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行走课程的缘起与精髓

时间:23-11-25 网友

人文行走课程的缘起与精髓
作者:樊阳
来源:《中国教师》2017年第21期

        26年,人文公益读书讲座超千场,假期行走超万里,82座城市,16省,17届千人以上学生受益。对于这一串数字,总有人问我,你何以坚持?我想根本理由是:人文行走课程体现了我对教育理想的一种理解。

        广义的教育应该扎根生活,教学与学习一体,它将现实世界、阅读经验世界、想象中的未来世界进行整合、拓展和深化,使得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卡希尔《人论》认为:人的独特性在于其创造的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各种符号活动。人心灵的能动性,心智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人不断创造、建构符号系统的根源。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潜伏于受教者心灵深处的巨大力量,那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地方。

        人文行走课程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行走的本质是人在时空的延展追寻,行读课程通过阅读与行走的融合,贯通古今,激活人的心灵,发掘人的潜在创造力,体现人的本质,实现教育与生活的一体。师生行走交流间,如骀荡春风,知行合一,我行故我在。因此,何有“坚持”之问?

        中学时期,我热爱读书,出于探究的乐趣,在课余独自走遍了咸阳原上9座西汉帝王陵和秦咸阳宫遗址,并以史地政接近满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打通各学科的通识教育,给我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学习基础。所以,当1991年回到母校从教语文时,我对教学形态沿袭固化、教材与学术严重隔膜、教学内容模糊无序和学生的固化思维痛心疾首,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改革,以“语文小组”的名义开展课外、打通不同学科辅导读书的公益讲座。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的工作被调往上海。为了激发学生对文学文化名著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我将“语文小组”改名“文学与文化讲座”。一次春游鲁迅公园时,我的启迪引发了学生对鲁迅的强烈热爱。此时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可以将鲁迅作品的课堂搬到公园现场?上海丰富的近现代文化资源,为什么不可以成为教育资源?于是,我开始走访上海的大街弄堂,找寻并设计生活中新的教育资源。

《人文行走课程的缘起与精髓》相关文档:

人文行走课程的缘起与精髓11-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