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论文: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3-03-09 网友

大学生论文: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志愿服务在我国产生和发展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针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展开研究,指出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专业特色服务、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机制、拓展志愿服务的社会空间、实施激励机制、加强保障等措施,以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对策

(江苏徐州221116)

一般认为,志愿服务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人们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为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提供的服务,其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1993年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18年来,无数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由于其高素质和精力充沛的特点而成为青年志愿服务的先锋队,志愿服务也日益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奉献社会、锤炼自我、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志愿服务”舶来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志愿服务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成长起来。随着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高校志愿服务事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大学生通过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各类公益服务社团投身志愿服务事业,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如同催化剂让志愿者迅速成长,[1]此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把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从校园延伸到社区和社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为社区居民服务,实现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的初步转化,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提高青年素质、培养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同时,锻炼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与社会融为一体。

2.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实践教育、提升学校声誉的重要渠道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志愿服务活动打破了校园界限,使学生实践活动向社会延伸,拓展了大学生实践锻炼的工作空间和服务内容,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通过支持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向社会展示高校的良好形象,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社会声誉。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在大学校园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校园风气,为和谐校园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3.志愿服务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

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从事环境保护、义务支教、助老助残、法律援助、技术指导等社会公益事业,对于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风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高尚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现状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近二十年来,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始终注重队伍建设和活动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各级各类志愿者协会为基本组织,实行志愿者注册制,保证了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以志愿者活动月为基础,基本实现了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以各类志愿组织和公益社团为依托,利用学生专业特长,推进了服务项目多元化;以志愿服务基地为平台,推动了志愿服务阵地化;以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品牌化。[2]尽管如此,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克服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志愿服务层次较低,专业性不强

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过于单一且大都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比如常见的就是去养老院打扫卫生,清洁校园、义务支教等,各高校开展的服务项目雷同,未能开展与自身专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项目,不能体现大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和专业优势,与大学生身份不符,与社会期望不符。

2.志愿服务多为“组织运动式”服务,个体自觉服务程度不高

志愿服务尚未发展成大学生自发自觉的行动,更多是依赖学校行政和志愿者组织的力量。通常是骨干承担组织义务,普通志愿者较为消极被动,听从于组织的号令安排,大部分志愿者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志愿服务主体意识。不少大学生一开始积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但随着新鲜感的淡化,往往表现出浮躁、退缩等心理,不安于从事专业技能不强、专业不对口的活动。

3.志愿者人群流动性大,功利心理较重

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多以一、二年级为主,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社会经历,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缺乏工作技巧。进入高年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学习,掌握了相关技能和方法,却又远离了志愿服务组织,人员流动性大。部分志愿者存在功利心理,通常为了素质发展加分参加志愿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强制性的量化考核和功利性的诱惑,带来的结果就是志愿服务的形式主义,志愿服务性质改变。

4.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不完善,工作开展不够规范

志愿者的招募主要是通过学长介绍,缺少对志愿者的相关服务技能、服务程序、服务经验、服务标准等培训,导致开展活动时多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

5.志愿服务组织纷杂,形式松散,统一协调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志愿者协会或服务队,但是基层志愿者建设却不是很理想。在具体服务过程中,活动开展缺乏管理、指导和监督,导致志愿服务的效果不理想,[3]存在有需要开展服务就召集志愿者,活动结束就解散的现象,后续的志愿活动经验总结等也就往往流于形式。加上志愿服务组织主体的多元化,实际运作中难以协调一致,工作中难以形成合力。

三、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高校志愿服务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社会声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推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上水平、上台阶,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整合力量,集中优势开展专业特色服务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主要有志愿者协会、服务队及各类公益社团,可以由校内的一个组织或机构出面,统一协调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的日常服务活动,以项目模块化运作为抓手,结合各组织自身的专业特点,围绕一至两个项目重点开展,打造志愿服务品牌。这既能克服低水平重复服务现象,又能彰显各个组织志愿服务的特色品牌。

2.健全机制,加强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

要建立健全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机制,真正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思想品德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3]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志愿服务,不能用功利许诺去诱惑,否则,“自愿”和“公益”就失去了意义。高校可拨出部分经费,分批次地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推行培训上岗制,实现培训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3.创新形式,大力拓展志愿服务的社会空间

目前,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学生社团具体实施,受到人力、物力和平台的影响,志愿活动往往内容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志愿服务要走出校园,必须创新形式,借鉴国外志愿服务的经验,广泛开展与社会团体、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的协作互助,建立一批相对稳固的志愿服务基地和对象,以预约帮扶的形式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品牌。以网络化发展为契机,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联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

4.完善制度,积极实施激励机制

高校可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明确规定,将志愿服务与学生日常管理教育结合起来,同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生涯设计结合起来,同学生的组织发展和基本素质考评结合起来,推行志愿服务“小时登记制”,根据相关服务管理规定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登记和考评,逐步把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行动贯彻到每一个学生,形成浓厚的自觉参与志愿服务的氛围。

5.加强保障,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

高校应从规章制度、资金支持、社会协同等方面加强保障,[4]确保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活动有经费,服务有基地。注重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加强思想教育,培育服务精神,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确保志愿服务各项培训和活动资金支持,积极探索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协作,在全社会弘扬助人为乐之风,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颜美群.从“5·12地震”透视网络志愿者活动的传播功能[j].新闻知识,2010,(5).

[2]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志愿服务工作创新论坛研讨报告[r].2011.

[3]田丽娜.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

[4]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大学生论文: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文档:

2023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总结报告7篇09-01

2023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总结09-01

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心得体会09-08

志愿服务工作计划7篇09-09

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方案(优秀7篇)09-11

宣讲志愿服务活动总结(通用6篇)09-11

有关志愿服务的活动总结范文2000字(精选6篇)09-11

志愿服务活动总结(精选6篇)09-11

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活动总结(精选6篇)09-11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总结(精选6篇)09-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