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成为学校的新课题。下面就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法进行探究。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要注意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催化剂。自主学习理论也强调培养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地学习。然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地带有直觉性、形象性。因此教师依据教材具体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独具匠心地创设情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点燃其求知欲望,激发其兴趣,将其带入一种好奇、渴盼而急不可耐的境界。道德与法治课多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声像画像相配,创建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情景,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加深道德观念的认识。还可创编相适应的故事、诗歌课本剧,组织学生去诵读、吟唱、去表演,通过学生亲临其境的投入从中获得道德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创设悬念,巧设启发提问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促其主动参与,还可采用游戏法,如猜谜语、表演小品等活动创设情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道德认识水平,获得情感体验,使其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自学课文,探求新知,获得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多边活动,其间师生双方可以平等、和谐、自由地进行思想情感交流。而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进行自主性活动是自主学习理论要求的,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权利。
1、学生自学课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字面含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材的意识而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自读之前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课后的“说一说”、“议一议”、“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进而把握课文重点。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求得真谛,在亲临其境中悟出哲理,让他们在读想中开拓思维,教育自我。
2、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贵有疑。”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追根溯源的愿望。质疑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比解疑更为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努力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质疑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促进和发展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主动发展的过程。创新教育告诫我们在课堂上问题不能都由老师提出,而忽略问题成堆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敢疑、善疑、会疑的精神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样化,新颖独特,有价值,而不应该惟书惟师是听。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自主讨论,深化道德认识,强化情感体验
如果说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创新教育”的开端,那么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知识深化的过程。讨论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提高学生对思想、行为是非分辨的能力,加深对课文道德观点的理解。在讨论中,尽可能地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较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性质,做到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防止出现偏激,要培养学生以科学求实的精神,运用正确的观点和具体事实认真分析讨论问题的方法,尤其是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和自己的思想来摆事实讲道理,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达到“真正的教育”。
1、讨论内容可以结合课文讨论得出教育观点,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不能释疑的问题。
2、讨论过程中如果学生意见观点相左引起争议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防止走入误区。
3、教师要对讨论的场面,得出的观点给予适时的真诚的赞赏。因为赞美能激发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营造美好的心境,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赞赏和鼓励性的语言同样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起导向和促进作用。
4、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讨论,“蹲下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向学生传递信任、尊重鼓励、亲近的信息,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调节课堂气氛。除此之外,在总结时教师还要以真情实感来激发学生情感,语言要富有激情,简洁形象,以情动情,避免空洞说教。正如思品教学原则所说:教师要以自身的真情实感,以情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四、联系实际注重行为实践,深化道德情感
道德与法治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最终目的。因此课堂上要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加强学生道德实践的教育指导,深化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从而形成自觉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1、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自己的行为目标。教师要运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教育学生,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内化学生的行为,尤其让学生以身边的榜样为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目标,做到有始有终。
2、坚持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实践道德情感。要求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道德行为的实践指导,还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与班队会、家庭和社会密切结合,促进知行的统一,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专题访问、家访、当小记者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热爱社会的情感,提高其主人翁意识,逐步具有能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再如组织学生帮助孤寡老人送温吸活动,可以体会到助人为乐带给人的心理愉悦。轮流让学生做教师小助手,担任学校纪律卫生的值勤人员,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当一天家长的活动等,促其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体验转化为自觉意识的行动,达到自我教育的最佳效果。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教师要遵从认知规律适当地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情感,鼓励起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把道德与法治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追求,从而提高教学时效性,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实现道德课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第2篇: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之前思想品德课的延伸,过去教材更加偏向于对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而现行教材不仅表现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重视,对学生的法治观念也倾注了同样的重视,旨在培养新时代个人素质高和法治观念强的综合性人才。这就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以及更高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基于教学实践从不同方面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道德法治课堂中进行知识方面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应用实施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的思想启蒙,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充分重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优化,要能够在课堂中开展更加多样的学习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在教学中聚焦学生的道德与价值引领和行为成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探析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活力,还能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一、信息技术辅助,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促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生动,教师在课堂中创新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辅助这一趣味性教学手段让学生课堂从开始就充满妙趣,教师通过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以具体形象的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为后续有效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导入新课,在课堂授课之前备课时,教师可以呈现形象的不同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内容,通过言语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多媒体呈现的相关内容对应的少数民族,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少数民族风俗特点等,比如学生可以说一说对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的知识拓展,在形象知识的呈现过程中给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二、问题启发引导,关注学生思维
知识的建构需要学生在情境中才能主动获取,教师以问题情境作为支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不同方面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极具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和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在问题的精心设计中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化发展。
比如,在教学《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从谈话中让学生说一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的健康的成长付出了哪些?哪些最印象深刻?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本课教学中。在新课授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文本中的图画内容开展活动探究,让学生说一说图画情境中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在家帮父母干过家务活吗?你从哪里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等,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对父母的辛劳有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花钱的学问》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和同伴分享自己的零花钱分配和花销情况,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有必要的合理开销,哪些是不必要的浪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仅对其情感体验有深刻认知,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开展案例教学,强化法治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践行学生核心素养中法治意识的渗透,需要教师转变过去单纯说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促进者、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融入真实案例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分析中深化法治知识及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呈现具体案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事例与法律之间的联系,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我们不仅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要能够理解法律保护对未成年人的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可以给出学生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自行判断,比如公交车上让座是法律还是道德?迟到旷课违反校规,无证驾驶违法吗等,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在对比分析中明确法律道德与纪律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核心抽象概念,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关注时事政治,拓展品德课堂
时事政治与道德与法治课堂之间紧密相连,教师在本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开展时事教育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拓充,更是德育思想的深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关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对时事内容的分析判断,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关注社会新闻热点,只有从教材中跳出来,给学生提供更多体悟机会,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比如,教师在教学《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相关新闻热点进行补充,通过让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科技发展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课堂氛围的熏陶中积极讨论更多关于科技发展的事例,通过了解我国科技的相关发展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祖国的快速发展,还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有助于学生积极树立远大的理想,愿意投入到对我国科技事业的钻研探究中,促使学生的品德素养得以提升。
五、开展实践探究,提升综合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致用”,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知识内容后,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将知识融入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内容,才能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和品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开展更多个性化和趣味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深入思考和体会教学实践意义。
比如,在《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同参加装扮教室的活动,通过安排学生到其他班级参观发现整理归纳各个班级教室装扮设计出彩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班级总结整理,自己班的哪些装扮具有特色优势能加以保留,哪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比如有的教室会用花草盆栽装点,有的教室会设计黑板报加持,还有的教室呈现了班级学生的特长书法与绘画才能等,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观点看法,通过讨论最终敲定其中一种装饰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合理分组,自主动手操作完成教室装饰工作。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也能在动手实践操作中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以此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当精心准备教学,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丰富道德法治教学,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悟学科魅力,体悟学习方法,提升自学能力。在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辅助,激发学生兴趣;问题启发引导,关注学生思维;开展案例教学,强化法治素养;关注时事政治,拓展品德课堂;开展实践探究,提升综合能力等方面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课堂中学习知识,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活力。 第3篇: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我国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道德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以往的教育中,过于偏重文化知识的教学,导致我国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一直呈下降状态,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门开始着重抓素质教育,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因此,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老师,要善于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生对道德素质的深刻理解。本文主要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探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出于更大程度深化改革新课程目的,促进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对授课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求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素质。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与思维全方位发展,让学生的道德素质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加以探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生活化导入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一味地重复课本上的文字,学生根本无法融入课堂。面对这一现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生活融入课堂中,这便要求老师应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活中的元素导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道德提升,让生活的感悟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生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所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只有很好地将生活化的教学积极引进课堂,才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工作,教师要积极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比如,在组织小学生学习《我的好习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反思,看看自己在生活中有什么好的习惯值得大家学习,又有什么不好的习惯需要改进,让学生自我表述。这样将课堂与生活积极融合,不仅可以很好地促进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渗透,还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自己,有利于其素质的提升。
二、运用课外活动促进课堂的生活化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利用生活化模式,需要教师改变授课方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有趣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改变现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的道德品质真正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将原本的说教变成一种生活化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真正的生活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这样不仅改善了课堂的古板,促进了教学课堂的多元化,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能够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可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多元化。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合作》时,老师可打破课堂知识的束缚,开展一系列活动。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一起去种树,让他们明白合作的意义,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又或者让小学生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让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在社会的课堂上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如此一来,在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同时,也促进了生活化教学法的开展,促进了教学的多元化。
三、采用家校合作模式促进课堂的生活化
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很重要的举措。但还是有很多学校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依然过于重视学校教育,忽略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这样不利于学生发展。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氛围更加生活化,老师就要积极采用家校合作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其在生活中明白道德与法治的真实意义,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可合理采用家校合作模式。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作业——给父母洗脚,然后教师再通过微信软件与家长进行联系,让家长把孩子为自己洗脚的画面以小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很好地将学生的生活真正融入课堂,还有利于强大他们的内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正确使用多媒体的体现,更是促进学生学会感恩的有效措施,还促进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促进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并且,在课堂上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自主参与课堂。 第4篇: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
《关于20__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当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是《品德与生活》,后续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名称上的变化也能够看到主题的变化和在教学内容方面所做的调整。面对教材的变化,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5篇: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行三维教学的目标,即达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方式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被教师忽略。而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重知识文化而轻情感品德的现状,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依据《试行》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思想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侧重传授知识形式的方式,而构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使其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清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我国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这里的情感既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又包括快乐、爱、审美情趣等心理体会;态度也不是局限于学习的态度,也包含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主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融合,生活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融合等。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递进性特征,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从低到高的发展整体。当前课程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方法、习惯与科目对其产生的作用,这些方面的培养甚至强于知识的传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因为难以用精确的语言进行量化与限定,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所以难以有效把握与衡量。因此,新课改按照学生的成长特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分析。
(一)以美学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把美学观点有效地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中,提取教材里美的元素,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教学艺术的美进行转化,变为现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需重点落实的内容。例如:在《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里,侧重让学生认识地球的椭圆形状之美,地球的山川河流之美、神奇的自然景观之美等,另外,还有地球中的各种肤色之美,培养学生探索地球的欲望。这样,老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采取具体的方式展开教学,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得以落实。
(二)规划教学情景,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情感,不只是学习兴趣、热情与动机,还指快乐、爱、审美情感等心理体会与内心世界,与人类的所有活动密切相随。在学习的时候,认知、情感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求知欲。此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与学生的情感关系紧密。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当擅于创设有效的情境,安排相关的活动,打造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兴趣的良好氛围,充分满足其内在求知的需求,进而使得学生产生愉悦之感。例如:在《马路不是游戏场》的课堂上,先组织学生收集交通方面的信息,再让他们将现有材料编成短剧或小品,并在课堂中各自扮演角色进行简单的表演,进而让学生从多个视角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充分感知珍惜生命的宝贵;或者举办“小小交警”的交通规则知识竞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深入了解交通标识、交通规则等知识。这一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自我保护的观念,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
(三)主动、互动、探索、合作的方式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坚持人本思想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以兴趣与内心需求为引导,养成自主学习、实践、探索、创新、发现与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第一,从探索问题的视角对教学方式进行设计,创造一种探讨问题的机会。第二,以激发学生思维方式为重点,充分调动其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第三,侧重教材的应用,锻炼学生查找信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政治老师应当做好主观充足的引导工作,排除学习新内容的思想障碍,尤其是学习生涩难懂的内容之前,先向学生讲解一下相关背景与教学标准,为新课的学习提供充分的感性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其提出本课的目标,老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接受能力,对问题进行设计。例如:在五年级《我爱祖国的山和水》一课时,可以把整体的内容环绕“江山”而展开,即多骄的江山———祖国疆土;江山的统一———台湾问题;江山的守护———解放军、国防部队。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地形面积与国家统一的问题,树立强烈的爱国思想与国防观念。再将这些内容整理出一系列的问题:(1)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2)包括多少省、市、自治区?方位如何。(3)我国的母亲河是什么?流向情况。(4)讲述一下“八一建军节”的来历?等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共同的学习与讨论活动,紧紧围绕上述探索的问题展开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特别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信息,观察、体会、感悟社会,从中提取带有重要价值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先展开小组内部知识的讨论,初步达成共识。再展开全班的讨论,这里,老师应当注意有效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参与与巡视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与问题,并给予适当指导与帮助。这样,学生经过积极参与活动,自主进行学习与探索,可以大体上解决上述老师设计的问题,可是,也会有些学生的答案不够全面,这个时候,老师要注意不能马上将“精确答案”告知他,而应当相信学生,使其仔细地思考,可以适当提示,使得学生最终自己找出问题的完整答案。最后,老师应当对所学的内容加以总结,形成统一的意见。既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中勇敢地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其主动汲取知识,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胆怯、自私的性格弱点。第四,在解决简单的问题基础上,老师还要及时应用课前设计的练习题,按照知识的层次、侧重点对学生展开相关测试。关于作业中的问题,要随时给予补偿性的指导,做到迅速校正。学生通过发现新知识、新的规律,并且应用新知识分析、处理问题,才会让其从中感知思维形式的多元化特征,进而形成变通的思维,选择科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更好地将思想政治与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技能的学习相结合。
三、结语。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灵魂所在,如果顺利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则会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学习过程的乐趣,同时,老师体会到更多的教学幸福感,道德与法治课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更加具有活力与影响力。 第6篇: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
道徳和法治课作为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培养的重要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徳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可以说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核心素养作为一种知识、能力和态度,在如今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体展望,要求在现代的教学中,在对知识的培养上提高学生的素养,然后在以高度的素养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合适的教学方式的问题,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展开,教学的方式也在改变,在道德和法治课教学中也是如此,但是改变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不足,教学中还是缺乏合适的教学方式和平台。即使在教学有了一定的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存在,影响着教学的发展,在课堂上,更多的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在不断的接受教师的教导,即使有了些其他的教学方法,也不是经常进行,难以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总结出以下解决措施。
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为理念在道德和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即使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学中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有关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还是在教师,只有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以高超的专业素养为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把自身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其次,加强对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视,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道德和法治课对于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只有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中核心素养的
培养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并没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重视,这就是没有设定合理的课堂目标。在教学课堂中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关键,目标就是方向,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在教学目标上面。例如,在学习《走向自立人生》时,就可以为这堂课设定一个目标,就是教导学生什么是自立,怎样做到自立。接下来就可以以此为中心,组织语言和课堂活动,找一篇有关自立的文章进行朗读,或者和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教导他们什么是自立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明白自立的含义,并且知道如何去自立,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学生的素养进行了教育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最后,在道徳和法治课中丰富教学方式在道德和法治课中丰富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教学目标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人物,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实现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6篇)》相关文档:
有效教学方法心得体会3篇11-02
有效教学方法心得体会6篇11-02
2023年教学方法的经验交流发言稿01-05
幼儿园大班数学的教学方法五篇01-26
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总结5篇01-28
教师教学方法技巧心得体会范例5篇03-08
教师教学方法评语范文04-08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叙事06-21
公安院校警察体能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06-27
中学历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5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