,多为乡亲们看病,有乡亲们信任的目光,我就知足了。”xx说。
其实,xx自己经济并不宽裕。郭家的房子还是老式的土坯墙,因为长时间受潮,用脚一蹬就会掉下一块土。xx的家人对他追求的事业可以说是鼎力相助。但提到自家的房子,xx的爱人也露出丝丝遗憾:“俺村上的人在登封甚至在xx买房子的可不少,俺家别说买房子,宅基地分了快20年了,到现在还没有盖起来。”但xx笑着说,没有盖房子也好,正好可以在那片宅基地上筹建一座中草药园,种植无公害的绿色中草药。
为了更好的照顾病人,xx以所为家,一直住在卫生所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用的还是七十年代的一张小铁床。家里人和他生气,说他身体瘦了,说他一辈子窝囊,亲朋们说他头发白了,说他太傻。xx对于这些评论总是付之一笑。
“我总是认为,是农村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是父老乡亲们哺育了我,是国家培育了我,我要用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医技报效乡亲,报效社会,报效祖国,报效党恩。只要能使父老乡亲们的身体结实,身体健康,我愿一辈子窝囊,我愿一辈子傻,这窝囊也窝囊的‘舒心’,这傻也傻的‘值’!”
xx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乡村医生等多项荣誉称号。2016年3月,他又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十位“最美乡村医生”之一。但xx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和忙碌着为乡亲们看病。
【篇五】
2001年从卫校毕业至今,xx在xx村卫生室一待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他睡觉总是穿着便衣,为的就是半夜村民叫诊的时候能够及时赶到。”xx的妻子说“为医者,德为先”这是xx十几多年从医的座右铭。面对经济条件有限的村民,xx想方设法地为他们省钱,减免诊费、药费;面对赊账的病人,善良的他,从来不往心里去。“就算没有钱,也要先看病。”这是xx一贯的行医之道。2011年至今,xx村卫生室在xx的带领下被评为全县百所标准化卫生室,他本人也被多次评为优秀乡村医生。
村民心中的“守护神”
快来啊!傍晚时分,刚端起饭碗的xx,就听到卫生室门口有村民在叫喊,声音响亮且急促。xx一路小跑,从内屋赶到卫生室门口一看,是本村王付茂的老婆,正慌慌张张地四处找他,原来,王付茂在外面喝酒了,当天朋友聚会很高兴喝多了,呕吐物窒息,引起心脏骤停xx通过诊查后迅速清理口腔分泌物,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抢救措施。
王付茂的老婆立即慌了,顿时眼泪直流。“我当时想着,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我该怎么办?幸好有吴医生在,我才安下心来。”在等待救护车的期间,吴医生一直在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让其能吸入新鲜空气;同时,他不忘运用自己的医疗知识来解释当时的状态,以达到稳定家属情绪的效果。
经过一系列的急救措施,在换上吸氧设备、送上救护车之后,顺利脱离了生命危险。此时,xx终于松了一口气,回到内屋,将已经凉了的饭菜又重新加热。
一忙起工作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已是xx的生活常态。住户分散,医疗条件有限。村里凡年老体弱或病重需要看病,xx不管天气如何,白天深夜,都会及时出诊。几千余人的日常小病、突发疾病的诊治重担,全落在xx身上,xx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有一次村民刘女士的女儿深夜突发急病,不得已给打了个电话。当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天气极为恶劣。刘女士说:“我本没有指望吴医生会来。”然而,不到半个小时,吴医生便到了家中。
“有吴医生,是我们田营好几个村的福气。”在村民们看来,吴医生就是田营村健康的守护神。
村卫生室难得的好医生
即使已经三十多岁,xx与人聊天的时候仍显得十分害羞,并不健谈,与他为病人诊病时判若两人。田营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们,吴医生是土生土长的田营村人,除去读书那几年,他基本上在村里工作、生活,与村民的感情深厚。
乡村医生乡队伍一直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村医工作辛苦、待遇微薄。但因为村里人需要医生,从卫校毕业之后,带着从医梦想的xx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家乡,回到当时条件差的卫生室工作,而且一待就是十几年。
中医有简单、方便、高效、廉价的特点,在乡村容易被群众接受。xx说,在农村,中草药众多,通过正确的制作方法便可使用。有村民上火导致结膜炎,可以用野菊花、夏枯草泡水喝。在日常就诊中,xx对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儿科常见病、皮肤病等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村卫生室里,一有空,xx就会钻研医学。如果白天到村民家中巡诊,夜晚他也习惯挑灯夜读。凭着这股劲,他治疗好了好多村民的顽疾,是村卫生室里难得一遇的好医生。
一次,一位有5年皮肤病史的村民找到了xx,因为自身的免疫力差,他的病情反反复复多年都没有根治。为了治疗这位村民的“顽疾”,xx翻遍了中西医书籍,结合实际制定了一套医疗方案。
“很多医生在看病的时候,往往限于短期康复,只是通过用药医治好了眼前的皮肤病。”xx说。他一开始就运用中医疗法,通过养、固、补的方式,来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半年之后,这位村民的皮肤病再也没有复发。
主动定期上门,充当村民的活“病历本”
因为医术好,医德高,xx的名字传到了邻近的几个村里。如今,xx村附近村的村民也会慕名前来,xx村卫生室每天都有好多人。
通常,村里的老人经济条件不是非常好。对于来看病的患者,xx在开药时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价格最便宜;二是药效要最佳,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把出诊当作家常便饭的他,主动免去了自己的出诊费用。他告诉我们,医德是医生立身之本,做一名好医生,除了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一颗宽厚仁爱的心。
傍晚时分,就诊的病人陆续离开。妻子打扫卫生室,准备做晚饭。xx趁着空档,背起10多斤重的药箱,走向几百米之外的徐阿姨家。
xx说,村里有100多名高血压、几十名糖尿病患者,他都要定期上门测量,做例行检查。为了查血糖,大多数时候,天还没亮,他就得起床,一家一户地走访。
有句俗语说,“天寒地冻,打狗都不出门。”然而不论寒冬酷暑,在村庄小道上,人们却常常看到xx的身影。田营多个村民的名字、地址、病情都牢牢记在他的心里。“我就是一本活‘病历本’。”xx笑着说。
在走访或者出诊之后,如果路经村中独居老人的家,xx还会绕个“远路”去看望老人。
为了方便村民,xx尽量天天待在了卫生室里,尽量不外出“他啊,就是把病人当亲人!”xx的妻子说,他的手机也成了村里的“热线电话”,村里老人身体微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给他。
因为热爱这份工作,xx说,他会一直在卫生室里工作下去。“这是一辈子的事业,丢也丢不掉!”坚守阵地,无悔人生。
在现今医无悔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更多的是口诛笔伐。但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因为我不会给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十几年如一日我坚守在xx村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无数次的奖励。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幸福和成就感。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
《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五篇(可供参考)》相关文档:
见义勇为事迹材料范文五篇(可供参考)09-16
孝老爱亲敬业奉献事迹材料六篇(可供参考)09-17
清明节祭祀活动总结五篇(可供参考)10-19
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精选4篇(可供参考)10-22
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三篇(可供参考)11-15
3篇党课学习心得(可供参考)11-21
基层减负年有感范文5篇(可供参考)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