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牍及其书法之特征

时间:23-11-14 网友

甘肃简牍及其书法之特征

  从上世纪初开始至今以来的百余年里,甘肃地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汉代(公元前

  104-公元

  167年)木简文书,俗称汉简,总数近六万枚,居全国发现汉简之首。它们是:

  1、敦煌汉简;

  2、敦煌马圈湾汉简;

  3、敦煌悬泉汉简;

  4、玉门花海汉简;

  5、居延汉简;

  6、居延新简;

  7、武威汉简;

  8、武威医简;

  9、武威玉杖诏书令;

  10、甘谷汉简等。这些简牍文献,内容广泛而复杂,书体多样而生动,用毛笔墨汁写成,都是当时社会事件的实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是研究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和文化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主要特征是: 一、具有历史文献的原真性 河西汉简保存着两汉时期三百余年间驻守边防军队戍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书、各单位日常工作、军队人员编制、武器配备、后勤供给、粮食供应、服装发放、巡边记录等,全面展示了边防防务系统的军事面貌。同时保存着两汉时期四百余年间丝绸之路上交通通讯、人员往来及丝路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书,如记载丝路路线走向、各驿站名称及之间距离的“驿置道里簿”,驿马、传车登记簿、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名籍、过往使者、外国宾客食宿登记簿、各种邮件登记簿、保障后勤供给的公文、保障安全运转的保卫机构、人员情况的文书等,全面展示了丝绸之路运行的面貌。这些汉简文书都是各单位书佐抄写的原作,所记录的内容都是工作实录,所以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还有部分文献为当时民众经常学习阅读的书籍,以及当时政府曾发布执行过的法律政策抄件。 二、时代跨度长且有连续性 甘肃汉简的年代要短于历史时代,因为甘肃河西是西汉武帝刘彻时才开发建设的,所以最早的汉简是公元前

  111年(武帝元鼎六年)前后所形成的各种文献。元鼎六年以后基本连续,至东汉初为鼎盛期,东汉建武后随着形势的变化时起时落。据目前简文看,从西汉武帝太初(前

  104)开始、天汉、太始、征和,昭帝始元、元凤、元平, 宣帝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

  四、形制多样

  黄龙,元帝初元、永光、建昭、竟宁,成帝建

  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在纸张未普及之前,秦汉以来的书写

  哀帝建平、元寿,平帝元始,子婴居摄、初

  材料主要有三种:竹简、木简、丝帛,根据

  始,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淮阳王更始,

  使用性质不同各有制度,丝帛暂且不论,就

  东汉光武帝建武,明帝永平,章帝建初、元

  竹木简而言,根据南北地域不同,南方多

  和、章和、永元、元兴,安帝永初、元初,顺

  用竹,而北方多用木,甘肃多用木简;根据

  帝阳嘉,桓帝延熹等凡三朝

  18位帝王

  283年

  性质不同,竹简多用于书籍,木简则不限。

  间的简牍文书都有显现,具有明显的时代

  长短尺寸,尺牍(约今

  23.5厘米)写一般公

  连续性。

  文文件,二尺、三尺则用于书写典籍,还有

  一种板牍,即宽

  3-5厘米的竹木牍,主要用

  三、内容广泛而复杂

  于信札书写,所有这些在全国发现的汉简

  中均有存在,而甘肃汉简中的简牍形制远

  甘肃汉简中除武威《仪礼》《医书》

  远超出上述几种。综合看有如下数种:

  1、

  《日书》等少量经典古文献外,大量的是

  简,有竹有木,以木简为主,用于书写一般

  边塞军屯、中西交通邮驿的文书,与书籍

  公文。

  2、牍,只有木质一种,无竹质。主要

  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些文书都与两汉边疆

  用于私人信件、物品名单、财会计账、器具

  史,丝绸之路发展建设史有关。因出土地

  登记、医方书写等。

  3、两行,是一种特殊的

  点(即当时所在单位)性质,行政级别的不

  木简,其他地方未发现,悬泉汉简中大量

  同,文书的内容、文书的起草、抄写,文书

  存在,即将长

  23厘米、宽2厘米的木条背面

  的发行过程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皇帝

  削平,正面从中分线削成两个斜平面,然

  下发的诏书、朝廷发布的律令、公文,重要

  后写字,而且只能书写两行字,因此称作两

  事件的通过、军内上呈文书、下发文书的原

  行,这种简一般抄写重要的公文。

  4、檄,是

  件以及军内下属各部门、各单位汇总上报

  一种很特殊的简,其长度在

  50厘米以上,

  的各种材料。还有军队内与当地郡府、县

  削成两面或三面,书写军内重要的文告,

  政府往来的公文。还有些是戍边士兵日常

  用于紧急情况下发布重要信息、通告、告示

  防御、巡查、劳务等方面的记录,反映了边

  或因某项重大事件而使用。

  5、觚,也是一

  塞防务的具体事件,当然也有开展学习、练

  种形制特殊的简,将木棒削成二面、三面、

  兵比武等活动的记录,更有士兵间、士兵与

  四面、或六面,再写字。主要用于抄写课本   家人来往的私人信件等。各种人员因公务、

  (《急救章》《仓颉简》)或学习识字读物,

  因私事、或因某种需要而出入关卡的登记

  或用于练习写字。

  6、签,即将木板削成各

  簿、证明信、通行证件等,是当时全国各地

  种形状的牌子,上头钻孔、系绳、写字,用

  人员出入边境地区具体活动情况的记载。

  于各种文档、物品的标签牌。

  7、封检,即将

  木板削成一定形状,并在一端凿凹孔,然后写字、封札、添泥、打印。主要是在各种信件、公文、包裹通过邮站邮寄时封袋邮件时使用。这种封检上往往保存着收发人的地址、姓名,封泥印章等重要信息,是甘肃汉简中的一大特点。编册从编绳上有两道、三道、四道编三种,二道编用于一般尺牍,三道编用于重要尺牍,四道编则用于古籍长简。从简牍形式编册上,有简与简、简与牍、简与两行混编、简与两行、两行与两行混编等种,但不见牍与牍合编者。简与牍混编时,简在前,而牍在后。内容上前面为事件叙述,后尾为结论、签名。每册简牍数量有3简一编、

  5简一编、

  10简一编等多种,视内容而定,内容少简数少,内容多简数多。开卷收卷,书写时从右至左,收卷时相反亦从右至左,开卷时从左至右。所以第

  1简正面为正文开头,而背面则是收卷后书写者的署名。 五、文字多体,书法多姿 汉简文字有以下规律:

  1、依篆改体。即在篆体的基础上改变字体结构。

  2、依篆增减。即在篆体基础增加或减少笔划。

  3、省变异体。即将正体字省去部分笔划而变成异体字。

  4、结构不稳定。即互换偏旁部首,将上下结构的字改作左右结构,或将左右结构的字改成上下结构。

  5、假借字。主要表现为同音假借,形成音同意不同,但用来借用正字。

  6、混同字。即互相结构、笔划相近的字混同使用。如土与士,告与吉、出与入,不易区分。

  7、合文字。即将结构、笔划相近的两个字结合在一起。

  8、无竹头字。只有草头字,草头字代替了竹头字。特别是王莽时期的简,受其改制的影响,文字异常复杂,不仅使用了古文,而且改动汉隶写法,出现了许多结构混乱的文字。 汉简文字的书法,由于汉简时代跨度很长、又由众多书吏抄写,受其时代变迁和个人书法、书风作用的影响,其书法显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主要有篆、隶、隶草、草、楷、美术字等树种,其中以隶草两种为主、草书次之,其他又次之。 篆书,汉承秦篆而来,但在甘肃汉简中少见很好的篆书作品,目前见到的仅

  3件:一是武威磨嘴子

  6号汉墓棺柩铭旌,一是肩水金关出土的幡信,两件均以篆体书写在丝帛上。再就是在敦煌、居延汉简中个别木简上的篆体字,从内容、书风看,为当时书佐练习篆书的习作。看来一般书写已不用篆书了。 隶书,这是汉简中使用的主体书法,从早到晚贯穿始终,字形扁宽、笔划有力、书写整齐,结构规范,但较自由、有活力、不象汉碑太严肃。横笔上挑,竖笔托尾是其主要特征。但这种书体多用于重要文件,如皇帝诏、国家律令,朝廷、郡府、县府以及军内部都尉府下发和上呈的各种公文要件,除外,古籍亦用正规隶书。 隶草是伴随隶书而使用的主要书体。即隶书的随意写法,较隶书更为自由流畅,即保留着隶书的特征,又解散了隶书的格式,又有草意,是隶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也是书吏在工作中需要快速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自然造就的书体,因为隶书太规整、好看,但书写太慢,不能满足高效率工作要求。草书虽然书写速度较快,但给读者造成不易辨识的困难,于是隶草产生,解决了快速、易识的问题。所以就书法而言,隶草既改造了隶书,又孕育了草书,是甘肃汉简中使用的主体书法。它伴随着隶书而存在、发展、变化。时代从早到晚均通行使用。使用对象除上述诏书等重要文件外,其他文书均用隶草。 草书,是甘肃汉简中又一通行使用的书体。学术界与书法界一般认为,汉代草书叫“章草”,是东汉章帝刘.时期(76-88年)产生的书体。这种看法无可厚非。在汉简未发现之前,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通过对甘肃汉简的研究,使我们得知,草书产生的年代远在章帝之前,由众多书写创造而成。通观甘肃汉简,不但早就出现,而且有三个不同的时代特征,各有风姿、各有艺术感染力。即西汉昭帝(前

  86)至平帝(公元

  5年),王莽(公元

  9-23年),东汉光武

  (公元

  25年)至章帝(公元

  88年)三个时期。 综观汉简文字及其书法的发展变化,西汉武帝至东汉前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国家稳定、经济强大、文化繁荣。就隶书而言,不但继承了前期的传统,而且不断发展创新,由此演变出了隶草、草书、楷书,更创造了新的书体,如果要追溯近现代美术字的先祖的话,从甘肃汉简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断定其时代应在西汉后期,其作者是屯驻在敦煌、酒泉一带的那些书吏们。 甘肃汉简可以说是研究中国汉代史的百科全书。在这些文献里保存了两汉社会的各种信息,不仅包含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有政治、经济的、更有文化的证据。正是这些史料充分展现了古代甘肃丝绸之路文化的繁荣景象,是中华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文化资源。 张

  林: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教授

《甘肃简牍及其书法之特征》相关文档:

出土简牍帛书11-02

甘肃简牍及其书法之特征11-14

汉代简牍11-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