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 罡 , 薛晓娟
来源:《求知》 2021年第7期
孟 罡 薛晓娟
张伯礼,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河北省宁晋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从事中医药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 40 余载,勇于开拓、富于创新,形成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的特色,引领中医药行业发展方向,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张伯礼临危受命,逆行武汉,诠释了一名中医科学家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
医德者仁术博爱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丽宝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和维护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质疑声却接连不断,面临很多困难。如何让中医药发扬光大,为维护人民健康服务,是当代中医人的使命,也是张伯礼一直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1964年,张伯礼考入天津市卫生学校,四年后,被分配到渤海之滨的乡村,成为一名医生。在基层,他感受到缺医少药的困难,也看到了使用中草药来治病取得的较好疗效,从此他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伯礼坚持白天临床诊治,夜晚钻研中医学知识,随后又参加了两年制的天津市脱产西医学习中医班。
1979年恢复研究生考试后,天津中医学院面向全国招收首届研究生,名额只有14人。经过层层选拔,张伯礼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正式开启了他的中医药研究之路。张伯礼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诊疗及科研活动,大大提升了运用中医诊治及科研的能力。三年求学时光,张伯礼师从国医大师阮士怡,对中医近乎着迷的热爱,再加上原有的西医学知识储备,促使他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开拓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之路。
育桃李芬芳满园
1982年,张伯礼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担任老师的那一天起,张伯礼就把教师的使命放在心中,以培养人才、教书育人为己任。在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期间,张伯礼提出品德、能力、中医思维“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2009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勇搏励志班”,这个班以“责任、坚韧、克己、奉献”为班训,每年从新生中招收学员,通过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管理模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几年来,该班荣获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天津市“一校一品”思想政治工作品牌首批建设项目等多项荣誉。张伯礼还捐出自己获得的各类奖金600余万元设立“勇搏基金”,以此来奖励立志成才、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砥砺他们“勇于拼搏、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励志成才”的优秀品质。
在教学工作中,张伯礼坚持把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较扎实临床基本功,并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他首先提出强化中医临床思维的教学理念,这是中医药传承的根。他主张开展讨论式教学,鼓励师生间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创建“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教学方法,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 2009年荣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每年毕业季都是张伯礼最忙碌、也是他最幸福的时刻。在毕业典礼上,张伯礼会给近3000名毕业生授予学位,并逐个握手留念,寄语莘莘学子不忘嘱托,把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
怀大义谏言法典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都取得快速发展。但中医药发展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愈加严重。张伯礼认为任何一个学科成熟发展的标志,都是标准的建立,中医人才培养也应有统一的标准。2008年,张伯礼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国·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和全球第一个中医学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组织编写的《世界中医核心教材》13册,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有力地纠正了海外中医药教育混乱的情况,以标准为引领,推动了中医药学在海外的健康发展。
2008年,张伯礼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之后又连任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余年间,张伯礼结合自身工作为国家中医药的发展倾注大量心血。他先后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医疗健康事业发展为主题,在国民健康、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提出议案和建议60余项。这其中张伯礼最重视的是“中医药立法”,他认为,只有立法,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医药的健康发展。自2008年起,在两任人大代表履职期间,张伯礼5次领衔提出中医立法议案,4次参与立法调研,全程参与起草、修改法案,参加了3次审议会议,其间6次修改文本,他所提出的多条重要建议被采纳。2016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张伯礼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中医立法之路》,“卅载风雨几辈呼,十个春秋五上书。数次调研今年已,三审六改多踌躇。九章鼎立行如今,六十三条字赛珠。国医法典千秋事,锤落哽咽双泪出”。
除中医药立法外,张伯礼还多次围绕如何实现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提出议案。他早在2008年就提出“扶持和促进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推动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出台,包括《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
大疫前“无胆英雄”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忙于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接到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飞赴武汉的通知。年逾古稀的张伯礼身先士卒,挂帅中医战疫“国家队”,奔赴武汉。
初到武汉,根据各类就诊人员混在一起非常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特殊情况,张伯礼等提出要马上实行分类分层管理,将确诊的、发热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严格隔离开,采用“中药漫灌”方法,有效地阻断了疫情蔓延趋势。
在张伯礼等专家们的建议下,首个中医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迅速落成。在26天的运营中,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4人,其中治愈482人,82人按照休舱要求被转至定点医院,所有患者中没有一例从轻症转向重症,出舱病人无一例复阳。
连日奔波使得张伯礼的胆囊旧疾复发,中央指导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为避免影响军心,张伯礼提出不要把手术的消息对外公布,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张伯礼自己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做完手术,张伯礼以诗咏志,“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他还跟同事调侃道:“肝胆相照,我这回把胆真留这儿了。”
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过程中,中医药深度介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得到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充分肯定。在此之前,张伯礼已申请临床研究项目并火线立项,明确了新冠肺炎为中医的“湿毒疫”,并总结其发病特点,丰富了中医疫病理论。他还结合临床实践,成功研制“宣肺败毒颗粒”,成为抗疫中的“三药三方”之一,为中药成为抗疫中国方案的亮点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4月6日,全国名中医张伯礼院士工作室正式落户武汉市中医医院,为武汉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医团队。同时在针对患者后期康复干预的问题上,张伯礼早在2月中旬就筹建了两个康复门诊,并组织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有效指导了恢复期患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在诊治患者的同时,张伯礼团队积极参与线上国际学术交流,分享中国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中国经验。
国医济世,德术并彰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授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这是对张伯礼在抗疫斗争中所作突出贡献的褒奖,也是天津人民的光荣和自豪。对事业的担当、对治学的严谨、对患者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张伯礼用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与“人民英雄”的深刻内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张伯礼时刻铭记的、最看重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第一身份。在武汉战斗的82个日日夜夜里,他不分昼夜地挽救生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他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导工作实践,始终把爱党爱国爱民之情融入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不懈追求和抗击疫情的坚决行动之中,始终把守护人民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首责,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实际行动践行伟大抗疫精神的担当大义。张伯礼胸怀“国之大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第一时间响应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号令,不顾72岁高龄和胆囊炎隐痛,义无反顾奔赴武汉,为打赢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作出重要贡献。
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张伯礼作为中医界的杰出科学家、中医药领域领军人物,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秉持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精准施治的专业精神,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提出中医药早期介入、中医进方舱,深度全程介入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并筛选出“三药三方”之一的“宣肺排毒汤”,成为群众的“定心丸”,让世界见证了中医中药的神奇。
德为楷模、行为人师的国士风范。张伯礼既是“人民英雄”,也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从教40载,他对教育事业忠诚热爱,用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近半个世纪,他培养了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技高超的中医药人才;他充满大爱,爱教育、爱岗位、爱学生,用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间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作者孟罡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地方党史研究处四级调研员;作者薛晓娟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朱 健
《贤以弘德 术以辅仁——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