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从传记批评角度解读巴金的《家》
所谓“传记批评”,是指一种注重有关作家的传记材料,并据此理解、评价作品的文艺学美学批评方法。法国19世纪浪漫派批评家圣佩韦的批评方法标志着传记批评方法的正式诞生。他强调从作家的个人条件去解释作品,把作品看作是作家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心理因素等的投影,认为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犹如“树”与“果”的关系,“有其树,必有其果”,要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首先弄清作家这个根源。作品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因而从传记批评的角度,根据作家的情形来研究作品,便具有很大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对于我们了解作品的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情感内蕴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长篇小说《家》是现代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它描写了19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生活,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一、《家》创作的直接动因
处女作《灭亡》完成以后,巴金受左拉《卢贡——马加尔家族》的影响,打算在《灭亡》前后各加两部,写成连续的五部小说——《春梦》《一生》《灭亡》《新生》《黎明》。这里的《春梦》便是《家》的最初原型,但巴金的初衷是要写杜大心的父母。后来巴金在回国前所待的马赛,继续了《春梦》的构思——“写一个苟安怕事的人终于遭逢不幸而毁灭”。
1929年巴金与大哥在上海相见,想起诸多往事。巴金决定把大哥作为主人公写一部《春梦》,得到大哥的鼓励和支持:“《春梦》你要写,我很赞成;并且以我家人物为主人翁,尤其赞成……现在你要写,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希望你有余暇把它写成吧,怕甚么!”得到大哥的理解和支持,巴金决定把杜家的事改写为李家的事,意在鞭挞整个制度而不仅仅是个人。
1931年4月18日起小说开始在上海《时报》连载,《春梦》的名字改为《激流》。但巴金的大哥在《激流》发表的当天自杀了,没有读到这部小说的一行一字。“主人公”的意外死亡,使巴金更坚定了自己的创作信念。他要把自己的悲愤、爱憎全写进书里。
二、巴金的家与《家》
巴金在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红楼梦》时曾写下这样的感受:“书中那些人物大都是作者所熟悉的,或他所爱过、所恨过的;那些场面大都是作者根据自己过去的见闻或亲身的经历写出来的。作者要不是在那种环境中生活过,他就写不出这样的小说来。”用这段话来说明《家》的创作也颇为贴切。巴金的感情和爱憎来自于他的生活,来自于他的见闻,“要不是在那种环境中生活过,他就写不出这样的小说来”。巴金在《和读者谈谈<家>》一文中谈到:“我一个字、一个字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曾经使我的心灵激动过的一切。”“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研究小说《家》,就必然离不开巴金生活过的环境,他过去的见闻、亲身经历,他所爱过的、所恨过的人和事。
小说《家》中的故事发生在1920~1921年。当时五四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批批青年热血沸腾,为了批判旧社会、拯救国家,游行、请愿、办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封建礼教相抗衡。这样的背景再现了五四运动的现实。现实中也有着一批觉慧在与一批高老太爷“决斗”。历史证明,青年胜利了。这样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是用血泪换来的。《家》完成于1931年,是现实主义的力作,反映了十年前的社会生活,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家庭的腐朽和残酷,热情赞扬了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所具有的斗争精神,指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衰落和新生力量的必然胜利。
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建立在作者所处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并进行提炼进而生成典型的过程。例如塑造得相对完满的还是大哥觉新的立体形象。“觉新不仅是一个书中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的大哥。”巴金在塑造觉新这个人物形象时,以他的大哥李尧枚为原型。就像艺术和现实生活不能画等号一样,觉新也绝不等于李尧枚。他们的生活轨迹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如李尧枚自杀了可觉新没有。虽然很多事件和行为甚至具体的言语来自于生活现实,可是艺术站在一个更高的审美的角度,既“模仿”现实又超越现实,带来的是更加强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就像《红楼梦》并非是曹雪芹的自传一样,《家》也不是巴金的自传。巴金本人也否认自传的说法:“很多人以为《家》是我的自传,甚至有不少的读者写信来派定我就是觉慧。我早说过这是一个错误。”虽然有些人物是现实的原型,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现实也有几分相像,但是不能据此就说高家就是李家的翻版。首先,许多人物与事件的发展与现实生活中并非一对一的匹配,巴金的李家没有小说中那么尖锐的冲突和裂变,也没有小说里极具叙述分量的种种血案。“此类故事实际上并非完全出于作家的实感经验,其悲惨性甚至几乎纯粹出于虚构。”“事实上,文学与历史形成的复调,清楚地显示出了小说本身的叙事策略。”其次,巴金不仅仅就是为了描写一个家族的兴衰,他是为了批判整个封建制度,揭露的是整个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以及必将灭亡的趋势,将现实中的人和事进行艺术提炼,从而具有极强的典型性。
十九年的封建官僚家庭生活,成为巴金生命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素材和情感来源。巴金以其自身的生活为创作的源泉,将个人与作品、家庭与社会相融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图画。
三、巴金的人格风范与《家》
“一本过去的著作,一册过去的文献,我们在认识产生它的心理状态之前,在对撰写人的品格有所了解以前,是不能理解的。只有到了那时,灵魂才能赋予历史以生命。只有到了那时,艺术作品才能变得晶莹透明,可以被理解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的作品的内容、风格和内蕴等,甚至决定着作品的审美价值。
(一)巴金的博爱思想
巴金母亲的教育及言行对他的博爱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教他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她向巴金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巴金爱着家中的一些人,爱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他同情着家中的一些人,同情婢女、仆人、轿夫。他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兄弟姐妹的关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还有真情与真爱存在。巴金的“爱人”思想在《家》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青年人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贯穿着整部小说,他们为此奋斗着,并终将胜利;第二,描写了一些婢女和仆人的生活和心声,如鸣凤的悲惨命运,并借此歌颂下层人民的淳朴、善良的品质,鞭挞封建捍卫者们的残忍和冷酷。巴金认为民族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小人小事上:“这些普通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打动了我。”巴金把探索伟大的民族力量看作是自己从事创作的重要方面。
(二)真性情的写作品格
巴金是一个真性情的作家,被誉为“人民作家”“20世纪的良心”。“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一直作为人生准则被他坚守着。他把创作当武器,为推翻旧中国创建一个“万人安乐和自由”的社会而奋斗。“自从我执笔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它们都是我的最大的敌人。我始终守住我的营垒,并没有作过妥协。”巴金曾说他写小说是“为了安慰我的寂寞的心,为了散发我的热情,宣泄我的悲愤,为了替那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面的牺牲者呼吁叫冤”。
“我写《家》,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鼓舞他们前进。”忠实的生活,正直的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把人类当成唯一的上帝,为了人类的一切而献出他的一切。他看到了血淋淋的现实压迫,他痛恨这个大家庭中透露出来的阴暗面。他要控诉,控诉破坏这些美好画面的封建制度;他要伸冤,要为那些亡灵伸冤;他要呐喊,为那些深受压迫的人呐喊……所以他用笔杆子做武器,去控诉、去伸冤、去呐喊……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写作者携情入文,把他的感受诉诸笔端,他自然能遇到他的知音,读者通过文字向上溯源,从而与写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巴金在用文字描述他的生活和社会现实时,生活和现实早已“侵入”了他的情感与思想。
《家》可以说是巴金的至情之作,因为“情”,所以感人,所以伟大,所以震撼人心。这里的“情”有多种解释,可以是对旧社会批判的愤懑之情,亦或是对新社会的向往之情,再或是对悲剧命运者的凄婉哀悼之情……总之,巴金的“情”是他的良心,是他笔下文字的源泉,是号令语言符号的指挥官。他一心为着人类的光明和前途而奋斗着。只期望自己成为一支木柴,以自我的粉碎来给人间带来温暖。
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热爱,固然能使作家萌发创作的激情;然而这种激情如果不是建立在坚实可靠的思想、信仰的根基上,那么它也就不会具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巴金始终有着自己的坚强信仰。巴金坚强的信仰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二是对新社会新光明的期盼。巴金曾公开宣称他信仰无政府主义。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信中对此有较为客观的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他固然有‘安那其主义’之称,但他并没有反对我们的运动,还曾经列名于文艺工作者联名的战斗的宣言。”[17]巴金永远是一个单纯的作家,虽然他无意成为一个作家。他不为名、利而去动笔,只为了能为人间添一点点温暖。“虽然一开始就自称信仰无政府主义,实际上是包括了无政府主 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等等思想的复杂的混合。”“希望建立一个不仅没有封建专制,而且没有资本剥削的社会理想却是其中的核心。”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巴金认为我们需要文学“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让我们看见更多的光明”。
我们读《家》可以感受到巴金用良心在写作。他同那些人物一起生活,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当然,仅从传记批评的角度来解读巴金的《家》还远远不够。但是,这样一种批评方法对于《家》来说却是恰如其分的,也是能够给予合理解释和准确阐发的一种方法。
《读书心得——从传记批评角度解读巴金的《家》》相关文档:
储德佐董事长传记(文案)11-25
名人传记读后感(精选8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