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教学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我系实验实习体系由野外教学实习和课程教学实习两个模块组成。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按照教学计划,我们安排了4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野外实习。一年级秦皇岛实习是一次地质认识性质的实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地质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野外观察、认识、记录、描述地质现象的方法和罗盘仪等地质工具及图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华北地台的地层和地质特点。二年级学生野外实习以全面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野外剖面测量、数字化地质填图、资料整理、绘制图件和编写报告的方法与技能和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三年级科研实习是为学生设立的一次野外地质综合训练。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特点及野外工作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年级毕业实习则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的室内与野外实习是实习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实习以理解和深化课堂讲授的知识点为主,一般在课程的后期安排一些综合实习,全面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课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们对课堂上所了解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经过野外对典型实例的实际观测,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演习机会,促进读书方法的改进。这种教学活动促使教学内容延伸,教学内涵扩大,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3.科研体系让高年级学生直接加入老师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生直接加入老师的研究课题使学生的科研素质明显提高。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能够很快深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撰写发表论文。4.政治教育与管理体系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我系学生进校的第一节课,就是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始终把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地质专业,献身地质事业,报效祖国做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抓到底。同时把教书育人做为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神圣的职责。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狠抓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确定了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把学生的注意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到学习上来。举办名人学者谈治学系列讲座,狠抓环境育人,把系内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们的画像挂在实验室,营造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这些做法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5.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建设与改革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设立在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的地质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所属专业。(1)专业建设目标地质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较强动手能力和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立志献身地质事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地质学专业人才既能在地球科学的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方面从事地质理论、地质应用和综合研究,同时也可以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2)专业建设概况①、专业建设基础地质学专业以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为依托,已初步具备了国内一流的办学条件。地质学系拥有设备先进的多媒体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习室、图形图像信息处理实验室、计算机制图及其它专业实验室、陈列室等,全系所有的教学实验室、实习室、教室全部实行全天对学生开放。全系局域网已经建成开通,计算机机房免费上机。系图书资料室除拥有大量图书资料、电子出版物及一流的环境和硬件条件外,还可供师生随时免费上网查阅资料。专门为本系学生设立了“张伯声奖学金”、地学攀登奖学金、地学育才奖学金等,全系学生的奖学金享受面超过70%。②专业建设基本要求在现有良好办学条件基础上,地质学专业依据“国家理科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专业建设、培养规格和教学方案。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球结构、物质组成和时空变化的基本理论,了解地球的演化规律。在认识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受到一定的训练,掌握基本技能和现代手段、掌握地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为探索、解决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和灾害等地质问题、科研管理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a.掌握数、理、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的原理与应用。 b.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地质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c.具有对地球科学认知的基本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地质研究和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d.了解地质科学发展现状、前沿和热点问题,跟踪地质科学研究的最新理论,具备创新的思维和能力。e.具有一定人文科学基础,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f.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撰写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g.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和阅读综合及其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③课程体系主干课程体系: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计算机基础、工程数学、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性与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技术与应用、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岩石物理化学、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经济地质学、Palaeoecology、Geobiology、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计算机在地质学中应用、地质软件应用等。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按课程实施内容及要求,间插课间室内实习和野外实习。另外专门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包括:一年级秦皇岛地质认识与实践;二年级巢湖地质测量与数字填图;三年级鄂尔多斯—秦岭造山带地质走廊区域地质综合教学;四年级科研实习及课程实习。其中,一、二年级的实践教学侧重于地质认识和基本技能及技术方法训练,三年级实践教学是通过对地质走廊不同构造单元地质特征的综合实践,完成不同课程的交叉融合,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和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四年级则以研究性实践为主,以张扬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学分要求:总学分165学分。其中:通修课程56学分,学科核心课程45学分,学科方向课程21学分,通识课程1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1学分,课外附加学分10学分。教学环节的时间见表中所列。专业教学计划学时学分结构表专业教学计划(3)课程建设与改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资讯的海量增长,课程建设和改革已成为与时俱进的日事工作。自1993年西北大学地质系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以来,为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方针,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技术技能,又具有较强获取、综合运有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地质学专业在以“强化基础和外语、计算机课,拓宽专业课,重视地质实践和方法技能课”为宗旨的’全面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先后实施国家教育部、教育部高教司、陕西省教委、西北大学等教学改革项目38项。教改获奖项目16项、出版面向21世纪教材5部,教学课件70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5篇。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①室内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a.强化数、理化基础和外语、计算机课程按照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大批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国家目标,针对地质学科学领域广、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学科发展快以及注重为经济建设服务等特点,我们在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特别强调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宽厚基础(大理科、大地学基础)背景下的地质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数、理化基础和外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b.打好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我们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对专业课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的覆盖面,并大大放宽了学生对选修课程进行选择的自由度。从而在强化基础的同时,拓宽了专业课程的知识面。c.教学方法改革为了适应基于计算机和现代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革命,我们在基地建设初期即开始研制了CAI课件并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改革,目前本专业全部主干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均已不同程度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地质学概论》等3部电子教材已冠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针对不同课程的特殊要求,我们摄制了“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综合实习”等4部录像教材,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电子教材和网络的作用,我们把自行研制和购买的电子教材及CAI课件安装在网络服务器上,初步实现网上教学,根据教师授课的需要,提供了相关的素材库,编制了示教型课件。并积极开展了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上网工程。通过近年努力,教学手段初步实现了与现代技术的结合。d.课程考试、考核教学考核是以学生为对象实施的教学评估和检查,以便于“以考促学”——引导督促学生主动学习,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状史,“以考促教”——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完善教学环节和计划、讲究教学方式方法。室内教学课程因材施教,并实施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其中,特别增加了除课堂教学外,必须通过阅读参考文献,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以便训练学生自学、并充分利用资讯的能力。②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充分利用西北大学地质系所处的地域优势,构建以秦岭造山带及其相邻的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为实践教学基地,构建跨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课程内容循序渐进,既有区别又相关联,交叉互动的课程体系。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方案2017-01-03 13:55 | #2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5]81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就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安排如下:一、主要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二、基本原则(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三)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四)积极推进教学标准化建设,坚持能力评价社会化。要积极邀请和聘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努力做到“五个引入”。定向培养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建设。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技术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五)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行业、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各专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优势。三、具体要求参见附件(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夏莉副组长:赵素华、宋斌成 员:来景辉、吴伟、张雷、孙桂良、尹光明、周莉、程家超、韩效辉、曹红霞、张杰、刘芳五、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度安排(一)第一阶段:调研阶段(7月1日-7月20日)各教学单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并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进行研讨,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二)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稿)阶段(7月21日-8月11日) 各系部对投入招生的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拿出初步修订的方案。(三)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8月12日-8月22日)1、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上传至校园网,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2、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由学生、教师、学术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四)第四阶段:完善阶段(8月23日-8月28)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再次组织修订。(五)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8月29—9月1日)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初审,提交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审议通过后由院长签字批准实施。六、工作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各教学单位需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小组,由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2、推进改革创新。各专业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类型组建1个或多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3、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遵守各阶段修订工作进度安排,加强修订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深入讨论,确保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4、要树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完成后,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各教学系部应由专业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提出调整理由和审核意见,报教务处审核,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院长批准后调整实施。5、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对按要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1000元的物质奖励。前期调研费用由系部经费支出。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相关文档: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10-2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具体体现10-25
东北大学 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10-31
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2-27
员工考核激励与人才培养制度03-25
疼痛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03-27
疼痛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03-27
工作计划范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三篇)03-27
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精选五篇202203-27
2023人才培养工作计划(7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