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青少年]浅谈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时间:24-01-02 网友

浅谈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了第659号国务院令,公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提出:“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性组织。”至此,教育已然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事实上,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升华,各个博物馆开展教育工作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2011年至今,福建博物院依托“文物在我身边――福建文博进校园、进社区双百活动”平台,在发挥博物馆教育基地功能和未成年人教育的工作中作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将以此为例,就博物馆如何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策划与实施相关教育活动谈些个人看法。

1博物馆教育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

教育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开展的陈列、讲解以及围绕陈列主题和博物馆办馆宗旨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向博物馆观众诠释藏品蕴含的信息,传递博物馆科学研究的成果,使博物馆观众理解、掌握、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来判别、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博物馆观众进一步学习的意愿,启发观众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按教育对象划分,当今博物馆教育分为成人教育和未成年人教育两大部分。本文所谈及的教育对象,是指年龄在6―18岁之间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也是情感体验开始复杂化的时期。笔者认为,博物馆教育人员必须认识到青少年观众的特殊性,根据青少年发展和学习的特质,顾及他们之间的年龄差异、兴趣差异和接受能力差异,针对各年龄层展开适当教育活动。因为教育方式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策划更能直接影响青少年对博物馆知识、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进而影响他们参观博物馆的行为与兴趣。

2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综观世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相适应的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和博物馆教育理论。如杜威的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实际生活获得经验,强调“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再如皮亚杰的“游戏参与认知”的理论:即儿童通过自发式的富于想象的“游戏”,学会认识自己和周边的环境,并与其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互动”;还有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坚信“我听到的容易忘记,我看到的容易记得,我亲手做的才真正了解。”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多感观协同记忆”,强调识记时各种感官相互配合,尽可能多地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能促进知识的理解、记忆。这些理论都对世界儿童博物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都强调引导少年儿童通过教育者创造的便于学习的环境和方式方法中,进行游戏和发现,甚至是创造。孩子们参观博物馆,教育者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他们去尝试、思考和模仿,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青少年在游戏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主动地学习知识,这对中国博物馆的从业人员是一个巨大挑战。近几年来,结合馆内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福建博物院以亲身体验、动手参与为切入口进行教学设计,让青少年经由听讲、观察与实际操作,对人文历史、传统技艺、生活形态潜移默化地了解,他们从博物馆活动中获得了自由学习的乐趣、信心和方法,想象与创作的潜力也被激发了。

3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策划过程

针对青少年而开展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是在对博物馆藏品、研究资料、观众市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确定出特定情境、主题、方式来开展。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育人员应与参与者面对面地接触、沟通、互动以保证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对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策划和组织。

我们把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块内容:

3.1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3.1.1进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需求调查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在研究物理环境对教学中的作用中发现,如果教学目标和活动配以相应的学习情境,将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可以开辟专门的相对独立的空间,设立探索空间或者体验教室。诸如首都博物馆的“七彩坊”、陕西半坡博物馆的“史前工场”、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南越王国”,还有福建博物院的“社教中心”等等。这些活动场所除了配备儿童专用的桌椅、黑板、PPT放映设备、音响设备、清洗水槽等必备设施外,还注重用形象的文化图案、符号、彩色的图片、卡通形象来装饰整个空间,并且运用动漫元素的多媒体展示方式来拉近文物和孩子们的距离,也为他们打开的博物馆的大门。

3.1.3进行活动配套教材教具的开发

博物馆教材指的是在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基础上编写的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并且有助于孩子们能更直观的了解展览、了解文物以及活动的简介、小册子、图书和光盘。教具指的是活动时用的手工材料包。 福建博物院每年结合中小学乡土教材和课本内容,将馆藏文物融合编写与课程相配套校本读物、并结合青少年的年龄、语言特点编辑出版展览解读、文物通识读本等免费送给参加活动的孩子和居民,让更多的少年儿童熟悉博物馆,熟悉文物,感受到博物馆独特的魅力。

此外,社教人员还根据每场教育活动的主题、活动目标、相关历史介绍还有文物的延伸知识编写趣味学习单,在活动前发给孩子们阅读,作为活动课程的辅助教学。诸如在《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联展》的延伸教育活动――“舟楫致远――船模制作”前夕,社教人员精心设计制作了双面五折页的学习单,展示了该展览的方位地图、游览顺序,并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按照年代顺序分别介绍了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航海业、造船业、进出口贸易等相关知识点。在学习单末尾处结合填空、连连看等参与互动的环节,让青少年朋友乘上时光之船,在历史的海洋里寻觅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老与辉煌。同时,社教人员还根据展厅内福船文物的模型,设计制作了便于在学校、社区发放的精美的纸艺船模型及其材料包,并把这些材料包送入了中小学课堂,使少年儿童在参观展览、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古船之余,可以动手参与福船模型的制作,直观感受“舟”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技术。

3.2活动时的具体步骤

经过四年来不断试验、实施和改进,目前,在福建博物院,教育活动在具体开展时一般分为“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达”“反思与评价”三个教学步骤:

3.2.1感知与体验

这是活动开展的前导部分。首先我们强调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种感受美和体会美的情景。简单的来说,就是先观察,要调动他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知器官,引导孩子们以一种感性的、整体的方式,与自然景象和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共鸣,形成立体、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在“体验时间之美――植物标本制作活动”中,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自然馆陈列,并配合观看生动有趣的PPT示范片,宛如置身植物王国,他们在这里探究节气的奥妙、找寻时间的轨迹结合馆藏动植物标本和福建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态资源进行观察、学习,并亲手采摘、制作植物标本、潜移默化体会到自然变化之美。

3.2.2创造与表达

即通过动手参与的游戏模式,借助陶艺、篆刻、彩绘、剪纸、编结、堆绣、鲜花标本、立体模型制作等基础模式,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重视小组和团体的合作,也重视个人的独立创造。例如,在“纤身绮罗留余芳”宋代服饰体验活动中,我们参照1975年福州发掘的南宋贵族仕女墓葬中出土的服饰文物原型,复原制作了纱罗大袖衫、大袖背子、窄袖襦、修身半臂、圆领袍衫、四幅裙等宋代服饰,让孩子们分组合作按照礼仪、休闲、办公等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服装进行搭配,并且陈述设计构思。在搭配创作中,社教人员尤其注重引导孩子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想,在“动手”与“动口”中,逐步加深对雅致的宋代文化及严谨的宋代服饰文化的理解。

3.2.3反思与评价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请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供大家评价,同时要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及过程,其他同学则认真倾听,然后自由评价他的作品。同学之间的这种创作交流与相互倾听可以促进他们加深自己的艺术体验。同时,让孩子们在互相鉴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反思艺术的理念,加深他们对文物外在的美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积淀,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这个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打破了过去单纯强调艺术技能的教学模式,由单向传递逐渐转变成双向的互动,让少年儿童在体验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和感受到文化和艺术的魅力。同时,还在寓教于乐地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儿童的团队合作意识、分析判断能力,以及无限发挥自由想象空间的能力。

4结束语

博物馆教育所追求的是寓教于乐,让青少年在体验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感受博物馆的美好,在创作中感悟文化的魅力,在竞技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这对博物馆教育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实施教育活动的同时还要时时观察、记录少年儿童对知识点的掌握度和兴趣点,并不断的学习新理念、改进新方式。要如何把握时代脉博、如何创新活动模式、如何设计活动方案,不断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不断在教学互动中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达到潜移默化育人的效果,对于我们博物馆教育工作同仁来说,是一个长期值得学习与探讨的问题。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自由成长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为共同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而努力!

《[博物馆,青少年]浅谈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相关文档:

参观军事博物馆有感小学作文精选5篇09-01

自然博物馆观后感(集合8篇)09-26

去博物馆的观后感300字【精选8篇】09-26

有关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300字8篇09-26

参观自然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精选17篇)09-26

关于自然博物馆的作文8篇09-26

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15篇09-26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15篇09-26

参观自然博物馆观后感5篇09-26

参观自然博物馆作文09-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