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精选10篇

时间:22-12-28 网友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精选10篇

篇一

xx同志是xx县中医院最初创业时期的十几名医务人员之一,当时的医疗条件与现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但艰苦的创业环境也造就了他这一代中医人吃苦耐劳、勤奋敬业的优秀品格。

由于他只在xx卫校读过3年,毕业后又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他深感医学知识的贫乏,要想提高医疗技术,自学就成了他成才的唯一出路。五十多年来他刻苦钻研医术,掌握了全面、系统、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继承和发扬前人医学精华,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对中医、内、妇、儿科比较擅长,对疑难、危重症的治疗和抢救也有独到之处。曾聘为xx省中医函授大学的辅导老师,任教学多届;先后出席过五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会,在各级专业书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获县科技进步奖四次,其中九七年主持的“宁痫合剂治疗小儿痫病疗效观察”科研课题,被省卫生厅列为中医药重点科研课题,填补了我县中医药科研列项的空白,并于2000年6月通过了省科委的成果鉴定,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鉴于他学术上的突出贡献,1999年被省卫生厅列为省级中医药专家,批准带教学术继承人两名,现在两位继承人均已出师,在中医院已经成为了中医医疗的中坚力量。2001年,他还被省卫生厅、省人事厅评为了“xx省名中医”。

xx老医师不仅医术精湛,而且仁心仁术,经常自掏腰包为患者垫付医药费,记得有一位需要手术的患者,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妻子是个残疾人,无法外出工作,家庭的所有的收入都靠他的微薄工资。自从他患病之后不仅失去了工作,向亲戚朋友借钱,东拼西凑仍承受不起昂贵的手术费。xx老医师得知他的情况后,主动给他打去电话,让他回医院接受手术。得知他支付手术费用有困难,他拿出了2000元钱,让他缴清医院的费用,等他有钱了再还,了却了他的后顾之忧。患者做完手术后格外激动:“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医生,如果不是xx医师,我的手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动。等我病好了,我要送面锦旗给他,以表达我的感谢。”xx医师却婉言谢绝了:“你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再不接受手术就有生命的危险,医者仁心都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我这么做也是尽一个医生的责任。”多年来,xx老医师为患者垫付医药费达20000多元!

他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在医疗临床的第一线,自觉地履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努力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全心全意地对待前来就诊的每一位患者。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病友,他总是以满腔的热情、和蔼可亲的态度迎接他们,让每一位病友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除急、危、重症病人随到随诊外,从不厚此薄彼,他始终认为,患者只有病情的轻重缓急之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应该“一视同仁”。久而久之,逐渐地得到了群众理解和赞赏。

他视医业为天职,几十年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地工作,曾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废寝忘食地为病人服务,也经常带着病痛坚持工作,从未计较过自己的名利得失,把病人的召唤视为荣誉,将病人的病情当作是无声的命令。曾长期亲临第一线组织并参加临床诊疗和抢救,记得有一位中毒性痢疾住院患者,在凌晨2点时分,因病情突然恶化,突然昏倒在卫生间内,他闻讯后,赶忙来到现场抢救,当时病者血流满面、一身污秽、又脏又臭,已处在极度危急之中,他立即提出抢救方案并组织实施,亲自为病人擦洗身上的污秽和血渍,这一举动也带动起了参与抢救的其他成员,经大家通力协作,很快就使病人转危为安。事后,病人激动地对别人说:“是xx老医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被锐器损伤,当时没有家属陪同,又正值下班以后,xx医师在医院门口发现他右腿膝窝外有一撕裂伤口,约四寸长、数厘米之深,鲜血直流,脸色十分苍白,步履艰难,见此情形,他二话没说,将老人从医院门口一直背上三楼的手术室,为其清创缝合,并帮助老人办理好入院手续。当时他也是累得气喘嘘嘘,身上沾满了血迹,老人躺在病床上见此情形,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xx医师的手说:“你真是比我的亲人还要亲呐!”

上述事例,在他整个医疗生涯中可谓是不胜枚举。这一切他认为只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可人们却从心里面感激他、爱戴他,给了他许多赞扬和荣誉。曾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卫生工作者”、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干部”、“振兴卫生事业先进工作者”、“科技兴县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被县卫生系统评为“十大标兵”之一,1998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十佳优质服务标兵”,199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十佳公仆”,2000年还被xx省总工会授予“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很多病人认为找他看病有安全感,宁愿较长时间等候也非得他看不可,这令他十分感动,也给了他无限的动力和勇气。2001年xx老医师已被批准光荣退休,但医院和患者却仍然要求他留下来座诊,“既然医院和广大患者需要我,认为我还行,作为一名医生,又一名共产党员,我没有理由不留下来”。至今他仍孜孜不倦地奋斗在医疗战线上,返聘在中医院继续为人民健康服务,发挥着他的余热。

行医他不求名利,做人他坦坦荡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人总是想方设法地在病人身上捞“好处”、得“实惠”,对此他是深恶痛疾。几十年来,他恪守职业道德,廉洁从医,牢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从不索要吃请、收受“红包”,婉言谢绝了难以计数的馈送。他常说:“做人要坦坦荡荡、无愧于心,我不会以医谋私、搞歪门邪道,更不会丢医生的脸,给中医院蒙羞”。他为时刻鞭策和提醒自己,特意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座右铭:“老骥伏枥夕阳短,不用加鞭自奋蹄”。他愿为广大患者和祖国的中医事业奉献出最后的光和热。

篇二

1981年,xx一从xx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便分配至xx县大埠卫生院,大埠乡地处偏僻,通往xx州市的班车每天只有一趟,村与乡的距离近则四五里,远则几十里;生活条件很艰苦,整个乡都没有通电,天一黑,家家户户就点起煤油灯,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只能拿着桶去旁边的井里取水;卫生院医务人员总共加起来不足十人,却要负责全乡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工作;卫生院设备极其简陋,只有最基本俗称的老三样诊疗器、血压计、体温表,只能对患者进行一般的检查。

从未在农村生活过得xx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便以极大的热情克服生活及语言上的不便,迅速投入到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工作中,细心地为农民群众服务。令xx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个冒雨走几十里山路出诊的经历了。

1982年春天,离大埠乡最远一个村的村民通过邻居给xx带话说,她今年70岁,家里的青壮年均在外地,她自己最近咳嗽、咳痰、劳动或活动后气喘,这几日有加重的现象,严重影响她自理生活的能力,想请xx上门服务。当时春雨绵绵,xx听“老表”讲完,二话不说拿着近十斤重的药箱包,消失在雨中。一路泥泞一路行!xx从早上九点走到中午十一点二十多里山路走了将近2个小时,等他走到患者家里的时,他膝盖以下的裤脚已经占满了黄泥巴,整个身体早已湿透。见到老人呼吸困难、精神差,xx二话不说,顾不得歇息便开始了治疗工作,老人是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旧发,考虑到老人病情比较严重,xx不放心便在当地住了一晚上,夜间他时时关注着老人病情的进展,第二天xx看老人病情已平稳,便给老人留下足够的药物交代完老人各项注意的事项之后才踏上了返回的路程。

1981年到1985年这短短的四年时光给xx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分科不明显、医务人员紧缺的卫生院,他所接诊的患者遍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甚至他还当过“接生婆”,他不知道自己背着药箱走了多少里山路,他也不记得药箱的带子背坏了多少根。“乡下看病不容易,所以每当我看到老表们因为病情好转而舒展开的笑容,每当我听着他们朴实的话语,我就觉得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苦点累点无所谓。”时至今日,xx回想当年的情景这样说道。

掀开现实的窗帘。时针指向18:30分,已经超过正常下班时间半个小时了,但是xx州市妇幼保健院新儿科大楼七楼xx主任办公室内依旧灯光明亮,隔着办公室透明的玻璃门,画面定格:xx拿着听诊器,正在耐心地给患儿检查身体,不知道xx和患儿说了什么,患儿原本紧张害怕的表情慢慢松弛下来。办公室内还有几个等待看病的患儿及家属,考虑到从偏远地方来的人可能听不懂普通话,xx操着不同的方言与各个患儿家属沟通着。时间在流逝,等他把所有患儿都看完,已经超过七点了,这时xx才卸下满身的疲惫,收拾收拾准备回家。从xx1990年调到xx州市妇幼保健院以来几乎天天如此。“家属带患儿来看病非常不容易,尤其是边远农村的患儿,我累点没有什么关系,我得尽量让他们当日就诊,早点回去。”xx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更是这样告诫科室里的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

众所周知,儿科自古以来就是医院麻烦最多的科室之一,患儿病情发展快却不能自我表达,容易对药物过敏出现不良反应,xx在xx州市妇幼保健院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年以来,他秉承一贯良好的工作作风视病人如亲人,服务热情周到,受到患儿家长的赞誉。

2005年担任xx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后,针对科里年青医生多,患儿多,病床周转快,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他认真制定制度及计划,积极组织科里业务学习,使年轻医生尽快适应工作。xx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发展成一支业务素质高、抗压能力强的精干队伍,被评为全市医学领先学科。2012年初,在他的精心谋划下,xx州市妇幼保健院成立了xx州市首家儿童重症监护室,专门收治危急重症患儿。在儿童重症监护室,基本上每一天都要和死神抗争,这里时刻上演着“生死时速”。

2012年3月21日早上8点30分左右,xx和副院长李兵飞及经管医生蔡春华一起到儿童重症监护室查房时,发现重症肺炎早产儿心率减慢、呼吸减弱、血压、氧饱和度直线下降,随即出现全身发绀。不好,立即实施抢救!xx同其他医务人员轮流给患儿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间滴答滴答地流失,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监护仪依旧鸣叫,液晶屏上两根行走的直线没有任何起伏,患儿依旧没有心跳、呼吸,并且出现瞳孔散大、四肢冰凉、肌张力消失等死亡迹象,血氧饱和度下降为零。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在持续抢救了近80分钟后,才出现了大家所期盼的生命迹像:心电监护仪上那根杂乱无章的绿色生命线慢慢的变得有规律了,患儿心跳逐步攀升,呼吸也达到了每分钟60次,血压和氧饱和度慢慢恢复。

xx行医三十多年,他从未接受过患儿家属的红包,从不请吃。不仅如此,当他看到患儿家属暂时拿不出医药费时,他常常自掏腰包,帮患儿垫付医药费。

今年6月初,一位从南康赶来的患儿在xx州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为肺炎,需立即治疗,但是其父由于来得匆忙没有带够医药费,这事传到xx耳朵里,xx一看发现自己恰好也没有带钱,便问同事借了100块钱,正当患儿家属举手无措之际,xx的100元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在市妇保院工作的20多年内,xx自己都不记得给患垫过多少次医药费了,上至五百下至几十不等,有的患儿家属记得就会将钱还给xx,有的忘记了xx也不去计较,也不当作教训,下回碰到这样的情况又照垫不误。

篇三

健康导读:在30年的医学教学和治病救人的道路上,他用真情和心血谱写了白衣天使的大爱之歌和奋斗之歌!

他叫xx,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于xxxx,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泌尿外科专家,现任xx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职务,是xx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校级学科带头人、xx省男科学常委、xx州市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xx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xx省卫生系统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在尿路结石、肿瘤、狭窄、前列腺增生症、压力性尿失禁及男科的微创治疗方面处国内先进水平,使95%以上患者避免了开放手术。

坚守岗位

“癌症?”“不可能!”“我不相信!”晴天霹雳!

去年9月,经专家诊断,xx教授患胃癌,需进行胃全切手术……

手术那天,手术室门外挤满了关切的人们。有领导,有同行,有同事,有患者……他的病房挂满纸鹤、摆满花篮,大家伙自发地为这位守护生命的天使祈福。

手术非常成功。大家多么希望xx能够好好养病,好好休息。

令大家震惊的是,如此大的手术,切口刚拆完线,xx就来到科室上班,询问病人的情况,并为病人安排手术。紧接着,在术后长达半年多的化疗期间,xx一直坚守岗位,没有休过一天假。消瘦的身体、沉重的步伐、紧蹙的眉头,谁都可以想象到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大家心痛不已,轮番劝他不要这样拼命。他说:如果不在医院,放心不下那些病人,放心不下亲手创建的泌尿外科,放心不下正处于发展中的第三附属医院……

从1988年至今,xx在医疗岗位上不断书写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做医生,凭一时热情和心灵手巧,顶多只能做个“合格医生”,为“小胜”。想“大胜”,即做个“优秀医生”,必须靠“德”。什么是“德”?xx归纳为四个字:病人至上。具体说,就是做好工作,做出成绩,创造奇迹。作为一名健康卫士,不管是生病前,还是生病后,xx始终病人第一,任劳任怨,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别人的生命,彰显了一名真正的健康卫士的崇高!

学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评价说:xx同志是说的少、做的多的新时代的好干部,是优秀共产党员的深刻体现,是白衣天使的真实写照,全校师生要学习他这种精神。

扎根xx南

xx教授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成为一名健康卫士、一名守护生命的健康使者,认为救死扶伤、拯救生命是世界上最光荣、最神圣的行当。1983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毅然填报了xx医学院,并以高分被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录取。198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xx南医学院任解剖专职老师。在当时,这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但怀揣临床医生梦想的他,毅然在任教五年后,转入xx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了一名泌尿外科医生。xx谦和踏实的为人、严谨好学的态度、扎实创新的业务,深受院领导器重和同事喜爱。

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xx逐渐成长为xx南老区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主持或主要参与市厅级以上课题10余项,多项新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获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等专业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参与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讲学及手术演示,经常在全国及省泌尿外科年会上作专题报告,把自己的新技术在xx南革命老区推广,使革命老区人民不用千里万里外出求医,惠及老区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xx南老区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

20年来,潮起潮落,红土地流失了很多人才,xx也经常面对何去何从的选择,这些对很多人是梦寐以求的机会。面对诱惑,xx经过思考后,婉言拒绝了:xx南革命老区这片养育栽培我的红土地更需要我……就这样,他一直奔波于养育他的这片红土圣地上。

2006年,xx南医学院需从第一附属医院抽调学科带头人帮扶第三附属医院的发展,学校领导想到了xx教授,认为他身上踏实肯干、干劲冲天、开拓进取的品质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xx被委以重任,调到xx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任副院长,主要负责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专科建设工作。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追求把工作做得最好。第三附属医院的泌尿外科在xx教授的带领下,从零做起,很快成为医院的领头羊,成为医院最具特色的品牌专科,目前在xx州及周边地区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多项技术填补省内空白。

德艺双馨

做医生难,做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更难。众所周知,德艺双馨就是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群众满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xx用行动诠释着德艺双馨的内涵。

2009年初,一位患有双侧肾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并右肾萎缩的12岁女孩在辗转xx、上海等大医院求治无效后,绝望中慕名求助xx教授。黄教授深知该病的棘手,看到患者家属恳切而无助的眼神,黄教授被其真情所动,同意收治该女孩。xx教授牵头成立诊疗小组,多次召集各临床科室及相关人员进行术前大讨论,充分分析讨论病情、精心设计左侧肾自体肾移植手术方案。历经8个半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血压明显下降,不再需要静脉滴注控制血压,但血压还是偏高,还得靠药物稳定。于是进行手术方案第二步,对其存在弥漫性血管病变的右侧萎缩肾切除。

经过精心治疗,患者生活能自理,肾功能、血压正常,xx省首例“儿童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一侧自体肾移植并另侧萎缩肾切除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xx教授不仅仅用双手实现了小女孩生命的转折,还让女孩全家见证了人间大爱。在入院当天,听说小女孩本来不宽裕的家因到处求医已欠下不少债务,虽然坚强的小女孩已逃脱死神的魔爪,但本来清贫的农村家庭还得面对巨额外债及继续上学。于是xx教授倡议全院员工伸出友爱之手,为小女孩献出一份爱心。

20多年来,xx教授技术上精益求精,手术上追求完美,对每一位病人总是千方百计精心设计治疗方案,用最小的创伤,最好的手术方式施治患者,让病人及家属得到满意的康复效果。他开展的腔镜手术种类、数量、质量居省内前列,技术娴熟并不断创新、优化,已向xx州市及周边地区五十余家医院推广,足迹踏遍xx南老区的山山水水。

篇四

健康导读: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精神病人是可怕的。他们发病时给自己带来很多困扰,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给社会造成极大不稳定。“疯子”成了唯恐避之不及的另类,让人闻“疯”丧胆,遭人唾弃。

然而,有一名弱女子凭着对精神卫生事业的忠诚,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和“疯子”朝夕相处整整30年。她是xx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管护师xx。

她是精神科的一名老护士,有着丰富的精神患者护理经验;她是一个低调谦和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是一个责任心强的人,是历任护士长的得力助手。

30年,360个月,1万多个日夜,xx以耐心包容、细心呵护、贴心服务的良好心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爱心共筑精神病人的“避风港”。她是用爱心筑起生命奇迹的白衣天使,是用行动实践对医学护理事业无限热爱的健康卫士。

她如同黑夜里的一盏灯,照亮着精神病人回归的方向,演绎着一则则感人心扉的真情故事。

朴素信念:到哪都要做好工作

铁门,铁门,还是铁门,层层叠叠的铁门里住着的,是1000余名生命陷入迷途的精神病患者。xx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我市唯一的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让人觉得有些神秘,甚至有些害怕。然而,这里却是全市精神病患者的“避风港”,“避风港”里有众多像xx这样坚守岗位为他们服务的护士。

30年前,20岁的xx以优异的成绩从xx州卫校毕业,被分配到xx州地区精神病医院(xx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相比其他同学令人羡慕的好单位,她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但她深入病房,看见病人呆滞的眼神和求助的目光时,她善良温软的心瞬间被深深地刺痛了——“不论在哪,都一样要把工作做好。”

凭着这个朴素的信念,她服从分配安心地成为了精神科的一名护士。

做一名服务于精神病人的护士,面临的困难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她一路走来,经历了其他护士没有经历的艰辛,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战胜恐惧:身上淤青此消彼长

精神病患者有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异常行为,要么伤害他人,要么伤害自己。在精神科里,打人毁物和侵袭现象司空见惯,且会在无征兆的前提下随时随地发生。

面对这些失去理智的特殊患者,她首先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

她尝试着每天用心观察这个特殊人群。她发现,其实不发病时,精神病人和常人一样需要关爱,渴望康复,甚至像幼儿园里的孩子一样渴望温暖的鼓励。护士对他们的好,他们都知道。时间长了,他们对护士的依赖胜过家人,会像见到亲人一样露出纯真的笑容。

于是她在想,也许,他们是一群不慎陷入精神泥沼的精灵,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没有翅膀的天使;也许,自己的点滴付出都能为拯救他们争取机会,这群迷途的精灵需要她的细心呵护;也许,只要自己不吝啬爱的付出,他们都能好起来。

她用爱心战胜了恐惧。从此,她心无旁骛抛开俗念,以一颗包容的爱心,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她不分昼夜的和他们在一起,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指导他们的治疗康复,料理他们的衣食住行,为他们及其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她每天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要反应灵敏,随时应对突然发生的变故,身上此消彼长的青紫红肿曾让她心有余悸。有一次,一名刚入院不久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被害妄想,担心食物中有毒,拒绝吃饭,xx坐到他身边耐心地哄劝。病人突然起身,将饭盆扣在xx的头上,同时一拳重重地打在她的胸口,她踉跄两步勉强站稳,胸口阵阵闷痛,头上也红肿了一大块,她忍了许久才没让眼里委屈的泪水落下。

在xx的记忆中,像这样被病人无端打骂的现象在精神科病房里司空见惯,她身上的青紫抓伤不时出现。出于对病人的理解,她没有怨言,没有怨恨,反而更加关爱他们。她常对科里新来的同事说:“精神病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只是病魔使他们失去了理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更好地善待他们,使他们早日摆脱疾病的折磨。”

信念的坚守让她忘却了工作中的伤痛。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坚守与追求中,她与这些特殊的患者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护患情缘。

细心呵护:全能“保姆”胜似亲人

“这里也许是他们心灵沙漠里能啜饮到的最后一滴水。”她说:“精神病人的心是脆弱敏感的,他们需要感情的呵护,我们把心给他们了,他们也会把心交给我们的。

xx一直这样用心与患者沟通交流。精神病人的生活大都不能自理,洗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喂饭、修剪指甲等,需要护士亲力亲为,护理工作量很大,有时候就像一个全职的保姆,从生活上、心灵上给他们细心的呵护。

在病区一线,xx总是哪里最忙、最累、最脏,她就奔向哪里。她说,个人的力量有限,她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大家。在她的感召下,整个病区凝聚了一股集体向上的干劲。

有一次病房里收治了一位“三无”病人,他入院时浑身上下藏污纳垢,头发脏乱打结,有体虱、头虱,浪迹天涯的双脚血肉模糊。xx看在眼里,怜在心里。她毫不厌弃地把病人从头到脚仔仔细细地清理了一遍,做起了全能“保姆”:先充当理发师,将缠结一气的头发修理整齐;再当搓澡工,脱掉一件件褴褛布衫,擦掉一层层沉积的污垢;再当幼儿园阿姨,把病人如虬枝般盘缠十几厘米的指甲泡上30分钟再层层修剪;最后才是当护士,把病人身上的新创旧伤认真清创包扎,对体虱者进行灭虱处置。

接诊此类病人,入院处置花费大半个时日不说,他们多半还伴有躯体疾患或传染病的可能,后续的治疗护理十分艰巨。可xx从未言苦喊累,她总是欣慰地说:看到病人被自己“修缮一新”变了个人时,再苦再累都值。

一名来自上犹的女精神分裂病人让xx记忆深刻,康复后至今像亲戚般经常走动。这名女病人才30多岁,因家里穷没有读过书,她有一次上山砍柴发现了一些很漂亮的蘑菇,采摘回家后,做了一碗蘑菇炒鸡蛋,自己舍不得吃一口,全部夹给了放学回家吃晚饭的八岁儿子。当晚儿子中毒身亡,她在自责中悲痛的快要崩溃了,家人却仍然全部怪罪于她,骂她“猪狗不如”,亲手毒死了自己的孩子。渐渐地,她开始精神异常,不穿衣服不吃不喝满山疯跑。

送到医院后,她生活不能自理,最大的问题是她不愿吃饭菜,她总是说自己“猪狗不如”,不配吃。后来,xx想了个办法,用一个大碗盛着故意搅拌得很乱的饭菜放在地上,哄她说,这就是狗吃的饭菜。她真的蹲在地上开始吃起了“狗饭”……

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诱导,她开始愿意坐在桌上吃搅拌在一起的“狗饭”了,但她又觉得身边的人都想毒死她,每天的饭菜都需要xx吃一口,她才吃一口。后来,经过近70天的药物治疗和护士们的精心呵护,她的行为和心智开始趋于正常稳定,出院时,她抱住xx放声大哭,说“曹护士比我的亲人还更亲,是你们又让我活了一次。”后来,这名患者回到家乡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和劳动,但经常会像亲人般问候xx,听她的劝导和鼓励。

出院后像这样和她经常保持联系的患者非常多,她朴实的信念在良好的护患关系中逐渐成熟:她认为,精神科护理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打针、发药、执行医嘱上,更重要的是要爱心、耐心和细心。

责任坚守:无私奉献顾不上家

“除了生孩子我不会,所有家务事几乎都是我包了。”丈夫钟远明谈起xx,有点自豪,也有点无奈。“她责任心重,老是惦记着病人的事,基本顾不上家,所以我成了做家务的‘劳模’。”

钟远明和xx一样,也在第三人民医院工作了30年。他记忆中,最艰难的日子是孩子还小的时候,xx坚守病房上晚班没时间带孩子,在锅炉房工作的他总是要背着孩子去烧锅炉,时常弄得父子俩一起全身都是灰。

用xx的话说,由于自己特殊的工作性质,忙起工作来总是顾不上家,的确有些对不住孩子,对不住爱人。因为她时刻谨记前辈们的赠言:选择护理,就是选择奉献,奉献爱心。

多年来,xx正是执着于内心的责任坚守,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爱心,赢得了广大同事、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口碑。

那年冬天,一名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被家人强行送进了精神科,她总觉得周围的环境很危险,所有人都对她有敌意,害怕地不敢回家。入院后,她仍然不让任何人接近,大喊大叫,表情紧张。

xx接手后发现患者脚趾冻伤严重,皮肤溃烂发黑,伤口中渗着脓液,发出恶臭。看到这种情景,她冒着被患者袭击的危险,一次次微笑着尝试靠近。面对她的笑脸,患者消除了敌意,突然紧紧拉着她的手跪在地上,大声哭了出来:“护士——救救我!”面对患者渴求帮助的哭喊,xx的眼睛湿润了。她深深地感到了责任的沉重。

这个患者太脏了,蓬头垢面,满身异味令人作呕。她把患者搀进病房,为她洗脸洗脚理发更衣,清洗伤口、上药包扎。冻伤的脚指头散发出阵阵恶臭,令人眩晕。她要轻柔地安慰患者,同时用熟练地为病人冲洗伤口、去除坏死组织、安置引流条,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患者顺从了、安稳了,她却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xx说,正是因为精神科所收治的大多都是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护士的服务态度和亲和力对患者的情绪影响特别大,所以她总是不敢有丝毫马虎,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名病人,每天都要提早半个小时上班,进入病房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护士长李水兰非常庆幸工作中有xx为伍。工作中的xx是老师,过硬的护理基本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值得全体同仁学习,特别是她在与不同病人沟通相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年轻的护士姐妹们都喜欢向她请教。生活上,她是护士姐妹们的贴心人,仿佛自家大姐,工作中的压力、生活的苦恼都愿意向她倾诉,她总是耐心倾听和疏导,为她们释放压力。

30年来,xx她用耐心擦亮患者迷茫的双眸,用爱心抚慰患者受伤的心灵。面对业绩和口碑,她非常淡定,她说,精神护理工作虽然苦、烦、累,但她从不后悔!她无悔自己的选择和追求。

篇五

每个患者的联系电话他都一一记好,定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回访;快要过期的药品,他提前将药名写下贴在诊察室墙上,生怕自己一时忘了,让患者服用了过期药;为减轻患者看病负担,能不用的药他坚决不用,患者看病一次服用不完的药他就拆开卖……这是乡村医生xx从业38年来一直细心做好的一些小事。38年来,xx奔波在各个村民家里,把患者当亲人,被村民们称为村里的“120”。今年1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xx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受到表彰。随后,作为全国医疗卫生界唯一的基层代表,他应邀参加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教科文卫体代表座谈会。

村民心中的“120”

xx出生于1953年,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他一心想为村民们看病,于是来到当时的公社卫生院学习。1976年,他在日红村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这一干就是38年。

38年的坚守,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年近六旬的xx,已经记不清自己曾经多少次匆忙地走在黑暗、寒冷的乡间小路上,多少次彻夜无眠陪同护送危重患者前往乡镇卫生院、市级医院就医。山村里蜿蜒的小路上,留下了xx或深或浅的脚印,见证了一位乡村医者对生命的无限珍爱。

“现在有了‘120’,路也好走了,村里有急重症病人,打个电话就可以。但在以前,交通不便,村民们要是出现危险状况,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要转诊的病人,我都会陪同护送。人命关天的事,我不能置之不理。”

“他就像我们村里的‘120’,随叫随到,真是个大好人!”当日,在xx家里采访时,附近的村民对xx的医术及为人赞不绝口。据了解,日红村地处边远山区,有15个村民小组,xx家离最远的村民家里有三四公里路。遇到病情严重无法到诊所看病的患者,不管多远,xx都会及时上门出诊。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当年,一个旧药箱、一盏应急灯和一双高筒雨鞋是他走夜路或雨天出诊时必备的物品,xx自称为自己的“三件宝”。

“只要还有希望,老朱就不会抛下病人不管。”在村民李名玉的家里,他和爱人刘小宁说起了20多年前xx“救命”的事情。1986年冬天,即将生产的刘小宁因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出现难产。xx赶到现场后,刘小宁已出现水肿、昏迷不醒等症状。xx立即做了简易担架,把她送往五云镇卫生院。当时下着大雨,xx叫上邻居,和李名玉四个人一起,一路抬着担架,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茫茫夜色中艰难前行。“刘小宁已经昏迷不醒了,不时还出现抽搐,情况非常危急。病人每次出现抽搐,我们就停下来进行紧急救治,等她情况稍微缓和,我们又抬起担架赶路。就这样走走停停,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五云镇卫生院。”xx说,由于病情危急,五云镇卫生院简单处理了一下,就要求病人转诊到市级医院。“到五云镇卫生院的时候,老朱全身湿透了。当时没有救护车,卫生院也没有车子送。老朱就赶紧找来一辆农用拖拉机,给小宁打上救心针,把她送到市人民医院。”李名玉说,刘小宁被送到医院后,该院专家紧急实施了手术,终于保住了她的命。

采访中,村里另一小组的村民华叙秀回忆道:“在10多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嫁到本组的妹妹,因与老公闹矛盾,一时想不开喝了很多酒,之后一下就晕倒在地上。我妹夫当时吓得傻了眼。我妹夫家离朱医生的诊所有五六里路程,又要翻山越岭,但朱医生接到求救电话后马上就出发了。当时,朱医生的老婆很担心他的安全,便陪着他一同赶来救我妹妹。当时天气很热,在抢救过程中,我看到他们两人累得满头大汗。等挂上点滴后,我们叫他们去睡一下,让我妹夫来陪护。朱医生却说,‘病人还没有脱离危险,还是我来照看吧’。就这样,朱医生两公婆从半夜忙到天亮,没有合一下眼,又打吊针又拿药。等我妹妹苏醒后,他们才离开。那次多亏了朱医生及时出诊,而他只收了20多块钱医药费。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感激他。这样的医生我们全村人都说好!”

空巢老人的“儿子”

“李大爷,最近身体还好吗?我来给您量下血压。”见诊所里暂时没有患者前来看病,xx拨打了村里患者李芳奎的电话。xx说,自装上座机、用上手机以来,每一个患者的电话号码他都一一登记好,以方便联系和回访病情。手机里存不下的,他便将号码抄在自己的通信录上。目前,通信录上已抄了300多个号码。

在翻看xx的通信录时,墙上贴着的一份材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近效期药品、品名、日期……”原来,xx的诊所与他家的房子就一墙之隔,由于有时工作繁忙,为防止自己忘记看药品的有效期,让患者服用到过期的药物,xx一有空就到诊所里对药品进行整理,将一些快过期的药名列出贴在墙上,过期后及时处理,绝不让过期药品流到患者手中。收拾一番后,xx带着药箱来到李芳奎家。

“相比以前,您的血压降了一些,还算稳定,但您要多注意饮食,少吸烟喝酒。”测完血压,xx叮嘱李芳奎一些需注意的事项,老人乐呵呵地连连点头。李芳奎今年80多岁,老伴也过了古稀之年,儿子长年在外工作,平时就他们两位老人还有孙女在家。由于老两口都患有高血压,xx便定期上门给他们检查,还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视如亲生父母,至今已坚持了13年。对于类似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留守儿童,他也是倍加关照,每年为家庭困难的患者免费治病、垫付的医药费就达2000元。

“我们身体不舒服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能吃药的他就给我们开药,实在不行的才打针。遇到我们没带钱,朱医生就给我们垫着,我儿子回来以后再付钱。朱医生工作积极负责,人也很好,就像我儿子一样亲,我们大家都信任他。”李芳奎说。

村民健康的“活档案”

在xx的诊所里,药房、诊察室、注射室布置非常有序,而诊察室里摆放的一台电脑更是显眼。60岁的xx竟也会用电脑?xx笑着说:“开始当然不会,可为了村民的健康,给他们录入信息、电脑报账等,我必须学啊!”其实,有了数十年来给村民们看病的经历,xx对村民们的健康状况有着充分的了解。哪天该去给哪个患者检查,他心里都十分清楚。每到幼儿预防接种时期,他就到每一个幼儿家里给他们打预防针,从不漏掉一个。近几年来,他开始指定一个地点,让需要接种的幼儿集中起来打针。有他这种细心尽责的精神,村里人到他那看病都很放心。

随着该诊所被列为县里新农合的定点诊所以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村民们看病费用越来越便宜。2011年,卫生部门出资给他的诊所配了电脑、打印机等,安装了医院管理系统,建立了卫生信息平台。有了电脑后,村民们的健康状况在xx的心里更是有了本“明白账”。如今,他用电脑报账,还将每个村民的健康档案录入电脑,工作强度和难度都增加了不少。他的工作条件也大大改善了,这台电脑与他的摩托车、药箱一起组成了xx诊所的新“三宝”。“为了村民们的健康,我辛苦些也无所谓。”xx说。

38年的付出,没有给xx带来过多的物质享受,却赢得了各界的认可和尊重,村民们对他好评如潮,他也多次获奖。

今年1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xx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殊荣。1月29日,他应邀出席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科教文卫体相关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xx就鼓励乡镇卫生院医生到村卫生所挂点帮扶、为村卫生所培养定向医生和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等问题提出了建议。“我是一名乡村医生,也是村民们的亲人。党中央愿意倾听我们的声音,我们真的非常振奋。村民们离不开我,我也不会离开他们,带着最初的梦想,我会继续尽自己所能,努力守护乡亲们的身体健康。”xx的一番话,道出了广大乡村医生的心声。

篇六

他,身背药箱,拄着拐杖,长年累月穿梭在xx镇墩坵村的田间地头和农户村舍,为村民们把脉诊疗;他,在乡村守望30年,不论是白天黑夜或是刮风下雨,哪里有病人需要,就送医送药到哪里。30年,他默默地坚守着这片淳朴而熟悉的土地,用最温暖、最无私的方式诠释着对乡邻浓浓地爱,用最朴实、最平凡的形象展现着新时期乡村医生的魅力风采。他就是左下肢全瘫、被乡亲们称为“折翼天使”的xx镇墩坵村土生土长的乡村医生——xx。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他走过了不平凡的路

笔者见到xx的时候,他正专注地为一位老人把脉。小而整洁的诊所里,xx一会给病人配药,一会儿给病人诊疗,腋下的双拐记录着他的每一次转身。

xx1958年出生于一个人多劳力少的贫困家庭,3岁时的一次高烧,因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而导致左下肢全瘫。懂事后,因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让他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高中毕业后,他拜在了村里一位有名的老中医门下,从此开始了他的学医之路。

1983年,25岁的xx学有所成,用父母借来的50元钱,办起了自己的诊所,当上了村里的“赤脚医生”。当笔者问起他为何不选择进大医院当一名堂堂正正的医生时,xx实实在在地说:“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家庭负担重,平时乡亲们都很照顾我,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我不能只顾自己而抛下村民不管。”

2000年,走过了15年的艰辛,xx顺利的获得了省里下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从“赤脚医生”正式成为了“乡村医生”。“这么些年,真得很苦!特别是晚上,有时候病人要看病,不管夜里几点,不管距离多远,他都要去,他腿脚不方便,晚上出诊我真的很担心。”说起这些年的辛酸,xx的爱人谢胜英感慨地说。“这些年,也真苦了她了,我腿脚不好,有时候出诊,遇到不好走的路,就只能她背着我,我真的很幸福,娶到这么一位好妻子。”xx看着妻子深情地说。

从坐诊到出诊他开的是“流动医院”

“多亏了杨医生,要不然,我这辈子根本不能尝到当妈妈的快乐。”采访时,笔者遇到了带着孩子前来感谢xx的村民xx。5年前,32岁的xx怀孕了,但怀的是个葡萄胎的噩耗,让xx和丈夫都无法承受。四处求医无果,家里也一贫如洗。得知道情况后,xx毅然选择了到她家去帮她诊治。“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只想尽自己的能力帮帮她。”

xx的家在最偏远的山背村,离xx所在的诊所6公里,而且不通车,只能步行。“那时候,家里两个孩子还小,我得留在家里照看孩子,他一个人去,4、5月份,雨水又多,回来的时候,经常是鼻青脸肿的,看着真是心疼。”谢胜兰告诉笔者。经过两个多月的细心调理,xx的情况慢慢好转,2008年,xx顺利地产下一名健康的女孩。“我们全家真得很感谢杨医生,那时候,我们两夫妻死的心都有,杨医生不仅让我成功地当上了妈妈,还没有收我们一分钱。”说起当年的情况,xx忍不住的流下了眼泪。

这样的事,不胜枚举……30年来xx不知走遍了多少村舍,磨破了多少双胶鞋。他腋下的双拐,见证了太多感人的故事。“小时候,我真的很恨父亲,他根本没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现在听着乡亲们亲切地叫着爸爸“杨医生”,看着乡亲们对爸爸尊重的目光,我真得觉得爸爸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我有一个伟大的父亲。”xx的小女儿杨晓芸对笔者说。

从小药方到普通药他心里装的全是老百姓

“老人家,你这是感冒引起的发烧,吃点西药,多喝开水就好了……。”xx将药包好后递给一位老人,并将他送到了门口。“记住别吃辛辣的东西,少饮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一番嘱咐后,xx才转身给第二个病人看病。

“我们要是身体不舒服,就喜欢到杨医生这里来,不仅看得好,而且不贵。”正在挂瓶的65岁的杨中仁大爷告诉记者。有一次,他的小孙女不知为何突然全身发紫、呼吸困难。刚从外面诊病回来的xx来不及吃饭,背起药箱赶到了他家。经检查后,xx初步判断是食物中毒引起的,立即采取了相应措施。一个小时后,小女孩呼吸平稳,转危为安了。“这要在大医院,没个三五千肯定治不好,但杨医生却只收了我12元钱,他真的是个好人呀。”

xx说,乡亲们的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他们最怕生病花钱。所以,他看病尽量做到减轻患者的负担。比如遇到一些慢性病的老年人,他也经常用针灸、中药帮助调理,费用也比较低。用村民的话讲,xx的药单子就是便宜、实在,大家也都乐于在他的诊所里拿药。

30年,该沉淀下多少美好的回忆,xx用青春和心血铸就医德,把全部爱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乡村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一名乡村医生的高尚医德和崇高的职业精神,谱写了一曲乡村医生心系群众、平凡岗位不平凡的动人乐章。

篇七

xx,一个普通的医疗工作者,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1984年从卫生院调入皮防所后,一直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29年来,他置“世俗偏见”于脑后,一直坚守着他一直认为就是他所应当的职责,坚守着属于他的匆匆而过岁月,坚守着他所坚持着“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的信念。

自1991年皮防所整体搬迁进县城后,他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带着家属和小孩,毅然的坚守在横市镇和麻双乡交界处的偏僻的一个小山村-康复村,一干又是20多年。

作为现在康复村的唯一的医生,xx也是“全能医生”。xx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和精力坚持为那些留有残疾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每天都能看见xx熟练的解开沾满脓血的绷带,一阵恶臭扑鼻而来。他一边安慰病人,一边细心地清洗溃烂的伤口、换药....。。为麻风残老病人一一进行保健康复指导和治疗。

除了要对麻风病患者的麻风残疾进行康复治疗,xx还担负着对全村人普通疾病的防治,村民无论得了什么病,也总是爱叫董医生过来。在2000年集中居住之前,康复村的病人分布在七八个山头,住户分散,哪条山路要走多少步,他早就已经弄得清清楚楚,提着个药箱,爬山、看病、打针、发药。xx就这样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如今,xx不仅仅是村里唯一的留守医生,还是康复村这个大家庭的一家之长,管理着村里的大小事务。在生活上,xx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村民。为让村外病人能安心养病、老有所养,他曾经想方设法的为一纯女户患者的女儿介绍对象,使该患者的女儿最终结婚生子并过着幸福的生活。为确保村里已经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有生活保障,他安排村里食堂统一蒸饭和烧开水,解决患者的温饱问题。为了村民能够更好享受到如今新时代各项惠民便民政策,他不知跑了多少次当地政府和派出所,为村里的老人办好户口、新农合、低保,解决老人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当有病人需要送往综合医院检查和治疗时,他总是亲自陪同送往。遇到害怕或歧视麻风病人的现象,他总是耐心的做思想工作,消除世俗对麻风病患者的偏见。曾经有个病人足底溃疡,突发性大出血,为了能及时治疗挽救患者生命,他及时联系综合医院,安排进行截肢手术。与此同时与残联和慈善机构联系,为患者免费给装假肢。

二十九年来,xx走了多少路,磨破了多少鞋,他不记得了。但时间和岁月,却见证他众多的感人故事。

xx29年如一日,一直兢兢业业,以麻风防治工作为己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奉献精神,得到社会及主管部门的肯定。他于1999年被xx州市“双增双节”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明星职工,1998年、2010年被市卫生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评为“卫生系统十佳预防保健工作者”,2004年被市卫生局评为“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而面对荣誉,他总是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篇八

有这么一位医务工作者,他25年如一日为着山区农村的防疫事业,他不畏艰难,靠着自己的执着和努力,在他服务的区域,防疫工作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人们原来那种“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得到改变,预防接种建卡率连续多年达100%以上。他,就是西江中心卫生院防疫科长、年近花甲的xx医生。

为做好防疫他把宣传动员当做基础工作抓

xx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可他本人却是半路出家的医务工作者。家庭的熏陶,父辈的教育,使他懂得“治病救人”的道理。一些落后的思想还在农村存在,无病先防的意识还相当薄弱,群众对于各种疾病重治疗、轻预防,造成可防可控的疾病发生,花小钱可以解决的问题花了大钱,有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改变广大群众“轻预防”的思想,xx把思想动员工作当做防疫工作的基础来抓,大力宣传预防重于治疗的道理,他坚持勤下乡,与村干部和乡村医生一道,走村串户,讲科学、讲道理,还用现实的例子教育群众。他在庄埠卫生院工作期间,一九八九年庄埠乡发生乙脑流行,凡是打了预防乙脑疫苗的人,基本上不易感染,即使感染了,也容易治好。这年,庄埠乡因乙脑病死亡人数达5人之多,经查,这都是没有注射乙脑疫苗的人。现实的例子震惊教育了群众。防疫工作重于泰山,搞好防疫接种,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广泛宣传,当地群众原来那种旧观念得到改变,从此庄埠乡的防疫工作年年攀升。从零的突破到90%的接种率,实现了防疫工作一个大“飞跃”。1999年,他从庄埠乡调到西江大乡镇,全镇接种建卡每年在五百例上下,难上新台阶。为了更好地做好防疫工作,让当地群众的健康有保障,他像以前一样,深入每村每户,见人就宣传。功夫不负有心人。西江镇婴儿预防接种建卡数很快上升到每年的一千二百多户,比以前翻了一番。为了关爱妇女,上级对18-35岁的育龄妇女动员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以确保产妇不得破伤风,可偏偏这时,社会上一些人造谣说这是打“绝育针”。为了辟谣,使免疫注射工作得于顺利开展,xx和乡村医生及同事们一道,一如既往走村串户做工作,晚上也不得闲,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真诚所至,金石为开。西江镇妇女破伤风的防疫工作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名列全县前茅。

为做好防疫他敢于吃苦耐劳

防疫工作有较强的时间性、季节性。防疫人员无法像其它医务人员一样,“朝八晚五八小时”。参加工作二十五年来,他几乎很少有双休日,xx带领下的防疫科,坚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有人值班,下乡搞防疫,不但白天忙,有时夜晚都得工作。在庄埠卫生院工作期间,有一次下乡为婴儿接种,刚好那天下暴雨,那时庄口至庄埠未修公路水泥桥,往返靠渡船,由于洪水汹涌澎湃,渡船停开,为了按约定时间赶往接种点,xx反复请求当地渔民帮助,那位渔夫被他的精神感动了,摇着捕鱼的小网船,将他送过了河,使他没有让接种点等候的对象失望。二十五年的防疫工作,是他艰苦奋斗的二十五年,他走遍了西江、庄埠两个乡镇的各个村组、各所中小学。累了,休息时睡过草坪;渴了,捧一口山泉水。手电筒雨伞随身带,风里来,雨里去,吃苦受累,他毫无怨言。

2006年春,有一天,xx去县疾控中心领疫苗,因下雨路滑,快到县城不远,摩托车失控把他重重的摔在石头堆上,当时只发现前额流血不止,他强忍头痛,爬起来赶到县城医院缝了四针。对伤口作了简单处理后,为了当天赶回单位,他速即到防疫中心,把疫苗领出来后才坐下来作短暂休息。谁知道一坐就再也无法站起来,胸部疼痛难忍,一拍片、才发现这次翻车摔断了他二根肋骨,卫生院领导不得不派车把他接回来。处理胸骨伤后,领导让他修养一段时间,可是他只休息了两天,就带伤上班,和同事们一道下乡开展疫苗接种,大家都说他是“拼命三郎”。

现在,他虽然已年近花甲、退休在即,可他仍然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认真负责。不论是防疫接种还是中小学生体检,他总是带着他的同事,吃苦在前,苦干在前,人们称赞他是能吃苦耐劳的“老黄牛”、“不老松”。

为做好防疫他乐于奉献不计名利

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xx在防疫战线上摸爬滚打二十多年,不但在本单位有良好的口碑,在群众中也有极好的声誉,群众愿意听他的,因为他的奉献精神也感动和激励了不少家长。

由于农村经济还不富裕,特别是留守儿童多、下乡为留守儿童接种,往往还会遇到贫困户一时拿不出钱,不好意思来做防疫接种。xx得知后,都尽量动员他去借,对实在借不到钱的留守儿童,他就垫付出来,这样的情况每年都会遇上几起,累计下来,光是89年至91年他为群众垫付的资金就达二千多元。正是他的无私奉献,感动了群众。免费接种后,防疫工作越来越好做。西江镇接种建卡数每年都能完成一千二百多例,占应接种数的95%。

骑摩托办事摔断两根肋骨后,xx的两个儿子为了支持父亲的工作,主动凑钱为他买了一台七座的面包车。有的人“公车私用”,可他却“私车公用”,下村不论是防疫接种,还是去中小学给学生体检,他开着私家车,带上同事,走村组、进校园,争取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于名和利,他从不追逐计较。县卫生局根据他的业绩,几次想让他担任乡镇卫生院副院长,当领导找他谈话时,他总是婉言谢绝。他常说:为人民服务,不在乎有无官职,关键要有一颗对工作的热心肠。人生一世,要多做好事、善事。搞好防疫,就可以减少疾病,造福人民,我愿意在这个岗位上做一个真正的健康卫士,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九

健康导读:“一朵白玉兰,皎皎迎春色。开在病房里,香在人心窝。”在《护士之歌》中有这样一句美丽的歌词。花开无声,香飘万家,其中白玉兰的形象,是对白衣战士坚守平凡、创造非凡奉献精神的真诚赞美和比喻。

在xx州市人民医院,就有这样一位白衣天使,人如其名的她,在31年的护理生涯中,始终与患者心贴心、心连心,始终用亲情温暖患者,用真情服务患者,用热情帮助患者。无论是在工作岗位、救援现场还是无偿献血的行列,她总是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把爱心献给千万患者,把为患者解除病痛看作最大的快乐。在许多病友的心目中,她就像一朵圣洁的白玉兰,没有娇艳,不求俏丽,而以无私奉献诠释爱心责任,以淡淡幽香传播无垠大爱。

她,就是xx州市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护士长xx。

用爱心守护生命

护理事业创始人南丁格尔说:“护士要有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和一颗善良的心”。在临床一线护理岗位上默默耕耘了31个春秋的xx始终以此为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护士长,她以身作则,带头垂范,时时处处走在困难的最前面,用爱心守护着患者生命健康,以无私奉献和高尚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着全科护理人员。

2003年xx带着领导的重托,从工作相对较轻松的内科毫无怨言来到了工作最累最繁忙的科室之一—普外科担任护士长。当时的普外科是一个多专业的学科,涉及胃肠,肝胆、胰、脾、肛肠、血管、烧伤等多专业学科。护理工作有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性,可以说不是急诊科的急诊科,同时又是小儿外科。随时的加班加点,应急处理各种急腹症、外伤、烧伤等突发事件是家常便饭,护理工作任务异常繁重。为了适应普外科高强度的护理工作性质,科室配备的大多为年轻护士,因为临床经验相对欠缺,作为护士长就有更大的压力和责任。在普外科工作的这些年里,xx经常与同事一起加班加点,一天工作十几小时是家常便饭。半夜时分的电话铃声无数次响起,常常把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但作为护士长的她,没有一句怨言。

记得2008年冬的一天凌晨2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又突然响起:“护士长,32床病人消化道大出血正在抢救,一台肝破裂急诊手术还没做术前准备,又来了二个车祸外伤病人,我忙不过来……”她二话没说,顶着寒风就直奔病房,迅速投入工作:抽血、输血、输氧、吸痰、心电监护、术前准备等一切工作都在她的手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出血病人不再呕血,手术病人插上尿管和胃管,注射了术前针送入手术室,外伤病人也病情平稳时,已是早晨6点了,她这才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值班室,稍作休息后又投入了白天紧张的工作之中。当同事问道:“护士长,半夜三更的你骑车在路上,不害怕吗?”她说:“那时心里只想着有病人危急等待抢救,哪顾得了那么多啊!”她的回答是那样的平静,但却深深地印在了同事的心里。

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正是由于xx护士长的率先垂范,科里每位护士在八小时外加班加点都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在谢护士长的带领下,大家都在用爱心、责任心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用勤奋改善服务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1年,担任护士长十余年,xx对自己的业务技术精益求精,从不满足,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练就了过硬的护理本领,科研业务全面发展。她熟练掌握了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管理经验,在胃肠、肝胆、血管、烧伤外科等护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先后在广州医学院二附院、浙江大学一附院进修学习造口并发症及难愈伤口的处理。近年来她完成科研课题10 项,发表论文9 篇。

学习全面的护理技能、创新的管理模式的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应用临床。2011年,xx从广东省人民医院学习回来后,在医院率先开展了“床边责任承包工作模式”,摸索出了一条有科室特色的护理工作模式,护士工作站前移,患者有自己的主管护士,在病房门口就能找到自己的护士,有问题都能找责任护士咨询解决,这种工作模式贴近患者,有效提升了护理质量,拉近了护患距离,获得了患者及医院的好评。2011年底她又外出学习了造口伤口的护理,开设了xx州市首个造口门诊。为了普及造口知识,她认真做课件,定期举办造口人士联谊会活动,倡导公众关爱造口人士,为患者及家属讲解造口护理知识,为他们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帮助造口人士提高生活质量和重建生活信心,她为每一位患者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随时接受患者的咨询。xx,用自己勤奋练就的护理技能和学习引进的管理理念,有力改善了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2006年普外科优质护理工作得到患者和医院的肯定,荣获“优秀护理组”光荣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x凭借忘我工作的精神和关爱患者的高尚医德,得到了医院同事的好评和患者及社会的广泛赞誉,她先后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干部”“十佳医德医风医务工作者”,获“xx省优秀护士”、2012年医院“榜样护士长”等荣誉称号。

用真情感动患者

在护理岗位上,xx与患者心贴心、心连心,始终用亲情温暖患者,用真情感动患者,对患者呵护备至,把为患者解除病痛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2009年的夏天,普外科收治了一位16岁的小伙子,因车祸导致腹部多脏器损伤,在外院手术治疗后,出现了并发症而转入普外科,辗转多家医院的治疗费用,家中已是债台高筑,当时病人高位肠瘘,肠内粪水通过手术切口外渗,浑身散发着恶臭、极度消瘦、重度腹水,反复出现腹痛,病人及家属情绪低落,对治疗几乎失去了信心,几度想放弃治疗,病人曾试图跳楼自杀,被当班护士及时制止。得知情况后,针对这个病人,xx带领全科护士,轮流守护在病人床前为他喂饭、擦身、还给他送去衣物、水果、报纸杂志等,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讲解疾病知识,每位护士经过病房时都忘不了与其交流,说几句轻松的话题,使病人树立战胜病魔,重新生活的信心,xx用自己的诚心与患者家属沟通,并为其担保治疗费用。病人及家属都深受感动,患者父亲激动地握着xx的手说:“护士长,谢谢,谢谢你们!我们全家真是从心里感激你们,我儿子病了这么长时间,我们都失去了治疗的信心,而素不相识的你们,却能这样关心珍惜他,作为父亲,我又怎么能轻易放弃呢?我就是卖房子也要配合你们的治疗。”经过三个多月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的病情奇迹般地痊愈了,小伙子的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体重由入院时的70多斤增加到了105斤,出院时患者父亲xx地流出热泪,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小伙子逢人就说“是普外科的护士姐姐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该科21床的张大爷,做了结肠造瘘,他一直拒绝看造瘘口,很难接受它的存在,情绪波动很大,认为自己残废无用,总觉得自己身上有难闻异味,不愿与人说话,拒绝进食。xx查房时看到这情况,特别耐心、细致地和老大爷沟通并给予他鼓励,在给老大爷换造口袋时,xx揭下了口罩、脱掉手套,给他换造口袋,神情是那么的专注,动作是那么轻柔,没有一句怨言,燕尾帽下闪烁着天使般慈爱的目光,同室的其它病人不约而同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xx在操作时反复耐心地向老大爷及家属示范、讲解和教授肠造口的护理知识和技巧,并告诉老大爷:“其实并没有异味,我都没有戴手套、戴口罩给你换造口袋,都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味道啊!”老大爷看到护士长的确是没有戴口罩和手套,同时还一直和自己聊天,神情放松了许多,通过几天的更换造口袋亲手演示和交流,老大爷和家属慢慢也不排斥造口,开始配合护士的护理治疗,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患者家属对xx充满了感激和敬意,感动地说:“护士长,多亏有了你的不嫌弃,不放弃,我们才能不自卑,有信心面对啊!”

用博爱诠释和谐

xx任护士长工作十几年来,积极配合科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科室团队精神,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和同事以诚相待,尽力帮助科室姐妹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上到谈恋爱及家庭矛盾,下到经济遇到困难,护士姐妹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找谢护士长。记得一年春节初五的夜晚,科室一年轻护士要行剖腹产,非常紧张,一接到电话,xx便立即赶到妇产科病房,一直陪伴她到深夜手术结束,母女平安,她才放心地回家。她总是对同事们说:“希望你们遇到困难、感到害怕的时候,能告诉我,我会在你的身边。”因此,科里年轻的护士们都把她看成“贴心的好大姐”。

xx,不仅是一位称职的白衣天使,更是默默用自己的爱心和热血,诠释着守护生命的博爱。常年工作在临床一线的xx,深知及时的血液供应对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性,在为患者做好护理服务工作的同时,她是xx州市第一批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成员,他坚持无偿献血,10年间无偿献血20余次,累计献血近3万毫升,相当于全身换了7次血,为众多急需血液救治的病人撑起生命绿荫。她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xx省及xx州市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xx州市十大献血感动人物”等多项荣誉。

xx,31年从事护理工作、31年战斗在临床一线岗位上的白衣天使,她的事迹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折射着人性的光辉,闪耀着党性的光芒,彰显着时代的光彩。她,是患者心中的白玉兰;她,是南丁格尔精神的现实写照;她,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神圣称号!

篇十

如果要在幸福安逸和举步维艰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们夫妻俩无需做出选择;如果要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事业和内陆欠发达地区艰苦创业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们夫妻俩无需做出选择;如果要在追求劳动报酬高还是低做出选择的话,他们夫妻俩无需做出选择。因为他们夫妻俩在沿海发达地区事业有成,越过越好,幸福安逸。然而,为了xx州市卫生事业发展,他们夫妻俩毅然做出了选择,放弃了已经拥有的前者,选择了艰辛的后者,如今,他们夫妻俩尽情地在医疗急救一线中挥洒着汗水。

他们为家乡卫生事业发展做出大爱的选择

凭借知识和技术跻身闯进沿海发达地区干出一番事业是多少青年学子的梦想,举艰到发达地区拓展自己发展空间是多少人的选择,放弃用汗水和时间堆砌成的高收入事业发展平台、优越宽松的生活环境,携手并肩带幼子从发达地区回到欠发达的家乡,奉献自己的力量的年青夫妻又有多少呢?如今有这样一对创业年青夫妇:1995年7月,他们在宜春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随即报考了广东汕头市澄海区华侨医院并被录取,成为那里的正式职工。15年,通过他们的勤奋工作,他们俩纷纷成为了医院临床一线的骨干力量,担任了业务部门负责人。此时,他们夫妻俩的年收入已过30万元,位子、车子、票子、孩子他们都有了。这时,他们完全有理由享受创业的甘甜,幸福地向前走,筑好他们美丽的未来。但他们依然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卫生事业发展,当他们从网上了解到xx州市组建医疗急救中心,急需具有丰富经历和技术过硬的临床医生时,毅然舍弃了举步维艰打拼出来的事业发展平台和安逸的生活环境,双双辞职参加xx州市公开招聘医技人员的行列,把自己的医疗技术奉献给xx南刚起步的急救事业,他们就是xx州市医疗急救中心医生夫妻xxxx。如今,丈夫xx担任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站站长,月收入2600元,妻子xx虽然是拥有中级职称的临床医生,但还只是市医疗急救中心临时聘用的急救医生,收入才2200元,夫妻俩月收入加起来才4800元。他们刚到xx州市医疗急救中心工作时,在xx州城区他们举目无亲,没有房子,没有亲戚朋友,只有靠租房子生活,儿子没人照顾。由于经常夫妻俩同时出诊,9岁的儿子经常被他们带到急救站里生活起居,经常靠同事照看。有一次,xx在急救站值班,xx在家正准备给孩子做晚饭,这时xx接到市医疗急救中心出诊电话说,安远县有个产妇病情危急,急需转到xx州市的大医院救治,xx立即赶往急救站乘救护车前往,把儿子一人丢在了家里,等到xx安全地把产妇送到市里的一家医院回到家时,才发现已是凌晨2点,儿子因为害怕还饿着肚子一直站在窗户旁,边哭边望着妈妈回家的路,xx一进门,一把把孩子搂到怀里也哭了起来。就这样从选择回家乡起,他们舍弃了高收入,舍弃了优越工作,舍弃了亲情,大爱的选择让他们无怨无悔。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精选10篇》相关文档:

何芹姣先进事迹演讲稿(多篇)09-01

先进事迹演讲稿(三篇)09-01

小学优秀校长先进事迹演讲稿精选09-01

公司优秀员工先进事迹的演讲稿(精选5篇)09-01

公司优秀员工先进事迹的演讲稿(精选5篇)09-01

学习之星先进事迹(共3篇)09-01

徐振明同志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优秀5篇09-06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最新5篇09-06

学习中国志愿军老战士先进事迹有感作文【5篇】09-06

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精选5篇)09-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