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心得体会
陈佩
中国的文化思想博大精深,从古到今有不少名人智者对管理提出过自己独特的看法。以史为鉴,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的管理方法是否得当,从这么多年的文化历史中,我们都有所收获与心得。纵观历史长河,从中国的管理文化中,我们需要去粗取精,以现代人的观点看待古人的管理方法,获取我们的所需。
摘要:主要通过分析多个时期的管理方式来说明自己对中国古代管理方法的体会。
关键词:因时施法,更新,与时俱进,因人而异。
一、中国古代初期的管理方法
1、夏代的管理思想
夏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奴隶制度国家。禹是夏代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郡主是国家权利的主宰者,在王之下,设有政治和军事机构。政治机构包括辅助王的官吏和为王服务的家臣,总称为“官”、“百僚”或“百工”,其中官吏有“四邻”:“大理”掌刑法,“太史”掌历法和典籍,“啬夫”掌农事赋役,“牧正”掌畜牧。军事机构的将领称“卿”。此外,地方机构有属国和州之分。夏王朝是尧、瞬时代的继续和发展,因此管理思想具有较多的氏族民主精神,在信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
君主主要做到“慎厥身,修思永”,而臣子要具备“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惠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疆而义”。“九德咸事,俊义为官”,则“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 能否“知人”、“安民”是君主“德”的重要表现。知人则明,能任用人;安民则见爱,公民思之。正因为禹的“德治思想”,“天下于是太平治”。可惜,自禹之后,夏王朝一代不如一代,日益腐朽,末代君主“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于是为商汤所灭。夏代是奴隶制宗法制的逐渐形成时期。王是一国之尊,又是家属之长,国家政权组织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以“亲亲”、“子子”为中心的政权和族权相结合,成为宗法制的重要特征。
2、商代的管理思想
商王朝统治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商王是商王朝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总代表,在其之下,由许多新旧贵族,包括附庸于商王朝的方国诸侯,组成比夏代更为庞大和完备的行政通知机构。权利机构有师、保、傅即后世的“三公”,在其之下是两僚(卿史僚、太史僚)机构。权利机构中各种职官分别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大权。统治阶级借助于鬼神的意志来通知和麻痹被统治阶级,神(鬼)治思想是商代意识形态的最大特点。商代已经具有相当发达的文明,甲骨文、青铜器和城市,构成了商代文明最突出的特征。作为奴隶制度的主要形式,商代的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完备,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可分为土地制度、财政制度、商业与货币制度等。这些经济制度与政治、军事制度相辅相成,为商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西周的管理思想
西周王朝为了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利用从氏族制度演化而来的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观念,建立了宗法制度和世袭制度。周王朝拥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即在周王之下设有六官和和三公或三保。虽然自天子和诸侯一下各官都是实行世卿制,但西周已经有个别贤明的统治者开始从平民或奴隶中通过考试和推荐把有才能的人提拔起来,授以重要官职。为了不重蹈商代的覆辙,西周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措施,并辅之于相应的治理思想和方针,以此巩固其统治地位。周王朝打着天命和鬼神的旗号,以“天命”为护身符,采取攻心战术,对百姓进行精神奴役。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以“敬德”来弥补“天命”德虚幻和不足。西周统治者意识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进而提出“用康保民”思想来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西周统治者在刑法德具体执行过程中,比较注意量刑适中,慎用刑法,提倡“明德慎罚”。
4、春秋战国时期的管理思想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社会历史变革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这个相对独立的一段特殊时代里,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诸子蜂起,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特别是出现了儒、道、墨、法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相互荡漾、融和,显示着中华民族学术思想和管理思想空前的生机和活力。
体会:从不同朝代的管理方式来看,不同的时期其社会性质与经济状况等情况都有所差异,统治者都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刚开始这些方法都是适应社会适应群众。但当这些方法使用到一定时候都会没有用处,这即是说在不同时期我们要根据社会的现状来制定管理方法,一种方式不能使用于各个时期,这也是一种改朝换代,并且,管理方式上我们需要时时关注其漏洞,不断更新,这样管理方式才会逐渐完整,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是受大家所推从的,在管理方式上切忌老套,而且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创新方式。从古至今,由古鉴今,今天这个社会是个日益更新的社会,人们思想与心理的变化让我们来不及反应,这更说明了社会在变、人在变,我们的思维更要变,古老的方法已不适用与现在的人,各种人各种性格,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人的性格来对他们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这样便于更好的管理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一个机构……因此,我们的管理方法要因人而异。
二、三大主流学派
1、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提出人性善的人性假设,依此相应提出施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式,用礼制规范和道德感化的手段,实现治国的目的。
2、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法家与儒家相反,提出人性恶的人性假设,因而力主推行法制,并以刑治为手段, 通过严刑重罚推法护法,实现治国的目的。
3、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道家提出人性自然的假设,认为“道法自然”,“无为而万物化”,主张以弱小胜刚强,以反求正,以实现至德之世的理想境界。
体会:对于这三大主流学,他们所谓的管理是对于王者统治群众来说的,当然,对于现代人,也适用于公司或企业的高层管理。老子曰:“无为而治”,“顺其自然”,“道法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是说管理应该少干涉或是不干涉个人活动,并且分级管理,即是阶层制,这是顺道。二孔子则是重人,即一个管理者应该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则是“仁义”为先,人之初性本善,对国家的百姓仁义才是关键。对于现在的社会,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守信重承诺的人,要有属于自己的一门社交技术,万事要实事求是,虚伪的人太多,人们反而更看重那些踏实稳重的人,那种人更容易得人心,这样也方便自己管理。俗话说最难得到的是人的心。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必须学会“抓住别人的心”,让别人服服帖帖的接受自己管理,认认真真心甘情愿替自己办事,这样管理起来事半功倍。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观点,领导乃是“影响别人,使之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 在组织关系的协调上所特别重视的是人际间的感情交流。再者是客观公正,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一切管理目标的实现,又都依赖于存在于所管理的组织之中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故只有使管理目标尽可能地反映和符合所管理的组织及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它才能成为该组织的整体目标而又是该组织中的成员所普遍接受或集体认可的群体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可实现的,围绕可实现的目标来进行的管理,才能是合理的并且是有效的管理。可见,确保管理目标的客观公正性,乃是实行合理而有效的管理的先决条件。当然,有效的管理来自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自于全面而准确的掌握有关信息,从管理学角度来看,这也就是,把所管理的组织之中的人们的普遍要求和共同意愿,视为决策的首要依据。此乃要求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应首先求得其组织上下思想的统一。这意味着,必须将其决策的目标、意义、内容等等作广泛宣传,使组织上下都了知其实情,更必须广泛征求和听取众人的意见,务求组织上下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思想。
另外中国有句古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其实,做企业也是这样。在自己面前树立一面镜子,明得失,找差距,而后才能进步。
陈佩,10091190.经济学院,经济学类,指导老师:盛丽。
《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心得体会》相关文档:
毕业设计心得体会(精选5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多篇)09-01
最新 公安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心得体会-精品09-01
精选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4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例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三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