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评价的目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评价的内容:全面化。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的手段: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4.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只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
5.评价的时机:全程化。评价要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且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每个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和调控。评价时空要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教师可以利用地方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料设计校本课程,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当地的有关人文社会资料及校本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开发课堂之外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学习的同时,也应当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小学科学在新的课标、新的理念下,已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育评价的改革,为小学科学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也为小学科学课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的平台。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我想,只要每个科学教师,从我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个孩子身上做起,不断地积累和创造,引领学生走进生机盎然的科学殿堂,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试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小学科学课程 xx年8月15日我很荣幸的参加了黔东南州小学科学学科培训活动,在这10天的培训活动中收获很多,获益匪浅。回首培训的足迹,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解决
作为一位科学老师和实验管理员,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我对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我以后学习的动力。
在这次科学学科课程培训过程中经授课专家形象而又深入的解析,让我对科学课的特点、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更深入的认识,授课专家丰富的知识经验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
通过培训使我感受到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敢想、敢说、敢做的“三敢”精神。
一、要树立“三敢”的意识
“敢想”是要求学生敢于推测、敢于设计、敢于怀疑、敢于想象;“敢说”是要求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实践、敢于示众、敢于创造。这里突出的一个“敢”字,因为只有“敢”才有可能创新。我认为儿童在上学前敢想、敢问,提出的问题最多,上学后提的问题就越来越少,甚至不问或不敢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专家们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慢慢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所扮演的“权威”角色使学生逐渐习惯于“认真听讲”了!这种状况,决不是素质教育所期望的,更不是创新教育所期望的,必须彻底予以改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必须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树立“三敢意识。
二、要营造发展“三敢”的环境
学习需要宽松、民主的环境,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堂科学课,要使学生活跃在宽松、民主的环境里,使他们有“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与“权威”角色决裂,像学生一样参与他们学习的全过程。
(2)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3)保障学生自行探究的时间。
(4)倾听、观察并鼓励,决不轻视任何一个学生。
(5)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能根据学生活动情况灵活调整教学。
用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无拘无束,大胆发言。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比作种子的话,那么这样宽松的环境便是它们破土而出的条件。
三、要给予表现“三敢”的机会
只要教师鼓励学生或推测、或设计、或怀疑、或想象、或发问、或辩论,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究、去发现,他们一定能在探究、研讨中恍然大悟,从而实现或表达、或举例、或示众的愿望。
四、要突出落实“三敢”的环节
例如教《磁铁的性质》,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探究磁铁的 (文章转贴自实用工档栏目) 性质,鼓励学生利用器材(小磁铁、小汽车等)大胆地设计实验,动手玩磁铁,比一比谁玩得最开心、玩法最新颖、探究的知识(性质)最准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无拘无束地玩磁铁。活动中的现象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反复做、仔细看、认真想,最后学生从探究中归纳出“磁铁能指南北方向;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自
行探究”是个性发挥、思维发散、创新表现的重要环节。开放教学、让学生大胆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培训之后我将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终将要把握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假设,探究等等,这就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探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达到的目标。
2、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有一天,我们也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今后,我会一如既往,精心研究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使自己真正起到一个科学教师的科技引领作用。为科学课美好的明天继续加油。
年8月24日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3为了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我体会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学习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4以下几点:
1.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科学课程内容。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评价的定位其基本理念等。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科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一个小学科学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小学科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科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小学科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小学新课程。整体把握科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运算,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科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科学的主线,对于一个小学科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科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3.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课堂教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开阔,而且使自己对小学科学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5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两天半的线上培训工作已经结束了。这两天半的学习可以用两个词语来表述,那就是“干货满满”、“受益匪浅”。接下来,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机会难得,学习气氛浓厚
第一天上午通识课程,我从研修宝这个学习软件上看到,参加此培训活动的成员有8201人,观看者有125807人,由此可见,参加这次培训的老师们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学生的主角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深度解读与教学指导的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认真地聆听并记录学习笔记,及时完成作业(每日签到、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科课程的学习、交流研讨、参与问卷),如饥似渴地理解着新课标的解读与指导。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二、异彩纷呈,讲座全面详细
专家、教授的讲座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18日、19日的《科学新课标深度讲解与指导》的讲座分为四场,第一场是由刘守印教授、李霞老师、崔鸿教授对《科学课程结构》和《科学课程内容》做解读,第二场是由郑永春教授和高云峰教授对《科学课程内容》做解读,第三场是由曹宝龙,喻伯军老师对《学业质量与评价建议》和《实施建议》做解读,第四场是由高云峰、王士春老师对《实施建议》做解读,在讲解过程中,每位专家的讲课风格都有所不同,内容要点也不相同。
三、育人实践,聚焦核心素养
专家们将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与20__版进行对比,总结出以下几点不同:
1、取消维度界限,强调综合能力。本次课标改革在基于核心素养与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实施了进一步的综合性改革。例如科学中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关系,本次改革打通了这四大维度的界限,但在内容上这四大维度各有侧重,在本次改革中是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2、突破学科桎梏,建构跨学科概念。本次改革我们还要实现在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概念的理解,这也是本次改革的难点,因为跨学科概念对比学科概念来讲还有更大的迁移性,更有利于教师的创新,国际上的原创成果基本上都是基于跨学科概念来得到的。
3、指向素养发展,指明未来方向。本次课标改革指明了未来的方向。目前整体上来讲基于产品导向的方向仍然占据主流,但我们需要以人的素养发展为导向来培养学生,所以希望技术与工程实践的活动一定要基于学段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概念来进行开展,其次要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来进行开展。
4、依据国际标准,完善核心概念。
20xx版课标中已经出现核心概念,但有一些概念不符合核心概念的'标准,本次改革所整合的概念是国际上所公认的核心概念,完善了之前课标中没有做到的部分,强调进阶,配合学生发展。
专家们表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思维为目标,改变了以往以课程内容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更加关注学生本位,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坚信,新修订的方案和课标的颁行,将会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回归学校,将“双减”政策和课程育人蓝图转化为丰富生动的育人实践。
四、自制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云峰教授在讲解教学案例时,自制了连弩、未来太空车等教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具的制作,十分有意思,他还讲到设计方案案例时,要不断完善,取长补短。制作教具时,先画草图,草图不用很精致。听完高教授的讲座,一种敬佩之意,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助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正如高云峰教授在讲座中说到:所有学生的作品都应得到认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经历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这是我学习新课标的最大感受。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6小学科学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xx年8月15日我很荣幸的参加了黔东南州小学科学学科培训活动,在这10天的培训活动中收获很多,获益匪浅。回首培训的足迹,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解决
作为一位科学老师和实验管理员,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我对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我以后学习的动力。
在这次科学学科课程培训过程中经授课专家形象而又深入的解析,让我对科学课的特点、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更深入的认识,授课专家丰富的知识经验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
通过培训使我感受到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敢想、敢说、敢做的“三敢”精神。
一、要树立“三敢”的意识
“敢想”是要求学生敢于推测、敢于设计、敢于怀疑、敢于想象;“敢说”是要求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实践、敢于示众、敢于创造。这里突出的一个“敢”字,因为只有“敢”才有可能创新。我认为儿童在上学前敢想、敢问,提出的问题最多,上学后提的问题就越来越少,甚至不问或不敢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专家们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慢慢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所扮演的“权威”角色使学生逐渐习惯于“认真听讲”了!这种状况,决不是素质教育所期望的,更不是创新教育所期望的,必须彻底予以改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必须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树立“三敢意识。
二、要营造发展“三敢”的环境
学习需要宽松、民主的环境,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堂科学课,要使学生活跃在宽松、民主的环境里,使他们有“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与“权威”角色决裂,像学生一样参与他们学习的全过程。
(2)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3)保障学生自行探究的时间。
(4)倾听、观察并鼓励,决不轻视任何一个学生。
(5)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能根据学生活动情况灵活调整教学。
用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无拘无束,大胆发言。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比作种子的话,那么这样宽松的环境便是它们破土而出的条件。
三、要给予表现“三敢”的机会
只要教师鼓励学生或推测、或设计、或怀疑、或想象、或发问、或辩论,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究、去发现,他们一定能在探究、研讨中恍然大悟,从而实现或表达、或举例、或示众的愿望。
四、要突出落实“三敢”的环节
例如教《磁铁的性质》,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探究磁铁的性质,鼓励学生利用器材(小磁铁、小汽车等)大胆地设计实验,动手玩磁铁,比一比谁玩得最开心、玩法最新颖、探究的知识(性质)最准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无拘无束地玩磁铁。活动中的现象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反复做、仔细看、认真想,最后学生从探究中归纳出“磁铁能指南北方向;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自
行探究”是个性发挥、思维发散、创新表现的重要环节。开放教学、让学生大胆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培训之后我将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终将要把握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假设,探究等等,这就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探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达到的目标。
2、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有一天,我们也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今后,我会一如既往,精心研究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使自己真正起到一个科学教师的科技引领作用。为科学课美好的明天继续加油。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7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二、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8任何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终身的学习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我体会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学习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9近期,认真的研读了《小学标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的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以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下就来谈谈我的体会——科学新课程。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我明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而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科学素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对将来的科学研究学习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做到三维目标。以前我只是吧注意力放在科学概念上,现在我认识到过程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这是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注意探究式的教学
科学的教学不单单只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说是科学上的相关科学知识,这样的话这就不是科学课,科学概念、知识的掌握要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而的来的,而实验过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实验前一切都只是个人的猜想,猜测,是没有事实来支持的,只有在完成实验以后才等得到结论,而实验的过程中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得出结果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为了验证结论而去实验,而是为了研究去实验,原先的假设或许是错的。但是我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而去实验,对于数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加以分析,甚至,当这个实验叫复杂,很难准备时就干脆取消这个实验改为我现场做或者干脆不做,而是我口述的形式向学生表达结果以及知识点,现在想想这个的做法很不好,这不是一个科学教师应该具有的。这违背了科学的主旨——探究,没有探究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注意这点。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但是我必须承认不同的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以及自生的主管能动性,他们的成绩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面对这些差距时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合理的分组,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小组活动实验的效率,同时对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也能预先制定好,大大提高效率。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组成一定的结对同学,带动后进生学习。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而不是负担。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研读新课程标准后,我对将来要走的路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在教学设计时应当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精心选择和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0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与思维、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提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今天,教师应投入更大精力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提问,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所特有的路标作用。笔者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工作实践中总结了提问的七个技巧。
一、问得有理
设计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做到与教学进程同步,而且要做到比进程超前。必须“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认真挖掘教材特点,研究潜在的知识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问得有味(科学味、生活味)
虽然问题设计和教学过程实施都讲究遵循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但教师提问掌握的分寸十分重要。既不能始终围着学生已经了解或者基本了解的几个问题“炒冷饭”,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但也不能刻意上难度,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积极地思考,挫伤积极性甚至产生消极畏难情绪。
三、问得有底
特别是单元的起始课,要求教师课前要有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知识点到与之关联的知识点,把对理论的理解到实践的支撑都准备全面、准备清楚。
比如备课《磁铁》这一单元时,不仅要准备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还要准备磁铁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吸铁;不仅要准备到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够被吸引的代表性物体,还要准备到自然的磁铁是怎么样的,可以产生什么样的磁铁;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磁铁的磁力大小会改变吗?如何改变等等。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这种现象,特别在第一节《我们知道的磁铁》,让学生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时,学生往往有十个、二十个问题像炮弹一样“打过来”。
笔者在教育实践中通常把握以下原则:凡是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要准备好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凡是自己把握不准的或者容易造成学生理解错误的尽量不问;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归纳整理,能够当场作答的当场作答,由于时间关系或是自身准备不充分或是超出本堂课的范畴,必须在下课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时间交待,或是下一堂课、或是几天后专门讲解该知识点时。千万不能回避或搪塞!既然学生提了问题,就是想知道答案,这是求知欲的表现,如果常常忽视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就会形成不求甚解的习惯,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就会降低。但也不能完全由着孩子兴趣走,甲生要向东、乙生要向西,使课堂教学脱节教学计划,既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四、问得有心(有价值)
主要指教师对问题的反映要有耐心,即要保证充足的候答时间。候答时间大致分为两种,即教师提问后让学生考虑回答的时间和学生回答后,教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再继续授课的时间间隔。现实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表现在要么一看几秒钟过后大家都没有反应,时间来不及就再“抛砖引玉”或干脆自己解答;要么一个学生答不出来换一个成绩更好的学生。同时在学生回答后,更不注重其他学生对其答案的肯定或否定过程,自己匆忙下“对或错”的结论后即进入下一授课环节。实际上,候答对学生与教师都相当重要。心理学家们经过对比试验,给提问过程增加3秒以上等待时间,将对学生的语言行为产生很大的效果,如学生会对问题给出更长、更多的回答。
五、问得有爱
“问得有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时刻感到教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全程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现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通过提问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二是不能进行惩罚式提问。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若老师带着惩罚的意图突然把这个学生叫起来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会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三是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回答。刻意制造课堂效果而只提问少数学生、先点名后提问,以及按学生座位或学生名册顺序轮流提问等,均不能体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要么使课堂变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要么使学生心里成了机械地等待,多数学生将对所谓的“发言”感到乏味。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1要教好小学科学课这门功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吃透课标,把握整个体系,因此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积极参加相关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我知道课程改革并不只是使用某种版本的新教材。它是一种理想,是千百万教育工作者正在追求、正在实现着的理想,它承担着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需要的职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变课程内容和课程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2、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育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变课程的统一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告诉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批评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基础上强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习方式注入新鲜的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标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有创造精神、有个性的人,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
1、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认知活动。它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应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
三、让学生勤动手,发挥主体作用。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什么事总想弄明白,做什么都想亲自试试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
首先科学课中一些实验和观察材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准备。
其次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和实验。单纯教师一个人边讲边做地忙活,学生只是干巴巴地听着、看着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印象不深,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只告诉学生去干什么,而不告诉学生怎么干,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同时教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拔、引导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己学会动手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1篇)》相关文档:
2023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22篇)09-09
2023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总结7篇09-14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09-21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通用15篇)09-21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集锦15篇)09-21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9-21
英语教师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7篇)09-21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5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