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解说词

时间:23-01-14 网友

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解说词

导读:本文 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解说词,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五集

文化之力

内容简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文化之力》通过剖析古人创作的经典艺术作品,展示传统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和力量。

  穿越历史的风雨,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

解说词

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故乡鲁国。回到鲁国后,鲁衰公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把政事治理好?孔子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意思是说,国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百姓就会跟着走正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儒家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

  几千年来,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弘扬,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和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

第五集 文化之力

  (同期声·小学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解说词:河北省河间市诗经村乡,被人们称为诗经文化发祥地。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版本,就是汉代大儒毛苌叔侄在这里注释传授而来,这里因此得名诗经村。在这里,《诗经》在乡间村民中备受推崇。

  两千年前,源于中原大地的《诗经》,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这中间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呢?

  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运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诗经》全篇,它表达的都是正音,包括为官要清正,为官要廉洁。像硕鼠这些都是对那些贪官的鞭挞。”

  解说词: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诗歌。在《诗经》中的《硕鼠》一诗中,百姓们将搜刮赋敛无度的统治者,比喻成贪婪可憎的大田鼠,编成歌谣抨击,直到今天这首诗还被人们所熟知。

  回望大地,我们不难发现,在从古到今的诗歌、歌谣、对联等民间文化中,讽刺、鞭挞贪官污吏与赞美清官廉吏,从来都是并行不悖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和生命力。

  张满堂,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村民,他的一个头衔是,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为了守护好马街这个曲艺家园,传承好这个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十多年来,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带着摄像机,奔走数万多公里,四处收集民间曲艺节目。

  (同期声·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张满堂):“余老师啊!”

  (同期声·余老师):“哎!来了!”

  (同期声·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张满堂):“在家呢?”

  (同期声·余老师):“好好好!”

  解说词:在有着中国曲艺之乡称号的宝丰县,700余年来,始终保留着颂廉诛贪的文化传统。

  《包青天》、《清明烈》等50余部传统历史曲目,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人们在经久不衰的传唱中,表达着自己对清明政治以及社会公正的期盼和向往。

  (同期声·余老师):“唱的是监察御史谢振定,他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出了名……”

  解说词:和张满堂一样,广阔的乡间也是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常年活动的地方。这是剧团今年以来的第100场下乡演出了,和每一次下乡演出时一样,一路上金不换团长在认真地给演员们,讲演出的细节和注意事项。

  (同期声·豫剧团团长金不换):“……点击率最高的一个看家戏,把这出戏呀,给大家,给群众演好,有信心没有?”

  (同期声·演员们):“有!”

  解说词:这些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剧团有了文化下乡的流动舞台车,告别了当初“大地做舞台,天空当幕帘”的艰难时光。但是老百姓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始终没变,人们心中对戏曲形象中的七品芝麻官的角色寄托始终没变。

  (同期声·演员唱):“锣鼓喧天,齐把道喊,青呀么……”

  解说词:1979年,一部戏曲电影风靡了整个中国,这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豫剧《七品芝麻官》改编的电影,成为当时中国人一道精致的文化大餐。当时剧中扮演七品芝麻官的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正是如今鹤壁豫剧团团长金不换的恩师。为什么一个小小芝麻官的角色,能够成就两代艺术家?为什么根据豫剧这个地方性戏剧改编的戏曲电影,会在中国人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呢?

  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团长、表演艺术家金不换:“所以它已经是扎根在几代人的心目当中,到现在,小孩们提起了《七品芝麻官》,他都知道是谁演的,已经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的心目当中,很难以被他忘掉,这就叫演活了。”

  南京大学教授董 健:“因为中国的传统戏,喜欢通过讽刺幽默,而不是正面的悲剧,因为一些黑暗的反动势力,是不怕老百姓哭,而怕老百姓笑的。”

  解说词:在奸臣当道的时候,人们敢怒不敢言,无法反抗像严嵩这样的大贪官,只能牢牢记住贪官的恶行。严嵩倒台之后,民间艺人们编排出了《七品芝麻官》这样的故事,来表达人们对贪腐的愤怒。民间流传的这位正直、机智的唐知县与严嵩亲戚斗智斗勇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公平正义和清官的向往。

  (同期声·演员唱):“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南京大学教授董 健:“‘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老百姓听来还是很顺的,这是一种为民请命,典型的为民请命,为民请命就是为民作主。”

  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团长、表演艺术家金不换:“所以说现在是老百姓希望这样的官员多多出现,所以演了《七品芝麻官》,它不但让群众受到教育,现在我们的干部也受到教育,七品芝麻官、包青天都是一面镜子。”

  解说词:和《七品芝麻官》一样,另一个由戏曲而改编成的电影剧目《窦娥冤》,同样也向人们传达着这种公平和正义的力量。不同的是,《窦娥冤》的传唱历史更加悠久,影响也更加深远。《窦娥冤》是关汉卿最有名的代表作,它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在当代中国的戏曲舞台上,《窦娥冤》先后被改编成八十多个地方戏上演。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窦娥”已经成为冤屈的代名词。在元代的戏曲和小说中,像《窦娥冤》这样类似题材的作品非常多。在元杂剧中,贪官污吏、地痞流氓成了主要角色,而贪赃枉法这些反映社会不公的故事,则成了大部分元代杂剧的主要情节。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元史研究会会长李治安:“他们可以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自然有这方面的诉求,现实上得不到展现,就通过这种戏剧的形式,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间得到一种展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 祯:“元杂剧,元代的戏曲作品,出现大量的批判社会,揭露现实的作品,那么它确实是,元代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

  解说词: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元朝的腐败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严重。元代赋税繁重,官吏贪赃成风,呈恶性发展态势。到了元末,官吏贪腐进一步恶性发展。他们敲诈勒索名目繁多,不仅办事要靠钱打通关节,逢年过节、迎来送往也成为搜刮敛财的借口,甚至连皇帝派来颁布旨意的使臣都会向地方官索贿。最终,这个严重腐败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不到100年,就被农民起义的烈火吞噬。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感受到了官场的黑暗和污浊,于是,元代剧作家们在剧本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官吏形象,来揭露当时吏治的腐败,以及人们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宋元“说话”技艺发展到明代后期,逐渐被说书所代替,随着市民阶层的出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高峰期。冯梦龙是今天最有影响的明代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被后世称为“三言”。“三言”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成为明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三言”中,有许多断案和清官的故事,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公平正义和清廉政治的向往。包公以及南宋著名的贪官贾似道的故事,也出现在了冯梦龙的笔下,成为“三言”众多短篇故事中的精彩篇章。

  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副会长侯楷炜:“他那些文学当时讲起来是吃不香的,不但吃不香,而且要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压制的,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最基层的,最大众化的。”

  解说词:崇祯7年,61岁的冯梦龙来到荒僻的山区小县福建寿宁任知县。冯梦龙初到寿宁,见到的是一片破败景象。冯梦龙知道,在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山区小县做官,很难有显著的政绩。尽管如此,他还是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据《寿宁待志》记载,上任之后,冯梦龙在县里筑城墙、建谯楼、设司更、办学堂,为寿宁的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因为敬佩前任县令戴镗,冯梦龙在县衙修建了“戴清亭”,并写了这样一首诗:“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这首诗实际上是冯梦龙的自我表白,他希望自己也能像戴镗一样,做一个清明廉洁的地方官。

  冯梦龙在寿宁担任县令的4年间,本着“治官如治家,一念爱民如爱子”的为官理念,得到了“遇民以恩”的赞誉。在如今的寿宁,人们不仅编排出了很多戏曲剧目来纪念冯梦龙,而且还把他的形象供奉在了文庙,虔诚地祭拜。

  福建寿宁县文联主席李 安:“应该讲他到寿宁来的时候,正是晚明时期,社会是动荡,到处都是烽烟四起,他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寿宁担任知县。”

  原寿宁地方志委员会主任黄立云:“百姓们对他念念不忘,哪怕是已经过了三百多年了,还把他当成神一样来供奉他,把他称之为神了,因为他做了对百姓非常有益的事情,所以人们就以这种办法来回报他。”

  解说词:清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郑板桥,有着和冯梦龙相似的人生经历。位于江苏兴化市区这座小小的院落,就是郑板桥的故居。晚年辞官回乡的郑板桥,在这里走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

  “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不仅以诗书画闻名于世,更以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而被地方上的百姓所铭记。在山东潍县出任知县时,郑板桥曾经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人生和宦海生涯历经坎坷,但是郑板桥并没有改变自己为官处世的准则。他曾经作了一首名为《竹石》的诗勉励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善于画竹的郑板桥一生喜爱竹子,在他看来,宁折不弯的竹子是自己清廉和操守的象征。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板桥竹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一个象征。

  河南大学副教授展 龙:“那么他为什么喜欢画竹呢?因为竹子那种宁折不屈,空心如玉的品格,恰恰符合或者契合于郑板桥清正廉洁的内心。所以说板桥竹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象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 波:“他见惯过浮华,也了解过贫苦,在这时候他选择的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站在这个出发点上,体现自己文人狷介高格的一面。”

  解说词:除了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中,梅花、兰花、菊花也受到的偏爱,它们被称为“四君子”。梅、兰、竹、菊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古代诗画中最常见的题材,人们常用梅兰竹菊这“四君子”来象征文人士大夫的清高品德,和为官者的廉洁清勤。

  除了戏曲、小说、绘画等,在中国古代的建筑、对联等文化中,我们也能感受历史深处的浩然正气,体会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力量与正义、清廉与操守。

  在河南内乡县衙,这里大量的楹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县衙三省堂挂着这样一副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来到县衙的人们都会在这里驻足观看,细细地思考其中的微言大义,体味道德文化的厚重力量。

  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王晓杰:“这幅楹联是清康熙十九年,我们内乡的知县高以永所撰写的,他到内乡之后,看到我们内乡经济很箫条这种场面,他自己感觉到责任重大,撰写了我们现在三省堂所悬挂的这幅对联。”

  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运章:“内乡县衙的这幅对联,其实它是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典型反映,楹联文化它事实唱的都是正气歌,都是正面地引导激励人们向前进,它对那种贪腐、动乱,或者社会邪恶事实是一种鞭挞。”

  解说词:据清康熙《内乡县志》等志书记载,康熙十八年,高以永出任内乡知县,由于常年战争,百姓或死于战火,或逃亡他乡,内乡县内土地荒芜,人烟稀少。高以永刚一到任,就开始赈济灾民,向流民提供种子耕牛,组织他们返乡开荒,6年内不收赋税。

  《内乡县志》记载,在高以永的努力下,数年之内开垦荒地40多万亩,百姓家有蓄积,全县社会安定,民风淳厚。当高以永离任的时候,百姓们自发在县衙前为他立碑,以示感念。高以永为官一共11年,他在任上勤于政事,生活清苦。最后离任时,全部财产只有随身的衣服和几本书。

  河南省伊川县许营村,北宋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就安葬在这里。每天,70多岁的范钦忠老人都会出现在这个叫做范园的地方。作为范仲淹后人,他已经在这里守了20多年墓了。这里地处偏僻,平时很少有人光顾。今年82岁的范章老人,无疑算是光顾范园最多的一位客人了。作为范仲淹第28代孙,他正在找民间的画家帮忙,绘制范仲淹的生平事迹,计划在范园增设一个叫“忧乐亭”的景点。

  与范园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千里之外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座亭台楼阁盛名远播,缘于范仲淹的一篇千古名文。

  (同期声·导游):“也正是这一句,把全文的思想升华到了全新的高度,同样也是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一块丰碑,所以《岳阳楼记》呢,也就成为了岳阳楼的灵魂所在了。那现在呢,我们就一同登楼去看一看这篇千古雄文《岳阳楼记》。好的,里面请!”

  解说词: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在距岳阳楼千里之外的河南邓州写的。一生没有去过岳阳楼的范仲淹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文章?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机缘巧合?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一生的仕途浮沉始终与百姓疾苦有关。

  公元1043年,宋朝对夏战争惨败,积累已久的社会矛盾被迅速点燃,整个国家民变和兵变四起。范仲淹奉诏调入京城开封,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以整肃吏治为核心的改革“庆历新政”开始了。范仲淹亲自审查各路监司的名册,发现不称职者,便从名册上一笔勾掉。并毫不留情地罢免了一批贪官污吏。枢密副使富弼对范仲淹说:“您一笔勾掉很容易,但是这一笔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啊!”范仲淹回答说:“让一家人哭总比让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哭要好吧!”在范仲淹的严格考核下,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虫和贪官污吏被除了名,一批干才能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国家开始有了起色。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长范国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庆历新政实施以后,无论在官场还是在社会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在官场广开言路,真正实施了北宋的君臣共治,大家来提建设性的意见,提错没关系。”

  复旦大学副教授姜 鹏:“很多时候改革的时候我们注意,我们今天认为它不合理的很多制度,需要改的制度,可能当它在被制定出来的时候,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面,它是真的起到过作用的。”

  中央党校教授王 杰:“范仲淹的庆历改革,可以说他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裁减冗员,精减机构,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可以说触动了当时官僚阶层的利益。”

  解说词:最终,这场革除弊政的改革失败了。范仲淹被解除了参知政事的职务,贬官到陕西彬州。此时,范仲淹已近58岁。边塞的严寒威胁着他的健康,他被允许移到稍暖的河南邓州做知州。

  公元1046年9月的一天,范仲淹收到了他的朋友、被贬官到湖南岳阳的滕子京送来的一幅《洞庭晚秋图》。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面对这幅气势磅礴的巨幅山水画,范仲淹难掩心中的激情,在触景抒情之外,他将自己多年政治生涯的思考,熔铸在这篇题记之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最终范仲淹写下了这句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不仅浓缩了范仲淹一生的人格境界和政治理想,也成为有良知、有抱负的士大夫们的追求。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长范国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千古绝唱,范公的先忧后乐,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复旦大学副教授姜 鹏:“宋代是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高涨的一个时代,朱熹说这样的一种精神风貌,是范仲淹带来的,就是一种敢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这样一种精神。”

  解说词:在邓州,当年由范仲淹兴建并写下《岳阳楼记》的花洲书院,已成为邓州人最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范仲淹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以及“忧乐”思想,已经深深地沉淀在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

  (同期声·小学生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说词:北京天安门前的这对汉白玉华表,已经静静地在这里矗立了5个多世纪。在这对华表上人们看到了时间的痕迹,更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凝重与深邃。

  今天,华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相传在上古尧舜时代,人们会在交通要道树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行人还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这就是后来华表的由来。

  中央党校教授王 杰:“在华表上老百姓的建言也被这种云龙文,各种形式的东西所代替,但是它所表现的象征意义仍然没有消失,它仍然反映着老百姓对清廉政府的一个向往。”

  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运章:“他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或者说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在人民的心目中具有非常神圣的地位”

  解说词: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穿越历史的风雨,人们感受到了历史深处传递出来的声音。走过时间的长河,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力量影响造就出了一代代以天下为己任的清官廉吏。无论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他们始终胸怀天下黎民百姓,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彰显着文化的力量和正气。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产生着无以伦比的动力和源泉。

《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解说词》相关文档:

校园运动会班级入场式解说词09-08

运动会班级入场解说词50篇精选09-08

运动会开幕式入场班级解说词09-08

运动会班级入场解说词50篇09-08

校园运动会班级入场解说词09-08

小学运动会班级入场解说词大全09-08

冬季运动会入场式班级解说词09-08

运动会班级解说词3篇09-08

运动会解说词09-08

运动会班级入场解说词09-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