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演讲稿8篇

时间:23-10-09 网友

乡愁演讲稿8篇

乡愁演讲稿 (1)

  年轻一代对大都市的向往与老一辈人对家乡的依赖,共同构成了城市化进程中,连接城乡的无形纽带。然而,这样的纽带却在时代发展之中趋向脆弱与不平衡。作为00后,我觉得将守护好城乡纽带写入人生愿景是极为必要的。

  纽带的愈发脆弱来自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方面,它连接着城市。在城市不断外延扩张的今天,城市也为自己贴上诸如“先进”“时尚”“流行”等标签,吸引着一批批——尤其是年轻人的驻足与扎根。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与庞大人口带来的劳动力红利,将这一端的纽带系得愈发牢固。我们不能抵制它,也不能否认它的作用,但我们别忘了,另一端,还系着乡土。

  人口涌进城市必然带来乡村的劳动力流失,也动摇了这一端的纽带强度。可正如“爸妈不愿离开故乡”这样的话,乡土承载了从前数代人的心理依赖。再者,从小农经济时代蹒跚而来的中国社会,必然为乡村的土地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财富与历史积淀。更何况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所谓的“城市人”,一定是扎根在乡土的。我们的祖辈都是从乡土而来,乡土藏着我们的根。所以,乡土这一端的纽带,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象征着精神的乡土纽带,却在象征着物质的城市纽带前屡屡“败阵”,让我不得不担忧:唯物质主义正在毁掉乡土。当然,追求物质是无可非议,但若是把物质当成第一要义,政府为了政绩不断扩建,企业为了利益铲平乡村,居民为了利益出走乡土……这个社会长此以往,虽然富有了,但也不过是精致的空壳罢了。所以,守护好城乡纽带,在当下的要义,已成为了守护乡愁,守护乡土。

  这样的乡土,并非指的仅是“依依墟里烟”的乡村,而是在不断发展之中每个人内心坚守的本真,也就是我们的根。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其实,每一种社会都是乡土性的,都离不开最初的精神扎根之地。守护好乡愁,不仅仅是为我们上一代人留下寄托,更是在留存这个社会的气质。

  而作为00后,要拥有守护乡愁的担当与勇气。如梁启超式的“少年中国”,鲁迅式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李贺式的“少年心事当拏云”。我们不应把乡愁看成是上一代人的责任,而应把握住此般难得的年轻,为我们的社会留住根,守好根。

  “文化是人为的,更是人的”,乡愁在过去千百年风霜中,经由一代代劳动者创造出来,如今,它必能为“乡土性”的中国社会增添几分华夏气息的精神气质,为我们指引归去的方向。

乡愁演讲稿 (2)

  春节期间,不少外出求学或务工的青年回到乡村,闲聊之余,究竟是在大城市打拼更具前景,还是回老家创业更稳妥这一问题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大城市更具国际视野,也有人忧心大城市的现实重压和快节奏。依笔者拙见,乡土固然值得留恋,但扎根城市中打拼方为青春主流。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发展的新时代。我们00后作为新时代的原住民,理应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宏大的梦想。00后终将成为时代发展的标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而这恰恰要求我们走出乡村的原点,进入大城市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以扎根城市发展为青春的主流,从浅表上看,是基于大城市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遇而言的。正如材料中青年所言,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具备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与世界互联,无疑使城市更加多元化、全球化,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趋势。当一座城市有吸纳的张力时,它就可以为我们青年一代提供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扎根于城市奋斗,可以开阔眼界,以更好地适应这个大发展的新时代的嬗变。

  深层地看,是青年一代要求“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之我”的决心。乡土虽然承载着国人根的记忆,但也因其差序格局的局限性束缚了青年人的发展。与此相反,城市正因其崛起年限不长而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吸引广大青年投身其中。

  诚然,繁华的都市压力大,节奏快,无数漂泊者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材料中青年所言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不假,但这实质上是对青年一代的历练。根据蘑菇定律,青年人迈入社会通常会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遭受压力甚至不公的对待,这是为了磨去他们身上的棱角所设的。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磨练后,青年一代往往能更好适应发展和时代需求。

  那么,如何才能立足城市奋斗拼搏呢?这就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具备更高远的视野,化压力为动力,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迎接这个大发展的新时代。

  《青年中国说》中提出,青年人要有梦想,有责任,有担当,要立志做大事。作为大发展的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以时代为己任,更以扎根城市发展为青春主流。

乡愁演讲稿 (3)

  当剧院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剧院与城市才能水乳交融,为人们提供更多滋养。

  近日,国家大剧院迎来建院10周年。在剧院开放日活动中,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这里,感受国家文化地标的精彩和多元;孩子们走入剧场登上舞台,在心中播下一粒艺术的种子……与北京古老的紫禁城一街之隔,国家大剧院向人们演绎着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艺术魅力。

  有人说,要想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灵魂,就去看看它的剧院。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剧院的建设也进入加速度。近年来,剧院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剧院总数已经超过20__家。从一线大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直到一些县城,都建起了自己的剧院。这些剧院不乏豪华气派的外观、不缺的设备和宽敞的剧场,单就硬件而言,一些甚至已经堪比国际一流大剧院。但是,与华丽的“硬件”相比,剧院在演出剧目、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等“软件”上,却远远没有那么漂亮。多形式少内容、有空间少利用、高配置低效能……国内剧院建设还处于粗放阶段。一些城市的剧院使用率不足50,部分剧院甚至出现“空巢”现象。

  剧院之“大”,不仅在于光鲜亮丽的外表,更在于丰富多彩的内容。国家大剧院建院

  10年来,累计吸引了近1900万人次的观众,售票率达88.9。在10年的探索实践中,

  除了有800多个中外院团登上舞台,还推出了76部自制剧目,一手抓世界经典,一手抓中国原创,变“输血”为“造血”。当然,这并不是要让各个剧院都去制作剧目。但各地剧院,需要在剧目引进、舞台呈现上精心设计,根据剧目情况和当地实际,策划剧目、推出演出,不断探索剧目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元化,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尤其对地方剧院而言,除了引进经典剧目之外,还可以挖掘传承本地的艺术种类、开发本土市场,更好地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

  剧院还要善于“走出”剧院。剧院的建筑是静止的,但剧院营造的氛围是流动的。在文化消费市场不断发展的当下,剧院也要重视营销宣传、品牌塑造,有效对接市场和观众,让更多人体会高雅艺术之美。在地铁站,当人们与古典乐不期而遇,匆忙的脚步也不知不觉慢了下来;在医院,小型交响乐音乐会抚慰患者焦虑的心灵;在学校,经典艺术讲座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传播高雅艺术,激发出更多的火花……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艺术普及,剧院将高雅艺术渗透到城市各个角落,不但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也让高雅艺术渗入城市的血脉。当剧院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剧院与城市才能水乳交融,为人们提供更多滋养。

  面对人们更精细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剧院的服务还须细化。打造剧院公共空间,推出剧院衍生文创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大剧院服务要更注重人性化、突出体验感。比如,包括国家大剧院在内的国内外一流的大剧院,在观众等候剧目开场时,往往都会结合场地,在剧院公共空间推出小型的开场音乐会。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细节,既给提早入场的人们艺术享受,也让剧院充满了人情味。多一些这样的细节考虑,多一些人性化的服务,才会让更多人爱上剧院、爱上高雅艺术。

  有人说,剧院是城市的精神城堡。建好剧院这个精神城堡,才能寄托人们对优质文化资源的渴望。让人们徜徉于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剧院才能承载不同个体细致微妙的情感、容得下每个人的期待和想象。

乡愁演讲稿 (4)

  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

  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时评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

  “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乡愁演讲稿 (5)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人不是只有一个圆心的圆,而是有两个焦点的椭圆,事物是一个点,思想是另一个点。”作为“00后”的一员,站在新时代的路口,远方的城市与生活是我们追求的事物,而乡愁则是我们思想的脊梁。

  远方不远,乡愁不断。在追求远方和留住乡愁之间,应当有一个平衡点,兼顾二者方能走得更远。

  许多人喜欢大城市的国际视野和现代都市气息,选择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生活。大城市常常与“远方”和“梦想”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既因为那里有大量市场与机遇,也因为人们对更为现代的、充满科技感的生活满怀向往。然而,尽管大众传媒给城市生活以鲜活的“包装”,但是城市生活的压力不容小觑,离乡背井的追梦者们常常感到孤独和格格不入,既因竞争压力身心俱疲,又不肯放弃现有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需要乡愁的原因。席琳·迪翁曾说:“生活就像一把梯子,人们以为我在向上爬,但其实我在一步步向下走,走回我的根。”乡愁使我们的根扎得更深,汲取乡音乡情、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长成一棵树,因为有所牵挂所以更加坚强。乡愁的含义是多元的,它不仅使你负担责任,也使你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最质朴的人情温暖,从而在追逐远方时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因过度的拼搏失去生命的质量——不论成败,总有人等你回家。

  事实上,远方没有那么远,故乡与大城市的生活中未必有很大的隔阂。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与城市化的深入,城乡二元结构已逐渐被打破,乡村振兴的大量机遇形成了一股“拉力”,让年轻人也愿意回到乡村发展。在诸多政策支持下,人们突然发现,远方的梦想何必远行千里才能实现?将才能投入于家乡的建设,未尝不是一种兼顾梦想和家人的良策。

  作为“00后”,我们用开阔的视野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也许我们向往城市的繁华生机,但我愿点一盏牵挂的心灯,让乡愁滋养我的精神力量,远方再远,也不会远离心中的家。

  折一只纸船,漂过漫长的追梦之途,寄一封家书,将乡愁久久珍藏。

乡愁演讲稿 (6)

  她是我生命里的一棵长青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在我的生命中蓬勃向上。她是我生命里的一株水仙花,风吹日晒仍旧在我的心里香气盎然。她是我生命里的一处别院,历经风霜还在为我守侯。她占满我不眠夜晚的思绪,填满我寂寞无助的心房,浸透我透明泪珠的缠绵。她就是那一丝一缕的乡愁,不舍昼夜的乡愁。

  青涩的少年时光在古香古色的小镇洒落,我踏着长着青苔的石板路来回奔跑,从懂事起一直跑到十八岁。她是流淌的河水,流经我的身旁悄然无息,我从懵懂走向成熟,岁月像是不眠的沙漏,一点点地漏掉我的思绪,无法逆。属于我的一方安乐土,就是我心心依恋的家乡。这里的山清水秀滋养我负荷的心灵,这里的鸟语花香舒缓我憔悴的身躯,这里的鱼虾满江沉淀我不安的慌乱。我在这儿生长。她告诉我真善美的世界,这儿勤劳朴实的人们,真切的关怀,贴心的问候,好似黎明的朝阳,充满了希望。我被家乡的水土滋润得一尘不染,我快乐地成长着。

  但是,这一切却没能阻止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这一天,我拿起行囊,决定离开。

  在我离开的那一刻,我端详着这古老小镇,我才第一次发现她的破旧不堪,这里封存着我成长的记忆,我在心里荡漾起了丝丝涟漪。有些不舍,但终究还是要走的,我太年轻,我拥有我不停歇的梦想。

  于是我带着行囊,像穿越漫漫沙漠的骆驼。一身的落魄没有掩埋我内心的自信。我整装待发,我尝试着让自己融入外面的社会,他的流光溢彩,灯红酒绿,都曾经让我好奇向往。我试着让自己流连忘返。每一步我小心翼翼,我瞻前顾后,生怕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渐渐的,我开始失望。我发现,他们的笑容不够真实,他们的话语没有肺腑。

  我开始想念我的家乡,想念她的纯净,她的清澈。

  我怀念在她襁褓中感受到的温暖。

  我想回家,想离开这里的嘈杂和虚假,想回到属于我的家。我不想经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心酸,不想经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无奈,不想经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哀,我只想回到她的怀抱,柔情似水的怀抱。

  乡愁,我“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愁,浓浓的乡愁。

乡愁演讲稿 (7)

  舀起一勺故乡水,那是无尽的思绪。捧起一捧故乡土,那是无尽的思念。忆起童年的趣事,那是无尽的美好梦境。背井离乡的那一刻,多少人民的心灵在作痛。山,仿佛苍老了;水,仿佛静止了;鸟,仿佛落泪了。一切都是沉重的,听,那是人民的心声,在呼唤着,那是悲惋的呼唤。

  几经波折,几经苦难,心灵的挫伤,心灵的扭,无论在哪里,总是心在外,我们的心灵像是一只只迁徒的鸟儿,飞到了那碧绿的田野,飞到了那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飞到了那冒着袅袅炊烟的草屋。每当提起故乡,我的泪总是夺眶而出。

  故乡的水,是甜的?是苦的?是甜蜜时光的美好回忆?是泪痕的残留?徘徊在乡间小路上,观那九曲连环的故乡河。一条银带挂天边,那是思念的泪吗?汇聚五湖四海兄弟姐妹,欢聚一堂。故乡,等待我们。

  故乡的土,是肥沃的?是贫瘠的?是故乡母亲的躯体?是一颗赤子之心?故乡的土,是我们最珍贵的宝藏。无论在哪里,是天涯海角?都不会忘记你的恩惠、你的爱、你的一切的一切。故乡,等待我们。

  故乡的梦,是甜蜜的?是忧愁的?是我们永远的牵挂,永远的母亲。我们终究要回到你的怀抱,像是春的到来,带来了我的信心与勇气,我准备好了。故乡,你将不在沉寂。

  故乡,无论何时何刻,您都要包容我们啊。

乡愁演讲稿 (8)

  读一首好诗,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重读余光中的《乡愁》,我才真正体会诗中那浓浓的乡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乡愁”便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几笔平素的语言中,渗出的是浓浓的乡愁。小时候,一张小小的信笺寄去了对母亲的问候,带去了一份乡愁。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那是与新娘的相聚,载去的是一份离别的乡愁。后来啊,一方矮矮的坟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谁能读懂,这简练的语言中又浓缩了多少的情感!从小时候的乡愁到现在的乡愁,同样的乡愁,不同的心情!从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大陆和中国台湾,但是它又怎能隔断两岸深情的呼唤、企盼和守候呢?那一声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对大陆、对祖国母亲的呼唤,对渴望祖国统一的呼唤,将怎样震撼着中华炎黄子孙的心啊!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乡愁演讲稿8篇》相关文档:

2023“忆乡愁·看振兴”主题征文(最新10篇)12-08

“忆乡愁·看振兴”主题征文10篇12-08

2022年关于乡愁的优秀作文12-08

关于乡愁的作文(精选34篇)12-08

最新“忆乡愁·看振兴”主题作文10篇12-08

忆乡愁看振兴活动征文精选5篇12-08

关于乡愁的话题作文600字(通用10篇)12-08

“忆乡愁·看振兴”乡村振兴主题征文12-08

《乡愁》读后感(精选21篇)01-23

乡愁心得体会(共3篇)01-2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