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院式民居简介

时间:23-11-22 网友
合院式民居简介

合院式民居简介

合院式住宅也称为宫室式或庭院式住宅,是中原汉民族传统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其以庭院为中心,在庭院四边布置房屋,正房坐北朝南,耳房配列东西,倒座居南朝北,形成一个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向心、方整的平面型制。这种居住模式的普遍采用,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儒家礼制秩序的哲学理念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从北方的北京四合院、山西合院到南方的闽南、福建民居或到远离中央且地处偏僻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的民居,都现存有大量合院民居的实例可考。

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在不同区域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大地上的合院式民居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单云南的合院式民居就有多种形态,虽然都是在中原汉文化传播的影响下形成,昆明、大理、丽江、建水、石屏等地的合院式民居却各具特色,自成一体。下面就分别做详细的剖析。

一、(滇中)昆明及周边地区的“一颗印”民居

(1)平面型制

“一颗印”的典型平面布局为“三间四耳倒八尺”,即房屋有三间正房、正房左右两侧各有“耳房”两间共为四耳,倒座房其深八尺故名“倒八尺”。各间都有楼房。这种住宅的平面和外观都方方如印,所以叫做“一颗印”。

“一颗印”合院式民居是以庭院为中心的内向组合体,在组合时首先考虑的是全院建筑的礼制秩序的要求。在一条主要纵轴线控制下,正房、倒座或照壁于此中轴线上有序的排列安置,彼此是面阔开间相等的正对位关系布置。次要的耳房等房间则位于轴线两侧对称布置。组合方法的第二步则是规定好各坊房屋之间的对位关系。这是形成合院建筑不同内部空间的法则。

“一颗印”合院式民居的正房、耳房和倒座的组合形式严整有机,四坊组合的四个转角紧密相连,形成满角式的组合,而没有其他如建水、大理合院民居的漏角小天井。

正房与耳房的对位关系:靠近正房一端的耳房山柱轴线与正房的前檐柱轴线对齐,耳房的前檐柱轴线位于正房明间柱向次间退1米的位置;正房的山墙与耳房后墙对齐,耳房的进深小于正房次间的开间,正房次间与耳房山墙之间布置有

陡立窄小的楼梯,也称“楼梯巷”,这样的组合平面较为紧凑,天井院子也较小。

一颗印的平面类型有“一颗印”式、“半颗印”和羊角厦单坊式。“一颗印”式有“三间四耳倒八尺”、“三间六耳倒八尺”和“三间两耳倒八尺”,正房都是三间,只是根据宅基地的大小和主人的需要来选择耳房不同的开间数而已。在用地受限的家庭也会选择“半颗印”的平面形式,即“两间两耳”,从住屋的外形看就是把“一颗印”形式从中轴线对剖的一半,故有此称。羊角厦单坊式似乎不能算是合院式的住屋,因为只有一坊正房外加两侧的“楼梯巷”。现在这种类型在昆明地区已很少见,在泸西和石屏还有留存,且较为普遍。

把这三种基本单元进行拼合,可以自由组合成大的宅院套院,向左右横向或纵向拼合皆可。和现代今天我们所应用单元式、母题式的设计方法同出一辙。(2)外墙造型

“一颗印”外立面的特征非常明显,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无论正立面或是侧立面都是特色鲜明。外墙为三段式划分,屋顶、墙身和勒脚。正房是双坡屋面,耳房、倒八尺为单坡屋面。

正房、耳房及倒座的墙头檐端常见两种形式,一是墙头檐端做“土封火”,层层线脚收分,不使椽木外露,更显外墙的封闭厚重,还可将宅外做成防火建筑,防御性强。第二种则是椽木外露,悬山屋顶,山墙处外露的每个檩条端部用一片仰瓦封住,防雨水侵蚀。

(3)木构架类型及特点

刘致平先生总结“一颗印”的构架式样说到,“一颗印”皆为两层楼房,构架方式约有四种:走马转角楼、厦子房、吊柱楼和竖楼。在调研中我们都找到了对应的实例。

走马转角楼是一种型制较高的做法,面向天井各坊的房间都有“走楼”通连,“走楼”即是二层的廊道,通常用于房屋规模尺度较大户型的富裕人家宅院。厦子房的型制最为常见,正房、耳房和倒座四坊前皆有厦子,各檐层层叠落,耳房和倒座之间屋檐彼此平齐,正房的房檐最高,这种做法叫“三檐平”。在昆明官渡区乡村考察中还发现了一种实例,木构架的形式很有特点,厦子房和走马转角楼的型制都用了,正房和耳房是厦子式,倒座二层有廊道,可以说这个实例见证了厦子房向走马转角楼形式演变的过程。吊柱楼是指二楼的木板壁从檐口柱挑出

的做法,多见于耳房和倒座用此法。竖楼是没有“走楼”和厦子的构造法,不用在宅院内,多用在一颗印房外面临街市的铺面房。

二、(滇南)建水传统合院民居

(1)平面特征

1.1建水合院式民居的构成元素

建水合院式民居虽规模不一,类型丰富,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构成元素:宅门、倒座(倒厅)、花厅、耳房(厢房)、正房及照壁。民居灵活多变的平面布局、空间的层次转换等皆通过这些基本构件的不同组合而来。1.1.1 宅门

建水合院民居的大门不仅造型美观、形式多样而且装饰丰富,标志性强。其从形式上可分为三种:墙垣式、独立式和洋风式。

·墙垣式

墙垣式大门较为朴素简单,直接在墙上开设洞口,用木过梁承担洞口上部荷载,大门两侧各砌有突出墙体的门墩,门洞上嵌贴有挑砖线脚瓦檐,当围墙墙体不高时,大门则为悬山瓦顶,突出于围墙之上。门洞中立小木柱,安大门门扇。整个大门由三部分组成,即基座、墙身、瓦顶。此种大门形式常用于普通人家的小院落宅院中。

·独立式

这种形式大门采用木构架结构,进深通常为二—三架。门墩基座、檐下梁头画枋及屋顶轮廓线有着丰富的变化,常用于建筑规模较大、级别型制较高的宅院中,形式上分为横向三段式和横向五段式。

··三段式由中间大门及左右两侧砌成45度的斜墙组成,称为八字墙门,八字墙体包括墙基、墙身和瓦顶三部分,

··五段式是最高规格的大门型制,气势雄伟壮丽,多用于官绅富豪之家。其比三段式面阔多两间,即由三开间门楼和两侧八字墙共五段组成,这是五段式做法之一。五段式做法之二是在三段式大门左右两侧再各加一道八字墙,即有一开间的大门加上四段八字墙形成五段的划分,同样有雄伟的气势。

1.1.2倒座(倒厅)

倒座亦称“倒八尺”,位于院落主轴线上,与正房反向布置,面阔三间,进

深较小(约2.4M , 近8尺),采用单坡屋顶,在建水民居中常用于小院落或扩大套院的组合中。在四合院中,宅院入口常设在倒座一侧,与昆明“一颗印”中宅门位于正轴线的设置不同。倒座多是辅助使用的功能,一般只明间由板壁围合使用,两次间作为开敝通道。在实例中发现,建水合院民居采用倒厅的形式多于采用倒座。倒座进深加大为六架时称倒厅,明间称下堂屋,为祭祖拜佛之地,左右次间是卧室。由倒厅组合的四合院的宅门都设于靠近倒厅漏角天井一侧,即宅门独立于四坊房屋之外的一角。

1.1.3耳房(厢房)

地位仅次于正房,是主要的卧室空间,开间进深均小于正房。进深一般五架,面阔有两间和三间两种形式,两间形式即建水合院民居中所称“四耳”(两厢耳房总间数之和),三间即称“六耳”。“六耳”形式中,明间面阔大于两次间,常作抱厦(明间前墙向后退形成较宽前檐廊)(见图),一般安六扇格门,少数有双扇格门带两侧支摘窗的形式,叫一门两窗。次间通常是中间正方形的支摘窗与两侧槛窗合用(这与山西民居有相类似做法),槛窗上装饰有文法书画。槛窗下有槛墙,高约1米,用本地青砖及雕花砖心拼制出规则图案,有较好的装饰性,显得朴素清雅。槛墙多用于北方地区,与南方用木板壁的做法有异,出现在此可推断是中原移民建筑的遗风。它的好处在于当耳房前廊小或无前廊时,可避免因雨水飞溅而使外檐墙受到浸蚀,且在立面形式上由于材料的对比造成了别样的形式效果。

1.1.4花厅

即过厅,因厅前有一花草繁茂、环境优雅的天井院落空间,故称花厅,是会客访友,读书健身之地。花厅位于院落主轴线上且对应正房布置,开间等同正房,一般进深七架,屋内无天花,多为彻上明造。花厅一侧有廊或前后皆有廊。明间前后檐墙各安六扇格门,在需要时可全拆出,使花厅起成为一敞厅,把花厅前院与后院很好地联系起来。次间的前檐墙一般安支摘窗,窗下槛墙与耳房槛墙一样用青砖和雕花砖饰面。次间后檐墙全为槛窗,窗下为木板壁或为砖砌槛墙。花厅除台基高度低于正房,其体量、尺度和艺术处理不逊于正房,是主要的使用房间之一,又是装饰美化的又一重点目标。

1.1.5正房

是全宅院的主体部分,无论位置、体量尺度、及细部装饰等都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通常面阔三间(院落型制较高者为五开间),进深六架,房前有宽敝檐廊。明间称为堂屋,多为祭祀祖先用,其内部的家俱均严格依循轴线布置,处处体现出礼制及秩序的要求。明间一般面阔在4.2米左右,前檐柱高约3.9米,中柱高近6.2米,顶部多为彻上明造,如设天花板时位于中柱顶部的较高位置,主要起到隔热的作用。明间左右的次间是长辈的卧室,面阔在3.7米左右,顶上设有天花板形成低矮的阁楼(当地称暗楼),有很好隔热作用并兼用贮物。明间设天花板时,其天花板与两次间天花板不在同一高度,明间没有暗楼,故两次间的暗楼不相连通。在前廊左右两侧各设有可移动的简易爬梯上暗楼。建水合院式民居的正房多为单层平房,当正房为两层楼房时,简易爬梯变成常规楼梯,前有漂亮的挂落装饰。

正房两山墙各带有一——三开间不等的漏角(也称后山耳),通常用做厨房加工等辅助房间,也有用为辅助卧室的。其后墙与正房平齐,进深小于正房,在漏角前形成一小天井。这里的天井虽小,却是不可缺少的接气吐纳的采光口。建水合院式民居可根据地形及功能需要而灵活的变化组合,与这一方小天井的联接和转换空间的作用分不开。

1.1.6照壁

是围合院落且具有一定装饰性的墙壁,多用于三合院、花厅前院及宅院门前(影壁)。从纵向分为基座、墙身及瓦顶三部分,横向三段式则与大理民居中的“三叠水”类似,只在装饰手法上有所不同,当用作门前影壁时,分段的形式可根据各家地形自由设置。

建水合院民居多样类型的平面形式就依此“文法”向纵横方向增加扩展而构成,形成严谨有序的平面格局。

1.2.富有特色的平面

·标准单元的有限增长

建水合院民居的特色之一,即是根据功能及地形要求,利用一定基本单元,按照相应的方法,组合成各种形式的院落空间。是一种标准化单元的多样化组合设计方式,形成一个可有限增殖的有机平面系统,显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具体的条件下,院落平面组合可收可放,决无教条的呆板和拘谨。

(2)外部造型特征

在建水合院式民居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外墙在立面的艺术处理上有各自的做法。后檐墙和山墙面的立面都分为三段式。自下而上分别是底部用白色条石砌筑的勒脚,通常约为1米高,占总房高的12%。中段是土墼砌筑的墙体,外面粉刷有当地土黄色面浆。在上段的处理上,山墙常采用本地产的大青砖饰面(为“金包玉”做法),基本占总房高的25%。而后檐墙则多以挑砖的线脚完成与屋檐的连接。山墙青砖的饰面形式由于屋面单坡或双坡形式的不同、以及房屋进深大小的不同而有各种具体的做法。三种质地、肌理和色彩各异的材料的组合运用,使各个外墙体交接有序,共成一体,并在质地和色彩的对比装饰中减少了外墙的单调感和厚重感。外部立面的黄墙、青砖、青灰瓦面的色彩对比产生强烈地视觉效果,使建水合院式民居带有独特的外貌风格和视觉特征。

屋顶为人字形双坡硬山顶,弧线形的屋面所形成的反宇向阳的状态,加上青灰色的屋面与土黄色的外墙所形成的两大基本色调,共同构成鲜明而凝重的外在表征记忆。

《合院式民居简介》相关文档:

合院式民居简介11-2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