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7篇
【篇一】
早在几年前就拜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今天再读犹感亲切。有人曾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这个比喻多么的贴切,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脆弱的心灵,引导好学生健康成长,特别对于后进生,更应该多倾注精力,付出爱心。
后进生因为各方面表现较差,常常在班级中遭人白眼。他们在同伴们中,找不到自尊,找不到自信,在老师面前,更是觉得自愧。每天在课堂上,看着别人高举的双手,他们也渴望能像优生一样,胸有成竹地回答问题,得到老师同学们或多或少的赞美的眼光。可是,他们不行,常常的出错让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也是孩子,也渴望掌声和鲜花。于是,他们更多地做出各种举动,捣蛋,说怪话,扮鬼脸,欺负女孩子……以各种破坏性的举动赢得大家的注意,其实,他们也不喜欢自己如此。所以,每次遇到问题,教师的关爱和鼓励,信任和支持是他们进步的最佳武器。那么,怎样才算尊重差生呢?
一、寻找闪光点。找出差生的特长,比如绘画很好,就多让他出出板报;热爱劳动的,就把集体劳动的指挥权交给他;喜爱运动的,就让他当当体育委员……
二、不可公布差生的成绩。既然跟“差”“后进”沾边,他们的成绩一般都很烂。所以,适当给给他们面子,保留一点他们的自尊,不在同学面前取笑他们可怜的成绩,他们有时反而会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
三、注意说话的分寸。教师要注意克制,哪怕后进生做出再惹人厌惹人烦的举动,教师也一定要用较有修养的语言,鼓励学生有错就改,而不是威吓体罚,以势压人,那样只会加深学生的叛逆,甚至破罐子破摔。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篇二】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教师读书心得。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今年,我有时间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我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篇三】
这这几天抽空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个是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象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可以理解:现在学校里都在搞各种考核,平均分、升学率、及格率是校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考核排名结果与奖金、评先、职称直接挂钩,与名师、名校评选直接挂钩,与学校、老师的前程直接挂钩……试问,谁能不食人间烟火?
但,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而问题的根本恰恰在我们为人之师的教育者身上。由于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其他学生对差生侧目而视,使得差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怎么做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漫骂……,干脆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能事,叫你头痛没商量。
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篇四】
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的教育经典,是因为作者是一位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最基层教育岗位的教育工作者,书中的内容是他从教中酸甜苦辣的真实记录,他从自身的深切体验出发,发掘出对于人们有着广泛指导意义的哲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是为了孩子。多么实实在在的思想。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用他富有艺术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能让每个读过此书的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育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的生动明白,如在我耳边娓娓道来。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自己没有时间,我也想写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书中提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一点,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本质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后进生或明或暗地存在一种自卑及对教师的疏远、抵触情绪,在与他们谈话时教师应真诚,采用各种方法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培养愿意听的接受心理,谈话才能进行下去、才会有效果。老师的真诚不是装出来、而是发自内心的。教师如果平时注意接触后进生,施以关爱,谓之朋友,让后进生与你亲近,从而为谈话,为转化打下基础。如果平时不关心,等“犯事”才找,那么后进生就会如临大敌,如审被告,效果肯定不好。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后进生也不例外。他们往往在班级中因某个方面的缺点而后进,所以他们敏感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如果教师老是对后进生这样说:“你是班上成绩最差的”、“你是我们最讨厌的”“惹麻烦的处处是你”等,这样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削弱自信心。与优生相比,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课内、外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后进生,多留些浅显的问题给他们,让他们在心底产生一个信念——“我相信自己的成绩一定会提高。”
书中还提到《关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他们进行思考。”很明确地告知了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利用已有的经验唤起幼儿的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鼓舞着我不断去努力探索、追求、打造和谐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更高的教育境界。
【篇五】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也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下面谈一谈我粗浅的体会。
(1)赏识教育,这个思想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时刻提醒着我让赏识常驻心田。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教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还要善于给他们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学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他到了十五年至二十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 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显而易见,教育技巧的提高与读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虽然时间很紧张,但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点滴的时间来读书,不仅要读与教材有关的书,还要读一些与教育理论、教育技巧有关系的书,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完善自己的教育素养。
(3)“学会倾听不容易”。“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读文学,可以让你有文化底蕴,读历史,可以让你洞悉一切,读生活、读人生,可以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
【篇六】
苏霍姆林斯基,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他的一生很短暂,但担任校长、教师和教育家却长达32年。一直在做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孜孜不倦的写作,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在他的著作中,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何培养“真正的人”.
对于学习知识这件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七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比如说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五桶水就精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儿童所从事体力劳动和学习,这种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是各不相同的。在智力发展上,我们不可能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都机械性的运用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这样做无疑成为我们众所周知的“一刀切”。学习和成长,这些概念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治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拿最简单的低年级识记生字来说,有的孩子可能在课前通过预习或是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字,课堂上的生字识记讲解已引不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兴趣。成绩特别优异的孩子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因为他们都会了,再听也无益这而有的孩子上课调皮,不停的做小动作,注意力涣散,这是因为他对识字有障碍,没有内部的驱动力。也缘于他们课外阅读量不大,生字中大部分已掌握,但少数几个生字没有掌握,这个时候的课堂就不能预设,而是要根据学生识字的薄弱区进行探讨,可以调动已掌握的孩子积极性,邀请他们来讲解出招,这样就兼顾到了这两类学习存在两极分化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任务可做,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同伴互助不失为好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作业的布置上,举过这样的例子:有经验的老师在一节课会给学生布置两道三道,而给有的学生只布置一道,这就说明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进行分层布置,设计一些弹性作业。只有分层布置作业,让所有的孩子因为完成作业而得到评价,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她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把老师看作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做一种棍棒。每一个学生可以坦率的对老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是考试的时候搞夹带。这样做就有利于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是否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一刀切,向所有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所有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我们在教学中最常用的作法是程度好的孩子课堂就可以完成课外作业,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而学习能力差的孩子天天疲于应付作业,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作教师的我们都知道人的差距不是在工作的八小时之内。而在于八小时之外,你是否做到了学习,抽时间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那么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如此,每一个学生的差距不在于课堂,而在于课外他们是如何利用时间来学习和读书的?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推荐同步阅读,也可以开展师生共读,制定好书目,每月一本书,每月一反馈分享。程度差的孩子也要邀请进来。
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顾虑:程度差的学生没有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怎么办呢?上级问我们要成绩,家长问我们要分数,我们很无奈,也很无力。老师就要通过各种途径,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想尽一切办法经历障碍和困难,比如说识字,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生字卡片,利用看图识字来帮助记忆,保证生字的反复出现的频率,多读多看效果要好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备课的相关建议,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因为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理解的备课就是在课前做好教材教参的解读,以及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二条建议里面告诉我们备课,说白了就是读书,每天抽出时间,不间断的读书,和书籍接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的话,备课就不会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么我们就要去读学术著作。最近我在备二年级上册的语文《我是什么》,上这一课的时候就查阅了大量的说文解字内容,关于字的演变先做到心中有数。了解也是皮毛,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知识的匮乏,语文老师应该抽时间好好读一读《说文解字》。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的能够把握字的来源。
最后,来谈一谈阅读,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论述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对于一些成绩比较落后的孩子,作为老师我经常的做法是辅导,拔高,当然这样的拔高对他们毫无作用,成绩差的孩子其实更需要的就是阅读。但想起自己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学习程度差的孩子哪里有时间阅读,多读语文书,多认几个字,多写一些题就好了。读到此处,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可笑。殊不知阅读对后进生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越是感到困难,那么说明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孩子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的光给他,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是靠补课,也不是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取得决定性的作用.
要教会这些孩子如何阅读?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孩子,他就能够更迅速更顺利的应付各项作业 。
最后,非常赞同他说到的“小学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这个地基一定要牢固。”瞬间觉得我们的责任是多么重大。
要想教好学生,就先从阅读开始吧。要先教好学生,就先从教会孩子阅读开始,教会他们写好字开始吧。
【篇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时刻出现在我的脑海,也时常激励着我多读书,读好书。趁着寒假这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实践,运用他丰富的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教学过程中最常见也最经典的100个实例。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其中的一则实例——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到“在我们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是啊,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的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记了。而为了防止他们遗忘,就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天天做巩固性的练习,有时还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谈到这里,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的几个学生,他们的情况也是如此,每天新授的知识总是不能按时地消化吸收,需要我每天在课后为他们及时辅导,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巩固训练。即使这样,有个别学生的学习状况还是差强人意。为此,我也十分苦恼,到处寻求好方法。
今天正好读到这篇文章,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文中,提到了一个叫费加的学生,他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算数应用题和乘法表。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维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而通过苏霍姆林斯基给他制定的教学方法则是提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当然这些书籍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让读者在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学生读完后带着疑问来找老师。
神奇的是通过苏霍姆林斯基长时间的努力,叫费加的这个学生在两年后,当他读五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就赶上了同班同学,六年级就超越了同龄学生,后来等大长大后成为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专家。
通过这则实例,我觉得我也可以效仿苏霍姆林斯基,精心挑选几本书,让我们班的那几个孩子静下心来,好好看看,碰到问题再来与我探究,我定会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希望这次站在为人肩膀上的开端能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更希望我们班的那几个孩子能在新的一学期中,迎头赶上,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
《(完整版)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档:
毕业设计心得体会(精选5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多篇)09-01
最新 公安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心得体会-精品09-01
精选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4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例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三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