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定不移走乡村振兴道路,奋力开创“两个转变”新局面,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奋力谱写新时代XX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市各级组织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不断深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各项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XX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分县区制定具体推进方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主要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化雏形基本形成,“一特三高”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更趋完善,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以上;农民增收渠道得到实质性拓展,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年均增长8.5%,差距逐步缩小;现行标准下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低于3%;打造10个特色田园小镇、30个美丽家园试点村、100个农村电商示范村,培育100家一二三产融合优势企业;打造50个农村文化阵地、50个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50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培育500名致富带头人和致富能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强农惠农全面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活力。乡村振兴制度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的目标如期实现。
到2022年,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空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强化空间规划管制,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自然资源,严守生态、农业、城镇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划定及管控。完善城乡布局结构,着力推进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具有XX特色的田园小镇。以镇带村、以村促镇,增强城镇对乡村的带动能力。科学界定村庄留存合并,建设一批中心村。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推进城乡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进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根据资源禀赋、村庄变迁规律和现状分布,结合生产生活半径,合理确定县域村庄布局和规模,强化空心村整治合并,防止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
2.优化城乡发展布局。统筹利用生产空间,严格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根据我市实际,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园四区”建设和河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等各类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合理布局生活空间,科学合理划定管控边界,合理确定保留村庄、中心村和建制镇基础设施用地范围、布局、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维持乡村原有特色风貌,注重融入新科技、新元素,构建“一公里生活圈”“十分钟服务圈”“快速便捷商业圈”。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形成体系完整、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廊道。全面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
3.分类推进镇村建设。重点推进集镇建设,重点发展3个中心镇,兼顾一般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产业、人口向中心镇集聚。突出产业融合、产村融合、产城融合、产旅融合,加快推进10个特色田园小镇建设,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做好备建集镇规划,形成梯次推进机制。提升集聚类村庄,以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为重点,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家园试点村建设等项目,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人口、产业向中心村集中。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工业商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提升村庄集聚能力。引导部分城郊村逐步纳入城区范围和向小城镇转变,建设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和面向周边乡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加大对传统特色村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开展农村庄点、居住户籍普查,科学界定保留村庄和合并村庄界限。重点对不具有保留价值的空心村、零星散居、房屋空置率超过40%的自然村分期分批进行搬迁合并。依托移民新村、小城镇、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或通过机制引导自主迁徙,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安居和转移就业,严禁强制农民搬迁和集中上楼。严格限制拟合并村庄的新建、扩建活动。
(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实施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销号,为全面建成共同富裕打好基础。
1.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严执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坚持做到“六个精准”,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资金监管。实施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产业扶贫带动、科技人才保障、金融扶贫助推、贫困村集体经济培育五大工程。着力完善移民安置区水电路、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制种、瓜菜、草畜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鼓励引导,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资产租赁、生产服务、股份合作、经营合作、扶贫车间等多种经营,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到2020年,每个贫困村巩固提升1—2个致富产业;每个产业培育1—2个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一个技术专家组和服务团队,每个村有服务工作站;贫困村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实现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应贷尽贷、助农取款服务点全覆盖;全面消除“空壳村”。
2.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施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计划,建立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成效。坚持脱贫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机制、不脱项目、不脱帮扶,脱贫攻坚期内,对符合条件的已脱贫人口继续给予帮扶。扎实做好后续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确保每个迁入家庭至少有1个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建强移民村基层组织,全面加强社会管理事务,切实解决移民的“多人多代”住房问题。
(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1.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产能。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改良工程。实施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提升工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实施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工程,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县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村级益农信息社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基于卫星遥感、航空无人机田间观测一体化的农业遥感体系。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到2022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3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稳定在1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万亩,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小麦、玉米、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0个;创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示范县(区)1个,建设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40个,村级益农信息社150个左右。
2.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一特三高”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瓜菜、制种、草畜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和智慧农业等,着力打造国家级制种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实施蔬菜产业提质扩规行动,建设一批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建立稳定供销关系,实现优质优价。实施草畜产业节本增效行动,推进草畜一体化建设,打造优质乳制品原料基地和高端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瞄准高质量生态水产品供给,大力推广设施渔业、稻鱼综合种养等模式。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突出产业支撑,把红果子镇、陶乐镇、星海镇3个中心镇建设成主导产业突出、特色明显、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宜居宜业产业强镇,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行动计划,完善产业关键环节技术标准,实现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技术全覆盖,全面推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品牌化销售。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集中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企业知名品牌和名特优新产品品牌,把品牌唱响做亮。到2022年,创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集中建设18万亩制种基地、25万亩瓜菜基地、15万亩优质饲草基地、**万头优质奶源基地、出栏**万头(只)优质肉牛肉羊基地;培育区域公用品牌3个以上,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10个以上;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8%以上,标准化生产比重达到80%左右;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培育3家农产品出口企业。
3.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多样、社会化服务支撑、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集群集聚,组建联合体,培育上市企业。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实施新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提升培育工程,建设一批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站。制定出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休闲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强化农业生产与加工、流通、销售、旅游等二三产业的连接。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项目,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管制和风险防范。实施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工程,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强基层社为农服务能力。到2022年,培育家庭农场5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0家、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00家,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2家,综合服务站30个以上。
4.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工程,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联盟、创新中心“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推进成果集成应用。持续巩固提升各类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实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创新团队稳定支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现代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积极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快推进多学科联合育种攻关,提升育繁种基地生产水平。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示范推广,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协办科技型实体。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2022年,农业科技投入占全市科技投入20%以上,累计开展8项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筛选推广20项重大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5%,畜禽良种化率98%;建设3—4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5.强化水资源支撑保障。实施城乡供水水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标改造农村供水水源和净水设施,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防洪减灾工程,完善农村基层防汛抗旱预报预警体系。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加快推进以水权交易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重点的水利改革,落实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大力实施农业节水行动、现代灌区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节水型乡村。实施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地下水年度用水管理,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区。推进乡村湿地保护恢复和综合治理,整治乡村河湖水系,建设农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实施智慧水利工程,推进水信息整合共享,提升乡村水利管理服务水平。到2020年,治理地下水超采区447平方公里。到2022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万亩以上,智能化高效节水面积达到**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
(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深入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1.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支持平罗、惠农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打造集农产品生产、加工、研发、营销、物流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通过产村融合创建示范园,加快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一镇一业”“一镇一品”“一镇一韵”,科学规划建设,提升服务功能,抓好3个中心镇培育,全力打造10个特色田园小镇,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巩固提升美丽家园试点村建设,加强休闲农业村庄道路、供水、厕所、停车场以及自驾车营地、旅游驿站等设施改造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力度,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村庄、基地(园区),树立和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品牌。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行动,巩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成果,建设和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各类资本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农商互联,鼓励供销、邮政、快递和商贸物流企业在农村经营布局,打造工业品、消费品下乡和特色农产品、旅游纪念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流通业态。鼓励企业在第三方平台开设XX特色农产品销售馆、旗舰店等电商促销平台。创建一批电商产业园、物流园、创业园。加强电商人才培训培养,推进电子商务进村入户。探索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到2022年,打造2个田园综合体,培育30家以上星级农家乐、30个特色农业示范村,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00家以上;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个、省级5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培育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1个,农村电商服务企业2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亿元。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农民参与融合能力。鼓励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险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机制扶持引导,推行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将农业产业化扶持等资金入股龙头企业,通过折股量化让农户参与分红。发挥政府扶持资金作用,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探索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数量作为安排财政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推行终生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就业援助行动,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到2022年每年培训**万人,转移就业**万人以上。
3.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引导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带头人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出台激励帮扶机制,鼓励和引导市属企业、企业家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设立返乡下乡人员创业扶持基金,搭建平台、聚集资源、服务创业,加快建设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等双创载体,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支持农民就地创业。实施返乡下乡创业行动,开展返乡下乡创业专项培训,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开展育才强企计划,实施巾帼创业行动、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到2022年,培训农村双创人员和双创导师**人次,创建**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聘任优秀民营企业家“名誉村长”100名。
(五)建设美丽乡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美丽乡村。
1.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重点围绕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改造四项硬任务,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抓好省确定的试点乡、试点村创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区)处理”主体模式,完善收集处理设施,建立环卫清扫保洁、垃圾转运处理、运营维护机构队伍和运行体系。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城镇近郊村庄生活污水逐步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统一处理。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在有条件的村庄推进水冲式厕所改造,在集镇、村部、市场等人流量较大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公共厕所,同步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和修编,推进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加大乡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实施村庄增绿工程,建设一批具有XX特色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管护长效机制,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到2020年,省确定的试点县(区)、乡、村全面完成创建任务。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村庄达到90%左右,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基本消除;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农村污水处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大武口区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区)。每年绿化美化10个村,建设一批乡村公园。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以上,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到100%。到2022年,农村地区生活用水、重点流域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2.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推广应用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平罗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试点。实施农业绿色生产行动,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模式,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进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实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和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行动,保护黄河鲤鱼和沙湖特有鱼类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到2022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7%。粮食作物测土配方肥技术全覆盖。统防统治覆盖面达到60%,绿色防控技术达到30%以上,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保持零增长。
3.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坚决打好生态建设保护持久战,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试点。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推进水系联通工程和排水沟综合治理,取缔所有入河入沟工业企业直排口,重点流域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天然草原保护工程,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进植树造林、村镇绿化美化等重点生态工程。严格落实封山禁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红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实施原生态保护,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到2020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到2022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3.7%以上,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人工种草面积稳定在15万亩。全市湿地面积稳定在65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程度达到**%以上。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以上。
(六)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振兴计划,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1.加强思想建设。深入开展农民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深入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着力培树一批扎根农村、勤劳致富、创业兴业、为民服务的新型农民、返乡创业人员、基层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先进典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项行动”,完善“756”创建模式,培育一批农村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争创全国团结进步示范市。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评选表彰一批农村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深入持久推进移风易俗,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推广“红七条”“黑名单”等做法,常态化整治大操大办、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充分发挥村级“两会一约”作用,培育新时代新乡贤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充分发挥道德典型引领作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巡讲交流活动,引导群众爱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争做“好少年”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进农村。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联动机制,推进公民个人诚信成果在各领域应用。到2022年,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文明村均达到90%以上,各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比例达到15%以上。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着力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等工程,挖掘保护好基因文化、名人故居、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各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立重点保护传承项目库,传承民间工艺,定期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乡土文化人才,打造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鼓励支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旅融合,拓宽营销渠道,满足群众消费需求。
3.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准推进全市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辐射延伸。实施乡村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完善行政村文化和体育设施,配齐文化专管员,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服务功能,巩固乡村文化阵地,丰富文化体育活动。实施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推进农村“百姓舞台”文化提升,组织引导、整合吸纳各类文化资源向农村文化广场集聚,调动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农村群众就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开展“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节”“我为乡亲送戏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组织“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和全民阅读等公益性品牌活动。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提升计划,创作一批弘扬XX精神、贴近百姓生产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服务和监管,简化农村文化市场经营项目、文化活动申报环节。实施农家书屋网络化建设工程,实现城乡借阅一卡通用。到2020年,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一批文化活动场所,打造集村史村情、崇德尚行、乡风文明、美好家园和农耕文化体验等元素于一体的农村文化阵地50个。到2022年,实现乡镇综合文化服务机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体育设施全覆盖、全达标;每个建制村建成一个文化广场;每年送戏下乡200场以上、开展广场群众文艺演出120场以上、农村电影放映3000场以上;基本形成城乡一体、方便快捷的服务格局。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民生活保障水平,着力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农村路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自然村村组道路建设,改造农村公路危桥,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加强国有农场、国有林场道路建设。实施农村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改造或建设农产品综合物流服务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改进提升现有设施设备,拓展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实施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一代信息网建设工程,扩大清洁气体燃料利用规模,持续加强光纤到村建设。到2020年,在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天然气基础设施覆盖面和通达度显著提高;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40%,实现90%以上宽带用户接入能力达到50Mbps以上,有条件地区可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到2022年,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和自然村实现村村通、组组通硬化道路。
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进“互联网+教育”工程,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合理布局乡村学校,原则上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在人口较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单独或与相邻村联合设置完全小学,着力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健康乡村计划,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深化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改革,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动态更新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和居住农民为重点,鼓励持续参保,积极引导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不断提高乡村持卡人口覆盖率。推进农村养老计划,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目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比例达到80%以上,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门急诊人次占总诊疗人次65%左右;开展健康乡村建设,建成一批整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示范村镇;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6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优先保障投入。按照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方针,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市、县(区)年度预算安排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资金增长幅度与经济增长同步。按照乡村产业发展资金,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分门别类进行整合,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集中用于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机制性信贷支持,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适度放大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充分运用金融产品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激励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完善市场化扶持为主的产业机制,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机制。
(二)强化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各类示范村镇企业创建,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积极推广先进典型案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设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区)、乡(镇)单项奖。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乡村振兴战略重大任务、重大工程定期开展督查考评,及时指导各地各部门抓好工作落实,每年对成绩突出的县(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目标的给予通报批评。
(三)强化宣传引导。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发挥宣传部门、农口部门作用,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工作,把新机制、新部署、新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一线,指导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营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
《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方案》相关文档:
幼儿园预防近视实施方案09-02
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范文(精选5篇)09-02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范文(通用7篇)09-03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范文(通用7篇)09-02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范文(通用6篇)09-03
劳动实践课程实施方案范文(通用5篇)09-02
幼儿园健康活动策划实施方案7篇09-0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09-05
中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实施方案5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