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于今年4月正式由教育部发布,对推进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作。新课标明确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参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其中,“教会”是实施勤练和开展常赛的基础,“勤练”是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质的过程,“常赛”是运用技能和培养品德的有效手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依存。下面将谈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教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教会”是指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发展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生通过积极的课内外学练,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且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战术,在行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学科素养。每个水平段“教会”的标准不尽相同,应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呈现,最终达到学生在日常生活或比赛场景中灵活自如的运用。
“勤练”——质量兼并,寓练于乐
“勤练”是指尽可能地多练、经常练,时间是前提,主动性是关键。体育课是“勤练”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练时间的重要性,要多法并举地为学生赢得足够的课堂学练时间。不过,“勤练”也不只是量的积累,还要注重质的保障。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练积极性,综合各种教学要素,有效设计教学,确保课堂具有吸引力,寓练于乐,乐不知疲。新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练习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常赛”——赛中检验,赛中成长
“常赛”是指通过比赛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和体能发展水平进行实战性检验。它能展示学生的运动风采,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和自豪感,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爱上运动。同时,竞赛还是实现体育特殊育人价值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遵守规则、责任担当等良好体育品德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体育课组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与魅力,有助于学生学习、巩固和运用运动技能,还能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教会、勤练、常赛”是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是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同时反映出国家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未来体育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工作特征。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将“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落实到位。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发布以来引起了大家广泛关注,课标提出了体育课程应该要坚持“健康第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变革;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义务教育总体培养目标,才能分析其课程的价值取向,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践行新改革。我将从项目特性、大单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三个方面谈谈理解与感受。
紧抓项目特性
发展专项运动能力。
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各自的特性,体育教师要抓住项目特性,深入挖掘,将其渗透融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如球类运动的结果的不确定性,应激反应的即时性,技能操控的复杂性、战术选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根据球类项目特性,可以培养学生球类专项能力,如快速反应能力、预判能力和决策能力等。这样即强化对所学运动项目的深度理解,也促进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发展提升。
倡导大单元教学
引领课程整体设计。
大单元教学是对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18课时及以上相对集中、系统和完整的教学。运用大单元教学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规划,提高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和重复性的课时安排。教师从大单元视角切入,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可以优化单元教学和课时教学,将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与整合,实现课程多样性、综合性与逻辑性的有效提升。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学生在掌握所学项目的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在加深对知识与技能完整的体验和理解,还可以增强联系与运用的综合能力。
课内外一体化
培养良好运动习惯。
体育教学除了关注课内行为,也要将课内转化为学生课堂外的成长行为。课内所学的内容不结束于课堂,而是课外的开始。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精神与意义。课堂中掌握了,课后学生就会将课堂所学,在课外延续练习、比赛,并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对过去的一切都受到审视和重新评估。我们要从项目特性入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整体设计课程内容,关注学生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与生成,真正做到以体育人,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3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聚焦在“教会”“勤练”和“常赛”,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学、练、赛、评”一体化推动改革深入,带给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种一体化的初心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一脉相承都指向人的发展,即超越知识与技能,聚焦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明确关系整体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一体化,应先明确“学、练、赛、评”四者关系,是认识、理解和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条件。描述四者关系,从学习角度说,学是基础,练是提高,赛是运用,评是对“学、练、赛”的反馈。课堂中,一旦将“学、练、赛”有机和结构地关联起来,并做到激活和解放学生,那么就会从中获取学生各种客观的表现性评价信息,继而形成准确的评价结论。反之,学生表现不充分,既影响评价信息获取,又影响评价客观性。而一旦评价做得适当且合理,则对于学生“学、练、赛”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由此可见,“学、练、赛”和“评”是一种互动关系。从结构角度说,“学、练、赛、评”是一个整体,彼此关联,相互作用,表现的既是一种整体关系,其中“学、练、赛”三者又是一种递进关系。总之,在结构化教学视角下实施一体化,其目的是通过四者结构化的相互作用,在知识与技能结构的相互关联下,共同构建起学生知识结构并提高认知结构力量。
完善结构打通双向传输
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不仅有输入,而且有输出。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在结构化教学看来,输入是基础和前提,是知识与技能结构的输入,输出是将输入的知识与技能结构编码输出,去演练或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知识与技能的意义表达,只有通过结构才能实现,学生才会在结构的作用下,窥到知识与技能的全貌。所以,实施一体化要高度重视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完善,摒弃“碎片化”教学。
整体教学深化课堂学习
挖掘四者之间结构的关联点,并通过整体教学贯通起来,让赛因学和练而精彩,让学和练因赛而不可或缺,并在评价的策动下,“学、练、赛”循环起来,这样体育课堂将充满活力、生命力、凝集力和挑战力,进而通过整体学习和整体的知识与技能去涵养整体的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课堂教学实施一体化,在结构化教学策略下,还原整体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沿着一体化的学习路径,重组结构化的学习素材,强大学生认知结构,激活知识与技能结构,循序递进,一定会逐步实现整体教育培养整体人的目标。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4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从“单一技术导向”向“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导向”转变。帮助学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获得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和全面的发展。
整体设计
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培育。
大单元教学设计就是强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体统筹安排单元的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学习方式、资源体系、作业系统及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大单元的学习,能对某个运动项目内容有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认识与掌握。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在一节课或一个小单元的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时间上的积淀,大单元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科核心素养以运动技能教学为载体,在18个课时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逐步形成素养。
兴趣导向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理念。
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理念是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有效途径。大单元教学有效地将学校“教会、勤练、常赛”理念融入教学当中。通过专项大单元的教学,“教会”学生。通过创新、趣味性的练习进行技能的巩固和强化,让学生在“勤练”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通过课课赛、小赛季、专项运动会等,让学生在“常赛”中享受乐趣。通过大单元教学进行“学练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以生为本
落实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情境的自主学习者,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单元教学可以实现深度学习,让学生深入掌握知识技能与学练方法,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同时,大单元教学,可以推动体育教师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体育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感受体育学科特有的价值,最终实现体育的育人价值。
大单元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开展大单元教学有利于课标倡导的新知识观的贯彻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新时代体育教学深度变革需要体育学科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落地课堂,基层体育教师要具备新的知识观,从知识的结构化来考虑单元的建构。坚持不懈不断尝试、探索,用每一节课来践行大单元教学。让学生真正在体育课堂上“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5《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与考试是通过系统收集学生的课内体育学习态度与表现、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与成效、健康行为等信息,依据学业质量对所反映的核心素养水平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发展核心素养。下面我将从评价任务、标准、方式三个方面谈谈理解和感受。
设计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有单元前测、课堂活动表现、课时作业、单元后测等。我重点探讨的课堂活动表现,这是一种表现性评价任务,也是课堂学习活动,主要作用在于预设水平、诊断反馈和自主反思改进。如果要评价学生是否达成目标的要求,那么评价中给予学生的任务就必须能够引出目标所要求的那些反应或行为。比如,想检测学生能否“掌握广播体操”,那么评价中给予学生的任务、活动或试题就应当要求学生展示“掌握”,如跟着音乐连贯完成广播体操。
细化评价标准
有了评价任务,该如何让持续性评价落地呢?我们应该细化了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源自三个方面:
1、基于评价内容/指标。
2、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3、能力表现。
4、已有经验,预设学生表现水平,形成评价标准。
这一步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经验。评价标准与评价任务一一对应,教师预设学生可能达到的表现水平,设定不同的层级标准。课堂学习活动就是评价任务,针对学习活动设计评价方法。评价任务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活动,要涵盖评价内容,但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有四块评价内容,但是可以设计三大评价任务来评价学生是否达标。此外,评价任务应嵌入教学活动中,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先教学后评价,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倡导我们将评价活动直接设计成教学活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多元评价方式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运用清单式评价、观察评价、等级评价、展示或比赛评价、书面测评、口头测验、成长档案袋等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多角度评定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比如学习过程评价中的活动表现评价,根据评价阶段的不同,在单元前测阶段,常用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查、问卷、前置性学习单等,在学习过程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活动表现评价、课堂学习单、课后作业等,在单元后测阶段,常见的评价方式有单元检测、素养闯关等。我们要通过评价活动诊断和反馈学情,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反思改进。
新课程标准下的的课堂评价是一种持续性学习评价,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学习结束后,通过对话、观察、作业、评价量表、单元测试、个别化指导等方式,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发挥调控学习过程、反馈与指导教学改进,以及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改进的作用。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6《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的发布,是今后我们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课标指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目标,确立健身育人的目标导向,提高运动能力,形成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体育课从传授知识为主到发展能力为主,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运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在教学中逐渐形成“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运动量,在课程中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基于学习新课标的契机,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收获。
健身育人
体育与健康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发展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课程是围绕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有健身的目的,更有育人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对新课标的认识,以新课标的思想为指导,应用于课堂。在健康课中提高认知,运用运动技能去发展体能,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品德。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健康行为的形成和体育品德的养成,达到健身育人的目标。
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在学校体育中,我们不仅要上好体育课,还要多加组织体育社团活动,落实大课间,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以体育课为引,在课堂中“教会、勤练、常赛”,并且会运用到课堂之外的活动,竞赛,在体育活动中渗透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落实课堂
新课标的修订坚持创新导向,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构建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体系。
在日常教学中,应该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比赛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去丰富课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获得长足发展。例如:在董翠香教授在《基于新课标准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培训中的一个教学案例,围绕一个主题,将运动技能、体能、健康知识、跨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主题学习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在足球课中,模拟世界杯的比赛过程,设计课堂,课堂中就如比赛一样,有裁判,有运动员,有啦啦队……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中各司其职,在模拟比赛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培育健康的行为以及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
新课标带来了新变化,我们将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明确体育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落实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72022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提倡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练。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实现“从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真正转变,将过分关注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创设故事情境
促进学练激兴趣。
教师应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在兴趣的带领下专注于课堂知识的学习。例如障碍跑一课,可设计一个“消防员战士”的情境,所有同学都是“消防员,只有快速通过重重障碍,才能救出被困者,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
巧设问题情境
提升思维促探究。
新课标中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学要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真正转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的问题能够带领学生找出正确答案,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在设计体育情境教学模式时,体育教师应该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鼓励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落实因材施教
关注差异共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度关注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与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高度关注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与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运动基础、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并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发展。
妙用合作学习
生生互动共进步。
合作学习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合作与创新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可以进行任务分配,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事做,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小裁判,促进生生互动、生生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新课标,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方向,也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等方面,结合学生的运动基础、兴趣爱好等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8《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的课程理念基于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三大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以进阶式提升、单元式呈现、结构化实施为统领,使得学生在序列化的体育课堂上享受运动乐趣,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并在掌握知识技能、比赛及评价过程中收获意志品质、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立足学情巧用手段,突破重难点促“学会”
教师的“教会”最终体现就是让学生“学会”,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和技能水平,精准确定教材重难点,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会”,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如五年级的“8”字绕长绳教学设计时,注重细节,做到目标明确,步步有“招”,环环相扣。让学生尝试先练后学,学生在前后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再根据教师的讲解有针对性地练习,逐步掌握重难点。根据生情进行分组,把同等水平的学生分配到一组。一是纵向自我突破;二是横向突破他人。根据进步幅度分类奖励,让学生“边练、边学、边悟”。
玩趣增味合作学练,增强认同感促“勤练”
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点主要在于一个“玩”字,因此,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增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趣味性、合理分组、合作学练,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引导学生“勤练”。在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中可以做到观看平板电脑和展板不拥挤嘈杂,小组展示环节不拖沓。通过合作练习感受集体与团队的力量,优生找到自豪感,后进生也会以能为团队贡献一份力量而增强自我认同感,从而使全体学生明白相互帮助的重要性,感受到合作进步的喜悦,提升勤练的积极性。
明确标准以赛代练,层层递进促“常赛”
“常赛”要抓住课堂主阵地,无论何种阶段、何种形式的“赛”,教师都要让学生明确比赛规则和要求,当学生学会技术动作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对应水平阶段的实赛模拟,并且以赛代练,巩固技术动作的同时促进专项体能提升。利用组内个人赛、小组展示赛、全班表演赛,层层递进的比赛形式,不仅遵循了技能掌握规律,而且难度适宜,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比赛要求,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花样跳绳比赛的氛围,而且通过比赛进一步巩固了动力定型,同时发展了相关体能,使动作更熟练、省力、自如。
想让体育课程的“培养运动能力,转化运动行为,塑造体育品德”的学科素养收到实效,需要高效体育课堂的推进。而“学、练、赛”一体化有利于推动课堂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学生以“学、练、赛”的闭环模式学习,无形中掌握了一套运动方法,是日后体育学习和锻炼必不可少的技能。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9大学的体育课即将结束了。总结这几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与感受就是:在开心中运动,在运动中流汗,在流汗中健身!
每学期最激动人心的就是体育课的第一堂课——选择项目。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让我们学到我们真正感兴趣和喜爱的运动项目,特别选择了这种自由选择体育项目的授课方式。
每学期的第一节体育课前,选择什么项目就成为了每个寝室卧谈会的主要内容,为的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挑选自己最喜爱的项目。经过大家精心的备战和激烈的现场争夺,绝大部分同学都选到了自己最为称心如意的体育项目。因此,大部分同学在上体育课时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每节课都能看到大家笑意盈盈,脸上荡漾着青春的笑容。
体育课,感觉就是在开心的玩儿!
心情愉快了,每个人自然也能全身心投入。大家忘记了一切烦恼,每堂课紧随老师的课程进度练习着选定的项目。无论是在寒冬,还是在酷暑,大家都全身心投入,整整一堂课下来,每个同学都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尽管如此,脸上的笑意还是不减。
体育课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习某几项体育技能,更基础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因此,必要的素质训练是不可少的,比如每堂课穿插的跑步、跳远等训练。既然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好,同学们对这些训练依然是全力以赴,认真练习。
一个半小时过后,汗流光了,身体顿时也感觉轻松不少!
进入的大学的学习生活,没有了中小学每天的必修课——广播操,唯一定时定量的运动就是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了。在缺乏运动的学习生活中,体育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调节身心的机会。几乎所有人都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在四个学期期末的体能测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部分同学都保持着成绩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了体育课上的锻炼,确实在一点点提高着同学们的身体素质,达到了健身的目的!
即将告别体育课了,其实在体育课上学到最多最有用的是锻炼身体的科学的方法。每学期的理论课,以及每堂课上老师为我们一点一滴渗透的,都是这方面的知识。到了大三,这些知识就要发挥它的作用了。没有了体育课,我们也不能不锻炼,否则身体会垮掉。利用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锻炼,不仅可以强壮体质,而且还有利于我们的学习。
排球运动是深受广大大学生喜爱的体青项目,对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经常参加排球运动与比赛,不仅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还能发展力量、弹跳、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增强身体体质。
(一)大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的排球运动技能学习,能促进大学生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机能、体能良好的发展,可有效地实现身体健康学习领域水平目标。
(二)体育对心理健康有良好影响,心理健康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凋节情绪状态,增加自尊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尤其排球运动具有攻防对抗性、技巧性、变化性、集体性、合作性等特点,对大学生学生心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排球运动是一项通过集体配合取胜的竞赛项目,在双方水平相当对抗越激烈时,其默契配合越要紧密,更能体现出集体性,需要场上六名队员相互支持、相互理解、默契配合、机智灵活、顽强拼搏,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经常参加排球运动的训练或比赛,会学到很多控制自己情绪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手段和方法,如连续失误时,如何使自己尽快冷静下来而且不灰心;比分落后时的沉着和不气馁;关键比分时进攻不手软的自信心等,都是对自己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锻炼。经常参与排球运动的练习和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良好品质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三)有助于社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从现代社会中获得体育与健康信息的能力。首先,排球运动就是一个集体性项目,大学生在参与排球学习或比赛活动的过程,即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这都有助于大学生的交际能力的提高,具备了交往能力,待将来走向杜会时,能应对社会中的各种复杂的关系和交往。第二,排球学习和比赛时,运动技能运用以及场上的各种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瞬时的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社会适应的重要能力。第三,在排球练习和比赛中,通过技术动作组织,变化组合内容结构,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是社会适应和发展的关键能力,还有通过比赛场上技战术的运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这些都有助于社会适应学习领域水平目标的实观。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10根据课改的要求,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教师和学生逐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有了一些具体的感性认识。下面谈谈自己在学校一个学期课改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初一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四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例如: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排球教学计划在初二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学,达到水平四的要求: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察: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以往在小学或高中教材内容,现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初中进行教学。
(3)、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我现在正在探究:根据学校的体育竞赛,确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让学生学与用结合,提高兴趣,进而形成学校制度,促进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体育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防止这种情况: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同学间的言行伤害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8)、教师要多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体育教师应由教练型向陪练型转变。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11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表达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表达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开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开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到达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根底,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方案。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方案。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牢牢的主宰着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气氛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开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开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以主科为主,非主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也往往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很少落实到实处。例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经常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而体育学科等非主科以区级培训为主,就算有省级,国家级培训,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开展。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注重体育学习,不肯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自身和学科的开展。
3、以人为本,多鼓励、多表扬这种气氛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同时不可防止的存在缺少挫败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性格,甚至极不谦虚。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任重而道远。
4、体育器材、场地缺乏的问题。现在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远远没有到达教学的要求,而城市学校体育器材到达了教学要求,但是场地不够,无法用这些器材。例如:现在学校上体育课一般是四、五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占了操场的大局部地方,进行投掷工程教学很难开展。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通用11篇)》相关文档:
毕业设计心得体会(精选5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多篇)09-01
最新 公安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心得体会-精品09-01
精选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4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例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三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