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1篇
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蚂蚁》是新教科版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教学内容。喜爱动物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从“寻访蚂蚁”开始,用“寻访”作为话题,不仅饱含情趣,而且赋予了课堂动态的情境。在这样的氛围中,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的小动物,在一个个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多层次观察和提问,获得对小动物的直接认识,丰富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初步构建起对动物、生命世界以及整个世界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蚂蚁的形态特征:真正地蚂蚁什么样。
2、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和提问。
3、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
教学难点: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和提问。
二、说学情
学生对这些毫不引人注意的小小蚂蚁,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对蚂蚁很熟悉,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学生没有很深刻的印象。
教学准备:昆虫观察盒、放大镜、水盆、樟脑球、食物(糖)等。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学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一、以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导入环节我采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发现中。我设计的“猜猜我是谁”游戏规则是:在一个同学后背衣服上,用别针别上一张动物图片,注意不要让他看到是什么动物。由背着动物图片的同学提问动物的特征,其他同学只许答“有”或“没有”,“是”或“不是”,最后,背图片的同学猜对了,就说:“我是……”然后,换一位同学接着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游戏过后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在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里,蚂蚁简直太渺小了。可它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蚂蚁。(板书:蚂蚁)
二、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和发现。
课前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访、亲近、关注周围小动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课上同学们交流课前捕捉蚂蚁的方法和发现:有的学生在校园的大树上发现蚂蚁,是用糖引诱把它装到瓶子里。有的学生在花园里发现蚂蚁,是用手把它捏到瓶子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伤害蚂蚁,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三、提出问题。
由于蚂蚁太渺小了,因此常有人用它来比喻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然而,正是这些毫不引人注意的小小生灵,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引起了无数孩子的极大兴趣。学生们会提出许多关于蚂蚁感兴趣的问题:想要了解蚂蚁喜欢吃什么?如果把蚂蚁的触角包裹起来,会怎么样?蚂蚁记路吗?两只不同窝的蚂蚁相遇后会怎么样?这些问题是学生兴趣引发思考的,问题研究的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去探究。而教师及时地记录整理,并展示学生的部分问题,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引导学生多层次提问的积极尝试,使学生体验提问的乐趣。
四、画蚂蚁。
在世界各地,除了南极、北极和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峰外,在陆地上几乎都有蚂蚁存在。请学生根据对蚂蚁的认识,画一只生活中常见的蚂蚁。虽然学生画的都是蚂蚁,但它们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的同学把蚂蚁画成了四条腿……,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仅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初步印象是不够的,我们想要认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就需要进一步观察,从而促使学生从内心发出迫不及待想去观察探究的欲望。
五、讨论、交流观察蚂蚁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为了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于蚂蚁身体很小,又到处乱爬,我们很难观察它。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蚂蚁?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观察蚂蚁的样子:
(1)拿食物引诱它,不让它乱跑,再用放大镜观察。
(2)用类似放大镜的观察器具——昆虫观察盒,只要把蚂蚁放在里面,便可以直接观察。
(3)用樟脑球在纸上或桌上画个圆圈,把蚂蚁放在里面,用放大镜观察。注意:由于樟脑球有毒,严禁入口;接触过樟脑球后要洗手。
(4)把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块上,用放大镜观察。……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
六、观察研究蚂蚁。
根据本组研究需要,做好分工,利用所带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领取材料,选择喜欢的方法观察、研究蚂蚁。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所观察的蚂蚁特征,修整蚂蚁的画像,并填写观察记录表。通过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相互协作,在思考中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性,获得对蚂蚁的直接认识,丰富已有的感性认识。
七、学生交流研究成果。
认识蚂蚁的形态特征,了解真正地蚂蚁什么样。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前面的认真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真正蚂蚁的身体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画出蚂蚁的样子。蚂蚁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长着一对触角,一对眼睛和一张嘴;胸部较细,有前胸、中胸、后胸三个胸节组成;每一胸节上长着一对足,共三对足;腹部是卵形,有七、八节。这就是蚂蚁的样子。学生在研究中还有其他的重大发现:蚂蚁的生活环境、取食情况、对特殊气味的反应等。
本环节在有效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体验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的乐趣,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想象出,观察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与兴致盎然。
八、畅谈收获、体会。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处,也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的关键。我是这样小结的:这节课通过对蚂蚁的观察、研究,我们不仅认识了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还了解了它的生活习性;同时还掌握了观察蚂蚁的方法。今后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大自然,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通过总结观察蚂蚁的体会,进一步明确观察动物的科学方法。
最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与动物、环境和谐相处:同学们,蚂蚁是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让我们用双手为小动物撑起一把保护的大伞,用爱心为它们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家。下课后,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好吗?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这样我们就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清晰、简明,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省编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知识难度用教学要求并不是很高,但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信息、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它是自然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通过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学习,为下一节光的传播打好了基础。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学生已有的逻辑思维及习惯,本人对教学流程作如下处理:声音是如何发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波的形成、反射及回声→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速。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处理会使整堂课的结构更加自然流畅,学生也易接受。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有媒介物质,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了解回声现象。
2、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创新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声音是如何发生及如何传播是认识声现象本质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它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声音的传播需依赖一定的物质,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感受到,它需要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由于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初中生理解、推理及想象能力又相对薄弱,我认为本节的难点,应是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四、教学的创新点
1、把课堂教学的模式由以教师讲授、实验演示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索,分组实验的研究性学习为主。,把全班学生按3-4人一组,分成十几个学习小组,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补充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使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实验转变得饶有趣味性,并易于学生探索、理解。如:
实验一:为了说明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设计如下的模拟实验:
声源的振动引起橡皮膜振动,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射在墙上,把橡皮膜的振动放大。引导学生把橡皮膜看作鼓膜,使他们真实感受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
实验二,如图,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出乙图所示情况下听到声音较大,从而说明当声波向外传播时遇到障碍后将会被反射回来。
实验三,教师创设情景:“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试自己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学生设计如下图的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真切听到来自水中的声音。
3、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的作用,通过课件来真实再现自然现象。如蜜蜂的嗡嗡声,大海的波涛、狂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课件还可摸拟了人们无法看到的声波的传播及反射的过程。
4、改进课本的实验装置,把电铃悬挂起来,使实验效果更佳。
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创新精神,我认为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例如,在引入新课时,把扬声器平放在桌上,在扬声器上放一些彩色的塑料小球,当音乐响起时,塑料小球随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氛围中来研究陌生的规律,可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想象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联想。如在做钟罩实验时,随着钟罩内的空气不断地抽去,声音越来越弱,此时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出“假如里面的空气被完全抽去,声音还听得到吗怎样?”这样处理,既尊重实验事实(通过多次实验,证明抽去空气后听不到声音是不可能的),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如在课后练习中提出:在月球上,两个宇航员面对面却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你能为他们想些办法吗?学生提出了许多方法,既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如课后练习中,老师提出: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长自来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有同学提出1次、2次、3次…,教师要求学生想象情景,进行合理的解释。4、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本堂课采用以学生分组探索,实验为主的课堂模式,在整个教学中,始终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同一问题,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合理的方案进行研究。六、教学设计构思
1.注重自然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从自然科学论的高度指导教学活动,坚持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进行“声音的传播”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学生动手实验交替进行,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又符合科学认知的一般规律,很自然地得出科学结论。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学生方法的获得去实现,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学的方法,如发散思维等,并让学生大胆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思维状态。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协作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总结评价”的科学探究方法。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一种创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力。
六、教学程序的具体安排:
1、扬声器振动实验(将一扬声器平放在桌面上,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放上一些塑料小球,注意观察扬声器发声时塑料小球的状态。)→学生动手体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多媒体展示:①蜜蜂的嗡声(翅振动——固体)
②大海的波涛声(海水的振动——液体)
③狂风(空气的振动——气体)
学生归纳得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发声。
3、通过教师演示钟罩实验,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4、演示纵波实验并用多媒体来说明声波是如何形成的。
5、师生共同完成实验一,说明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6、学生动手完成实验二,多媒体展示隆隆的雷声,使学生了解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障碍物质会被反射回来及回声的形成。
7、教师设疑,学生设计,动手完成实验三,体验液体能够传声。
8、学生游戏:利用“土电话”来聆听悄悄话,使学生体验固体能够传声,教师进一步介绍如回音壁等例子。
9、教师设计问题,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10、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1)小结: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其它同学讨论补充。(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课堂练习:1.声音是靠物质的产生的,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2.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静,两上宇航员面对面却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你能为他们想些办法吗?
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长自来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为什么?
4.回声有广泛的应用,在水中定向发射声波,利用接受到的回声,可以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发现沉船、鱼群及敌人的潜艇等,若已知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450米/秒,当海面的测量船向海底发出声波0.8秒后接收到回声,则海底的深度为多大?
5.课外研究课题:
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能粗略地测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请课后写出实验测定的方法,原理,需记录的数据及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也为学习下头两课《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识铺垫;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并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本事培养方面,属于"实验本事"和"归纳本事"的系列。我们要秉承"小学科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课本资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经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能够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说学生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我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必须的操作本事,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已经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像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经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明白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比较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在《蒸发》这一课接触过,有必须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设计比较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必须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明白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比较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动手实验本事。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比较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五、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1、教法我将用到复习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2、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团体讨论法为主。
六、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演示材料:烧杯2只、热水、金属盘2个等。
2、学生准备:小镜子等。
七、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资料。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先经过学生生活常见现象——向镜子哈气出现小水珠从而引出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假设,再让学生经过自我设计的比较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导入
我将采用复习法:本课教学资料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见过凝结现象,但除个别学生外,一般都不明白怎样回事,学生对蒸发现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响着对凝结现象的认识,所以,那里我加入复习环节,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为后面的`认知作了铺垫。强化空气中存在水蒸气这一知识点。
教师能够这样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一齐探究了蒸发现象、沸腾现象,谁说说什么是蒸发现象?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水在蒸发过程中会怎样?请生回答教师小结:江河湖海,动植物体,仅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发现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围的热量,变成水蒸气,发散到了空气中,所以空气中存在很多的水蒸气。
这节课教师将和大家一齐,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趣味的现象,下头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好,此刻开始。
这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提出问题,进入新课
让学生自我动手实验,再汇报现象。
师: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问题: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呢?】
进入第三环节——
(三)学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包含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子变成了水珠。)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那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一个金属盘,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问: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小组讨论一下。
启发他们推想出: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由于导入环节进行了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板书:水蒸气水
师:看来,镜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那,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学生可能有许多种猜想。
(四)验证猜想
1、在验证猜想时,我加入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做了一个过渡。先认识水蒸气能够变成水,再认识转变的条件。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我采用了三个烧杯,分别用同样多的热水、温水、冷水,同时盖上金属盘,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蒸气越多,越容易凝结。
2、之后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
学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条件下才能构成。那里我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个别学生明白,就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设计,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师引导——这种现象什么季节容易产生?学生可能答:冬季。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导学生猜想: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子的温度也比较低。可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遇到热的物体行不行呢?
师:如果教师给你供给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
3、实验验证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对实验材料,我进行了新的尝试,用不锈钢金属盘代替了课本上要求的小瓷盘,这个金属盘的好处在于加热方便,安全,效果明显,缺点就是不透明。
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设计,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探究,你们打算怎样实验。然后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
如果学生设计不出,教师就这样引导:要证明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还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气,方法是向烧杯倒入热水,(能够提问为什么用热水)。
引导学生说出:要用比较实验方法,在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金属盘和烧热的金属盘,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前讨论注意事项:怎样找到热的杯盖?加热时应注意安全,如用钳子夹着小盘。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一样?
学生思考讨论:烧杯、水多少、水的温度同、金属盘相同、盖金属盘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个金属盘的冷热程度。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要明白,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所以采用多个小组实验的方法。小结: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一样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仅有一个条件不一样,那么这个不一样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一样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构成的?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构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能够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凝结)我们能够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水蒸气--受冷-→水
在比较实验的设计上,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即比较实验的特点,要求要清晰,明确。在讲授比较实验时,我先利用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如研究怎样加快蒸发的时候,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比较实验!一个盘加热另一个不加热,比较蒸发快慢。)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知识迁移。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必须的逻辑思维本事,但思维的严密性不够,不能简单汇报一下就直接进入实验,否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随意性强、对变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景发生。所以我在学生的汇报之后,会进行实验方法的梳理,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验。并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五)得出结论
对于比较实验中条件的控制,实验条件的分析记录,我放在了实验后,作为分析实验进行出示,加深学生对比较实验方法的认识。巩固比较实验的方法。学生得出结论: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构成的。
出示凝结的概念,并指导学生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结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一进入室内,眼睛上长一层白雾,早晨草叶上的水珠等等。师:请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上现象。
【让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加深对凝结的认识。】
师:教师有个问题,戴眼镜的同学可能深有体会:在室外眼镜明亮清晰,可一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就会长"白雾",那是不是水蒸气遇热变水珠?【激发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现象包含趣味的科学道理,培养科学兴趣、质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应用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控制凝结产生的条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书设计:
凝结
凝结:水蒸气--受冷-→水
五年级自身身体变化,声光电现象,天气变化现象,昼夜变化现象,日月星空现象,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是学生新的关注和体验对象,这些方面的生活经验是五年级教材的"切入点"和"生长基".教材以人的身体器官,动植物的身体器官,声、光的产生与传播,电的产生与安全应用,风、雨的构成,昼夜成因、月相成因等为主要资料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进行问题、假设、计划、模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珍爱生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4篇
说教材:
《珍贵的淡水》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心。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分2课时完成。活动1“积少成多”,让学生通过测量滴水情况,调查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活动2“淡水资源知多少”,是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活动3“我该怎样用水”,则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制定用水计划,鼓励学生科学用水,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
2、能力培养目标: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作为教学重点,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也通过《走进水世界》这一单元的学习,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因此学生会有水资源多得很的错误认识。加上小学生的节水意识本来就很模糊。针对这种现状,就需要学生课前围绕本课主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关注身边的用水情况,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真实情况,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科学现象。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烧杯、量筒。
说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资料分析——讨论归纳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学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波洗完餐具后,没有把水龙头关好,自来水在不断地滴流。妍妍赶紧把水龙头关掉。波 波却觉得水多的是,浪费几滴水不要紧。
讨论:水真的很多吗?真的不怕浪费吗?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二、活动一:积少成多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如果水龙头没关紧,不断地滴水,一天到底会浪费多少自来水?
任务:测量一个水龙头滴水一天浪费的水量。
活动:将水龙头调整到滴水状态,放一个烧杯在下面接水。10分钟后,用量筒测量烧杯里接到的自来水水量。
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亲身感受水龙头在滴水状态下水的流失情况。
调查:调查生活中其他浪费用水的现象。
三、活动二:淡水资源知多少?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地球仪。
问题: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动:观察地球仪寻找地球的水资源,并将发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了解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问题:既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是否说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
引导:地球上的水体虽然很多,但可被人类利用的却不多。
活动:阅读课文的资料文字,根据数据,填画模拟水资源分布比例表。
讨论:各小组根据模拟的水资源分布比例表,讨论为什么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贫乏。
媒体:播放“珍贵的淡水资源” 视频。
小结: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只占水资源的2.5%,而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仅占淡水资源的0.3%。
四、活动三:我该怎样用水?
问题:地球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
讨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大家了解到的情况,针对浪费水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一起珍惜和爱护水资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5篇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一门课,活动探究是科学课的载体,猜想验证是科学课的重要过程,因而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活动,大胆假想、积极验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才是关键。
教材简析
《生命之水》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课的内容,本课是 “走进水世界” 这一单元的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它是在第四课《青青的水》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水和生命的密切关系”。本课教学内容有“我一天喝几杯水?”、“动物都需要水吗?”、“植物也喝水?”“几种生物的含水量”、网上学“珍惜水资源”五项活动,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我选择的是前三个探究活动内容,即“我一天喝几杯水?”、“动物都需要水吗?”和“植物也喝水?”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并在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物质,它与生命有着密切联系。
●掌握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水量。
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初步形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课标》对这部分教材的教学要求是: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以及人的密切关系,并能达成珍惜每一滴水的共识。科学课的探究技能训练是教学难点。
二、依据学情说教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学习积极性高。他们对大自然中的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识点散乱不系统,缺乏探究学习的体验经历。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法、信息搜集法、探究发现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倡导自主说学法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因此本节课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法,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增强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结合课程说理念
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主体参与,开放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另外,科学课程具有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因此,本节课我从时间、空间和学习内容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五、突显人文说过程
这节课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设计如下教学流程: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信息分析—延伸探究。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课一开始,我就借助课件展现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欣赏美丽的水体”,美丽的景色、动听的音乐及优美的诗歌朗诵,“因为有你,小草才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才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变得美丽”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学生给出答案后,板书一个大大的“水”字,这样达到了激发兴趣、酝酿情感的效果。为了提升这种效果,紧接着我又以讲“四个小朋友出外旅游” 的故事形式导入本节课教学,达到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的作用,并设置疑问:他们怎么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下面“人离不开水” 的知识点传授做好铺垫、埋下伏笔。
2、主体参与,开放教学。
科学课从不以铃声做为课的始终,课前调查和课后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此前的一个礼拜我就让学生参与体验“我一天能喝几杯水”的活动,记录5天内自己每天的饮水的杯数;并在课堂上量出每天的饮水量。这样使学生提前介入活动探究中,亲身经历并亲手记录、测量、计算相关数据。在测量水量时,我给出眼睛观察水面的方法是俯视、仰视或平视三种答案供学生讨论选择,及时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这样使学生亲身体验此类探究活动的方法过程,养成严谨的研究态度;当我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五位同学每天的饮水数据后,有些同学会发现“同学们之间一天的饮水量不相同”和“自己五天中每天的饮水量也不相同”时,我再让学生充分讨论找出答案。这种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以学生的“学”为本, 更不是以老师的“教”为本,而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兼顾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经验积累的差异性,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在达成共识后,进一步揭示“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物质”也容易理解了许多。
3、拓展教学,积极验证;
“动物都需要水吗?”“植物也要喝水?”是前一个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些调查,并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这个问题,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之水”的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关于蚱蜢和蚕是怎样“喝水”的,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设想,积极讨论,互相交流所搜集的材料,然后告诉大家通过网络可以找到相关资料信息,并立即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上网查阅资料的方法,为下一节课“网上学.珍惜水资源”打下基础。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 “渴”了要喝水,已经知道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我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们积极热烈地讨论着,同时画面中美丽的风景更是让他们对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无比热爱。然后,师生小结、揭示主题: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同时板书课题“生命之水”。
4、反面例证,感情酝酿。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汇报分析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水与生命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在他们的讨论结束后,通过利用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切换出一幅幅苍凉、悲壮的缺水场景,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加深他们对缺水给大自然造成的灾难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
5、续写小诗,升华感情。
最后,出示本课开头的优美景色,并告诉同学们:“千百年来,人们把承载生命的大地比作母亲,那么地球上的水就是母亲甘甜的乳汁,她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类。请同学们用诗的形式接着续写《因为有你》这首诗,来赞美生命之水吧!”。用编小诗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离不开水的知识的理解,学生乐于接受;同时把科学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回忆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又在浓浓的诗情中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震撼。“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 未写完的小诗道出了生物对水的依赖,明快的诗句展现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丽。这是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创作的小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用诗句来赞美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在经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将在孩子们心里构筑起对水的美好情感。最后出示以“生命之水,请您珍惜”为教育主题的图片,同学们已从“对水的认识”延伸到了关注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方面,对水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六、总观全程说板书
生命之水
人 动物 植物
请您珍惜!!!
恰当地设计板书,能加强课文内容的直观性,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回顾和知识点的整理,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七、温故知新说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主线,使学生经历以猜想、实践、验证的科学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这种学习经历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所说:“学校给学生的,那应是若干年后,还留在学生脑海里的那些终生受用的东西。”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体会物品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组成物体的材料。
2.科学探究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用自己的标准,给我们周围的物品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物品分类的标准,把周围物品分类。
2.教学难点: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10张不同物品的卡片
2.教师使用:课件、实物、班级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预设5分钟)
1.出示《我们生活的世界》课题,导言:我们生活的世界绚丽多彩,物质丰富,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身边的物质出发来认识了解周围的世界。
2.新授:请同学们说一说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品,思考一下,哪些是来自大自然的,哪些是来自人工制造出来的?
3.教师组织学生识别实物图片。
二、讨论分类的标准(预设15分钟)
1.播放“自然视觉生活景观”剪辑视频和“创造工厂人工智能”剪辑视频
2.引入科学词汇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沙石木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
3.教师分别对这些科学词汇进行讲解及举例说明。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
三、给物品分类(预设10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对物品按材料类别分类。
2.出示活动手册样本,先填写分类标准,再逐一出示物品图片,让学生深入理解物品分类标准。
3.布置学生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去分类,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四、研讨交流和总结(预设10分钟)
1.我们把物品按材料类别分成了哪几类?(师生共同探讨研究)
2.每一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完成班级记录表)
五、板书设计
《我们生活的世界》
分类标准: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7篇
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蚂蚁》是新教科版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教学内容。喜爱动物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从“寻访蚂蚁”开始,用“寻访”作为话题,不仅饱含情趣,而且赋予了课堂动态的情境。在这样的氛围中,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的小动物,在一个个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多层次观察和提问,获得对小动物的直接认识,丰富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初步构建起对动物、生命世界以及整个世界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蚂蚁的形态特征:真正地蚂蚁什么样。
2、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和提问。
3、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
教学难点: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和提问。
二、说学情
学生对这些毫不引人注意的小小蚂蚁,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对蚂蚁很熟悉,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学生没有很深刻的印象。
教学准备:昆虫观察盒、放大镜、水盆、樟脑球、食物(糖)等。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学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一、以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导入环节我采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发现中。我设计的“猜猜我是谁”游戏规则是:在一个同学后背衣服上,用别针别上一张动物图片,注意不要让他看到是什么动物。由背着动物图片的同学提问动物的特征,其他同学只许答“有”或“没有”,“是”或“不是”,最后,背图片的同学猜对了,就说:“我是……”然后,换一位同学接着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游戏过后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在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里,蚂蚁简直太渺小了。可它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蚂蚁。(板书:蚂蚁)
二、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和发现。
课前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访、亲近、关注周围小动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课上同学们交流课前捕捉蚂蚁的方法和发现:有的学生在校园的大树上发现蚂蚁,是用糖引诱把它装到瓶子里。有的学生在花园里发现蚂蚁,是用手把它捏到瓶子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伤害蚂蚁,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三、提出问题。
由于蚂蚁太渺小了,因此常有人用它来比喻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然而,正是这些毫不引人注意的小小生灵,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引起了无数孩子的极大兴趣。学生们会提出许多关于蚂蚁感兴趣的问题:想要了解蚂蚁喜欢吃什么?如果把蚂蚁的触角包裹起来,会怎么样?蚂蚁记路吗?两只不同窝的蚂蚁相遇后会怎么样?这些问题是学生兴趣引发思考的,问题研究的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去探究。而教师及时地记录整理,并展示学生的部分问题,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引导学生多层次提问的积极尝试,使学生体验提问的乐趣。
四、画蚂蚁。
在世界各地,除了南极、北极和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峰外,在陆地上几乎都有蚂蚁存在。请学生根据对蚂蚁的认识,画一只生活中常见的蚂蚁。虽然学生画的都是蚂蚁,但它们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的同学把蚂蚁画成了四条腿……,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仅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初步印象是不够的,我们想要认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就需要进一步观察,从而促使学生从内心发出迫不及待想去观察探究的欲望。
五、讨论、交流观察蚂蚁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为了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于蚂蚁身体很小,又到处乱爬,我们很难观察它。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蚂蚁?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观察蚂蚁的样子:
(1)拿食物引诱它,不让它乱跑,再用放大镜观察。
(2)用类似放大镜的观察器具——昆虫观察盒,只要把蚂蚁放在里面,便可以直接观察。
(3)用樟脑球在纸上或桌上画个圆圈,把蚂蚁放在里面,用放大镜观察。注意:由于樟脑球有毒,严禁入口;接触过樟脑球后要洗手。
(4)把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块上,用放大镜观察。……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
六、观察研究蚂蚁。
根据本组研究需要,做好分工,利用所带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领取材料,选择喜欢的方法观察、研究蚂蚁。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所观察的蚂蚁特征,修整蚂蚁的画像,并填写观察记录表。通过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相互协作,在思考中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性,获得对蚂蚁的直接认识,丰富已有的感性认识。
七、学生交流研究成果。
认识蚂蚁的形态特征,了解真正地蚂蚁什么样。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前面的认真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真正蚂蚁的身体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画出蚂蚁的样子。蚂蚁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长着一对触角,一对眼睛和一张嘴;胸部较细,有前胸、中胸、后胸三个胸节组成;每一胸节上长着一对足,共三对足;腹部是卵形,有七、八节。这就是蚂蚁的样子。学生在研究中还有其他的重大发现:蚂蚁的生活环境、取食情况、对特殊气味的反应等。
本环节在有效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体验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的乐趣,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想象出,观察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与兴致盎然。
八、畅谈收获、体会。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处,也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的关键。我是这样小结的:这节课通过对蚂蚁的观察、研究,我们不仅认识了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还了解了它的生活习性;同时还掌握了观察蚂蚁的方法。今后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大自然,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通过总结观察蚂蚁的体会,进一步明确观察动物的科学方法。
最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与动物、环境和谐相处:同学们,蚂蚁是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让我们用双手为小动物撑起一把保护的大伞,用爱心为它们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家。下课后,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好吗?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这样我们就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清晰、简明,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8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三课《凝结》。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也为学习下面两课《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识铺垫;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我们要秉承"小学科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 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课本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说学生
通过两年多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已经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像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在《蒸发》这一课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使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动手实验能力。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五、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1、教法我将用到复习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2、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集体讨论法为主。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相关文档:
杭州房屋租赁合同模板8篇09-01
汽车租赁合同模板(精选16篇)09-01
婚假请假条模板10篇09-01
婚假请假条模板09-01
结婚请假申请书万能模板7篇09-01
2022环境卫生年度工作总结范文模板09-01
医院安全工作总结模板5篇09-01
读书主题演讲稿(优秀模板7篇)09-01
2023年加盟合作协议参考模板(五篇)09-01
关于读书的演讲稿作文(优秀模板7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