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钊墨法初探

时间:23-03-26 网友

张裕钊墨法初探
作者:潘雨
来源:《美术文献》2018年第03期

        [摘要] 书法家张裕钊一生专心治学,蜚声东邻,衍为宗派。因此,其大量书稿手迹传至日本,国内所藏大多以碑板为主,难以窥其墨法。张裕钊擅将水和墨进行不同比例的调和,任其枯涨,任其浓淡,既有帖学的墨韵笔情,也有碑板斑驳的金石感。这种有意识地追求具有独特美感的书写风貌,于我们现在的书法创作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 张裕钊 墨法 墨色 书法

        中图分类号:J292.11

        文献识别码:A

        张裕钊,字廉卿,号濂亭,湖北省鄂州市东沟镇垅塘张村人。生于清道光三年,卒于光绪二十年,享年72岁。道光二十六年中举,官至内阁中书,是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是清代后期著名的学者、书法家、教育家。张裕钊精古文辞,擅写北碑,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伦比”的书法家。其一生专心治学,蜚声东邻,衍为宗派。因此,其大量书稿手迹传至日本,国内仅存较多大字对联、碑刻墓志。

        笔者有幸在张舜徽先生所藏日本书论研究会出版的《书论:特集张廉卿》上,看到了大量日本收藏的张廉卿楷书纸本墨迹,与大字的气象很是不同。张裕钊所留大字墨迹多以行楷联语为主,饱蘸浓墨,节奏徐疾中稍带牵引,凝重雄奇而不失飘逸。小字以其写给好友吴汝纶(字至甫)的书信为代表,被好友视为珍宝,后来结集付梓,《论学手札》也成为了张裕钊晚年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时期的代表作。蝇头小字却一丝不苟,似以楷法作草,运笔潇洒,节奏明快,有些信札中还有遗漏后补充的小字,行疏字密,颇有意趣。而所传楷书又大多以碑板为主,难以窥其笔法,被其弟子宫岛咏士带去日本的纸本墨迹虽大多是张裕钊平时练习所作,但仍可从中探得一些他的书艺风貌。

        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在《书筏》中提到:“墨黑欲熟,用水破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①这种用笔蘸了浓墨后,再蘸少许清水调和的方法叫作“破墨法”。这样不仅能让行笔更加顺畅,还能使笔下的字更具变化。当然,这种方法原出自水墨画技法,前人书家用的极少。与之相似的是“涨墨法”,直接蘸湿墨入纸,运用行笔的轻重缓急使墨迹在纸上自然渗化开。涨墨法的使用让书法作品更具动感,与不使用涨墨的字相互错落,造成一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气势,明代书法家王铎深谙此道。但是,张裕钊的墨法属于哪一种呢?

《张裕钊墨法初探》相关文档:

张裕钊墨法初探03-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