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得体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
法治化问题思考(最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强调“全国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此,实现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我们党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为解决“三农”这个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问题提出的新擘画,不仅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认真研究并切实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
一、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指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前提下,按照法律来治理基层事务,即将乡村基层的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及公民的所有
行为都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运用法治方式来管理基层事物。乡村振兴战略是事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涉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2018 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因此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就要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来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实现农村的有效治理。
(一)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基石
产业振兴实现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40 年,经济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与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仍十分严峻。实现产业振兴,除了发挥市场作用外,我们还要从产业振兴的制度环境、现代理念、体制机制、规则体系入手,为产业振兴创造良好基础,确保产业振兴理性、合法、有序推进。
(二)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人才振兴的桥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把人才留在农村,把人才汇聚在农村,离不开法治,离不开农村治理法治化。因为乡村治理法治化能够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因为乡村治理法治化能够为人
才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和平台;因为乡村治理法治化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权利,在乡村振兴未实现前,农村仍然是一个环境相对差、条件相对苦、收益相对低的地带。那么,一个可预期的未来,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能够在农村和人才间架起沟通桥梁。
(三)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武器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文明的核心内容,法治不仅表现为一种模式,一种行为,还表现为一种观念、一种价值、一种思维。乡村基层推进法治,实现治理的法治化有利于加快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传承乡土文化基固,培育现代价值观念,繁荣农村文明,从而达到振兴乡村文化的目的。
(四)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杀手锏
当前影响乡村振兴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棘手,大气和水源污染严重制约和影响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宜居就必须坚决打赢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打响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离开法治寸步难行。只有实行环境治理的法治化,制订出污染治理的科学规划、科学制度、科学运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理念,才能从根本上遏止为追求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发展模式。守护乡村碧水蓝天和净土,法治是最利的杀手锏。
(五)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组织振兴的坚强保证
激发社会各类组织和各种主体的作用和活力,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内容,两者异曲同工。乡村治理的法治化要求为社会各类组织、各种主体提供自治空间,支持他们依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监督,乡村治理的法治化通过加强社会组织立法,明确社会组织性质、地位、功能、作用、结构和权责,赋予社会组织合法地位和社会组织活动框架和行为模式,最终达到良法善治,促进乡村社会组织的振兴。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40 年来的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不仅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所要求的治理有效,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农民法治观念和民生意识不断增强,但法治方式的运用仍然欠缺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农村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农民的法治观念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农民逐步摆脱小农意识,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权利观念、秩序观念、自由平等观念、民主观念不断得到强化,这不仅是基层法治可喜的成果,更是基层法治深厚基础。但农民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处
理问题,依然有较大欠缺,人们习惯于“信访不信法”“找政府不找市场”,习惯“拉关系、讲人情、谈势力”等。
(二)现代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主体缺位现象依然突出
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地方不断深化治理实践,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现在农村社会的治理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体现了应有的制度优势,有力激发了不同社会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与活力。乡村治理的真空地带逐步形成了“动感地带、生命地带”。尽管如此,乡村治理中主体缺位的现象依然突出,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不仅有基层党组织的虚化、弱化、边缘化的“三化”问题。也有乡村自治组织、行业组织发育不全,功能不全的问题,还有外部组织管控影响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农村社会面临的农村党组织与党员分离,村委会与村民分离,土地发包方与承包方分离等问题难以根除。
(三)乡村治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但立法不完善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基层法治建设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村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行政法规及法律制度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乡村治理规范体系,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有力推进了乡村治理法
治化的进程。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对照法治的要求,我们在立法上的欠缺还是十分明显的。立法冲突现象比较突出,上位法和下位法,或者不同部门法相互抵触、相互矛盾,造成法律适用的困惑;一些立法听取群众意见不够,过多地体现了部门和地方利益,造成群众有意见,甚至不满。
(四)农村社会结构调整深化,公共服务差异化、均衡化要求难以满足
随着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农村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普遍出现了“空巢”“留守”“外出”现象,另一方面,撤区并乡和村组合并后,农村新居民组织和新社区出现引起了社会结构调整,引起了利益调整,农村矛盾日益复杂,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农村公共服务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服务越来越难,而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本来就相对有限,更多的集中在村(社区)级行政中心周围,所以围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打造乡村治理科学机制,提高治理能力水平,就显得格外迫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是关键。我们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治理有效和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乡村治理的新途径,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法治化。
(五)农村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管控难度日益加大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农村社会,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在农村已经普及,不再是奢侈品,一网一世界,一指一价值。新媒体时代来临,信息传播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复杂多变,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管控好信息是当今农村社会治理的一道新的难题。
三、乡村振兴过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探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乡村治理。我们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治理有效和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途径。
(一)着眼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断健全乡村治理的制度规范体系
法律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良法才能善治。针对当前农村治理中出现的立法问题,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推进治理制度规范体系建设。一方面要运用科学方法,力求完善质量不高、总量不足,不适应农村新形势新变化的制度规范。另一方面突出地方特色,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村规民约是乡村约定俗成,相守坚持的规范,更多地体现了德治和自治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推进乡村基层法治化过程中要广泛发扬基层民主,听取群众意见,聚纳民众智慧,完善村民自治,突出地方特色,遵循立法规律,不断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使之同国家立法相互配套,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结构完备,内容完整的治理法规制度体系。
(二)着眼于激发活力,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
一个法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主体地位平等且充满活力的社会,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必须有效激发社会各类主体的活力,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要围绕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把党组织资源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法治资源。其次,要推进基层自治和民主协商,扩大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农村各自治组织各社会团体和各行业协会在治理中主体作用。再次,要强化农村基层法治机构和队伍的专门作用,建立以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为骨干的法治网络,挑起农村法治的大梁。
(三)着眼重心下移,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工作机制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围绕乡村治理法治化,我们要把问题消化在基层,把纠纷调处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我们要重点开展送人才下乡、送政策下乡和普法下乡活动,推动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公共服务下基层,把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理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基层决策机制、风险评估机制、民意吸纳评估机制、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妥善有效合法解决农村社会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显性矛盾,牢牢掌握基层治理法治的主动权。
(四)着眼于约束权力,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能力和水平
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对干部群众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在树立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上下功夫。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有力量,乡村治理的基本方式是法治,党员干部要认真学法、用法,树立法律权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问题;其次要在公正执法上下功夫。执法公正最能体现法治,老百姓也最为关心。处理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就一定要规范执法行为,让老百姓从每一件事情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着眼于以民为本,不断创新乡村治理的法治模式
面对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情况,农村社会治理必须加强法治模式创新。乡村治理法治化要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注农民对美丽乡村、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幸福乡村建设的诉求,通过网格管理,一站服务等,运用互联网+模式,探索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科学模式。
《(精)心得体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法治化问题思考(最新)》相关文档:
毕业设计心得体会(精选5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多篇)09-01
最新 公安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心得体会-精品09-01
精选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4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例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三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