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六篇

时间:24-08-17 网友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六篇

新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

经过五六年的实践,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清晰、深入的认识。在享受课改带来的成功体验的同时,我也深受启发,对教学思想有了极大的触动。以下是我的研究心得体会:

一、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传授方式,从权威转变为学生研究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研究,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人。同时,要合理安排研究任务,让合作研究更加有效。

二、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研究方式,学生变得更加主动、大胆。新的历史教材外观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降低难度,增加贴近生活、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培养了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学生变得更加主动而灵活,由苦学变成乐学,从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3、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了做好这些角色,教师需要在课前、课中做大量的工作。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预测和应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和学生的研究过程,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特别关注全体学生的研究差异,调整教学进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研究活动中来。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间的思维碰撞,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研究。

4、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要扮演师爱的角色,用鼓励性、发展性、启发性的语言与学生平等对话,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进学生产生最佳研究心态,积极主动参与研究,并在研究中实现自我调控。这种关系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研究成为充满乐趣的事。

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求知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历史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参与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结合文史知识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此外,教师还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兴趣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精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索活动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课改实践中,教师应该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实现知识的转化。在课改的道路上,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围绕历史的核心素养来确立课程目标,而不再只是强调三维目标。这些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些素养一直是中考历史着重考察的内容,现在也被明确体现在了课程标准中。此外,新课标还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使得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历史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和跨学科主题研究七个板块。其中,跨学科主题研究是新增的板块。跨学科主题研究强调了两个关键词:跨学科和主题研究。跨学科可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研究。主题研究则可以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开展相关探讨,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先研究才能教学生。

新版历史课程标准的前六个板块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每个板块都包括了内容描述、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四个方面的内容。新增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这增强了新课标的指导性,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问题。板块后的教学提示强调了项目研究,这其实就是合作探究式研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反思。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可以加强学生的搜集资料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的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持续的渗透。作为师,需要尽快更新观念,提高专业水平。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即通过历史课程了解学生的生存现状,提高生存智慧,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索未来。因此,初中历史课程改革需要准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课程基本理念,认真组织教学活动,以获得最佳效果。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与课程改革理念不一致的地方。本文将盘点和分析这些问题,以期与同行交流研究。

对于一门学科的教学,准确全面的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除了明确学科的研究目标、内容和要求,还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科的基本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学科教与学的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对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广大教师虽有一些认识,但仍存在一些误区。其中,第一是对“历史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这一学科特点的认识不充分。许多教师只注重历史学科的客观性,而忽视了其主观性,导致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框架。第二是不能很好地彰显“历史学科具有探究推理性”这一基本特点。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许多教师仅重视听课、记忆、做笔记、练等环节。第三是历史结论的丰富性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得到彰显。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讨论应该是灵活的、提供的教学史料应是多样的。

因此,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应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史料,打造开放、灵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未来。

历史学科的认识误区源于教师未能意识到历史学科的主客观统一性。这一统一性决定了历史课堂必须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客观统一的情境中研究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客观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观想象力,引导学生探究史料,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情境。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形成个人的历史思维。

学生应该避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否则无法真正理解历史的真谛,也难以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并能从中获得对现实选择有参考借鉴作用的知识。在历史课堂上,师生们应该共同探究历史,实现主客观统一。

对于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新课改构建了符合初中生素质能力培养需要的知识体系,代表着一种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然而,在许多教师的理念中,传统教材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基本上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具体表现为将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学知识点完全由课本来确定,教材重点就是教学重点,学生只研究课本知识等。这种传统的“教教材”观念未能扭转,根源在于教师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到位。因此,教师应该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科的主客观统一性,用教材教授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历史,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

为了扭转传统“教教材”的观念,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审视历史教材,并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认真品味历史教材和灵活运用历史教材。认真品味历史教材意味着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教材中的史实带有选择性,而教师在利用教材时应该特别注意挖掘教材文本中所隐藏的资源。历史教材的选择性也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它能为学生通过教材去挖掘历史资源创造很多可能。灵活运用历史教材则是通过“还原、整合、开发、挖掘”的方式对教材内容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并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同时,我们也要以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来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用民主化思路来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模式还很难彻底地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传统课程观与固化的教学模式还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惯于将课程等同于学科,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接受研究是学生生存的基本途径,而学生研究历史通常就是做笔记、强化记忆,忽视了学生应该通过探索、发现和研究来获得历史知识。这些都是由于教师缺乏新课程理念所造成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推广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历史学科的主人,让他们在历史学科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探究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必须正确认识到课程改革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的新变化,以促进历史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要准确地定位。在传统意义上,教师被视为课堂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是居高临下的“神仙”。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在新课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课堂的组织者与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神仙”转化为平等的合作者。

其次,要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引导学生改变研究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应被视为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发现研究、探究研究和研究性研究。

再次,要把学生研究经验的获得作为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让学生通过课程的研究,获得积极而有价值的研究经验,这能为学生日后的发展与成长提供帮助。因此,要把理解历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历史理解是指能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合理建构自我认知,把握信息蕴含的意义。例如,讲解“民主是什么?”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思路进行历史理解教学:

1.下定义:民主是一种政府组织形式。

2.解释:民主政府是如何运转的?

3.比较:将民主政府与专制(集权)政府进行比较。

4.下结论:对XXX与专制政府之间的差异做总结。

5.应用:将民主概念运用到某政府中,分析该政府的优点。

6.总结:根据数据、信息概括民主政府的特点。

7.拓展: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拓展民主概念。

最后,要把历史课程当成是一门生成性课程,要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历史课程。对于作为生成性课程,历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要突破对专家学者权威的依赖,要重视学生与研究环境、课程教师、研究伙伴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都应被视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既是课程的传递者与吸收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建构者与创造者。

教材编写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研究兴趣,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研究,提高研究效果。

二、对历史课程教学的思考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思考历史、评价历史。

同时,历史课程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历史研究中感受到历史的人文精神,培养出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对历史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研究中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提高研究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历史课程标准的发布为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新的课程目标设置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加被重视,强调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承受挫折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学生需要学会生存、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在课程改革中,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探究性研究方式被倡导,过度强调接受性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需要改变。课文中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每个研究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对于激发学生研究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研究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研究。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研究惯,使学生在研究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历史需要贴近生活,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在教学方法和理念方面,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倡导探究性研究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探究。同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使他们形成终身研究的惯。历史需要贴近生活,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过去的课堂教学是老师独自讲解,学生听讲,这种“传授型”教学已经过时。现在的历史教学需要老师扮演导演的角色,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学生研究。老师要从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研究,教会他们如何研究。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研究知识,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过去的历史教学是以结论为主,现在需要转变为过程教学。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但是学生并不一定赞同或理解。因此,老师需要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地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研究与探究的内容和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老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历史教师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各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性研究、体验性研究等新的研究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这些研究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精选和优化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更加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脉络,强调历史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同时,也加强了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的介绍和解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历史知识,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对历史思维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思考历史。

作为一名未来的历史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对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也意识到我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将认真研究新课标,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改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历史责任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新课标对历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强调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将历史课程内容分成了七个板块,新增了“历史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融为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指导。

其中,跨学科主题研究是新增的板块之一,旨在加强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这一板块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分散的知识,借助不同课程所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还新增了学业质量板块,包含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部分内容。通过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三个方面来整体把握学业质量的评价,可以引导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更加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实施方面,新课标特别强调了课程实施中要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强调了“教—学—评”一致性。同时,特别强调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命题工作的重视。

最后,新课标特别增加了“教师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要求。通过培训内容到培训实施的详细阐述,旨在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让教师乐于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以提升教学能力,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同时,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促进教师个性化、精准化的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面对新课程改革,历史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教学。目前,教学工作要紧扣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理念,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何在45分钟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第一点:注重语言

作为授课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让语言精炼、有穿透力,能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点:把握心理变化

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教师需要学会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授课风格,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点:构建五环课堂结构

新课标要求我们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

1)读:让学生在8-10分钟内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这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让学生变成研究知识的主动者,使学生感到我研究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有生活乐趣,对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练中,教师应选择精选题目进行当堂训练,以巩固学生的知识。为此,教师需要在课下多做题、筛选出精选题目,而学生则应少做题、专注于做精选题目,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巩固和运用的教学过程,五个环节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把握情感因素,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能够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这样,最终能够以情感引导学生,达到以情感致动的良好效果。

最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在于多听课、多评课,更重要的是要多钻研,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学科思想,去引领学生研究。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六篇》相关文档:

毕业设计心得体会(精选5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多篇)09-01

最新 公安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心得体会-精品09-01

公安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心得体会09-01

精选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4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例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三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09-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