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范文5篇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1
今天终于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总算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
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候的趣事.
那时,我们戏剧专业总共3个导师,各带1_2个研究生,总共也就4人.所以,上课都是直接到老师家上的,有时上课是讨论名家名剧的文本,有时候老师放碟片.看碟片当然是很开心的,不料看到兴起处,老师遥控器一拿,〝咔〞就暂停了,〝这一段咱们来分析一下!〞顿时就懵了.毕竟看碟片的时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戏,需要的是共鸣效果;忽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剖析,转为逻辑思维,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不得不快速搜寻大脑每个角落回忆可用的情节并找到可用的理论框架.再接着看碟片都有点抖抖索索的感觉,不时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师是不是要拿遥控器,也试图调动一些脑细胞在看剧同时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暂停的时候,我们4人总是处于茫然状态,而且看得很不尽兴.
读道德经写博的难也在此,读经时,随着遍数增长,愈发如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按照顾老师的理论是无需用脑,但总结出东西写博却少不得要用脑,两者切换,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强挤一点〝牙膏〞:
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生活状态是〝日益〞的,所以我们的精力会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东西中,比如〝为学〞,比如追名逐利.那个阶段,我们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事在人为,相信〝我能〞.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损〞的时候,大家又会不约而同地转向内在,即〝求道〞.虽然具体的道各式各样,也许是儒,也许是道,也许是佛,也许是基督,也许是心理学,也许是瑜伽,也许是别的什么心灵鸡汤,也许就是什么大法.因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始,是〝道〞的开始.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2
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并且资料也不是简单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知识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许多自我独特的见解,他还进取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应当多交流讨论.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我的一些见解和讨论成果吧!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资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能够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梦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国寡民的梦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须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
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3
韩恒恒;在这微信.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会出现网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个性签名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这样的盛况足以说明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安民方针,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还强调,把握了规律则可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空谈.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昼无为.寝难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空虚而痛苦的.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创新创效.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无不为〞是鞭策我们努力实现目标.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4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 明 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 物质 ,但是却赢得了 精神 ,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5
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研究出最完美的的社会人文构造了,只是没多少人去钻研罢了.
——题记
老子在《道德经》留下了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或许有些人认为老子有愚民主义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而是老子毕生摸索出了完美的社会模型.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不会引起争议的事物来引喻一种态度或表达一种道理,如同天.地.人.万物.老子谈水,不谈水对人或万物的帮助,而独辟新径地谈论起了水的〝不争〞,水是世界上最柔和的事物,就算有东西挡住了它,它会从它的周边流去,而不会与事物本身相争持;它不论最后通往何处,哪里有路它就会往哪里去,或许通往地狱,亦或许一去不返,但它依然义无反顾.文末有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忧.〞因为你什么也不去争,自然什么也不会失去,这里的不争绝非不思进了,而是善于谦让,在同等机会下让利于他人,或自知不如而退让.其实到最后,你依然会得利,因为不争,所以多了许多朋友,就有了更多得利的机会,正是〝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试问,若所有人都能做到〝不争〞,那社会又如何能不和谐,天下又怎会不安定呢?人们不去争利,互相谦让尊重,又如何建立起隔阂.社会学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构造,一种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另一种是个性感性导致集体理性.似乎比起理性而言,感性是个贬义词,但试想,所有人都想着自己手头的那点利益时,都想着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国社会中这种现象叫做〝坑〞式欺诈,而这样一个个体理理性的社会,它的最终集体显现出的形态便是集体混乱.但若如同老子所言,每个人都去谦让,或许有人称之为迂腐,有人称之为愚笨,但最后所呈现的却一定是一个和谐的集体.
打个比方,若是每个人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想着去碰撞对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盘,那么到了最后,我们只能剩下一盘乱石散沙,杂乱地分布在各个角落;若是每个人都像是一股细流,或许在碰到石头时会被一分为二,甚至散落各处,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但是无人可挡的奔腾巨流.而这样的两种社会相遇,孰胜孰负一目了然.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属于经验社会,它最宝贵的资源便是老祖宗留下的知识,知识的惟一载体便是书籍,但许多中国人不愿去承接这些遗产,因为它们太过博大,而这对于一个没有凝结出成体系的科学方法论的国家无疑是一件可怕的现象.
五千多年的历史使中国积淀了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不去传承它们.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品读《道德经》让我悟出了许多,我愿化作一条细流,去追寻,去探索,等待着终有一天流入我们自己汇聚成的大海.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范文5篇》相关文档:
道德经学习心得个人感悟最新(精选7篇)11-01
宝成团队道德经感悟范文11-25
老子道德经的观后感作文600字5篇12-21
道德经读后感6篇500字12-21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精选13篇)08-15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5篇10-23
小学生读《道德经》的读书心得四篇11-03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400字7篇11-04
道德经心得体会精品5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