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帝内经》

时间:23-06-12 网友

1.1《黄帝内经》概论(一)

1.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包括()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

2.《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

3.《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4.《伤寒杂病论》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1.2《黄帝内经》概论(二)

1.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 ,保留至今的医学经典有()。

《黄帝内经》

2.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

216

3.《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

分析:刘歆

4.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整理古籍文献时曾经看到过《黄帝内经》。()

1.3《黄帝内经》概论(三)

1.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儿科医学典籍。

《胎胪药录》

2.《扁鹊内经》 《扁鹊外经》代表了哪里的文化?()

沿海地区

3.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的著作不包括()。

《黄帝内经》

分析:他引用考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

4.《黄帝内经》编纂完成后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

分析:只作为皇家图书馆馆藏

总结: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现存最早的一本针灸著作

1.4《黄帝内经》概论(四)

《黄帝内经》流传至今的仅有一个版本()

1.日本汉学家山田庆儿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认为()是古代解剖学派的代表。

伯高学派

2.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

哲学观

3.《黄帝内经》是一本论文集,不同篇章的观点有矛盾之处。()

4.在现行流行的《黄帝内经》版本中,能够较好反应原书面貌的是《黄帝内经素问》。()

分析:《黄帝内经太素》

2.1《上古天真论》(一)

庄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

1. “天真”的具体表现是()

2. “素”指的是()。

没有经过染整的绢帛

3. 《素问》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很多契合之处。()

4.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寿命是120岁。()

分析:《黄帝内经》——100岁

《尚书》——120岁

2.2《上古天真论》(二)

女孩月经初潮大多都是13.14岁

1. 男子身体衰落是从()开始。

2. 男子从()开始衰落。

五八

3. 女子的生命表现是以()为一周期。

7年

4. 《上古天真论》强调的养生就是补肾。()

分析:强调保持天真之气

2.3《上古天真论》(三)

“斗转星移”是形容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旋转


1. 是指俗常的生活的快乐。

生乐

2. 天以六为劫,地以()为制。

3. 早衰的原因通常是以欲竭其精。()

4. 术数的思维来自《周易》。()

2.4《上古天真论》(四)

只有减少欲望,知足,才能保持天真

1. 人要长寿,首先要()。

躲避外邪的侵袭

2. 只有()、避之有时、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才能避免虚邪贼风。

恬淡虚无

3. 《上古天真论》最后一段提出了养生的四种境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思想。()

分析:体现了道教或神仙家的思想

4. 心安而不惧,“惧”的意思是动。()

3.1生气通天论(一)

“天人合一”最早是董仲舒提出来的

1. 养生的最高原则是()。

顺应自然

2. 《生气通天论》集中讲述了()思想。

天人合一

3. “天人合一”思想概念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学家王阳明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分析:是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学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4. 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3.2生气通天论(二)

我们应该根据天时来调节气血


1. 下面关于天时对气血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月亮由圆变缺时气血逐渐上升

分析:月亮由圆变缺时气血逐渐减退

2. 人与天地相参,与()相应。

日月

3. 人的生理周期与月亮圆缺有着重要关系。()

4. 人的生命活动应与自然界天地四时的活动保持一致。()

3.3生气通天论(三)

判断脉搏是否顺应时令节气对于判断个人的病情是有帮助的

1. 人的脉搏的搏动与四季的阴阳变化同步,冬天应讲究()。

中权

2. 现在最流行的诊法是()。

独取寸口法

3. 阴阳变化仅指一年四季的变化。()

分析:一日也有阴阳变化

4. “冬至”阳最为充盈,而阴气才开始产生。()

分析:应为“夏至”

3.4生气通天论(四)

中国自古以来历法都是365天

1. 王冰认为“其气三”中的“三”是指()。

天气、地气、运气

2. 六十甲子表,以甲子年开始,以()年结束。

癸亥

3. 每个节气分为三候,()天为一候。

4. 如果一个人高烧,他在下午三点以后体温会升高。()

3.5生气通天论(五)

1. 阳气代表()。

人体的热量、功能


2. 只有保持阳气的稳定,才能有()。

平和安定的心态

3. 在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前提下,()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阳气

5. 阳气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扩散出去。()

分析:会

3.6生气通天论(六)

《黄帝内经》中认为人体发热都是因遭受伤寒

1. 四维相代指的是()。

四肢无力

2. ()会导致“首如裹”。

湿邪

3. 《伤寒杂病论》是以《生气通天论》中()为基础写成的。

4. 中医认为黄芪具有凝血的作用。()

分析:是西医认为

3.7生气通天论(七)

阳气过甚会煎熬体内津液

1. 风邪伤人,会导致()。

浮肿

2. 煎厥的表现不包括()。

善怒

分析:耳鸣、耳聋、失聪、目盲、昏厥

3. 表示四肢的“四维”最早是指()。

支天的四柱

4. “厥”的本意是指突然昏倒。()

分析:憋气发力,采石于崖

3.8生气通天论(八)

酒糟鼻的唯一原因是生活作息不规律


1. 六淫中,()为百病之长。

风邪

2. 煎厥和()是中风病的两个类型。

薄厥

3. 偏枯的病理原因都是一样的。()

分析:偏枯有分内在和分腠之分

4. 偏枯不等于半身不遂。()

总结

薄厥:指由于暴怒,以致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卒然昏厥的病症。

偏枯:即半身不遂,偏瘫的俗称。

3.9生气通天论(九)

疟疾现在仍旧不可治疗

1. “疟疾”的“疟”的意思是()。

寒热交替的疾病

2. “疟”多发生于()。

夏季

3. 风气、湿气导致人出现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症状。()

4. 风疟就是指疟疾。()

总结:

顺应阳气的变化以养生。

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关键。

3.10生气通天论(十)

人体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会生病

1. 阳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

保护人的体表以抵御外邪的侵袭

2. “凡阴阳只要,阳密乃固”,其中“密”的意思不应理解为()。

固密

分析:“密”的意思应理解为静谧,宁静,凝聚

3. 阳气太盛会导致()。

血液旺行

4. 阴阳平衡的关键在于阴气。()

分析:在于阳气


总结: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

3.11生气通天论(十一)

过度的性生活会影响支撑身体的大骨

1. 大骨气劳的症状不包括()。

心气不畅

分析:症状包括筋脉横解、静脉松弛不收、骨骼无力、肌肉痉挛

2. 经常吃饱,容易出现肠澼和()疾病。

痔疮

3. 秋天易燥,因此秋天多伤燥。()

分析: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

4. 阴阳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

4.1阴阳应象大论(一)

人类最基础的两项生产:觅食和繁衍。

1. 以下不属于阴阳学说核心的是( )。

男女结合

分析:阴阳交感、天地交配(感)、阴阳交配

2.( )的作用是凝聚下降。

分析:阳的作用是蒸腾升华

3.郭沫若认为阴阳符是古代( )的孑遗。

生殖器崇拜

4.人类最基础的生产分别是( )。

觅食、繁衍

5.“四象”是指一年的春夏秋冬。

分析:春天——少阳

夏天——太阳

秋天——少阴

冬天——太阴

总结:

1. 八卦:天、地、水、火、风、雷、山、泽

2. 阴阳的基本概念:(1)区别事物的属性

(2)区别事物的运动趋向

3.阴阳之间的关系:对立互根

4.2阴阳应象大论(二)

韩非子在《解老篇》里做了一个阐释是“人希见生象也”。

1.( )是中医在认知和进行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

类比的方法(取类比象)

2.世间万物都可以用阴阳之象来进行类比。

3.“见乃谓之象”一语出自《韩非子·解老》。

分析:出自《易传·系辞》

4.3阴阳应象大论(三)

“草船借箭”出自于三国演义。

1. 对于人身体来说,浊阴之气应该在( )。

下窍

分析:清阳之气应该走上窍,浊阴之气应该走下窍

2. 阴阳发展到一定程度,它会向( )转化。

反面

3. 人体中清阳该上的时候没上,会出现( )。

飧泄

4. 浊阴上升为天,清阳下降为地。

分析:清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

总结:

1. 阴阳的性质:阴主静,阳主动

2. 阴阳的作用:阳——化气

阴——凝聚成形

3.清者上升,浊者下降

4.4阴阳应象大论(四)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出自于《素问·经脉别论》


1.“味形气精”中气指的是( )。

身体的热量

分析:味——饮食物

形——身形(包括脏腑有形器官)

气——身体的热量、脏腑产生的各种功能、整个形体发挥的各种功能

精——体内已成形,能看得见的营养物质(如:血、精液…)

2.内脏分为三焦,上焦的功能是( )。

把精扩散到全身

分析:上焦——扩散

中焦——把饮食物腐熟

下焦——排泄

3.( )有涌泄的作用。

酸苦

3. 气薄者,为阳,它促使人发热,因此温热度都比较强。

分析:应为气厚者

5.“少火”中“火”指的是人体里的阳气。

总结:

少火指正常之火,正常的机能,也指人体所需要的热量和热能。

壮火指阳气过盛,脏腑机能亢奋。

4.5阴阳应象大论(五)

《说文解字》中将病解释为。疾加也。

1.“病,疾加也”出自()。

《说文解字》

2. 凡是同类物总是趋向聚集在一起,所以阳会伤阳,阴会伤阴。

3.臃肿是属于虚肿。

分析:浮肿才属于虚肿

4.气味辛甘发散为阴,酸苦涌泻为阳。

分析:应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

总结:

1. 疾指小毛病,病是疾的进一步发展。

2. 肿的分类:浮肿(包括水肿,属于虚肿)、臃肿(本虚)

3. 痛症的原因是不通。

4. 两种重要的致病因素:气候的变化,情绪的变化


4.6阴阳应象大论(六)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4.7阴阳应象大论(七)

情绪剧烈变化会导致气机的紊乱。

4.8阴阳应象大论(八)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

4.9阴阳应象大论(九)

阴阳各司其能,相互未用。

4.10阴阳应象大论(十)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4.11阴阳应象大论(十一)

邪气伤人由表及里,即先经过皮毛,经过肌肤、筋脉、六腑,最后到达五脏。

5.1藏象理论(一)

《灵兰秘典论》讲述的是五脏的生成。

5.2藏象理论(二)

五脏是指心、肝、脾、胃、肺。

5.3藏象理论(三)

人只有保证六腑的通畅,才会健康。

5.4藏象理论(四)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出自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5. 5藏象理论(五)

有一种说法认为三焦是有名无形的。

5. 6藏象理论(六)

5. 7藏象理论(七)

《走进《黄帝内经》》相关文档: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12-26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最新15篇12-26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12-26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范文体会范文_读《黄帝内经》有感]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范文12-26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范文5篇(最新)12-26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800字12-26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9篇)12-26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最新15篇(最新)12-26

最新-《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精品12-26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12-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