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所谓‘湿地’
湿地兼有水陆两种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其生境特殊,物种多样,是地球上最具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1.1.1.1广义的湿地
国际上最为公认的湿地是1971年由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在伊朗签署的国际《拉姆萨尔公约》,把湿地定义为“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水域,淡的,稍咸的水域,泥沼地,沼泽地,泥炭地,包括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1.1.1.2狭义的湿地
1979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学协会将湿地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①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②底层土主要是湿土;③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明确指出: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m为界。
我国也有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湿地的内涵加以说明,认为湿地是“陆缘为含60%以上湿生的植被区,水缘为海平面以下6m的近海区域,包括内陆与外江河流域中自然的或人工的、咸水的或淡水的所有富水区域,枯水期水深2m以上的水域除外,不论区域内的水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间歇的还是永久的”
综上所述,狭义的湿地强调水文、土壤以及湿地植被三要素的同时存在,水深一般不超过2m,湿生或水生植被占优势,土壤为水成土,即受地表积水或地下水浸润,具有明显生物积累及潜育化特征,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和繁殖的无氧条件的土壤。而那些枯水期水深超过2m,水下无湿生植被生长的大型河道,湖泊以及海洋则属于水生生态系统。
1.1.2 湿地公园及其内涵
1.1.2.1 湿地公园
我国关于湿地公园概念与界定分别由建设部和国家林业局颁布了两套体系,包括四个定义:
——建设部发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以及《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中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及城市湿地公园进行了限定: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hm²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以下条件:
(1)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
(2)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
(3) 占地500亩 (33.33hm²) 以上能够作为公园的;
(4)具有天然温地类型的,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及代表性的。
1.1.2.2 湿地公园与湿地、湿地保护区及其他水景公园
1)自然湿地与湿地公园
自然湿地形成的湿地斑块连接度较高,破碎化程度较低,湿地中水文环境受区域中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综合作用影响。而湿地公园中的湿地通常是经过人为干扰,并出于营造特殊景观的需要,往往湿地斑块分布不均匀,面积较小,斑块之间连接度较低。
自然湿地是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并且其功能可以测定与评价,而湿地公园中的湿地除了一定程度上的生态功能之外,还有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等作用,这些是自然湿地所不具有的,同时这类服务功能也难以进行计算评估。
2) 湿地保护区与湿地公园
通常而言,湿地保护区与湿地公园都具有典型的湿地景观,同时二者都具有保护湿地环境的作用,但其也有较多的区别:
面积。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通常涵盖了整个水域,而湿地公园规模一般较小,属于自然保护区中的实验区域。
(2)功能。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以温地的保护、恢复为主,而温地公园在此之外同时还要满足游憩、休闲的需求。
(3)湿地构成。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以自然形成的湿地环境为主,未经人为干扰或干扰较小,而湿地公园中可采取多种方式恢复、改造、优化环境,从而形成具有典型湿地特征的场地环境,因此人工干预下的场地面积较大。
4)湿地公园与水景公园
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具有较大规模的湿生或沼生生态系统是与水景公园最大的区别,湿地公园强调对湿地特征的展示,突出体现湿地的生态作用,以保护、恢复湿地环境为主要目的。而一般水景公园通常只是具有较大面积的水体以及少量的湿地景观,是以旅游、休闲为主的景观环境。
1.2 湿地及湿地公园的环境特征
1.2.1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1) 水体系统和陆地系统的过渡
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但其成因都是水体系统和陆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水体陆化以及陆地沼泽化两种类型。
2) 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湿地分布区域景观的复杂性,为生物创造了多样的生境,同时湿地本身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由于特有的边缘效应,其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3) 功能多样性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湿地生态系统中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及其外在表征。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类型功能,主要可分为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功能。、
4) 动态变化特征(系统的脆弱性)
一方面,就大尺度环境而言,在相对的长时间尺度内,湿地是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逐渐从浅水区域,历经沉水阶段一浮水阶段一挺水阶段一湿生阶段一灌木阶段向森林顶级群落演替的过渡阶段
5) 特殊的物质循环系统
与陆地生态系统不同,湿地将更多的养分存储在有机沉积物中,并随着泥炭沉积或有机物输出等形成自己的特殊循环规律 。
1 .2.2 湿地公园的环境特征
1.2.2.1 湿地公园的生态特征
1) 受人为干扰影响大
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叠合的游憩环境,相对于自然湿地受到较多人为干扰,在对场地造成一定破坏的同时也适度地改善了环境的原有缺陷。
2) 空间异质性高,动植物种类多
与大规模的湿地保护区相比,湿地公园虽然规模较小,但由于受人为干扰较多,环境内湿地分布不均勾, 面积通常较小,会出现孤鸟式的湿地斑块,空间与生境的异质性程度高。
3) 类型多样,具有地域特色
受场地自然条件、地形地貌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湿`地 公园呈现出多样的景观特征。
4)植被生长量大,生态不稳定
湿地作为由陆生系统向湿生系统过渡的特殊生态环境,其本身并不稳定。而湿地公园由于人工的干扰,其植被抗干扰能力差。
1.2.2.2 湿地公园的空间特征
1) 空间较为均质
由干湿地公园多以自然植被群落为主导,景区内建筑比例较少,建筑规模较小,因此湿地公园常常以单一的自然植被形态为主,空间形态较为均质,特别是由于温地公园中湿地植被生长旺盛,空间破碎度高,缺少视野的开合变化,空间层次单一。
2) 竖向变化较少
由于湿地本身通常位于大区域的负地形地带,因此温地公园通常地势平坦,并且由于环境内人工建(构)筑物规模小,分布分散,而水体面积较大,由此形成的空间形态往往竖向变化较少、天际线平缓。
3) 斑块破碎度高
与其他的公园类型相比,温地公园斑块破碎程度更高。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环境,湿地处于陆生系统与水生系统的中间过渡状态,因此半陆地半水面的状态是湿地公园的典型空间特征,曲折的水面岸线与高密度的岛屿数量使得湿地呈现较高的破碎度,一定程度上的斑块破碎度有利于湿地典型空间特征的营造,此外,分散的湿地岛屿易于避开一些易受人类干扰的区域,有利于两栖类动物筑巢与栖息。
1.3.3 湿地公园营建中存在的问题
1) 湿地公园概念泛化
虽然溢地公园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但往往是从形式上出发,而对湿地本体特征缺乏重视。—方面温地公园的设计照搬城市公园、水景公园等规划营建模式,没有遵照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缺少对水文、土壤以及动植物等湿地主导因素的保护恢复措施。
同时设计中对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以及规划设计的认识有所偏差,将不具备湿地特征或仅有少量湿地水景的水景公园,强调公园的娱乐功能,淡化湿地的科普教育,宣传湿地保护方面的内容,缺少对湿地自然文化属性的体现。
2) 缺乏科学的认知与评价
湿地公园设计重策划轻研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缺少对场地原有生态条件、空间形态以及周边环境的分析与调查,不考虑现有水文过程,土壤条件以及植物群落的限制条件,忽视场地固有的空间形态,直接进行人为的大肆改造,采取程式化的设计手法。 另一方面,对设计结果缺少预评估,忽视对公园的游憩项目类型、功能分区、道路走向的研究,因此由于游憩项目的不合理定位与布置,建成后无人问津,造成设施的浪费。
3) 过度人工化设计,弱化湿地景观特征
湿地环境本身地势低洼,竖向变化少,水岸形态自由。而大量的湿地公园设施并没有正视环境本身特征,对场地采取了过多的人工改造,将其作为一般水景公园来对待,人工痕迹过重,缺少地域化的湿地环境。
(1) 设计中采取"挖池(河、湖)堆山"的手法处理场地:开挖河道以整理水系,挖方用来堆砌土山营造竖向变化,整体空间形态局促且平均化,最具湿地特征的河漫滩,弯曲有致的天然水系等却难觅踪迹,同时,对场地的过度干扰影响了湿地的恢复;
(2)场地中出现大面积草坪、规律的树阵以及硬质广场等人工化的景观环境,缺少应有湿地生态群落景观;
(3) 硬质驳岸、大体量、大规模服务建筑的介入淡化了湿地空间的连通性,如水岸和水中岛屿上出现实体化的建筑弱化了公园的主题。
4) 忽略湿地生境的可持续性
湿地公园作为具有复杂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其功能效益的发挥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等各种要素的影响。而当前湿地公园设计营建过程中仅重视始建之初的景观效果,对生态的可持续性缺少考虑。
湿地公园景观空间建构在理念上要与相关领域的规划方法相区别:与一般公园规划方法相比,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更加强调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一生态优先为规划设计的核心。科普教育、观光休闲等使用功能都于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的目标之下。因此,湿地公园的景观空间建构不应满足与单纯的功能分区与空间形态规划,而是建立在生态格局优化基础上的空间建构模式(表4-1)。
湿地公园与一般公园空间建构方法比较 表4-1
分项
湿地公园
一般公园
基本功能
湿地保护与修复、科普与教育、文化与休闲
休闲与娱乐
空间分布
从保护湿地出发、体现生态原则
从功能分区出发,满足人的使用需求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协调、服从于湿地保护的要求
以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为主
项目选择
与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相关的项目,注重科普教育性
健康、趣味、环保
环境建构
以湿地生境为主
人工或半人工环境
生物群落
营造湿地植物和湿地动物群落
观赏植物为主
生态系统
自我修复与维持能力高
人工维持为主
中心思想
生态中心
人类中心
建构湿地公园有以下基本特征:
(1) 生态优先
湿地公园空间建构的生态优先特点体现在两个层面:
微观层面:指湿地公园小尺度的空间建构符合生态原则。如选用地带性植被、按照自然分布特点进行配置。
宏观层面:指湿地公园大尺度的空间也符合生态原则,如生态格局优化与使用功能规划。
(2) 多样性
多样性是湿地公园空间建构的重要特点,由于湿地公园规划目标的复合性,湿地公园景观空间建构应着重体现湿地公园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可以从下面两个层面理解:
生态多样性: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湿地公园建构应努力实现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湿地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多样性:指有课观光游憩的角度,湿地公园规划应提供多种适合湿地公园开展的游憩活动,除了科普教育与湿地体验等最基本的项目外,湿地公园还应该结合湿地公园开展的游憩活动,除了科普教育与湿地体验等最基本的项目外,湿地公园还应该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活动项目,如各类民俗文化活动等其他休闲活动。
(3) 可持续性
营造地域特征:集中体现为选择地带性植被,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湿地景观。
注重环境再生:应选择那些再生能力强的植被群落,强调自我更新为主,减少人工投入。
综合效益最大:湿地公园除了发挥其生态功能,还应发挥各种经济与社会功能,包括科普教育、综合休闲、文化展示等。
(4) 文化性
中国湿地在千年的认为活动干预下凝聚着丰富的人类文明印记。
P100
4.1基于生态格局的空间建构
4.1.1湿地的生态格局组成
4.1.1.1生态格局要素
“斑块—廊道—基质”是湿地生态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根据生态学原理,可将湿地公园具有不同功能和特征的景观要素进行分类归纳为:
(1) 斑块
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有一定内部均质的空间单元。斑块可以是绿地基质中的沼泽、水面、稻田、树林、人工构筑物等。也可以指基质中的陆地、岛屿等。
P101
湿地公园斑块类型
类型
景观特征
功能特征
大类
细类
生态功能
使用功能
修复保育区斑块
栖息地斑块
具有复杂层次结构和多样性的自然植被覆盖的地面与自然水域
能为两栖动物提供栖息地,具有自维持与自然演替的能力,自然生态功能强
只有特别限定的使用功能
缓冲区斑块
林地斑块
具有自然或半自人工的植被覆盖或水域;具有体验与实验性质的农田、果园等半人工区域
具备屏障和过滤的生态功能
适度、相对静态的使用功能,如教育、科普及探索体验功能
水体斑块
渔业斑块
农业斑块
功能活动斑块
建筑斑块
自然生态功能很弱,对原环境产生一定干扰
自然生态功能很弱,对原环境产生一定干扰
使用功能较强、具备休闲、娱乐、文化等功能
广场斑块
设施斑块
2)廊道
廊道是指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形或带状结构,是能量流、物质流的传输途径。湿地公园中廊道可以 是那些溪流、江河、沟渠等水流通道,也可以是狭长的植被带,这两者都可以为动物迁徙和植物传播提供便利,具有生态意义;此外,人工建造的园路与桟桥也是廊道,能够组织公园游线,串联各个功能分区。
3)基质
基质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一般而言,湿地公园大面积的绿地可作为湿地镇嵌的背景基质,当然,如果水面较大时,湖面则成为基质,而散布在水中的陆地岛则成为斑块,例如湖泊型湿地。
湿地公园科普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户外实地体验
户外实地体验是湿地公园采用最多的一种活动方式,参观者可以通过导游讲解、标示图示或者亲自体验来了解与体验湿地的生态系统及各类湿地动植物的相关知识。
2) 室内参观体验
室内参观体验是湿地公园另一种常见的科普教育活动。室内参观体验可采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措施,模拟温地生态系统,让参观者更深刻地了解温地的相关知识。
3) 开展科学研究
科普教育区指具有独特优越湿地研究条件与资源的场所,因此应充分利用此优势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工作' 促进温地学科的不断发展。
探索体验类
探索体盤功能是指在湿地公园生态敏感度较低的区域内设置一定范围的与湿地相关、游客参与性较强的 活动须目。这些使用功能通常依托于温地特有的动植物资源与景观优势开展,可以按功能主题分为以下几类:
1) 以湿地为主题
指充分利用湿地特有的资源与空间特征开展的各类游憩活动,如利用湿地破碎化程度较高的特征开展湿地迷宫与温地水上探索,再如利用温地优越的水环境特点开展各类水上活动,如湿地漂流、水上自行车、踩水车等项目。
2) 以农业为主题
在原有场地基底为农田、果园或者农业资源丰富的湿地环境内可开展以农业为主题类似“农家乐”性质的湿地游憩项目,如蔬菜采摘、农田耕作、农庄观光等。
3) 以渔业为主题
很大一部分湿地公园依托于江河、湖泊而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鱼塘密布,渔业发达,基于此基底而形成的湿地公园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公园内设置专门的区域开展各种以渔业为主题的游憩项目、
民俗文化类
中国的湿地公园往往人文资源积淀深厚。
湿地公园民俗文化类活动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题
1) 民俗主题
2) 宗教主题
湿地地区人类长期聚居过程中常常产生了共同的信仰与宗教,例如福建海滨渔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产生对妈祖(天妃)的供奉和信仰。
3)文化主题
中国湿地历史悠久,湿地环境中常常积淀了深厚的文化遗存。文化物遗存是民俗文化区内重要的景观资源,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湿地公园规划中应妥善利用好此类资源,对于营造地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场地记忆、增强湿地的旅游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湿地公园内文化遗存种类繁多,常见如古桥、古堤、古代建 筑物遗址、古树名木、古人题刻等。
4 2.1.5 综合休闲类
在部分规模较大、自然资源条件较优越的湿地公园内,常常设有综合休闲功能。以此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游憩需求,如购物、餐饮、住宿、健身、康体、保健等,这些项目与湿地自身关联度较低。
综合休闲功能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洗浴保健
与其他城市公园相比,湿地公园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与生态条件。因此,湿地公园是疗养与保健的最佳场所。常见的游憩项目包括温泉疗蒸,室外浴场,水疗等。
2) 餐饮住宿
对干规模较大的郊野湿地公园,应适当设置一定数量的餐饮度假设施,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可以让游客充分体验到湿地公园优美的水景、清新的空气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结合湿地自身特征,可以开展各类特色餐饮住宿项目,如水上度假屋、林间木屋、野营野餐、渔村餐馆等以增强旅游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形成自身的特色。
3)休闲购物
休闲购物是湿地公园的常见使用功能,富有地域特色的各类旅游商品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还能增加当地居民的旅游收入与就业机会。
4) 运动健身
湿地公国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各种富有娱乐性、健康环保的运动健身琐目。
4.3 基子景观形态的空间建构
4.3.1 湿地景观形态组成
word/media/image1.gif4.3.1.1
水面形态
1)岸线形态
2)水面面积
word/media/image1.gif4.3.1.2
驳岸形态
湿地公园中,驳岸是一类特殊的线性空间,是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过渡地带,是湿地本体 与生态系统所依赖的空间环境。因而,驳岸形态
植被开乡态 _
植物是温地公园的皮肤,是温地景观空间的雲要组成部分
word/media/image1.gif4.3.1.4
岛屿形态
岛屿就是水中的陆地
word/media/image1.gif4.3.1.5
建筑形态
温地公园内建筑虽然所占比例卞亭,但对于温地空间氛围的营造却具有重要作用。
游览设施系形态
1)桥
2)栈道
《湿地公园与普通公园地区别》相关文档:
我省湿地保护工作总结09-21
保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要点范文09-21
2020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思路09-21
最新-我省湿地保护工作总结 精品09-21
【总结】湿地保护工作总结09-21
保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要点09-21
湿地保护汇报材料(2)09-21
湿地保护个人工作总结(2)09-21
2022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总结范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