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史中一些称谓和地名的说明
巴特尔,即BATOR/BATU
来源于蒙古语,也被译作巴秃儿、拔都、把秃、拔秃儿等。是“英雄”、“勇士”、“勇敢者”的意思,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蒙古民族给男性取名时的“最爱”之一,比如铁木真之孙、长子术赤之子拔都,就是钦察汗国的实际建立者比如当代中国朱明男子篮球运动员巴特尔。
铁木尔,即TEMUR
来源于蒙古语,也被译作帖穆耳、帖木儿、特木耳、特穆尔等。是“铁”、“铁的堡垒”的意思,蒙古民族和突厥系民族男性常用名。我们知道,铁木真在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之后,很多原突厥系民族和部落与蒙古民族进行了进一步的融合,语言的互相影响和借鉴,形成了今天阿尔泰语系以及该语系下的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铁木尔即是两大语族的民族都颇为喜欢使用的男性名字。元朝诸帝和个藩属汗国汗王中间,叫铁木尔或后缀铁木尔的比比皆是,如承宗帖穆耳、泰定帝也孙铁木尔、东察合台汗王脱忽鲁铁木尔等。
安达,UNDAR
来源于蒙古语,也译作“安答”,是“义兄弟”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结拜兄弟”。蒙古人之间互赠自己喜欢和珍惜的礼物,经过简单的意识后,就表示结成了“安达”。如果双方将对方赠与的礼物奉还,那就表示“安达”清粉已尽,可以接触兄弟关系了。
《札撒》,也称大札撒,即YEKE JASAGH/JASAG
来源于蒙古语,汉译为法令、军令、法度等,是指在铁木真在称汗和建立大蒙古国后,汇总、制定并要求国家和人民必须依照执行的法律文件和法律条款。在铁木真称汗以前,蒙古人没有成文的法律条规,人民遵行的只是传统的习惯法——“约孙”和“额延”,意为“规矩”、“道理”,有元一代通常译作“体例”。1202年铁木真征讨塔塔儿部时,首次颁布了《札撒》。在消灭克烈部以后,他着急忽里勒台待会一起定力了比较完善的《札撒》,冰雨1206年的忽里勒台大会通过,这样,帝国第一步成文的法律开始实施。除了《札撒》以外,铁木真的训言也被记录下来,被称为“必里克”(箴言),同样是元朝诸王和各级“那颜”(封建主)必须严格遵循的。
禹儿惕和投下,即JURT和TOSYA-KU
前者来源于突厥语,后别蒙古人长期使用,意为“游牧范围”、“游牧地”,是指黄金家族宗室、贵族按照蒙古人的传统,分配到基本游牧地域的一种制度。后者虽源于蒙古语,但其初源是汉语,是元帝国宗室勋贵的世袭采邑制度。
探马赤军,即TANMACHI-ARMY
是帝国军队主力军种之一,不同与怯薛的是,探马赤军是纯粹的军事组织。元帝国的军事体制,从系统上分为镇戍和宿卫两大系统,从军队的民族来源上分为蒙古军、汉军、新附军(指南宋投诚的军队),探马赤军实际上就是蒙古军的一种常备军形式。从兵种上看,探马赤军应当属于“集团军”的模式,比如它自己设有非常先进和完备的侦查系统、联勤系统、火气系统。
胡同,即HUT(D)ON
来源于蒙古语,是元代蒙古人对宽度在六步以内街、巷的称谓,在大都北京的使用最为广泛。有文字可考的胡同二字,最早出自元曲大家关汉卿的《单刀会》。关于这个词汇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比如汉人期待“胡人大同”,比如认为是包括蒙古族、满族等在内的东胡-通古斯语中对街巷的称谓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胡同一词出自元代,且属于汉语中的外来语词汇。
蒙兀儿斯坦,即MOGHOL-STAN
是古代的一个地理名称,大致在北到塔尔巴哈台,西至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包括楚河、塔拉斯河谷地及费尔干纳盆地,相当于今天中国新疆的中西部,以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部分地区。它是一个由波斯语、阿拉伯语、蒙古语和突厥语共同形成的词组,本意是“蒙古人的地方”。
巴里,即BARI
也译作八里,来源于蒙古语,一般用于地名后缀,意为“某某城”或“某某之城”。如当时蒙古语把大都北京叫做“汗巴里”(大汗的城市),西北地区的亦力巴里(伊犁城)等,是古代蒙古民族进入定居社会以后,对于他们新建或者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的城市蒙古语叫法。在现代,蒙古语的城市一般后缀“浩特”。
达鲁花赤,D(J)ARUQACHI
来源于蒙古语,最初的意思是“镇守者”、“镇守官”。达鲁花赤可以籍户口、收赋税、签发兵丁甚至定夺人民的生死,逐渐演变成一方民政官、断事官的角色。有些大达鲁花赤管辖的地区有的甚至囊括了今天数个国家的行政区,可谓权力极大,颇类似于古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设立的“总督”或者奥斯曼帝国设置的“帕夏”一职。
怯薛,即KESIG
来源于蒙古语,系由铁木真正式创办的一种军政合一形式的机构,主要组成人员是由大汗(皇帝)最为信任的贵族子弟及其“伴当”组成。有幸被招入者叫“怯薛歹”,享有许多特权。怯薛既是皇家的护卫军,又同时是位置高于国家政府机器智商的皇室权力的核心,并且具有质子营、皇室内务机构、高级干部训练机构等功能。怯薛由大汗(皇帝)直接指挥,可谓是嫡系中的嫡系,也是精兵中的精兵,日常规模不低于一万人。在世祖忽必烈将帝国的统治中心移置中原、逐渐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封建国家治理体制以后,政府职能就从怯薛中分离出去了,怯薛也就专注于作为皇室的亲军和皇室本身的事务服务团队。
必阇赤,即BICH-CHI
来源于蒙古语,帝国初期意为秘书。由于帝国官方文字至少使用汉字、(畏兀儿)蒙古字和回回字(古波斯字)等,因而政府对秘书、文书或书记官的需求极大。事实上,帝国和各汗国常备大量的能够进行文字翻译和书写的必阇赤。必阇赤在世祖忽必烈以前,主要存在于怯薛中,因为怯薛行使的就是帝国中央政府的只能,那个时期必阇赤的地位很高。世祖入主中原以后,随着怯薛机构整体功能的萎缩,必阇赤也逐渐从怯薛中分化出来,进入到中央政府之中,不过,其服务对象主要还是汗(皇)室。这样,必阇赤逐渐演变为主要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的称谓。世祖建立的中央政府中的同类角色一般从汉人叫法,即“译史”、“译吏”或“译官”。
怯里马赤,即KELEME-CHI
来源于蒙古语,就是现代社会所讲的“口头翻译”或者“同声传译”。和产生大量必阇赤的原因一样,元帝国设有大批怯里马赤为政府服务。不过,这个角色在最初主要出现在帝国军队中,因为一线需要大量此类人员,因而它不像必阇赤那样,曾经明确为怯薛里的一种职位而有较高政治的地位。在帝国统治逐渐走入正规以后,怯里马赤称为专门和专业的口头翻译者的同城,元朝廷非常重视此项业务,常年从各族中选拔青少年进行培养。与必阇赤相近的是,怯里马赤一般只为汗(皇)室服务。世祖建立的中央政府中的同类角色一般从汉人叫法,即“通事”。
火者,即khwaja
来源于阿拉伯语,多用于人名。在黄金家族察合台汗国统治中亚时期比较常见。汉语一般译为“火者”,在清代的史书中一般翻译为“和卓”,也有少数情况下被译作“霍加”、“合加”等,在伊斯兰教中,常常把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嫡传后裔称为火者,名字带有火者的人们,说明在穆斯林中有最为高贵的血统。这个称谓主要是宗教意义上的尊称和显示自己出身较高的意思。严格的讲,带有火者名字的一般都是逊尼派穆斯林。
赛义德,即said,来源于阿拉伯语,多用于人名。此称谓和火者属于并列的专用语,一般用于人名。严格说来,它只属于穆罕默德女儿及女婿阿里后裔的专用名次。所以在伊斯兰教什叶派信徒中使用较多,而多数情况下名字后缀有赛义德者,则证明其人是穆罕默德女儿和女婿的后代,意在彰显其为阿里后裔的荣耀,赛义德这个称谓,更多的体现在宗教方面的权威。
算端,即sudam
来源于阿拉伯语,也被译作“苏丹”或者“速檀”,其愿意是“权威”或“权威者”。最初世袭大臣火者诸侯一般被称作“异密”。到11世纪塞尔柱王朝时,君主已经不满足于“异密”的称谓,认为太多太滥,没有突出自己的权力、势力和微网,于是首次使用“苏丹”的称号,以示比“异密”高贵。所以,在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中,苏丹一般是指国王;在中国古代汉语中,一般翻译为“算端”,比如我们看到在13世纪初期铁木真率领黄金家族政府中亚时,其对手即当时新兴的花剌子模国家的算端摩柯末。
当黄金家族在中亚的后裔被当地宗教和文化全面同化以后,汗王们除了纷纷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伊斯兰教名字以外,还往往在名字前边或后边加上“算端”这个称谓,以显示自己统治本土穆斯林的正统性。在现代,伊斯兰国家的元首少量称作“埃米尔”,多数称作“苏丹”,其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不过,阿拉伯语中的“苏丹”在用作称呼非洲的苏丹共和国时,其意思则是“黑人的国家”之意,与元首、首脑、权威等意思毫无关系。
异密,即emir
来源于阿拉伯语,现代也译作埃尔米、艾米儿等。在公园7世纪伊斯兰教诞生和阿拉伯帝国初兴时开始使用,当时意为“长官”或“司令”,后又指行省的总督。在中国14、15世纪的史书中一般多译为异密。在中亚黄金家族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时候,异密主要是指汗廷的行政官员,也就是世俗权力的掌握者,大致相当于宰相,也有类似于蒙古人的“达鲁花赤”的概念。在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后,朵额剌惕、巴剌鲁斯等几个权臣部族长期把持国政,汗国的异密职位主要由这些权臣部族出身的首领来世袭,这时的异密权力之大可以倾国。到了察合台汗国末期,汗国的异密们不再局限于“垂帘听政”了,他们纷纷自行称汗,但是仍然使用着异密这个传统的称谓,不过这时的异密多翻译为埃米尔或艾米儿,所指也不是大臣火者行政官的意思,而是具有国王、汗王、诸侯的概念了。
伯克,即bek
源于突厥语,也被译作“别”或者“比”,是中国新疆和中亚中西部自古代直至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之前,用于首领、头目、统治者、官吏、老爷、先生等多种意思的同城,议案是世袭制。在清朝重新统一新疆后,特别是在1759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平等大笑和卓叛乱后,清廷废除了伯克的世袭制度,但授予伯克一些特权和利益,并为伯克按照中原管制设置了品级。新疆建立行省以后,伯克作为官员的实职序列被清廷废除,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层级却保留下来。伯克和异密两种称谓大同小异,都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词语,而主要指世俗行政官员,只是伯克一般指县级官员,而异密主要指高级官员。
也里可温,即ARKAGUN
来源于蒙古语,是对当时基督教的一支——景教的称谓,其创始人聂斯托利生活在公园4-5世纪的叙利亚,他提出圣母玛利亚只是给予耶稣人性,而非神性,因而反对讲圣母作为神灵而膜拜,其申雪观点引起基督教内实权派的强烈抨击和排斥,最后他也不得不流亡并客死他乡。但是聂斯托利的信徒们长途跋涉来到西亚的的波斯,却受到了当地人的追捧,曾长期和摩尼教、袄教一起被波斯列为三大国教之一。在中亚,该教派也得到了当地突厥人、粟特人等的信仰。相对于其他基督教教派而言,聂斯托利教派在有元一代更为盛行,到元末时随着蒙古人势力退出中原而逐渐销声匿迹。从广义上讲,元朝时的“也里可温”也包括其他教派的基督徒。
答失蛮,即DANSHIMAND
是蒙古语中的波斯外来词,意为“有知识的人”。从铁木真开始,“答失蛮”就成为帝国对伊斯兰教上层人物如讲经师、圣人后裔以及品行学问高深的信徒的称谓,从广义讲,也是对所以穆斯林的称呼。蒙古人通过西征,征服了大量意思连教徒聚集地区,因而在中国聚居了大量的穆斯林,元廷和对待儒、佛、道、也里可温、犹太诸教一样,同样给予“答失蛮”很多特权。在世祖朝以后,元廷又在中央政府中为穆斯林设立了“哈的”管理司,即由“哈的”(伊斯兰教中的教法说明官、教徒之间的仲裁者、宗教法官之意)来处置穆斯林之间的纠纷,此后,“答失蛮”和“哈的”两种称谓逐渐合流,大元末至大年间,“答失蛮”一词彻底消失了。
《蒙古史中一些称谓和地名的说明》相关文档:
202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专升本招生简章05-21
蒙古向外扩张的论述07-01
蒙古帝国07-01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计划09-19
2023年内蒙古高考作文出炉优秀8篇12-21
2023年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巴音赛街道团结社区工作人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01-13
蒙古帝国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