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时间:23-07-06 网友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1)身体生长发育

6~9岁儿童体格发育基本上是平稳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年增长2~公斤。10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时身高男孩一般每年可增长7~9厘米,个别可长10~12厘米;女孩一般每年可增长5~7厘米,多的可长9~10厘米;体重每年可增长4~5公斤,有的可增加8~10公斤。

这一时期儿童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

学龄儿童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明显低于新生儿时的约140次/分和学龄前儿童时的90次/分左右;这时儿童的肺活量也明显增加,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儿童到6岁时脑重约1200克,此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所以当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的速度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间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条件反射也比较容易建立。7~8岁大脑继续发育,脑重约140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同时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此时大脑额叶生长迅速,其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着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这是联想的、推理的、抽象的和概括的思维过程的物质基础,也说明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身体的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着头尾法则和远近法则,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

小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3岁前后和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时期儿童会在认知上表现出具有独立主张的倾向,同时在情绪上会表现出剧烈的变化。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个体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速度上、最终达到的水平和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有差别的。例如,在智力上,有的儿童早熟,有的晚慧;有的儿童对音乐听觉有特殊敏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迅速,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二是发展协调,比起初中生的“动荡性”来,心理发展的协调性是其主要特征;三是发展具有开放性,此时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融洽;四是发展具有可塑性,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二、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到新异刺激影响时,心理活动就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2)观察缺乏精确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或观察不够精确。

(3)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这样容易导致观察无序,观察的结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4)观察缺乏深刻性

观察事物时,小学生还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2.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

(1)从以无意注意为主逐渐向以有意注意为主过渡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难以长时间注意同一件事物,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的不断成熟,内抑制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小学生逐渐理解了自己的角色与学习的意义,有意注意便逐渐得到发展。到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基本占据主导地位。

(2)注意的范围较小

小学生注意的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经验少。实验表明,小学生只能同时注意到2~3个客体,而成人能同时注意4~6个客体。孩子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时,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比如当他聚精会神写字时,又会忘了正确的坐姿要求。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一般来说,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10-12岁儿童约25分,12岁以上约30分。低年级儿童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稳定;对于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对象,注意就容易分散。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抽象事物注意的稳定和集中才会相应提高。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善于分配注意的现象,到了小学二年级就大有改观。而且二年级学生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也比较差,到小学中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小学五年级儿童注意转移速度较小学二年级有明显增长,尤其是男生发展更快。

3.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的有意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是抽象材料也能花功夫努力记住,并能自觉检查记忆的效果。

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另一特点是从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低年级学生仍是机械识记为主,随着知识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学生意义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从识记的内容上说,小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对词的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在头脑中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容易记住。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语词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所学课本的内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词、数字或符号,所以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渐渐地占主导地位。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

4.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想象的意识性、目的性迅速增加,创造性想象显著发展,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与学龄前儿童有点类似,以无意想象为主,而中高年级学生再造想象趋于完整,有意想象的成分大为增加;小学生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想象的形象还具有片断、模糊的特点;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逐渐丰富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具有更多的创造成分。

5.小学生思维力的发展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

(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例如,对于儿童熟悉的学科、难度小的任务,儿童思维中抽象的成分较多,抽象的水平较高;而对于儿童不熟悉的学科、难度大的任务,儿童思维中的具体成分就较多。

(3)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中高年级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说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能弄清自己为何出错,思维的自觉性有了发展。

三、小学生学习特点与指导策略

1.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感知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

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

(2)理解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

三是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即所谓“牵着牛鼻子过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

(3)巩固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上的、技能技巧上的准备。

(4)运用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一是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

二是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

三是由被动运用向主动运用转变。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2.小学生学习的指导策略

(1)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两种。长期计划以一学期为宜,从总体上对各学科的学习做出全面的安排。短期计划以一周为宜,对本周内每天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保障措施和作息时间做出详细具体的安排。学习计划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同时又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保证计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的方法是指对第二天要讲授的内容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把新的知识和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明确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克服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3)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认真听,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义;注意看,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的内容,对教师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多动脑,要积极思考,要与教师讲课的进程保持同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做到融会贯通。

(4)指导学生课后复习

回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及其过程,使进一步的复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复习课本,目的在于深化;整理笔记,使之更加系统、完整,便于复习;对课本中不懂、不会的难点问题,力求弄懂弄通,实在弄不明白的,求助教师或与同学研究解决。

(5)指导学生写作业的方法

先复习后写作业,在认真复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仔细审题,了解题意,明确习题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表述确切,书写规范;细心检查,根据习题要求,逐字逐句地检查、验证,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教师的批改、批语要认真思考,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

四、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与指导策略

1.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1)对道德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水平与其思维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其变化发展态势与思维发展趋势大体相同。低年级学生只能从具体的道德情境中进行直观的感知和描述,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含混不清,概括水平很差;高年级学生对道德概念则能进行相对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2)对道德品质的判断

中低年级小学生道德判断主要受外部情境的制约,评判是非功过的标准和原则取向主要依附教师或家长权威,在评价道德行为的时候主要根据行为的效果考虑。中高年级小学生道德判断逐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能够做出独立的自我判断,道德判断和评价水平逐渐提高,评价道德行为开始注意到行为的动机,并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考虑。

(3)道德意志的发展

小学生道德自制品质随年级升高而逐步发展,虽然各种意志品质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意志的自觉性比较差,极易受外界影响,缺乏自主精神。低年级小学生的意志受暗示性突出,经常屈服于别人的观点,三年级以后独断性特征比较明显,表现得易冲动、任性、固执己见,盲目拒绝别人劝告和意见。

(4)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低年级小学生处于对教师和家长权威依附性很强的阶段,道德行为水平较低,存在模仿性行为和无意行为,且行为习惯并不巩固;到了中年级,随着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并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学生有时会表现出言行不一致,导致道德行为水平下降;高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情感、意志、思维等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道德行为习惯在量和质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2.小学生品德指导策略

(1)引导小学生抽象思维,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具体形象性,而且这一过程具有不平衡性和发展的关键期,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其出现相应的变化趋势。因此,可以通过对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其道德概念理解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2)激发道德行为动机,培养道德意志力,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对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方面必须激发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动机,通过唤醒儿童的同情心将外部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小学生内心的需要,使其能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自觉地完成行为;另一方面,创造条件锻炼小学生道德意志力,通过品德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克服从依附型向自觉型过渡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品德心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以情促知,以意调行,促进知行统一

小学生品德成长过程中存在言行不一的时期,对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所以必须加强小学生言行不一致时期的品德教育。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认识社会道德要求,具有一定的意志力克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分析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但却是品德言行不一的典型时期,也恰恰是其品德发展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品德教育的关键是道德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以情促知,以意调行,让学生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相关文档:

小学生爱学校演讲稿8篇09-01

小学生感恩学校的优秀演讲稿8篇09-01

小学生参观科技馆的作文400字09-01

[小学生的学习之星的事迹材料]09-01

小学生顶撞老师检讨书(共6篇)09-01

关于小学生诚信的演讲稿五篇09-01

小学生关于诚信演讲稿5篇09-01

小学生诚实守信演讲稿5篇09-01

做家务300字小学生优秀作文10篇09-02

小学生诚信演讲稿五篇09-0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