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课程标准

时间:23-12-15 网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理论课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授课单位: 深德技工学校

学分: 学时:16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杨净净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及作用

针对中技生开设“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课程,目的是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目标。通过对劳动自身的认知,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创造历史、创造美好生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道理;体察认识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树牢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引导学生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并能在劳动过程中具有劳动热情和创造情怀。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表1 前导、后续课程一览表

前导课程

本课程

后续课程

《道德法律与人生》一年级学生入门课程学习有利于进一步加深道德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进一步加深道德观,改

当代青年对劳动的识。

《心理健康》

《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就业与创业指导》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劳动创造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者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增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劳动创造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增益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又要求劳动教育与技术、家政、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终身进行技术劳动和技术学习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加强劳动创造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课程设计思路:劳动创造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劳动创造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但劳动创造教育的主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除了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尤其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有关材料、工具的基础知识;学会加工、制作、表达的基本技能;认识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了解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和核心概念。使茡生了解技术活动的一般过程;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接受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创造实践活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逐步形成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和各级的生活态度。在强化基本技术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动手又动脑的技术学习的兴趣,开发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主动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探究、反思与创造;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创造的正确态度,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素养、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适时、适量、适度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社会责任感以及创业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深化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勤俭、负责、守纪的劳动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关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技术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理解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格与态度,能够安全而负责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初步的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能够联系科学与社会,认识到技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关注国内外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树立尊重技术、尊重技术人才的价值观,为进入一个技术世界做好准备。增强劳动观念,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合作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和伦理意识。养成积极、负责、严谨、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

四、课程内容标准与要求

表3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

序号

单元名称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教学条件

考核评价

备注

1

第一章

历史的真相(劳动价值)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创造美、哺育最美的花

能力目标:学生理解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文化艺术中蕴藏的哺育劳动最美的花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践行技能成长,技能报国的理想,培养学生担当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从此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第一课 城砖的秘密:劳动创造历史

第二课 劳动哺育最美的花: 劳动创造文明

第三课 最美好的人生:劳动成就人生

主题实践活动 我劳动, 我环保, 我快乐

4

讲授法、案例法、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

学生出勤;

作业成绩;

课堂纪律;

期末笔试

2

第二章

璀璨的星空(劳动形态)

知识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加快,劳动形态日益复杂,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2、体验劳动的快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1、家务劳动和职业劳动哪个更重要?

2、不同种类的劳动各自有什么不同的价值?

第一课 劳动是如何长大的:劳动的历史谱系

第二课 千姿百态的劳动世界: 劳动的现实形态

第三课 什么样的劳动更有价值

主题实践活动 向校园劳动者致敬

4

讲授法、案例法、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

学生出勤;

作业成绩;

课堂纪律;

期末笔试

3

第三章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劳动主体)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美好生活靠劳动去创造,不能等待别人的恩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劳动的自觉性。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劳动的情感,对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感到敬佩,对懒惰的人感到不满,并且为自己过去贪图舒服,害怕劳动的行为感到羞愧。

第一课 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都是劳动者

第二课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劳动者的品质

第三课 用劳动赢得生命的尊严:劳动者的尊严

主题实践活动 做有尊严的劳动者

4

讲授法、案例法、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

学生出勤;

作业成绩;

课堂纪律;

期末笔试

4

第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劳动准备)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美好生活靠劳动去创造,不能等待别人的恩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劳动的自觉性。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劳动的情感,对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感到敬佩,对懒惰的人感到不满,并且为自己过去贪图舒服,害怕劳动的行为感到羞愧。

磨刀不误砍柴工:学校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社会实践

第三课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务劳动

主题实践活动 家务劳动改进行动

4

讲授法、案例法、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

学生出勤;

作业成绩;

课堂纪律;

期末笔试

五、教学建议

课程组织形式建议:

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劳动创造教育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全体学生的基本权利,它为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教育的实施应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应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掌握技术学习的一般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学习能力。

2、实施过程的综合性

一是注意劳动创造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劳动创造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腰三角形途径相沟通,相结合。如学校生活中的值日活动、环境整治,楞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家政部分的学习可与家庭教育或住校生生活自理教育紧密结合。

二是注意综合防治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如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项目设计、科技小发明活动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职业引导可与社会实践结合等。

三是注意劳动创造教育内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等三个学习内容的渗透和融合。要注意交劳动教育贯穿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的学习过程之中。如技术学习与家政学习的统整,在职业了解过程中注意职业活动中的技术特征,在技术基础、家政、职业了解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劳动体验等。

教学方法建议: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便于工作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劳动创造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报务。教师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2、处理好仿制与创意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工艺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学习和传承。在劳动创造教育活动中,通过仿制获得体验和感悟。在学习传统技术的再创造。手脑并用,设计新颖的小制作和小发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劳动创造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均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针对开放的教育时空,学校可以采取分散课时和集中课时,以及课内学技术,课外活动参加社区服务,家务劳动等办法安排劳动创造教育流动。

六、课程实施条件

(一)教学原则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劳动教育为指导,增强劳动教育的使命感,坚持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提高教育的实效。

3、坚持知、信、行相统一。淡化传统的学科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教授必要的知识;帮助学生认同道德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践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

4、加强实践环节。转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学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三)活动建议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资源,用课堂教学时间或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追求实效、确保安全。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全过程给予认真、及时的指导。要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活动总结等方式,整理学生的收获,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职业道德和法律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并恰当使用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校园网等辅助教学,尤其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道德楷模、法律专家和德育基地等社会德育资源。

七、评价建议

劳动创造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劳动创造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劳动创造课程评价的依据是劳动创造课程标准。与本《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劳动创造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设计与操作技能、学习的成果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更要关重视学生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评价,尤其要加强发展性、激励性评价。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对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建议:

1、发展性评价

劳动创造的学习评价并不着眼于对学生学习结果和发展水平的区分,而是在于用评价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凡是参与者劳动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任务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都应当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告别优秀,或有所创新、发明者,应给予特别鼓励。

2、整体性评价

劳动创造的评价是整体性评价。内容主要有: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劳动创造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劳动创造的操作技能;劳动创造的实践能力;劳动创造学习的成果质量。评价中要突出对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的方面的内容。

3、全程性评价

在注意结果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结果形成的过程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设计、操作、评价等方面的评价,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4 、多元化评价

评价主体应当凶手学生本人、其他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等腰三角形多个主体。在评价中尤其要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也顾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拟定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发收藏证和合格证等形式。

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平时考核可以是单一性考核,着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是终结性考核,以一学期或一学年各方面情况的综合作为依据,由教师给出评语和评定等级。考核的方式应为书面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评定等级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待合格三种。考核的成果应当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

八、教学实施样例

课程名称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授课章节与内容名称

第一章 历史的真相

第一课 城砖的秘密

授课班级

烹饪20310

授课时数

1课时

授课时间

第1周

教 具

电脑、投影仪、扩音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认识劳动的历史美

能力目标:学生理解劳动创造历史的真相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践行技能成长,技能报国的理想,培养学生担当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从此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认识劳动的历史美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创造历史的真相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探究法、头脑风暴法

课外作业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教学后记

学生对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学生对贴近生活、贴近自身年龄的案例,图片比较感兴趣

课堂教学安排(续表)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新课

二、角色扮演

三、探究思考

四、案例分析

五、学习小结

六、拓展活动

话题导入(5分钟)

新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劳动教育?

劳动对于人类生活还有意义吗?

老师再播放古城墙图片,导入本节课主题“城砖的秘密”

学生分别角色扮演(15分钟)P3--P4

研究城砖的学者与六百多年前的工匠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①学者说:……②工匠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从学者与工匠的对话中,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①一块古城砖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②计算一下3.5亿块城砖需要多少普通民般来装载?

③手机上网查询资料,若从江苏无锡水运一船 城砖到南京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若从较过的湖南洞庭湖运到南京又要多久?

④从以上的数据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探究:(10分钟)

1、若我们是古代工匠,会如何制造一块城砖呢?

2、小组探究:尝试完成一块城砖诞生的过程图并标记每一步所需要的劳动。(各小组派代表出来展示)

过程

所需劳动

选土

炼泥

制坯

装窑

烧窑

出窑

老师对各小组进行评分

小组评分表

项目组

思维清晰

表达明确

团队配合

A 组

B 组

C 组

D 组

E 组

优 良 中

案例分析:(10分钟)

分析城砖的意义:小到一块坚实的古城墙,大到整个璀璨的人类文明,无不建立在劳动基础上,劳动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英雄

劳动的“前世今生”

(学生大显身手,展示劳动创造历史的路线图的思维导图)

老师小结(2分钟)

同学们,一块城砖,足以为我们揭开劳动创造历史的秘密,人类凭借辛勤劳动,书写了无比恢宏的历史,创造出璀璨的物质文明和伟大的精神文化。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虽然不用生产制造明城砖,但是我们要时刻铭记劳动创造历史的真相。

六、老师布置课后主题实践“历史真相”小调查(3分钟)

1、除了明城墙上的城砖,你还知道哪些刻着劳动印记的历史证据?分小组收集劳动创造历史的不同类型的证据。

2、将收集到的资料以电子演示文稿(PPT)、视频短片、手抄报或其他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

组名

小组代表

组员

证据

来源

结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课程标准》相关文档:

美好生活劳动创造的演讲稿【精选8篇】09-15

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作文(精选47篇)10-17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作文(精选31篇)10-17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作文(精选12篇)10-17

美好生活劳动创造演讲稿300字五篇11-14

“劳动光荣、劳动幸福、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实践活动方案11-15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班会教案11-15

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国旗下演讲稿12-15

参与全民健身共享美好生活优秀演讲稿(合集5篇)01-11

乡村美好生活周记高中生600字作文最新03-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