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历史课心得体会.doc

时间:24-02-21 网友
听历史课心得体会

篇一:历史课的听课感想

历史课的听课感想(作业七)

[2009-12-3116:03:00|by:汤慧敏]

推荐

听课对于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多听才能更好的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前几天听了两位老师的历史课,他们的课学生参与性很高,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强调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历史课枯燥无味。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不自觉地记住很多知识,而且这样记住的东西往往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这是我最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新教师,由于我的课堂控制能力还不够,所以大部分上课时间都是我在讲,学生在听,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而忽略了让学生通过自学去发现,去寻找,去领悟。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觉得自己无论是在课堂设计上还是重难点的把握上,都需要不断的提高。两位老师所讲知识线索清晰,在讲解历史问题时,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两位教师在讲课中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的特点,也是我认为对我们很有必要学习、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在授课中十分重视知识的连续性,在讲授新课时不断的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或归纳类似的知识点。这种在新授课中对前边内容的回顾、总结非常必要。它一方面复习了前边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在无形中把一个整体的历史框架、线索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的能力。

在傅家中学听课的感想

走进傅家中学的课堂,眼前一亮,教室有块电子白板,比较先进。我觉得本次三位老师的历史课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少讲多练,课上有学案和练习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强,小组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高,配合好,课堂结构紧凑,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重点突出的特点,利用竞赛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兴趣。

三节课的共同特点是都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教师利用学案导学,师生互动,丝丝如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探究知识的快乐!使我受益匪浅!谢谢三位女教师的辛勤劳动!

授课过程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我觉得其中刘伟伟录像的播放,最能吸引大家的眼球,通过感观刺激,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在讲到长征中的事件时,老师有意让学生去拿一些有关的资料,进行课堂表演。

老师们普遍感到八、九年级(特别是九年级)的历史课不好上,学生没兴趣、听课不认真、发言不积极,有两位老师恰巧都上地是八、九年级的课,而且三位老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特别出色,各有招数,表现出骨干教师的教学历练和教学智慧。刘伟伟老师让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初三女老师微笑着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发言,初四女老师富有感染力的简洁语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借鉴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少讲多练,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通过竞赛形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定要做到:有目的性,有责任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优良的意志品质。要多积累教学经验,要有多方面的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次特殊的备课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及感想

chinaqking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9-9来源:《科学之友》2009年7月第21期供稿文/叶芬(亳州市第二中学,安徽亳州236800)

[导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关键词:同课多构;实际问题;“六抓”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05-02TheEffectivenessofclassroomTeachingofthe

historyinthe“multi-classconfiguration”

——Aspecialactivityforlessonpreparation

teachingandresearchactivities

yefen

Abstract:withthenewcurriculumreform,thedeepeningoftheeffectivenessofteachingattractedlotsofattention.Iprobedintotheeffectivenessofclassroomteachingunderthe“subversive”oftheNewcurriculumand“continuous”historyof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systemthough“themulti-classstructure”.

Keywords:multi-classconfiguration;practicalproblems;“Sixfactors”

一部思想史就是人类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缩影。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即以“颠覆式”的方式将中外历史浓缩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三个模块,而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思想史占50%以上。如何将思想史以新的方式、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并对较有经验的我们来说,却也是个全新的课题。为此,笔者与本备课组的老师们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听、评课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此次教研活动安排了三位老师同上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并及时进行了评课。三位老师的授课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暴露出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笔者试举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部分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

案例一(甲老师):

导入部分: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孔子是20世纪最幸运的人,也是20世纪最倒霉的人,为什么?”(学生哄笑后开始讨论)随后教师点出“孔子学院”和“打倒孔家店”,并引出本课中心“新文化运动”。对于本课重点部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该教师以最简单的方式罗列或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则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把大量时间放在两点上:一是介绍了1915~1918年间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人的经历及他们对时局恶化所萌生的要求改变“国民性”的念头;二是介绍了大量的白话诗来说明“文学革命”(该教师的语言非常幽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发笑。)。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该教

师并未涉及教材内容,而是介绍了李大钊其人,甚至还介绍了李大钊后人鲜为人知的为官经历(学生听课兴趣浓厚)。

该案例从课堂效果来看,参与评课的老师普遍认为,从导入到新课结束,引人入胜,大量课外知识的补充,加之该教师学识的渊博、幽默风趣的谈吐举止,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令学生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效果,符合课改精神;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则稍显不足。

案例二(乙老师借助多媒体教学):

导入部分:大屏幕播放《家、春、秋》片段——觉新结婚啦!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性格软弱、受家庭摆布的觉新吗?”(学生的心立即被巴金名著中这个深受封建思想迫害的人物揪了起来)。教师由此引出本课内容。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时,该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瑞玉难产而死”的画面,并指出导致瑞玉悲剧的原因恰恰是迷信,由此加强“科学”提倡的必要性。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该教师又播放出《家、春、秋》的一段画面——觉新在觉民的鼓励下踏上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道路。

该案例中,乙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心的设计,以巴金作品中的故事为主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翻旧文化、旧道德所带来的身心创伤,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思想解放的必要性。从教学内容看,该教师为配合剧情的发展,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从效果看,整节课学生更关注的恐怕是剧中的悲剧情节和人物的反抗精神了。毫无疑问,历史课的情感价值实现的同时,却将历史课上成了文学作品赏析课了!

案例三(丙老师):

导入(复习法):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发生在何时?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该教师直接引出了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讲解背景时,该教师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状况解释地非常充分,并点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该教师介绍了一道2006年上海高考题: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的讲解时,该教师把教材内容归纳为“三提倡三反对”,大大方便了学生记忆,同时在对难点“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的分析中,紧密联系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史,最后通过讲述法总结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所在。

应该说,案例三丙老师的教学过程很紧凑,知识容量较大,思路非常清晰,重难点突破也较为成功。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较好、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也较强,但从整体上看,课改精神体现较少,依然为旧式“邮递”模式的课堂教学。

从以上3个案例的简单分析来看,正如此次参与评课的老师们认为的那样,3位授课老师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模式,各有千秋,笔者将之归纳为“研究型”、“文学型”、“邮递型”。一堂有效而完美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将“颠覆式”的新课程理念,与具有“连续性”的高考制度二者有机结合。而通过以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笔者认为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实际问题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不能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并付诸实践。

新课程目标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目标”。以本课(《新文化运动》)为例,教学目标应为: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知识目标),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能力目标),并让学生认识知识分子为肩负的使命而敢

于斗争、不懈斗争的精神,以此达到增强学生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次教研活动中的三个案例均未能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甲老师过多地关注了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情感的充分体验;乙老师流畅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的心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学生在充分享受情感体验的同时,却远离了历史课堂,远离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丙老师的教学很好地与现行高考制度联系了起来,但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同时,却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自主价值。

第二,不能恰当地选择并以恰当的方式补充课外资料。

新课标一标多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差别较大。教学中,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往往补充一些课外资料。适当的补充是必要的,而过多、过滥,甚至不加选择地补充只能增加学生负担、冲淡主题。案例一中,甲老师先后两次大量地介绍课外知识,甚至野史,学生哈哈一笑之后,真正的教学目标并未有效达到;案例三中丙老师则中规中矩,课堂知识迁移能力虽强,却少了课外知识的点缀,而影响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到提倡白话文时,教师若能引用一首小诗“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朗朗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着/却没有靠着”,教学效果会更好。

以上两个实际问题的背后,笔者认为存在着老师们对课改与高考这对矛盾的错误理解。不可否认,课改已推行了多年,老师们也已普遍认可了新的理念,然而新的评价机制还未成熟,高考制度依旧继续,倘若学生凭兴趣学,却又如何参加考试?笔者认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六抓”。

(1)抓“导入”。一节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首先要看能否通过情境创设,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引进历史的氛围当中。在前面所举的三个案例中,不难发现甲、乙两位老师的导入是积极而有效的。相对而言,丙老师的导入部分则较为普通而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2)抓“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前备课中应高度重视三维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所有语言都应当围绕着主题,不能信马由缰。关于这一点,在前面案例一的分析中已作解释。

(3)抓“有效信息”。历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教材当中有效信息的利用。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为例,三个案例都未能注意到教材中的一个隐性信息

3个部分:最上端是一张众多青年

在读书的图画,画中标有法文LaJeunesse(青年),画下还用了五线谱作装饰;中间是美国作家、演讲大师卡耐基的肖像,饰以马蹄铁状的花边,肖像右边是红色的刊名,左边是卷数期数,更加上一个雄鸡报晓的图标;最下方标出出版社的名号。密集的西化符号的运用,表达了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推行新学、狙击传统的迫切心情。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这一信息予以介绍,那么,“为什么《新青年》的创立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4)抓“课程资源的整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共三目内容,教学中为了线索的更加清晰,不妨借鉴案例三中丙老师的处理方法: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及原因、概况(时间、人物、中心、活动基地)、分期(前期、后期)、主要内容(前期为三提倡三反对;后期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影响及评价。

(5)抓“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在目前的高考指挥棒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有效办法是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既体现课改精神,更适应了高考选拔人才的客观需要。因此,必要的巩固练习或探究式问题的设计应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6)抓“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中三个案例各有优势,倘若能将多媒体的直观效果与教师对理论和重难点的讲述式突破相结合,既节省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提

篇二:历史课心得体会

篇一:历史课感想

我对

纲要课的认知和期望

提起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头疼,对于理科生,尤其如此;更难以理解的是;理学的数学也要

学,尤其是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很难让人快快乐乐的接受。我们喜欢辉煌灿烂的唐宋,喜

欢强国的自豪感。可是,终究是要学的,既学之,则安之,也只能这样了。

而且,在听了几次

课之后,开始有点喜欢这门课了,历史,真的是让人不得不爱。

首先,我们有必要

学习历史,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从中获益。近代史,

是侵略与反抗的历史,是民族发生巨大转变的历史,学习它,我们从中获得一种激励,一种

挑战。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能忘本,居安思危,方为明智之举。我们学习历史,不只只

在于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对历史知识的总结之后,得出对现在有用的东西,在未来

的生活中,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历史不只是过去,更是未来,甚至,未来比过去更是他的

内涵。学习历史,知道发生的事,总结发生的事,分析发生的事,从而预测未发生的事。这

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其次,学习历史,

我们从中得到一种知识。事件,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如数家珍的人,总让人

心生敬佩。这就是知识,就是知识的力量。并且,一切知识皆是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其实包

含一切。不懂历史听历史课心得体会),是悲哀的,是愚昧的。历史知识的匮乏,是最难以原谅的,胜过任何科

学知识。历史中的人,事,物,是值得我们了解的,并且,是深入的分析的。如果一个人,

真正了解历史,那么,他一定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不只只历史知识的局限,包括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够获得快乐。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它的基调是

沉重的,但是,学习历史,还是可以快乐的。经过历史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解,枯燥的历史变

得多姿多彩。我们突然发现,历史中的人,是可爱的,亲切的;甚至所谓的坏人,也是该辩

证地看,就像汪精卫,他曾经的骨气,也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还有对历史的别种解读,也是

趣味良多,闪烁着辩证的光芒。学习着,也快乐着。这快乐不同于听笑话,而是一种趣味的

感悟

说了这么多,不过

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历史的熏陶,塑造出高尚的人格。爱国主义,

奉献主义??这些是不用多说的。仁人志士,都有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学历史,明责任,获激励。而且,我们要有创造历史的勇气和智慧。众人皆醉,能否独

醒?学学历史,也许精神层面能提高许多。这一切,也许我们不曾明切的感知,但确实是慢

慢进行的。现在,全球化的世界,我们更要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更要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

化。我们是中国人,只因为这一个理由。因为这个理由,我们不能忘本。因为如此,我们学

历史。我们学历史,又不仅仅只是历史。我们收获很多??这一切,远超过一个学科??

历史,想说爱你不

容易,但不得不爱。不是因为考试,只是因为自己的心??

篇二: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一堂历史课的教学尝试之心得体会

让学

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一堂历史课的教学尝试之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关键在于创新,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新课程价值追求。如何创

新历史教学,众多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应该高招很多,各不相同。笔者近期在高二理科班的

历史必修iii教学中作出了一次教学尝试,旨在充分发挥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学生主体性和

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精神,仅供参考。

教材:历史必修iii第八单元第3课《(19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与变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5月版

教法:教师辅导学生上网收集整理资料,并制作课件,最后由学生组织课堂教学

一、让学生成为历

史课堂主人的必要性

1、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社会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

发展的要求。信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继物质与能量之后的第三个被开发对象在社会生活更

方面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因此,对专业信息的掌握(如对历史中客观史实的了解)已经

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士的权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当代中小学生能够在网络中获取大量专业

信息。而这一切远比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知识要丰富、精确和深刻得多。这就要求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意识到时代对于教育的影响,适当改变教学方式,才能不断成长进步,与

时俱进。

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开始挑战教师的权威,对教科书上的史实不置可否,甚至指

出教材中的错误(如人教版历史必修iii第七单元第1课《(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引言部分存在明显的物理理论常识错误,而历史教师几乎都发现不了这样一个常识错误)。那

么,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

2、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主体变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当代中小学生已经

远非昔比,各方面知识储备比较丰富,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更有甚者敢于向教师挑战,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置疑。固然,这类学生通常不得教师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是教师课堂教学

中较为头疼的“顽症”所在。但是,当堂呵斥学生,只能引起更多不满和消极对抗,不利于

学科教学,当然也不是一位新时代教师的做法;“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课后好好讨论”这

句话说的次数多了,教师的权威也会受到质疑。

笔者认为,处理此种情况的最好办法,首先是教师自我定位的改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

解惑也”,如果仅仅将自己定位成知识的权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可行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观念束缚,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学生是

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只要能够因时制宜地发挥主导性作用,充分调

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甚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才是符合新

课程理念的最佳选择。

3、新教材新教法——专业史的增加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空间

有位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说过,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指出教材中的错误(人民教

育出版社历史必修iii第七单元第1课《(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引言部分存在明显

的物理理论常识错误),而他却一点也不知道错在哪里。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新课改的今天其实

一点也不让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太多的专业史教学(物理、生物、文学、美术、音乐、影视

等)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要想胜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这是笔者对自身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

毕竟,短时间的理论提升,还是不及长时间研究的专家。

“为什么光速是永恒不变的?”相信很多历史教师是解释不清的,更不要说弄清楚爱因斯坦

的相对论问题了。如果对于这些理论本身一知半解,甚至一点都不明白,又怎么能够给学生

讲清楚“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这样一个重要意义呢?!“老师,为什

么教材要将罗丹的《思想者》归为印象画派呢?”“贝多芬的作品中哪些属于古典主义,哪些

属于浪漫主义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历史教师都会一脸茫然。但是,要知道,这些

专业史的知识或许是历史教师的难题,但它们对于某些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相信

很多教师在课间走在教室里的时候,都看到过有些学生面前摊放着的大厚本专业书籍吧?为

何不尝试着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呢?!本着这一想法,我开始打算尝试让学生来成

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可行性

事实上,我的这次尝试真的成功了!而且更让我料想不到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讲竟然是

那样的精彩,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环节以后再续。以下主要谈一谈“学生课堂”的可行性问题。

1、21世纪的学生

掌握的知识已经今非昔比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人教版教材中(历史必修iii第108页)指出爱因

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按照教学要求,这属于学生识记内容,

因此我强调这一点需要掌握。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学生突然发话:“老师,有科学家提出

光速不变是错误的”(后来,我上网查找到,2002年8月8日确实曾有学者经过天文观察和

数据分析研究对光速不变理论提出过质疑)。本来我可以避而不谈,毕竟这不是我的专长,但

另一位同学紧接着冒出了一句:“唉,我本来就没有搞明白为啥光速不变,这下好了,不需要

明白了!”(典型的幸灾乐祸,事后有同学断定他没参加物理奥赛班)。这下全班炸开锅了,你

一言我一语地,我一看这种局面出现了,而想救火,我是没这水平了:“大家课后去问问物理

老师吧,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课堂教学是顺利进行了,但是明显感觉出学生在后面的教

学中热情大大减弱。应该说,这节课没有成功,但确实也并不是我当时所能控制的。但让我

感到安慰,更让我大受启发的是下课时发生的事情。

下课后,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从抽屉里翻出一本很厚的物理学专著,从中找出光速不变的原

理解释和公式表达给我看。当时我大受感动,看得出来,围观的很多同学在他的讲解下也有

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事后,我开始明白,其实现在的学生所掌握的很多信息和知识已经

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了。这也为我的“学生课堂”尝试提供了可能。

2、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使这一行为成为可能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个

性化学习全面发展”,“教师是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居于主导地位”[1]。我

们在历史课堂上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应充分

重视教师在其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度,这才是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所提倡的方式和方法。

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更是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反而有可能出现课堂教学中的失控局面。因此,在尝试进行“学生课堂”实验时,从教学资

料的筛选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言和问题设计,再到课件资料的展示,我都一直在和学生一

起精心设计。当然,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也为我的这一大胆尝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一块至关

重要的基石。

事实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学生学习历史和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

出来,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效率也大大提高。而参与到课堂教学主讲的几位同学更是感想颇

多,体会和收获自不必说,对于教师备课的辛苦有了一份独到的体味。

三、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优越性

1、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大量课堂争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相

关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把握。

“三人行,必有吾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作为一位讲台前的教师,

要想把这句话与课堂联系起来,估计难度较大。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也很难将自己视为

比老师知道得还多的人来对待。但如果讲台前讲课的是自己班上的同学时,情况就完全不一

样了。即便是平平淡淡的一堂历史课,下面的同学也会端正坐姿,翻开书本认真阅读。因为

他们希望能够在教材中找到问题,借以向台上的小老师发挥挑战。因而,课堂上问题不断,

辩论不断。只看见台上台下争论得面红耳赤,台上同学大汗淋漓,台下同学热情高涨,双方

争论不下时,大家都纷纷把目光转向我的身上。那种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情形,不敢说别人

没有遇到过,但至少我平时确实很少遇到。通过教师的最后点拨,很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

维目标在课堂上就很快得到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把握大大加强。

2、是对教师教学为

主的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也弥补了历史教师专业史不足的缺陷,开拓了师生的视野。

笔者认为,21世纪的高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会更注重历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科

学性,更注重课程形式的灵活和多样。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一定会随着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

更新、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师生平等理念的深化而不断创新。当然,能够引起这样变化的一个

很重要的因素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使然。当前江苏省实施的历史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已经远不

是历史学科知识本身所能包含的了,范围涉及语文、政治、物理、生物、美术、音乐等各学

科,已经远远超出了历史学范畴。这不仅对历史教师素养的提高提出了要求,也在一定程度

上要求我们历史教学方式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当然,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一方面需要

历史教师不断自我提升,另一方面也要求历史教师能够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在“学生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大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掘:一是紧密结合

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活动方案,旨在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

和效率;二是在备课过程中能够随时知道学生正确、高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三是

作为活动组织学生的朋友来解答他们的各种一伙,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平静地看待活动中

产生的“历史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地、积极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才有可能获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3、学生课堂正好让教师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新课程所强调的过程性

评价最好的注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

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

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新课程

评价强调要将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选拔性的考试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本

体性功能,反对以评价的附加性功能取代本体性功能。教师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任

务所限,难以从第三方角度来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反映及表现,因而,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往

往也是以平时作业的完成度来考察学生的平时表现,将其作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来看待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选拔性考试评价相似,并不能显示出过程性评价的特点来。

当教师完全站在整

个课堂教学的外围来观察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同学时,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学生。

而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的反映以及他们的表现都一览无余地收归我们的视野。这种视野与我

们平时站在讲台上来观察时是大不相同的,因而,笔者认为这样的全新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补

充了新课程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值得一试。

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局限性

当然,新的尝试必然也会有些许不足:第一,它所适用范围并不广泛。历史必修iii的专业

史部分(第七、八单元)可以适当采用此种方式,而对于传统的历史专题课,教师讲授应该

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第二,学生备课必然会占用一定的课后时间。对于九门学科同时

学习的高中生而言,这样的尝试只能是很少的一次经历。当然,相信这样的一次经历对于他

们来说,意义应该是很大的。

总而言之,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我们不仅是在观念上承认它的合法性,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它的合理性,更应该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它的客观性。以上仅为我的一点浅薄的见解,

希望各位前辈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1]朱汉国王斯

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篇三:历史课的听课感想

历史

课的听课感想(作业七)

[2009-12-31

16:03:00|by:汤慧敏]

推荐

听课对于刚刚步入

教师行列的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多听才能更好的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如何调动学

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篇三:听历史课反思1

听许静霞老师历史课心得体会

2011年10月12日,我有幸听了暨阳高中历史教师许静霞老师的一节历史循环课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感触颇深,下面谈谈自己听了这节课后的收获和体会。

一、导入设计新颖多样。

好的开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功效。巧妙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很快投入对问题的思考。许静霞老师先请同学们先阅读材料:《北京晚报》1989年1月5日刊登朝阳区新源里一中高源同学给编辑部的一封信,内容如下:编辑同志,我是一名中学生。现在一些家长经常犯法:如私折他人信件等。宪法中明文不准私折他人信件,难道对家长不适用吗?

师:你遇到过高源同学信中所反映的情况吗?反映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生:父母干涉了子女的通信自由权。

师:对,以同学们现在的法律知识,都知道通信自由的权利是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但是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成为主导。

许静霞老师的历史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间合作交流下进行教学的。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是学生在课堂中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许静霞老师以学案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完成,掌握基本知识点,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合作的过程中,老师也在点拨、提示、交流。当问题提出后,先把权力交给学生,由学生回答,学生解决不了的,由老师通过讲解或补充资料,来帮助解决。

巩留县第二中学

甘晓琴

《听历史课心得体会.doc》相关文档:

毕业设计心得体会(精选5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多篇)09-01

最新 公安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心得体会-精品09-01

公安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心得体会09-01

精选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4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例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三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09-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