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对和引导涉警舆情的思考
[摘 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和群众情绪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其管理活动和执法行为,已经成为各类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甚至成为互联网负面炒作的焦点。本文就公安机关涉警舆情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涉警舆情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631[
1 引 言
随着我国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网络信息的应对、处置和引导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亟须面对的重大课题。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舆情引导”作为一种可以影响大众思维,推动公安事业和公安工作前进的巨大社会力量,越来越为各级公安机关所重视。面对涉警事件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加强涉警舆情引导的规律性、策略性研究,使公安机关更加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舆论的应对、管控和引导,不断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涉警舆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的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水平,这对于提升公安机关应对和化解舆情危机能力,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切实服务保障法治化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2 当前涉警舆情的特点
涉警舆情是指与警察或警务活动有关的社会舆论的情况,既包括街头巷尾老百姓的议论,也包括网络中网民们的舆论动向。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力量不容小觑,网络涉警舆情更加受到公安机关的关注。随着转型期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在通信传媒日益现代化、网络化的今天,涉警舆情呈现出新变化。《半月谈》报道,涉警舆情呈现出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差别多样性、主题集中性、聚焦持续性、信息偏差性等明显特征。研究近年来,影响全国的重大涉警舆情,具体还有以下特点。
2.1 传播速度快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手机网民年增1.2亿,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在网络新闻中,如果当事方是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及其公职人员,极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热点,当出现“政法机关”、“警察”、“警车”、“官员”、“富豪”等一些显著性的、标志性的符号因素时,就很容易引起舆论热炒。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传播者,涉警信息一旦发出,经过转载转发,瞬间就能通过一点扩散开来,受众群体迅速膨胀。
2.2 社会关注性强
公安工作的广泛性、群众性、特殊性,决定了其易成为媒体挖掘新闻资源的对象。尤其是在当前公权与私权博弈加剧的特定社会环境下,代表国家执行法律、行使公权的公安机关,一举一动特别是涉及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枉法、违法违纪等负面信息,更为公众所瞩目,哪怕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案),也可能因为公安机关涉于其中而成为大众的看点、新闻的卖点,处于舆情的风口浪尖。如“哈尔滨警察打人”事件,由于参与其中一方是公安民警,全国各地,网上网下无不议论纷纷,一时间成为公众谈论的焦点。
2.3 负面效应多
由于涉警信息社会和公众关注程度高,极易成为新闻爆料和炒作热点,引发“舆论风暴”。每一起涉警舆情无一例外的是,无论起因如何,由于公安机关职能的特殊性,最终均是形成舆论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指责与批评。特别是一些媒体,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打着“客观”旗号,选择性报道,不断用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负面刺激公众神经,致使公安负面舆情愈演愈烈、越发突出。由于是在网上,身份的匿名性、言论的自由性、传播的即时性、跟帖的盲目性,加剧了炒作的轰动性。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种种目的,借机发难、借机发泄,恶炒热炒公安,负面舆情不断。致使一些“个案”被泛化,负面效应无限放大,形成不利于公安机关的社会舆论,进而引发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甚至转化为实际警民冲突。这样的网上网下转化事例,近几年不在少数。
2.4 隐蔽性极强
互联网是获取信息的平台、信息交流的平台、电子交易的平台、滋生违法犯罪的平台、敌我双方进行政治较量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中,网络舆论的威力巨大:“炒谁谁死,捧谁谁红。”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网民可不以真实身份进入网络,广大的匿名网民根本不必担心为自己在网络的非理性行为承担责任,因而很多参与者是抱着一种娱乐心态、看客心理、从众意识,不乏唯恐天下不乱者、借机发泄不满情绪者和非直接利益参与者混杂其中,甚至有敌对势力伺机插手对其进行诋毁、攻击、捣乱、破坏,他们往往肆意炒作司法个案,以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题,打着民主、正义、人权的幌子,对事实进行歪曲、扩大、渲染,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将单一问题复杂化、把所有问题说成是“社会制度弊端”的结果,极力煽动社会的“仇官”、“仇富”、“仇警”情绪,企图摧毁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摧毁群众对政法机关的信任和信心,达到“点火”、“松土”、“掘根”的目的,对此要进一步清醒思想认识、坚定立场态度、冷静分析应对。
2.5 管控难度大
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不一定需要太熟悉,只要有共同话题,人们就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联系,网络信息24小时滚动更新,具备可复制性、可传播性、可定制性、可记忆性和反复性,短时间内网络集中跟帖极易引发群体事件。现行的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等仅对具体的社会群体性事件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对网络上的群体行为,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均未作明确规定,除危及国家安全、涉及国家机密或工作秘密,方可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处理,因而规范管理难度很大。
3 公安机关对涉警舆情的应对措施
当前社会环境下,涉及警察工作的突发应急事件不可能完全避免。随着公众敏感性的增强,也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在警察突发事件中涉警舆情也将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的监督和引导,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引导社会涉警舆情的走向,化解矛盾和危机,避免网络舆情次生灾害,最大程度降低涉警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3.1 建立专门的涉警舆情机构,掌握处置涉警舆情的主动权公安机关“一把手”的观念要进行更新,充分认识到加强涉警舆情的引导和应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公安机关要密切关注尤其涉及警察方面的舆情、动态,特别是一些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上访案件,完善信访接待制度,认真受理信访案件,对重大疑难案件逐案分析,找准症结,落实专人跟踪采访、回访,并做好法制宣传和劝访工作,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真正使涉法涉警问题在源头上得到解决。
3.2 健全新闻发言工作机制,抢占网络舆论的制高点
积极培养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提高专业素质,应对公共危机,引导舆论向有利于警察的方向发展。一是构建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对一些重大案件、涉警突发性事件,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以正视听,消除不实传闻,及时解决和防止一起突发涉警舆情事件的发生,维护了公安机关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新闻发言人关键时候不“失语”。第一时间利用新闻发言人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发出客观、真实的声音,正面回应社会媒体。如果警察管理者不尊重客观事实,一味搪塞、回避、甚至“胡言乱语”,势必加剧舆论的极度偏斜,进而出现“集体失语”的尴尬局面。要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要对偏激言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对蓄意炒作,要进行有力批驳。
3.3 建立和完善涉警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和研判工作机制,提高危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对警察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与形势预测,是增强舆情引导准确性和有效性工作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加强事前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通过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的意见,梳理警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事中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从2010年开始,我省公安机关成立舆情监控工作小组,指定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督员,对互联网上涉及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进行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危机研判,将网络舆情信息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过程,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努力做到提前预知、及时预警、尽早防范、妥善应对,最大限度的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决策提供辅助信息。以互联网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和论坛(BBS)三大渠道为信息源,以其他类型网站为辅对涉警舆情进行跟踪分析。在舆情分析研判中,一是注重时效,捕捉具有苗头性的信息;二是把握总体态势,加强深度分析;三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四是根据涉警舆情分析,预测和判断事件的发展和走向,以期做到未雨绸缪,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3.4 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做好网络涉警舆情的管控工作各级公安机关在处置和应对突发应急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涉警舆情时,既要处理好与各部门对突发应急事件的联动工作,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还要与网络、传统新闻媒体进行有效引导和沟通,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舆情应对措施和机制,强化正面引导,积极引导舆论为我所用。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争取新闻舆论支持,与新闻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构建警察与媒体的沟通联谊机制;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等,加强涉警舆情控制。三是关注涉警舆情的利害关系人和活跃分子,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引导。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指网络上具有影响力、活动力和号召力的人。他们的一句话就可能顶的上普通网民的百千句话。积极培养和争夺“网上意见领袖”为我所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尽量消除社会负面影响根据新闻传播学原理,如果没有权威声音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阵地,小道消息就会大行其是。当出现关于警察的负面涉警舆论时,保持沉默、消极敷衍绝非明智之举。因此在保持冷静态度同时要予以积极应对。及时汇报、统一口径、整合力量,做好信息传播策划。要充分尊重和认识新闻传播规律的三原则:即“以我为主的说、迅速的说、全面的说”。做到重大问题不得回避、媒体询问不得推诿,重要事件不得失语,热点问题不得搪塞。通过及时、准确、真实的信息迅速澄清谣言,掌握主动,占领舆论制高点。要培养一支专门在网络发帖对舆论进行干涉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根据警察应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要求,主动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对涉狱涉警的负面信息,多向导流,化害为利,形成警察新闻发布与网评队伍的有机配合呼应。网络评论员必须是政治坚定、语言能力强、应变能力好、关心时政、善于利用各种媒体、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在职民警或工作人员,他们以网民的身份运用网络语言对网络话题进行发帖或跟帖,干涉网络舆论,让整体舆论朝着有利于警察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方向发展。
3.6 加强涉警舆情评估总结,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涉警舆情的应对能力涉警舆情处置和平息后,要认真进行评估和总结工作。评估内容应包括危机情况、应对措施、对事件结束后一段时间内网络舆情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通过对涉警舆情评估和总结,能够更有效地建立或完善网络涉警舆情工作的规划,对将来的工作进行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评估和总结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能力的一次大提升。
3.7 加强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民警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执法能力坚持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执法,是警察工作的生命线。要从根本上防范网络舆情对公安机关的影响,还在于警察民警自身执法立得住、站得稳、过得硬。应当看到,很多网络舆论炒作究其本源是警察在工作中的不慎重、说话的不严谨、管理活动的不认真和执法过程的不负责任引起的。因此,必须首先做到规范执法,把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民警执法能力作为事关警察工作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转变执法理念,注重执法效果。在当前复杂的执法环境下,警察执法活动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考虑网上网下两个因素,既要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又要坚持理性、平和、规范执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二是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要按照规范、公正、文明、理性执法的要求,改进执法方式,切实从言行举止、方式方法上规范和改进民警的执法行为,使民警尽可能地在执法活动中做到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正融法、理、情于一体,使罪犯通过民警执法活动,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爱、温暖,实现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有机统一。三是健全执法制度,规范执法流程。要以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从基层民警日常执法活动最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入手,健全执法制度,细化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确保民警在各项执法活动中、各个执法环节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吴正国.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如何有效防控“网络群体性事件”[J].四川警察,2010(3).
[2]胡晓娟.警察形象塑造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研究[J].湖北警察,2010(4).
[3]乔成杰.警察突发事件时“集体失语”的反思[J].江苏警视,2010(3).
[4]李玉娟.网络涉警舆情的特征、影响与应对策略[J].公安教育,2010(7).
[5]刘正强.关于公安舆情信息机制建设的思考[J].公安研究,2007(12).
[6]马翠琳.论新时期警媒关系从控制性管理到合作性博弈的转变[J].公安研究,2008(9).
[7]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8]吴宏耀.网络民意只是表达了特定社会群体的态度[N].法制日报,2009-08-10.
《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对和引导涉警舆情的思考》相关文档:
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对和引导涉警舆情的思考10-28
涉警网络负面舆情存在的问题与处置探讨10-28
关于舆情监测工作心得体会精选优秀范文合集12-26
幼儿园舆情处理培训心得体会12-26
舆情信息培训心得体会12-26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12-26
教育舆情培训心得体会12-26
应对网络舆情思考心得体会12-26
舆情管理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12-26
舆情培训心得体会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