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3-12-09 网友

工匠先进事迹材料

 一、工匠精神的伦理意蕴

工匠精神即工匠在产品制作过程中所具有的态度与品质。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工匠精神充了满理想主义情怀,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责任和荣誉等等的代名词。从伦理文化视角来看,工匠精神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工作伦理。作为一种工作伦理,工匠精神具有丰厚的伦理意蕴。

(一)敬业:对职业的敬重

“敬”最初起源于古代社会的祭祀活动,意味着对神或先祖的敬重:“宾客主恭,祭祀主敬,丧事主哀,会同主诩”(《礼记·少仪》)。后来,“敬”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德目:“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左传·文公十八年》)。敬德是一种严肃认真、小心谨慎、郑重其事的态度。敬德运用到职业生活中即为敬业。

对工匠而言,敬业是工匠对自己职业价值的认同与敬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远远胜过这种职业给自己带来的财富。一个敬业的工匠必定是一个耐得寂寞、抗得诱惑的人,必定是一个兢兢业业把职业当事业的人。在日本,百年企业的子孙都以继承家业与祖传技艺为荣。他们往往将对职业价值的考虑置于职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之上。

故事一: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看日本人的工匠精神

日本电影《入殓师》获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讲述了一名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日本乡下青年,买了昂贵的大提琴来到东京寻梦,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最终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巨额债务。

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回到老家,过着清贫的日子。

迫于生计的大悟通过一则招聘广告找到了一份入殓师的工作。

招聘广告写得很艺术(NK代理公司,帮助旅行,年龄不拘,高薪短工时)。

招聘过程也富有戏剧性(社长佐木生荣履历不看,二话不说就决定聘用大悟,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并给了大悟当天的工钱)。

接下来的故事是小林怎么样从迫不得已遭受周边人的鄙视到慢慢喜欢并最终获得人们的尊敬,赢回妻子的爱。

工匠之心:精于此道,以此为生。

所谓的帮助旅行,其实是帮助过世的人作入棺前的化妆,大悟了解到了这份看似不太体面的工作后,为了生计瞒着妻子美香。

第一次与社长出去,看到社长为尸体腐烂不堪的孤寡老奶奶做入殓,不断呕吐,恶心得当场喷出来。

在妻子知道大悟的职业后,丢下一句“肮脏”便跑回了娘家,此时的小林想到了辞职。

社长在吃河豚鱼白时开导小林,述说人生哲理,一番晤谈,大悟打消了念头。

鱼白充当了社长大悟之间谈判的筹码,功效巨大,社长说不想死就要吃,吃嘛就要吃得好。好吃得让你难受的鱼白,象征了生之欢愉,享受鱼白就是善待生命。

而给死人入殓,维护死者尊严,也是善待生命的方式之一。就这样,在各式各样的仪式中大悟俨然熟稔入殓师的工作了,而且他感到很充实很骄傲。

每个人都会成为送别之人和被送别之人,入殓师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入殓这个行业的改观。

入殓是给死者做告别舞台的定妆,是一份创造死之静美的工作。

作为入殓师的小林大悟其实仍是一个艺术家。

所谓的不平凡就是将一件平凡的事千百次地做好!

故事二:杨绛先生打扫厕所(尊敬自己的工作)

“文革”把一切都颠倒过来了。按照“颠倒过来”的原则,文学所原来打扫卫生的临时工小刘当起了领导,负起监督文学所全体“牛鬼蛇神”的重任。杨绛和 钱钟书、何其芳、俞平伯、陈翔鹤等专家都属她监管。杨绛扫厕所,钱钟书扫大院。他们每天不是劳动改造,就是写检查,一切正常的业务活动均被取消。

杨绛心上慨叹:这回我至少可以不“脱离实际”,而能“为人民服务”了。

杨绛忆文革:扫厕所可以躲红卫兵“造反”

杨绛干的是小刘原来的活儿。杨绛仔细看过那两间污秽的厕所,也料想她这份工作是相当长期的,决不是三天两天或十天八天的事。于是她就置备了几件有用 的工具,如小铲子、小刀子,又用竹筷和布条做了一个小拖把,还带些去污粉、肥皂、毛巾之类和大小两个盆儿,放在厕所里。不出十天,她把两个斑驳陆离的瓷 坑、一个垢污重重的洗手瓷盆和厕所门窗墙壁都擦洗得焕然一新。瓷坑和瓷盆原是上好的白瓷制成,铲刮掉多年的积污,这样虽有破缺,仍然雪白锃亮。三年后,翻译家潘家洵的太太对杨绛说:“人家说你收拾的厕所真干净,连水箱的拉链上都没一点灰尘。”

(二)专一:对技艺的执着

专一就是专心做好一件事情,而不让其他事情来干扰。如果在做某件事时还同时从事其他事情,三心二意,那就不是专一了。专攻一技,不仅可以增长技艺,而且可以通过技艺理解人生和社会,从而实现职业价值的升华。因为专一,所以终身不改其技。因为专一,所以技艺出类拔萃。在重视工匠精神的国度,多数企业在经营中都恪守本分,不盲目扩大经营,全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追求精益求精。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企业长久生存的精神支柱。只有专一,技艺才能精湛。只有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使自己的技艺日益精湛。如果让鞋匠兼做农夫或瓦匠的事情,越俎代庖,那么既不可能做出优良的产品,也不可能增长技艺。

在喧嚣、浮躁的世俗生活中,只有专一,工匠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三心二意的人是不可能静下心来把事情做好的。只有平静,工匠们才不会幻想一夜暴富。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致远。只有平静,工匠们才会具有既做好当下,又放眼未来的战略眼光和价值关怀。

故事一:布拉尼克布拉尼克博士的研究

他的研究发现,每个成为百万富翁的人,都很早就下定决心要专攻某件事。结果努力工作15年或20年后,他们猛然发现,自己的净资产已经超过了100万美元。他们是如此忙于自己的工作,以至于都没有发觉自己已经变得富有!

在这些富翁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不是企业家,也没有超人的技艺天才。他们只是依靠他们在工作中的卓越表现和专长,成为了百万富翁。

故事二:常石集团

常石集团是日本的造船企业。创业99年来,常石集团既不被房地产诱惑,也不被“互联网+”吸引,专心只做一件事:造船。这种专注一业的经营理念让三代经营者始终沉醉于造船产业,常石集团因此已成为日本的第三大造船企业。在当前全球航运业不景气、众多造船企业破产的情况下,常石集团依然是订单不断。

(三)严谨:对品质的苛求

严谨即严格谨慎。在工作中,工匠们总是一丝不苟,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改进产品,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断改进产品不是跟别人较劲,而是跟自己较劲。

故事一:《致匠心》

2014年,NewBalance发布了一个广告宣传片《致匠心》。广告描绘了两位工匠精雕细琢的过程:著名音乐人李宗盛和来自New Balance工厂的工匠各自聚精会神地完成手中的作品。工匠们的创作过程往往意味着:专注认真、细致缓慢、工多量少。严谨细致的背后是对品质的苛求。只有严谨,品质才能精良和完美。

故事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1年11月20日上午,锤子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罗永浩在西门子公司北京总部上演了他的“大锤表演”:砸烂了三台问题冰箱。各大新闻媒体和门户网站都对此作了相关报道。罗永浩以一种执著态度最终迫使西门子中国总裁盖尔克承认冰箱的缺陷。罗永浩的“锤子”行动反映了消费者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作为产品制造者的企业与工匠不得不以严谨的精神应对消费者的这种需求。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准与社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产品是人做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品的品质即工匠的人品。在日本,工匠们将产品品质的好坏与个人的荣辱相联系———品质优良是自己的荣耀,品质不好就是自己的耻辱。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工匠们对产品品质的苛求也是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存在对于一切生命物都值得欲求和可爱,而我们是通过实现活动(生活与实践)而存在,而产品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实现活动中的制作者自身。所以,制作者爱他的产品,因为他爱他的存在。”因此,工匠们始终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细致而专注,追求尽善尽美。


二、当下中国工匠精神失落的原因

在农耕时代,我国也曾培育了如庖丁、鲁班、李春等一些能工巧匠。进入工业社会,在制造业领域我国也涌现出了一批技术标兵。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产品品质与数量很不匹配。一方面,我国制造业总产值现在已经名列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当下不少国人到海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日用产品。消费者用脚投票让我们确实有些尴尬。工匠精神既是产品品质的保证,也是企业长久生存的秘密。

故事一:致百年“匠心”:精益求精酿经典品质

作为世界第六大啤酒生产商, 2016年,青岛啤酒以1168.7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3年蝉联中国啤酒行业首位。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国产品牌的消亡归结于国外品牌的挤压,但是对于身处国外品牌挤压之中,却愈发健康成长的中国品牌,又该以何种方式来解读呢?

青啤人能将113年的基业传承下来,靠的就是“工匠精神”的三字诀——“慢”“精”和“专”,让始于1903年的啤酒品质从未变过味。

作为中国制造业为数不多的百年品牌,青岛啤酒始终把追求极致产品品质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在啤酒生产的1800道质量检测关中,蕴含着青啤酿酒人对高品质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列车表形式”的流程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为下一道工序创造快乐;以世代传承的“好人酿好酒”的酿酒精神,用百年酵母,酿传世麦香。

“最本质的就是把啤酒口味做好,包装做的精美,让每一个消费者喝着舒服,看着也舒服。其实我们追求的很简单,一瓶完美无瑕疵的啤酒,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也是对自己技术的认可和肯定。”青岛啤酒的资深一线员工如此说到。

故事二:《“法宝”是刀》

2017年5月5日,凝聚着国人梦想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天空中终于有了属于中国人的大型喷气式客机。为了这一刻,几代中国人付出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几经挫折终于迎来了梦想成真的一天。

施品芳是大型客机配件制作员。1971年4月,他第一次穿上工作服,开始追逐飞机梦,创造出了零件制作合格率100%的传奇。而他成功的秘密,藏在他的工具箱里——几十把大大小小的刀具密密麻麻,一字排开,刀头处都经过精细雕琢,或角度不同,或弯度有异。这是陪伴他多年精雕细琢的宝贝,这些法宝酝酿出了一个“工匠传奇”。

如今,C919客机进入测试阶段,遇到的新问题、急问题,需要有经验的工匠“救火”。施品芳的工作台,是一个零件从设计图纸变成实物最快的地方。

2016年4月8日早上9时,施品芳接到一份工艺指令单,上面标着一个大大“急”字。这个“急”字意味着:在有限时间内,任务必须完成。

这次的“急活儿”是制作C919客机上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个接头用于传送液体和气体,对密封性和表面光洁度要求极高,接口的精度要达到百分之一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六分之一。由于构件较为复杂,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数控机床短时间内也很难做出来。

在施品芳眼中,制作这样一个零件的难度只能算“中等”。过去7年中,很多任务“看上去都无法完成”。但施品芳总有办法完成。

故事三: 《“不走捷径,就是捷径”》

2011年,当裴先锋站上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领奖台时,中国技术工人的名字写入了职业技能“奥林匹克”的史册——焊接项目银牌。经常要在2毫米厚的钢板上作业,还要不断调整焊接电流,这要求裴先锋对焊接电流控制极为精确,不能有1安培的偏差,造就了21岁的裴先锋娴熟的技能。在他成功的字典里,“不走捷径,就是捷径”一直鞭策着他精益求精。

据不完全统计,百年以上的企业,日本有2.2万家,而中国只有5家。种种迹象表明当下中国的工匠精神正在渐渐失落。导致我国工匠精神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伦理文化原因

探讨阻碍工匠精神成长的伦理文化原因。

1.“士”尊贵,“工”卑贱的职业等级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职业等级观念由来已久。孔子视稼穑为“小人”之事,孟子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秦汉以后,儒生广泛参与政事,进入官僚阶层。这种“学而优则仕”的任人原则逐渐产生了尊士而鄙农、鄙工、鄙商的职业等级观念。

科举取士制度确立以后更加强化了这种职业等级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在传统文化里,工匠是没有地位而受人鄙视的。这种职业等级观念既不利于工匠的成长,也不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士”尊贵,“工”卑贱的职业等级观念流传至今,其影响当今的职业选择和制度安排中依然难以消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公民分为农民、工人、干部三种身份。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这三种不同身份的人其差别是十分悬殊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等新兴社会阶层。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关于农民、工人、干部的身份区别现在依然存在。身份不同,所享有的社会资源分配权利各不相同。

在职业选择时,人们更多地考虑劳动收入和工作环境,而不是对工作的兴趣和认同。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做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而很少有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木匠、瓦匠或鞋匠等。正是由于“君子不器”,工匠们的技艺被视为“奇技淫巧”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少有人愿意传承手工技艺,工匠精神的失落在所难免。

2.“重眼前,轻长远”的实用价值取向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实用理性坚持生存至上,功不可没。但是,实用理性所追求的“实用”、“实际”和“实行”主要是偏重于人生日用。这样,实用理性存在两个严重缺陷,其一是急功近利,只求有用;其二是,目光短浅,缺乏对超验理想的追求。由于急功近利,只求有用,缺乏价值理性的观照,有可能导致惟利是图,背信弃义。由于目光短浅,无视未来,很可能导致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等种种短视行为。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当下中国人的实用理性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可谓一言难尽。在实用理性的影响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为许多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在动力。由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这种价值取向使我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价值关怀。有的企业经不住利益的诱惑,过分追求“短、平、快”的项目,没有静下心来打磨产品、追求品质的耐心;有的企业为追求利润,不惜偷工减料,将成本最小化和工序最简化;有的企业不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专门制造山寨产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做法直接导致有些行业虽然产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已处于世界前列,但产品品质和工艺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制造强国。从品质与品牌来看,“中国制造”似乎已经成为“廉价产品”的代名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品质低劣的产品即使能够暂时获利,但是很难持久,最终难免被淘汰出局。

众多百年不衰的世界名牌产品的经营理念告诉我们,只有在生产中既做好当下,又考虑长远发展,才有把产品做大做强,最终赢得大众的信赖和惠顾。

3.“不敬业,不进取”的职业道德生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事业单位员工的职业道德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发展态势。既有敬业爱岗的优秀员工,如孔繁森、李素丽、徐虎等,也有失职渎职的不法分子,如以权谋私的干部、收受红包的医生、贪赃枉法的法官等。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我国员工的职业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爱岗敬业的员工占多数,不敬业的员工只是少数。

但是,美国盖洛普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让我们倍感意外。2013年11月美国盖洛普调查公司公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员工敬业程度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全世界仅有13%员工的工作状态称得上敬业。中国的敬业员工只有6%,在被调查的142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倒数第七。根据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不同,我国不敬业的员工可分为两类:一部分员工(约占26%)处于严重怠工状态———不仅讨厌自己的工作,而且还暗中破坏同事们的工作成果以发泄心中不快;一部分员工(约占68%)处于消极应付状态———对工作漠不关心,基本上每天梦游消遣。盖洛普调查公司的评价标准或许有些严苛,但是还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我国员工敬业精神的缺失。

导致员工不敬业、不进取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公致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受挫,投机盛行导致诚实劳动被挤兑,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致使某些员工的才学被埋没等。种种现象都严重消解了员工的敬业精神。员工的敬业度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和经营业绩,而且关系到员工自身潜能的发挥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只有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员工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不断地提高生产技能,创造出优质产品。如果不敬业、不进取,仅仅把工作视为谋生手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么工匠精神是永远无法培育出来的。

 (二)现实原因

这么简单个概念之所以在中国会这么火,原因更简单,连总理都不得不承认,咱们没这个东西。

关于为什么德国人日本人有工匠精神,而我们中国人没有,各种学者众说纷纭,最后其实就一个结论:人家日耳曼人就是牛,民族性就是严谨,人家精神境界就是高。

这看起来好像说得通,但是仔细研究了一下历史,发现有点问题,东德也是日耳曼人啊!东德经济崩溃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差,失去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市场后,经受不住西方的竞争。难道这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难道还是按村东头村西头分的吗?

所以我觉得这事逻辑上不通,你要说是什么神奇的高新技术,咱们脑子笨,缺心眼,研发不出来也就算了。可是“工匠精神”,就这么一句话的事,咱们怎么就能做不到呢?

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这么做。

因为我们面临着三个非常独特的现实状况。

1.中国跑的实在太快了

我的老师说他年轻的时候,一个同学家里因为是干部,从德国弄到了一台冰箱。他去做客,对着那个冰箱愣了半个小时,心想这辈子要是能有一台冰箱,此生无憾了。而今天,如果你再因为自己家里有台冰箱就去炫耀,恐怕我们都要去精神病院看你了。

这是过去的这三十多年来,中国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短短三十年中,我们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我们眼看着自己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速度和规模,难以想象。

对于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你还想让他保持姿势的优雅,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但是我们的中国制造思维里,却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我2010年时参观了北京的一家机械公司,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跟我说,他们原本是给意大利品牌代工的,08年金融危机,客户资金紧张,于是他们顺势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品质略低,但是价格只有意大利公司的三分之一。短短一年时间,他们就把这家意大利公司在中国市场全线冲垮,而到了2009年,这家意大利公司撤销了在中国的办事处,而他们正在继续去海外攻城略地,把这家意大利公司从印度市场驱逐出去。

一个领跑者,精耕细作是维持优势的必须,但是作为一个追赶者,要忽略其他细节因素,先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这个时候,在你前面的领跑者,因为组织规模过大,而市场份额急速缩小,头重脚轻,就很可能被你淘汰掉。

“速度为王”,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实践,这也是“中国制造思维”中的精华。

2.中国的机会太多了

因为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我们这一代人是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新旧时代交换的地平线上,既能看到新时代的朝阳,也能感受旧时代的黄昏。

就如同辛亥革命后,这个社会既有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老古板,也有西装革履梳着分头的新青年,这两种人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文化,享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是对不起,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

80年代你刚卖两天小商品发了财,90年代股票就起来了,你刚玩上股票,00年代房地产又暴涨了,你房子还没捂热乎,10年互联网又来了,电风扇、钢铁、汽车、飞机、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

这样一个三十年就从工业1.0飞奔入工业4.0的大时代里,永远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而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制度漏洞太多,套利机会也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

社会的机会很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如果你看了《古惑仔》后心血来潮,非要跟自己较劲,耐住寂寞,十年磨一把绝世好刀,宝刀出鞘准备纵横江湖时,发现大家早跑到乐视网看《太子妃升职记》去了,逗比卖萌成为了社会主流,谁还跟你舞刀弄剑啊。

这就是过去的中国,当更好的新机会不断出现的时候,你固执的守在自己那个世界里精益求精,这不是精神,这是愚蠢。

3.中国的企业家普遍没有安全感

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一部分市场和价格充分竞争,另一部分市场和价格还处于垄断,这个巨大的断层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而中国的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想套利,就需要关系,有了关系,就需要打点关系。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原罪的,说不定哪天因为哪个官员的事就被清算了。

如果你一只脚在监狱里,一只脚在国外,那你自然是想捞一把就走。工匠精神,“严谨”、“坚持”、“耐心”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的,如果你连自己的明天在哪都不知道,哪有心思研究这些东西。

另外,即便不被清算,关系也是有时效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跟设备部长关系好,可是这个部长可能只干三年,所以你三年内必须赶紧赚钱,过期作废。这样谁还有心思去精益求精呢,等你三年后求精结束,部长换了,他只用他关系好的供应商,你再精,连供应商清单都进不去,有什么用呢。

因为这三个原因的叠加,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不是很可惜没有工匠精神,而是当时根本就不该有什么工匠精神。

所以工匠精神这个东西,是有背景的,在不同的时期你的需要也不同。比如说在企业早期的时候,你要快速地去了解用户、了解市场,这时候你如果不了解你的方向,你拼命地去弄工匠精神,可能铁杵磨成针,然后发现这个针根本没人用。而当企业大到一定的时候,如果你继续疯狂地生长,缺乏工匠精神,可能最后变成了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了。

中国现在的规模是足够大了,发展速度也降下来了,是该开始追求工匠精神了。

但是你会发现,这个事挺难的,因为我们始终是一个对上负责的组织结构。

一个小姑娘,早上出门前可能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给自己化妆,精雕细刻,但是到了公司处理工作时却会敷衍了事。同样一个人,有时有工匠精神,有时就没有,因为脸是她自己的,而工作是老板的。

“工匠精神”为什么不叫“工人精神”?因为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所以他重视细节。而工人是对领导负责,他只关心领导关心的事。而领导恰恰是最不可能关心细节的人,职位使然,管的人和事太多,他必须更关心方向。你只对领导负责,不关心实际,只揣测圣意,必然会形成浮躁、短视、投机,这是制度使然,无关人品。

汉朝时,我们的人才选拔制度叫“举孝廉”,可是“孝廉”这东西不好判断,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谁家总是当官的,谁就孝廉,所以有那个四世三公的袁绍,这就变成了世袭。

“工匠精神”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之所以没办法实现,因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这个东西,只能主观理解,却不能客观判断,你以“德”为标准,而不是“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谁跟媒体关系好,谁跟地方政府关系好,谁就有工匠精神。

仅靠道德感化和形象宣传,无异于“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形式大于实际。而德国和日本这种工匠国家,我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工匠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不能靠儒家,必须要靠法家。

  


三、工匠精神的党建价值

(一)补好每一分钙

当前,在干部群体中弥漫着一种追求火箭提拔的浮躁之风,不少干部在政绩观上出现了偏差,缺乏“工匠精神”。个别领导干部为了政绩,为了提拔,不惜放宽工作要求、降低标准、简化程序来扩大规模、增加数量、加快进度,凡事一味追求短、平、快,以确保在任期内工程上马、项目落地、任务完成。

现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为官一任绝不能为了追求规模和速度而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为官,要摆正心态,要“为官善为”。作为地方“父母官”就应该像工匠求艺那样,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诱惑,有滚石上山的勇气和气魄,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真抓实干,一步一步推进,一点一点积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坚持用实践的观点对待事业,看待政绩,严谨科学决策,按客观规律办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也只有树立“为官避事平生耻,从政必须有作为”的观念,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对得起头上的“乌纱帽”。

党员干部使命光荣,职责重大,应秉承匠人之心,保持热情、心无旁骛、精益求精地做好工作。

当前,突破经济瓶颈、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建成小康任务艰巨。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共产党员适应新常态更需要用“匠心独运”的模式来磨砺党性、坚定理想、强化担当、引领风尚,共同推动伟大“航船”奋勇向前提供源源动力。

1.用“工匠精神”磨砺党性。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做合格党员”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党员与工匠一样,就是工作在一线、普普通通的人,但是工匠没有轻视自己、没有停止追求。党员虽然平凡,但却非常重要,一言一行都关乎全局利益。做一名合格党员,首当其冲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工匠精神”其内涵是追求卓越、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做合格党员,要以“工匠精神”磨砺党员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觉悟、坚定政治方向、树立规矩意识和强化宗旨观念,共同在前进路上寻找到正确的航向,并且时刻要以“看齐”的姿态齐头并进,奋勇前行。

2.用“工匠精神”坚定理想

坚定理想是一种执着于信念的坚持态度,源于对理想的追求和事业的热爱。工匠以信念和激情为支撑,执着于所从事的事业,专注而痴迷,面对固化重复的工作流程、内容和对象,能够始终如一地热情饱满、快乐充沛。从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来看,少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迷惘、信念动摇、丧失革命理想。“窥一斑而知全豹”,对于我们8800多万党员来说,如果不及时处理、纠正,势必会危及党的前途和命运。千古兴业关键在人。对于党员而言,当前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所从事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形势下更肩负承担着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既是使命使然,更是职责所在。唯有秉承工匠之执念,对党忠诚,坚定信念,在干事立业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革命理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用“工匠精神”强化担当

我们党员好比工匠,要精心铸造一个个完美无瑕的“零件”推动社会主义车轮滚滚向前,“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也是一种精益求精、孜孜进取的开拓精神。“顺境逆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担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一种不辱使命的气概。党员要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真抓实干的担当精神,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调查研究,行“踏石”之举,务“抓铁”之实,坚持“真”字当头、“实”字托底、“严”字贯穿始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善于大事化小,小事化细,细事做透,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捶敲,直到钉牢钉实再钉下一个,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自觉站前当好排头兵,拿出啃硬骨头的劲头、爬坡过坎的雄心,真抓实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团结群众同步奔小康。

4.用“工匠精神”引领风尚

“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精神,更是一种道德操守和价值追求。确保伟大“航船”不偏不倚、顺利快速到达彼岸,广大党员要把全部精力和所有智慧聚集到重质量、提效率、促生产上,心无杂念、全神贯注地朝着这个方向,凝心聚力,目标如一。将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注、坚持、敬业等精神,内化为个人内在的素质,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向,引导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要秉持“工匠精神”,耐住寂寞、经住诱惑,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精神。干事创业绝不能为了追求规模和速度而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简单招数练到极致,将工作做出境界、做成精品。广大党员模范带头,让“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不断推动我们的工作标准、质量、水平不断上层次,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二)打好每一块铁

“工匠精神”就是生产者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理念,是生产者将其情怀、态度、信念倾注于手中的作品,表现了生产者对产品的一种精神追求。“工匠精神”树立了人们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这种对工作痴迷的精神和态度,正是我们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所要追求的。

1.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工匠就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他们干一行爱一行,虽然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劳动,但是他们没有好高骛远,没有停止对创新的追求,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当前,正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既定目标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工作。要立足基层实际,讲真话、报实情、求实效。对于上级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要狠抓落实,着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不能依旧停留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要脚踏实地去落实。

2.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决定事业成长的高度,精是工作质量上的要求,工作做得快更要做得好。事实上,有些党员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和各项指标,工作只是追求迎检过关,往往敷衍了事,不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久而久之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党员干部面对基层纷繁复杂的工作,不管在什么岗位、做什么事情,都要始终坚持做什么都要做得最好。只有以精益求精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工作,才能在工作上更上一层楼。特别是身处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工作都是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工作任务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基层的党员干部工作必须耐心细致,把事情做精做细,让群众满意。

3.要有敢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对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中当然也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党员干部面对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面对挑战,要有应对挑战的办法,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争取更大成绩。

如今,在推进精准扶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将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弘扬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和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三)工匠精神总理说

政务+“工匠精神”=?总理这样说

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2016.03.29

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工匠精神,抓好“放管服”改革实施,严格责任落实,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2016.04.01

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做好营改增的准备实施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现在距全面实施营改增仅有一个月时间,改革到了关键时刻,要努力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工作做好做细。

同时,我们也要以“工匠精神”精心准备,打好改革的这一仗,让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税负“只减不增”。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做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财政税务和其他部门要加强沟通,发挥好国税和地税两个积极性,还需要做好培训,让工作人员也用“工匠精神”把工作做扎实、做精细,确保改革成效。

——李克强就全面实施营改增到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2016.04.11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很复杂,困难与希望同在。政府也要秉承‘工匠精神’,要把工作做扎实、做精细!”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部分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

《工匠先进事迹材料》相关文档:

大国工匠胡双钱的事迹(共19篇)10-16

2023年工匠精神演讲稿(精选15篇)11-24

弘扬工匠精神争做劳动模范争创活动实施方案12-02

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12-14

弘扬工匠精神专题演讲稿12-14

弘扬工匠精神优秀演讲稿5篇12-14

中职生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通用9篇)12-14

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3篇12-14

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15篇)12-14

弘扬工匠精神的演讲稿5篇12-1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