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整风到“*”前的几十年里,我们党一直在保持和发扬着这种优良作风,那时党内的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其中从党的七大到八大的十多年里,是党风的时期,党内民主生活最正常,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得,后来由于强调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情况就越来越差了。改革开放以来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因为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前些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三讲”、“党的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中,专门规定了对领导班子进行民主评议的阶段,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多数地区、部门和单位开展得比较好,但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有的同志说:“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自我批评怕丢面子。”在平时的党内民主生活会上,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的,所以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很好地开展起来。
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其实,“圣贤”也是有“过”的。比如被封建帝王封为“大成至圣”的孔夫子,可谓“圣贤”了吧,但他就没有“过”吗?孔夫子就自我批评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可见他认为自己也是有“过”的。在世界上,只有上帝没有“过”,不仅没有“过”,而且是全智、全能、至善的,但上帝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虚拟的。既然人皆有“过”,那就有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加以改正之必要。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那时的阵线比较分明,任务比较单一,物质条件比较匮乏,党的领导干部犯错误特别是犯严重错误的不很普遍和复杂,而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情况就不同了。个别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已经达到利令智昏的地步。有人说,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的钱,对于高中级干部而言,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有的领导干部为什么还要为了这样一个“符号”而以身试法,不惜冒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甚至杀头的危险呢?再拿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来说,有的领导干部把市场经济通用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大搞权钱交易,以为这也是等价交换。但是,这算什么“等价交换”啊!他们不过是拿国家和人民的一个大“西瓜”,去交换不法资产者的一个“芝麻粒”罢了;反过来说,是不法资产者仅仅用了一粒“芝麻”,就可以与当权者的一个大“西瓜”在暗地里拍板成交。这还只是说的行贿受贿类的腐败犯罪,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犯罪,至于犯严重错误或比较严重错误的,以及犯了罪而暂时漏网的,更是人民的罪人。这难道还不令人触目惊心吗?诸如此类的罪行和错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必然会严重玷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将极大地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严重错误是由一般错误发展而来的,罪行是由严重错误发展而来的,重罪是由轻罪发展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发展”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党员干部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基本上束之高阁了。
在我们党的历,在延安整风运动的后期,出现过某些过火行为,伤害了一些好同志,特别是从敌占区来的一些热血青年,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毛泽东和党中央及时发现、坚决纠正了这种错误倾向,对受伤害的同志彻底平反。不仅如此,毛泽东同志还亲自出面,在中央党校礼堂的大会上向被整错的同志公开赔礼道歉。他说:“这个党校犯了许多错误,谁人负责?我负责。我是校长嘛!整个延安犯了这许多错误,谁人负责?我负责。我是负责人嘛!”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博得热烈掌声,有些同志感动得热泪盈眶。再一次是1962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对造成三年困难的错误主动地承担了责任。他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负责的应当是我。”其实,对于那个时期搞“共产风”等“左”的错误,是毛泽东同志首先发现并通过召开两次郑州会议及上海会议坚决纠正的,但毛泽东同志对这个时期的错误还是主动地承担了责任,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使与会代表非常感动。毛泽东同志所作的以上两次公开的自我批评,是否丢了自己的面子呢?没有。他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更加高大了。因此,凡是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都应在党的民主生活会上作诚恳的自我批评,而不应敷衍塞责,文过饰非,更不应狡猾抵赖,讳疾忌医。对于一般性的缺点错误,为了怕丢面子,也可以不在民主生活会上作公开的自我批评,不妨换一种方式,就是自我反省。曾子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的同志“吾月”或“吾年”中“一省吾身”行不行呢?总该是可以的吧!
能否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关键在于我们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能否真正得到提高。毛泽东同志说:“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这就是我们党员干部应当具有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有了这样的觉悟和境界,我们的党员干部就会自觉地遵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就会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开展相互的批评,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了,就会对自己的缺点错误作诚恳深刻的自我批评了,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会发扬光大了。
综上所述,党的三大作风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有机体,是一块坚不可摧的整钢。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是基础,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核心,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保证。
★入党申请书,又称入党申请报告,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入党申请书标志着申请人经过了郑重思考,向党组织表明自己有入党的志愿和要求,使党组织了解申请人的政治信仰和追求,便于党组织对申请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考察,同时也是党组织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重要依据。每一位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该认真写好入党申请书。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和衡量标准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对党的作风建设理论认识的深化,十五届六中全会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这样一个命题。
为什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深化理解。第一,因为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集中体现,而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都是党围绕人民群众这个社会主体而展开的,实质都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至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纲领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党的领导实现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路线。正因为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的实质都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所以,集中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的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当然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内容是由多个方面构成的一个体系,但其他一切方面,都是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展开的。就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而言,这里的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实践就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谁去结合?共产党人。怎样结合?党员和党组织深入群众,投入群众的实践之中。
再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要集中解决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来看,这五个方面的作风同样是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而展开的。就思想作风建设而言,关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脱离群众实践的解放思想,一定是主观主义的胡思乱想,哪怕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也会陷入空想。离开群众的实践,实事求是就会失去基础。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同群众打成一片,吸取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智慧和新鲜经验,才能打破陈规,解放思想。只有参与群众的实践,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探索到规律,求得真是。
第一,作风是党员和党的组织在坚持党的性质基础上,在人民群众中实践党的宗旨、纲领、路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风格,是外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表现。而性质、宗旨、纲领、路线是党的内在本质因素,这些内在的本质因素要通过外在的行为和风格来体现和实现。过去,有的同志认为党的作风包括党的路线,路线好,作风自然好,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正确的路线同正确地贯彻路线是不同的,正确地贯彻路线才能表现为良好的作风。当然,这样绝不是说路线不重要。正因为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的实质都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所以,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的党的作风的衡量标准理应是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状况。
第二,党的作风贯穿于党员和党的干部乃至全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中,所以,只有用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状况来衡量党的作风才是全面的、直接的和可操作的。
第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关键不在于“联系”而在于“血肉”,也就是说,“联系”是前提和途径,“血肉”关系才是本质和目的。所以,“联系” 不能走形式,而必须深入。衡量这种“联系”是否达到了“血肉”关系,只能用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状况,主要是看“联系”的本质,而不是看“联系”的形式;主要看人民群众的感觉和反映,而不是看党的组织或党的干部和党员的感觉和反映。
明确党的作风建设的标准,可以使党员、党的组织不仅从思想上知道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什么,努力去做,而且在行为上时时事事知道做得正确与否。人民拥护、满意、高兴就是有优良的作风,就是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否则,不管其出发点如何,努力得如何,自身感觉如何,作风上还是存在问题,就应该检讨、反思、听取群众意见,加以改进。
怎样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在党员和党员干部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必须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群众来源于科学认识群众,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群众观。要教育党员和党员干部坚持唯物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观点。一方面,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是人民的主人。另一方面,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又不能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而是扎根于群众之中的带头人、骨干,是引导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实现共同理想的向导。
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三,要实践“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发挥各行各业、各层次劳动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集中到一点就是代表并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是“联系”的升华,“联系”是“代表”的基础,没有“联系”就没有“代表”,没有“代表”就不能保持“联系”。“代表”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使“联系”达到升华,只有“血肉联系”才能升华。所以,保持“血肉联系”才能做到“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才能保持“血肉联系”。
第四,反对并治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是当前群众意见的两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干部的工作作风上。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官僚主义是走向腐败的人口,反对腐败,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对上应付领导,对下应付群众。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的人口,反对官僚主义必须反对形式主义,这两种风气的思想根源主要不在于是非观念不清,而在于价值观念不正。对于价值观念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教育,而在于治理。通过从严治党,发扬民主,健全制度来揭露和批判这两股风气,惩治不合格党员特别是不合格党员干部。应该从制度创新人手,使存在这两股风气的人产生恐惧感,使其承受足够大的风险和代价,让这样的人不敢甚至不愿意故意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以达到治本。
第五,全党上下都要把党员和党组织同人民群众关系的状况作为衡量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标准。只有全党上下都把这一标准从内心到行为建立起来,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才能解决,党的作风乃至党的建设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八十多年的光辉历史表明,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临的任务有所不同,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内容与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始终没有变,并且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之中。我们党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路线,有八十多年奋斗积累的优良作风和宝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新鲜经验,有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有全党同志加强作风建设的强烈愿望和共同努力,我们党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办法,把党的作风建设推进
《党的作风建设包括什么?.doc》相关文档:
浅析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03-08
党的作风建设学习心得05-02
党的作风建设包括什么?.doc06-23
党的作风建设包括什么?.doc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