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湘行散记》的风景描写
摘要:《湘行散记》是沈从文一个重要的散文集,集子中的文章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而其中展现这种魅力的元素便是沈从文在文章中大量的风景描写,而且这种风景的描写融合了沈从文独特的语言风格、丰富的感官契入以及丰厚的诗意的呈现。
关键词:湘行散记;沈式语言;绚丽的感官;丰厚的诗意
中图分类号:i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12-01
《湘行散记》这个散文集出版于1936年,一共收散文十一篇。它是1934年作者回故乡湘西时作的游记,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的抗争。语言清丽,描绘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笔者以风景描写为契入点,分别从语言特色、丰富的感官契入以及丰厚的诗意的呈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
一、独特的“沈式语言”
首先,写景语言质地简洁而澄明。散文与小说不同,尤其是乡情散文,山水人事皆为实在,皆与作者生命相连,魂魄相依。十六年后,在透骨的相思里翻越烟雨关山再度重逢,“一个生命,两个天地,十六载似水年华,脚一踏上乡土,心中多少感慨!”一颗心澄澈如沅水,自由舒放。加之沈从文秉性醇厚,心根正直,能始终正视国族苦难,能关注广大遮蔽下的种种生命在欢喜和忧愁,笔墨书写均出自心源,出自人的至性常情,所以,磊磊落落,澄澄明明。
其次,景物描写运笔走势轻捷而灵动。沈从文曾苦练过书法,深研过传统绘画,深知运笔走势的精妙所在。所以将其精妙转为文字描写,“他能不着痕迹,轻轻的几笔就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微妙的感情脉络勾画出来。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国的大诗人和大画家。现代文学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及得上他”。曾深受沈从文影响的贾平凹说过:“语言中多用动词,用常人不用的动词,语言就有了场面感,有了容量和信息,有一种质的感觉。”
第三,描写风景用语典雅与土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在。沈从文曾在写给青年作家的一封信中说道:“兼叙人事的散文……容许你在景物印象、语言对比、观念诠释、人事发展上作各种不太谨严的拼和,涂金绘彩至于奢侈,素朴无华近于贫俭,粗俗中增饰妩媚,庄素中注入了点点幽默。”这是沈从文给青年作家的指点,也是他自身语言表达的写照。他把古典词汇中典雅、高贵、精致、飞扬的一面,经过心灵的筛选和内化、编织和组装,幻化成它独特的现代散文语言。
二、绚丽多姿的感官世界
沈从文所写的风景常未必是“眼见的状态”,即不是视觉性的、绘画性的,而是感觉性的,更多的是官能的感受、回忆甚至梦幻。沈从文曾说“用各种官能向自然捕捉各种声音、颜色同气味,向社会中注意各种人事。脱去一切陈腐的拘束,学会把一支笔运用自然……在现实里以至于在回忆同想像里驰骋,把各种官能同时并用,来产生一个作品。”体味沈从文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读者要充分调动五官,刘西渭就说过“灵魂微微一颤,好像水面粼粼一动,于是读者打进作品,成为一团无间隔的谐和……”。
沈从文在文章中经常会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在大自然中体味并捕捉图像、气味,再加上奇幻的想像,将景物描写和人事相吻合,使白燕溪的香草香花各依其性自主呈现,有了独特的身份和绝对的个性,呈现出本然的美。他散文中比较少很大的声音,沈从文更常写的是细碎人语声、野莺画眉鸟的唠唱、松鼠在树枝间的惊窜跳跃、虫鸟搏翅声等比较微弱的动态和声响,对我们的视听不会造成强烈冲击,使人振聋发啧,而是带给我们清静和理性,使得我们能够让自己清净、平和下来,用心去和自然对话。
三、风景描写的丰厚诗意呈现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凭借敏锐的感觉、出色的取景能力和抒情的表呈,构建了别样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沈从文眼中恒久美丽的世界,沈从文用自己的画笔将它们永远定格,赋予了无穷无尽的诗意的魅力。
沈从文的湘西风景诗意的呈现,更多的时候体现出的是日常的、寻常的、普通的特质。沈从文每天在河滩河街上闲逛和“看”,用他的眼睛搜寻和收藏一幅幅日常景象。观察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我们发现,他喜欢到处闲逛、喜欢看一切,他是一个逃学的顽童和一个在沅水流域流转流浪的少年兵,一个在大自然中游走的乡村抒情诗人。沈从文用收藏家一般热烈的眼光搜寻和欣赏日用品的生产过程。在他的眼里,那些日用品具有神奇的灵光,他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自己对于那些日常物件的印象。他看见了,他记住了,他(在回忆中)给予了它们生命。这样,物质的短暂性获得了一种隽永的表达,因而逃过了沦为现代弃物的命运。
沈从文以绵长厚重的主体情怀去拥抱他心中的圣殿,去镂刻定格如诗如画的湘西世界,展现出了湘西童话仙境般的自然景观、朴素天然的原生态,为现当代文学的地图开拓了一片疆域。
参考文献:
[1]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昭明出版社,1978 年版.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论沈从文《湘行散记》的风景描写》相关文档:
论沈从文《湘行散记》的风景描写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