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伯牙鼓琴优秀教案1

时间:24-03-25 网友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音是何等的珍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动人故事,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伯牙鼓琴》。

二、解释题目

1、《伯牙鼓琴》的“鼓”是什么意思?

学生:“弹”的意思。

2、“琴”是一种乐器,位于“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古籍记载,伏羲制造琴,又有神农、黄帝、尧帝造琴等传说。

3、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呢?

4、学生:伯牙弹琴的意思

5、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文,走进这个关于知音的动人故事。

三、出示课件: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加点的字:看谁读的准

1、善哉( )乎鼓琴

2、巍巍( )乎若( )太山

3、少( )选之间

4、汤汤( )乎若流水

5、伯牙破琴绝弦( )

四、指一名学生读课文(老师点评)

五、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1、出示课文停顿。

2、指一名学生按照停顿提示朗读课文(老师进行点评)。

六、我们不但要读得好,还要写得漂亮。

1、现在我们学习写生字“善哉乎鼓琴”中的“哉”,同学们观察这个“哉”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

2、学生:“哉”是半包围结构,“十”居上偏左,“口”居左下格,“戈”的横要长,短撇从横中线起笔,收笔于竖中线。

3.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遍(老师进行点评)。

七、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下面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边用自己话翻译课文。翻译课文的方法有哪些呢?

(1)借助注释

(2)查古汉语字(词)典

(3)结合上下文理解

2、出示课件:参考译文。同学们对自己翻译的意思和参考译文的意思不一样的地方,进行修改。

3、指四名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句,老师纠正。

4、出示课件:思考: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1)老师:什么是知音呢?知音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也就是知心朋友。

(2)提问学生回答

(3)出示课件

(4)锺子期通过琴声读懂了伯牙的心声,说明他们是什么样的朋友?老师:他们是酒肉朋友吗?他们是“塑料”朋友吗?

(5)学生:不是。他们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好朋友,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

(6)同学们,人生在世,这样的朋友多不多?

(7)学生:“不多。”

(8)可是伯牙却得到了这样一个朋友,同学们你们能够想象出伯牙得到这样一个朋友时的心情是怎么样吗?

(9)学生:“高兴”、“激动”、“兴奋”、“喜悦”……

(10)到这里是课文的第一层,第一层写得是伯牙“得知音之喜”(板书)。

5、(1)过渡:朋友之间的欢聚时光总是让人感觉是短暂的,转眼之间,他们到了分别的时候了,他们恋恋不舍、难舍难分,“执手相看泪眼”,他们含泪握手言别的时候互相约定:第二年的中秋,再在此地相会,再奏《高山流水》。时光飞逝,很快就到了第二年的中秋,伯牙带着他的琴,千里迢迢、兴致勃勃地来到江边和子期相会,让伯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子期死了,出现在他面前的,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和一座长满杂草的坟墓,伯牙悲痛欲绝,于是他用“破琴断弦”的方式来祭奠子期,还在子期墓前写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心朋友子期:

(2)出示课件,《短歌》的内容是:

忆夕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意,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谈,三尺瑶琴为君死。

(3)指一名学生读这首《短歌》。

(4)老师点评:这首歌表现了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不已之情,读来让人泪目。

6、说一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1)指一名同学说意思。

(2)这里是课文的第二层,课文的第二层写得是什么呢?

学生:伯牙“失知音之悲”(板书)。

(3)不管是得知音之“喜”,还是失知音之“悲”,都是表现:“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这一主题。

(4)“知音难觅、知己难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友谊呢?

学生:珍惜友谊(老师评价:同学们说得非常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珍惜友谊,珍惜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5)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现在我再来读课文,因为“读”是语文的“命脉”。

八、出示课件:四读课文。要求:读出韵味。

1、怎么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法宝:一个是文言文中的语气词要读的轻一些,音调拖的长一些,比如课文中的“哉乎”和“乎”;第二个法宝是要想象着文中描绘的画面来读课文,比如读到“善哉乎鼓琴”的时候,闭上眼,想象着有两个老者:一个在弹琴,一个听琴,听琴的老者笑着夸赞弹琴的老者“琴弹得好”的画面来读;读到“巍巍乎若太山”的时候,想象着“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的、巍峨的高山”来读,读到“汤汤乎若流水”的时候,要想象着一望无际、“浩浩荡荡”的流水来读。这样就能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了。

2、找一个同学试着读一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老师进行点评)。

九、现在我们试着背诵这篇课文。

1、同学们,下面老师要和你们完成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试着背诵这篇课文,同学们,你们敢不敢啊?怕不怕?

2、学生:敢!不怕!

3、同学们真勇敢!老师起个头,我们一起背诵。注意背上题目!注意背上题目!重要的话说两遍。伯牙鼓琴,开始!

4、师生齐背

5、同学们,我们已经胜利的完成了任务, 你们真厉害!

6、今天的课就上的这里,今天的作业是:

十、布置作业:

欣赏《高山流水遇知音》这首乐曲。用心聆听,发挥想象,深刻感受音乐之美。

21《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鼓琴》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检查读词语,难读的多读几遍,去掉拼音读。

检查读句子。

3.学写生字“哉”。

引导生观察,师范写,生练习,师提醒生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

展示优秀作品,师评价,同位互评。

4.指名读课文。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2.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3.谁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4.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韵味啦!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快说说你用了什么好办法将文言文理解的,看来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读书有方法,善哉!

出示读书要求:

(1)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2)小组内讨论交流。

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句子?学生汇报。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2.品读课文第一部分(1-3)

(1)刚才我们说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依学生回答板书)

(2)引导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做知音?

伯牙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听者众多,却始终觉得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于是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却未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遇到子期前他缺少称赞吗?你能设想别人是怎么赞美的吗? 虽然评价很高,却未真正道出其妙处。

(3)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师引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正因为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如果你是伯牙遇到了知音,心情如何?最想说什么?写下来。   

(4)想象说话。体会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

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难怪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音乐一起读课文1一3句读出伯牙遇到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3.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师配乐讲述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一见如故,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鼓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本想见到久未谋面,朝思暮想的子期。可是面对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心里是多么的悲伤,想一想,说一说。

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的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矗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齐读最后一句。

用一个字概括他此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请再读最后一句。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抷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写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们伴着这首曲子,再次来传唱这个动人的故事吧!让我们伴随着音乐一起来背诵课文。(配乐,生齐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古》一书中有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鼓琴》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21.《伯牙鼓琴》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伯牙鼓琴》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为数不多的几次文言文的学习之一,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点评: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从学情方面去精心考虑。“一切为了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在每节课上,落实在每个教学活动中。从上面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注重到了教学的基点是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时以学定教。)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孩子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点评:教学有时间——课堂时间一般是40分钟;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此时,老师在课前,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想象意境读“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这些词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习的氛围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教师介绍: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鼓琴》。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评: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此时,学生由课前的读词想意境的美,进入由音乐引进的本课的主题《高山流水》记载的千古佳话——伯牙鼓琴,学习的意境非常美。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课前课始美境一体。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点评:1、教学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老师在让学生读通课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读准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是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机辅导。“老师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等。2、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考的引导。学习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然后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巍巍”的重音和“汤汤”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从志在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 全文仅仅不足100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不足100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点评:1、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重点句子时,不仅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前交流词语和此时的句式结合,加以练习运用,可谓是匠心所在,前后照应,教学前瞻后顾,均是为了学生。2、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八、说板书

            伯 牙 鼓 琴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教部编版伯牙鼓琴优秀教案1》相关文档: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12《与朱元思书》 说课稿10-11

新人教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词汇 英汉03-28

历史初二个人教学计划通用6篇06-01

身边那些有特点人教学设计(共6篇)06-07

1.2人口学案10(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06-21

人教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 远去的路教案与教学反思09-23

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_3509-23

春江花月夜ppt162 人教课标版10-29

大班贴人教案12-01

人教部编版《伯牙鼓琴》教案101-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