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少年的你》观后感长影评精选10篇(2)

时间:23-06-30 网友
2019《少年的你》观后感长影评精选10篇(2)

《少年的你》观后感长影评范文五

有多美丽,也可能有多邪恶

10月22日下午,电影《少年的你》片方突然宣布定档10月25日全国公映。这一定档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预售票房势如破竹。此时距离影片原定的6月27日上映日期已经过去了近4个月。

两年前,曾国祥的导演处女作《七月与安生》一鸣惊人;两年后由原班团队再度打造的《少年的你》,是流量巨擘易烊千玺的银幕首秀,万众瞩目。固然当时的撤档令人感到遗憾,此次的突然定档也让它拥有了极高的爆发力,映前7小时37分,预售总票房已破亿元,市场前景可观。

残酷青春与现实基因

《少年的你》是一部残酷青春题材的电影,涉及了敏感的校园欺凌议题,因此整个定档过程一波三折。

我们总习惯于讴歌青春,提及青春,联想到的都是美好、清纯、明丽、白衣飘飘等形容词。但青春不总是如此。米兰·昆德拉就曾说,“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化妆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他们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写过不少残酷青春小说的中国作家金仁顺也如是谈到她对青春的理解,“我看不出青春有多少美妙之处,相反,青春期就像莽林一样,埋伏着陷阱和危机,充满了暴力和死亡。一步行差踏错,一生满盘皆输。”

青春的确如同莽林,它是少年与成人的过渡地带,是孩童化与社会化的交叉口,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顺利穿过莽林走向大道,也有一部分人会迷失其中或坠入泥淖。这是青春残酷的一面。残酷青春电影,主要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处于青春阶段少男少女们的呐喊、彷徨、迷惘、痛苦、无措、慌乱,甚至也包括暴力、犯罪和死亡。

“残酷青春”是华语青春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脉络。从台湾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1983),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到中国大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贾樟柯的《站台》(2000),王小帅的《扁担·姑娘》(1998)、《十七岁的单车》(2001)、《青红》(2005)……这些大导演不约而同关注青少年的生存状态,以他们的残酷成长反映转折时代的阵痛,将社会、国家、时代紧密融入青春故事的讲述。

当然,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进步,讲述青春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013年赵薇执导的《致青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青春依旧残酷,但青春抛开了社会、时代、历史等重大议题的负荷,将关注点聚焦于青春内部的龃龉与裂变,凸显了青春的主体性。之后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秘果》等,都是这一路数。

短时间内大量同质化的作品扎推,这一类残酷青春电影也渐渐显露其它的问题。除了套路化、狗血化(比如大多有堕胎、车祸情节)外,它的残酷更近乎“为赋新词强说愁”。残酷与社会、时代无关,也因为离奇无法投射到普通观众身上,不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意义。如今,这种架空、狗血的青春故事已不受市场欢迎。

另外一种既突出青春主体性,同时也注入现实基因的残酷青春叙事,成为新的创作趋向。它们虽没有杨德昌、侯孝贤的电影有那么强烈的历史感,却也以相对轻盈的方式扎根现实的土壤。比如去年上映的曹保平的《狗十三》《悲伤逆流成河》,今年3月上映的《过春天》,残酷青春与现实困境相互交缠、难解难分。

直指校园欺凌的《少年的你》,也在这一序列中。

“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少年的你》改编自玖月晞的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陈念(周冬雨 饰)性格内向,是学校里的优等生,努力复习、考上好大学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头,却因校园欺凌而陷入漩涡。

小北(易烊千玺 饰)是个小混混,辍学后便开始混迹街头,日子浑浑噩噩,对生活失去信心。在一场霸凌中,陈念被迫与小北亲嘴,从而相识。因为种.种机缘,小北成了陈念的保护者。

只是小北保护陈念的方式,除了默默守候外,也只能选择“以暴制暴”。这并没有根绝校园欺凌。在一次他人对陈念失控的欺凌后,意外的悲剧发生,两个少年的命运由此发生改变。

校园欺凌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显性问题,其指涉的是,“在校学生之间发生的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进行侮辱性身心攻击,并通过重复实施或传播,使受欺凌学生受到身心伤害的事件”。侮辱性的身心攻击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小团体的孤立和排挤)、网络欺凌、性欺凌等。

在舆论中,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常常是混淆在一起的概念,实际上它们的指涉并不同,校园暴力是犯罪行为,校园欺凌往往只是失范行为,因此它更普遍,更隐蔽,更难以被发现,危害人群也更广泛。有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一般均在80%以上,而国内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下文为了论述方便,一并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统称为校园欺凌。

青春电影一直不曾缺席这一主题的讲述,比如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曾获得戛纳金棕榈奖《大象》,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科伦拜校园事件》,松隆子主演的《告白》,韩国电影《韩公主》等等。相较之下,大陆电影这一题材比较罕见。

《少年的你》的首要意义是,它较之于之前关注校园欺凌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更进一步,更全面、更深入也更尖锐地聚焦了校园欺凌。虽然正片中少了不少预告片中曾出现的涉嫌欺凌的片段,但单单就正片而言,尺度已经有极大的突破。肢体上的殴打,语言上的侮辱,行为上的排挤,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等,均有很直接的呈现。

少年们的恶从何而来?或者这么问,少年是如何成为欺凌者的?

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等一系列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与学校对孩子个性有最直接影响。电影中的欺凌者魏莱(周也 饰)来自一个富裕家庭,长得漂亮,成绩好,很受学生欢迎。但诸多细节也透露出,她的家庭对她要求极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她的复读让她父亲一年都不跟她讲话。正因为她在家庭中是被压抑者/被欺凌者,在父母面前过于弱势,所以到了学校,她便成了欺凌者,在欺凌他人的快感中消弭家中高压、缺爱的不安全感。

这是欺凌者的一个普遍特征。有研究数据指出,50%的施暴者来自有虐待行为的家庭。他们本身来自于一个充斥着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从小就缺失了亲情建构的安全感,这让他们焦虑、恐慌,同时也可能对他人冷漠、敌视。

如果说家庭是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道关口,那么学校是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关口,因为学校是校园欺凌的发生地。《少年的你》对成绩压倒一切的教育体制提出隐晦的批评。电影大量桥段呈现出了高考前整个学校压抑与鸡血并存的状态,人人都是高考机器上的一个螺丝,好像只要不影响高考,其他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在高度功利化的教育体制下,成绩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相关的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可能也没有落到实处。校园一旦失守,校园欺凌便会蔓延开来。

那么社会呢?那些口口声声说“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不报警”的人,可能也恰恰忽略了,整个社会构建的反对校园欺凌的防护网依旧存在太多漏洞,有时告诉老师或报警了,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像电影中的老师和警察都以“高考要到了”而轻松放过了那些欺凌者,这加剧了她们对陈念的欺凌。

《少年的你》在这一点的控诉上,有着极大的突破。在魏莱被害后,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带到审讯室的陈念,与女警员言语对峙,她问怀孕的女警员,“你敢让你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吗”(大意),让女警员哑口无言。

据导演曾国祥说,他拍《少年的你》的起因是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女生被许多人按在地上,被扒光衣服、拳打脚踢,而站在一旁的人,却无动于衷。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少年成为欺凌者,他也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因此,电影也以极大的篇幅关注了校园欺凌旁观者这一群体——他们究竟在欺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有的协助,有的附和,更多人只是事不关己的围观。包括陈念也曾是一个围观者,在同学胡小蝶因被欺凌而跳楼自杀前,她问陈念,“她们一直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陈念沉默,胡小蝶自杀,而陈念也成了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在她被欺凌后,对她有好感的男同学让她忍一忍,马上就高考了,他劝陈念“她(胡小蝶)是太懦弱,你不要被她们(欺凌者)所影响”。围观者的冷漠或许是出于自保,只是在无形中,他们也成了帮凶。

“我和你不会,但他们是少年”

曾国祥是非常细腻的导演,《少年的你》将小北与陈念这两个置身于“阴沟中”的少年,相互庇护、相互温暖、相互拯救的爱情,拍得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周冬雨爆发了超越《七月与安生》的演技,易烊千玺与角色高度贴合,两个人的许多对手戏都令人心疼。因为太少见了,这样的爱与守护太少见了——如此纯粹,如此强烈又如此无私。他们的“攻守同盟”几乎都要骗过警察了,就像女警员说的,小北不至于为了陈念而背上杀人、强奸的罪名。

但郑易(尹昉 饰)答道,“我和你不会,但他们是少年”。

是的,他们是少年。少年的核心特征,其实是散文家周晓枫描述的,“只有可贵的一腔蛮勇”。“没有经验,不明白后果,青春期的勇气是无知赐予的礼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很容易‘爱你爱得要死’——没有经过价值衡量的话,一句抄袭的俗套修辞,轻巧得无需对此话负责他才随意出口。对‘死’不求甚解,他没认识到人生语法上的错用。青春敢于付出代价,在于它没有付出过代价,无知加盲目,化合之物与勇气非常相似……所谓干净的青春,指的是因毫无经验而呈现的敞亮——它还没有形成立体结构,所以没有必然的自身阴影。”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被小北与陈念的爱所感动,你被少年的美丽所感动,你也得正视,少年可以有多么美丽,少年也可以有多么邪恶。这句话很煞风景,但它赤裸地真实。

像白纸一样纯洁的少年,可能会有着超出大人想象的纯粹与善良,也可能会有着超出大人认知的残忍(联想到刚刚发生的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童)。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儿童的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道德观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孩子们可能被绝对的自我中心意识带偏,也可能受到一个错误的道德权威代表人物影响,换句话说,此时的孩子是“无知”的。

正因为“无知”,所以少年会有一腔蛮勇,为爱无所顾忌,肆意挥洒;也正因为“无知”,所以少年没有经验,不明白后果,他们的作恶也不计代价,就像小说中写道的,“他们不像成年人伪善,所以他们看不起谁,讨厌谁,就光明正大表现出来,光明正大地欺压他,嘲笑他,孤立他,打击他”。

因此,当我们歌颂少年的美丽时,我们歌颂的很可能是因“无知”而呈现出的敞亮;当我们讶异于少年的残忍与血腥时,少年或许还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因为他们这张白纸恰好最先被涂抹了暴力的颜色——他们邪恶得不自知。

电影中的少年,也由此让观众觉得“矛盾”。高考前夕放孔明灯许愿的那一张张美好的脸,在另外一个场合,他们是校园欺凌的冷漠围观者;在陈念这里,小北是默默躲在身后的守护者,但在街头上,他又可能成为信奉暴力的小混混……我们明明白白地为小北与陈念的爱所打动,我们又切切实实地为那些欺凌者的恶所震惊。极善与极恶可能存乎一身,因为是少年的你啊。

《少年的你》的意义,不仅仅是唤起公众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部社会问题电影,或许也在于它对“少年”的一次重新认识。小北与陈念的相互守护也许会引来许多抒情,但且慢抒情,少年的你,可能有一张明媚的脸,也可能有一张邪恶的脸。看清我们的少年,认识他们的“无知”,让爱与善先于恶抵达他们,才能引导他们走到正途上。

《少年的你》观后感长影评范文六

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

没有人会孤独,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没有人有权利绝望,我们要使明天更好。

—— A Better Tomorrow

《少年的你》有许多拦路虎。

开片就是对校园霸凌的文字介绍。如此一来,令电影的方向不会偏移到青春早恋(《青春派》),也不是滑向更加危险,社会新闻化的少年犯(《少女佳禾》)。凡事有因果,少年的眼泪、校园乐土的过去式,都是起于黑暗、无来由、令人无端恐惧和难以忍受的校园霸凌。

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她作为一名好学生,卷入校园霸凌食物链的起因,也是不太寻常的。准确说,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她是由不敢有动作的旁观者,目视好友同学被欺负侮辱,迅速被推到了下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上。当她获得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跟踪保护后,又有新的同学,成为霸凌团体的新目标。换言之,弱肉强食的霸凌食物链里,陈念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而是随机被选中的那个,是一笼子小白鼠中的一个。你,我,他,任何人都可能是,或者曾经是下一个人。

紧紧抓住这个核心,才能理解最后审讯室里,陈念反呛女警官的那番话。换言之,《少年的你》对整个校园体制和保护机制并不信任。你可以认为,这就是少年少女的青春意气,但他们也只能如此。

片中黄觉和尹昉饰演的警官,在火锅局上有番对话。

”出了事情,警察去找校长,校长去找班主任,班主任去找家长。结果呢,家长找不着了。“

爸妈不在家。最后需要承受恶果的,还是一个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少年人。

《少年的你》对充当施害者那一方的几个人,描述并没有太多。名为魏莱的女生,成绩不错人漂亮,但早早学得大人世界那一套。虚伪,冷漠,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洗礼,丧失了起码的,作为人的共情能力。

”我们只是玩玩的,大家就这么过去了,可以嘛。“

她最后的求情,不只是两面三刀,而是暴露了许多校园霸凌中的常见病症,许多人并不知道要承担后果,没有对于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残酷,更是一无所知。另外一个女生,在家长上学校求情时,被父亲拳脚相加。显然,暴力只会滋生暴力。

师长在《少年的你》,是半缺席的存在。鼓励陈念做得对的班主任,辞职了。看起来比陈念深陷更烦的母亲,躲藏得无影踪,甚至需要女儿的鼓励。警察呢,要管更大的事。只有捋清这条线,你才能接受陈念会一头倒向校园外,小混混出身的小北那边。

我对《少年的你》印象最深的,是声音的设计处理。

多年后的陈念,站在辅导班的讲台上,解析 was 和 used to be,反复让学生诵读”那曾经是一片乐园“。一遍又一遍,过去时,过去式,带来了过去的校园回忆。

这种声音,慢慢变成被放大的,霸凌群体的语言辱骂。陈念无疑是敏感的。作为失声,没有站出来的旁观者,她摘下英语听力的耳机。被自杀事件震动,第一个走上前去。

从这时开始,无论走进校园,还是回到家门,陈念开始被各种恐怖的声音所袭击,任何风吹草动,交头接耳,催债拍门,屋顶落雨,都会变成可怕的存在。包括手机来电的铃声,在陈念一次被袭击,不得不躲进路边垃圾箱的过程中,也充当了相当紧张的惊险元素。

然后是来自密布在全片,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的特写镜头。特写镜头,以最后隔着拘留所玻璃的对视,两张脸的镜像叠合为最。一般说来,观众容易认为,这是心心相印、你我心知的意思。但在剧情逻辑上,它传达的意思,不仅仅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也是曾国祥在《七月与安生》的电影母题)。少年与少女,他们两个人其实是”共犯“。一方充当了另一方的影子,一方愿意为另一方信守诺言、背负责任。

周冬雨在电影里,是青春不适合粉黛,毛孔雀斑毕现的高中生形象。她瘦弱的外形,似乎承受着不应有的大山重负——尤其是高考后被警察苦口婆心一番劝言带骗之后的背影。

与她对手的易烊千玺,是潮流发型,喜欢打架斗殴泡网吧,文身抽烟的不良少年形象。两个人在共处一室的对话,”不是没有想过“之类,来得特别好笑,也算是片中为数不多的轻松时刻。毕竟在其余地方,电影都压抑得让人不太舒服。

抛开霸凌现象不提,《少年的你》似乎也有意把高考,设置为通关游戏的大BOSS,似乎只要跟这个不可名状之人生大事件对峙过后,少年就能成为大人。可是,除了考试,除了飘渺的远方的北京的大学的梦想,没有人真的会告诉少年人,怎么样,才是一个正常的大人。

青春校园时代,你不许这个,不许那个。只要把成绩考好了,那么,你就是对的,就是好学生。

可没有人告诉你,少年的你,如何孤身试险,释放爱情,更不要说,怎么去面对无来由的霸凌。

到头来,许多人变成了有罪的受害者。一定是你做错了什么,才会遭致这样的结果。

在霸凌事件的主线以外,《少年的你》时不时切入热血激昂,不负青春的高三时刻。口号、合影、漫天纸屑,你会联想到毛坦厂,黄冈试卷或者衡水中学。在那组快速切换的高考答题卡试卷上,涂满着ABCD、之乎者也、sin,cos,tan的答案。机器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答案。分数告诉你,谁是好学生。可是,真正的人生答案,对的,或者错的,却要每个人往水里跳。闭着眼睛,往下跳。

陈念是中国青春片里,少有的,考如此高分(注:甚至比我高考分数600分还高!),命运却落得如此悲怆暗淡的主人公。好学生如此,那些成绩一般的呢(魏莱对小蝶的形容词),还有成绩差的——大概只能作为背景板出现的人呢。不敢想象。

绝大多数人,是横下一条心,就像那个似乎对陈念有点意思的斯文眼镜男生。忍一忍就过去了,过了高考,什么都会好了。高考大过天,其他不过浮云。

电影赋予一个未受过良好教育,却努力去保护他人,信守诺言的少年以正直形象(两个人的第二场戏,就是还钱+修手机)。他出现在城市的灰色地带,在警察的盘问和监控摄像头下出没,在底层的江湖生活。

《少年的你》,是暗色系的青春片,它不能代表整个青春的光谱。可是,透过陈念这样的好学生,穿过小北这样的小混混,它们这道棱镜,也是这个时代不可被忽视的存在。太多未成年人的社会新闻,还有把刀口对准了校园,戾气不断的成年人,似乎都缺失了人生的重要一课: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写给二十年后的自己,老师可以押中这样的高考作文题。可是,你又如何猜中二十年后的结局。

我对《少年的你》有小小不满,是主人公的眼泪,还是多了那么一点点。抱歉,电影的几场落泪戏印象深刻。我不是说拍得不好,或者电影要煽情。

我是想说,你们已经比多数人要坚强和勇敢。眼泪,还是留给观众吧。

《少年的你》观后感长影评范文七

被毁弃的青春还能站起来 因为你那张有故事的脸

“我们生活在阴沟,但依然能仰望星空”。

《少年的你》,是青春片,或许这样的青春,大多数的我们都不曾经历,但不可否认你我都浸染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之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就像电影中所言,我们处在阴影中,但抬头望去,都会看见阳光。不要忘了,阳光和阴影,是共存的。

看完这个电影我想到了一连串的青春,但慢慢定格的,却是陈念那种被无数次特写滑过的面孔。或许我们身边没有刘北山,但一定有陈念。

“小黄鸭”周冬雨,她真的长了一张有故事的脸,每次都能将过去抹平,再在上面,书写新的故事。

这个故事,我们慢慢说。

被侮辱和被欺负的人

学校里的那些事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高考,还是校园内外,还是欺负人那些事。

其实《少年的你》这个片子其实有一种“乱糟糟”的气氛:课桌上凌厉的书本、小北破败的房屋、喧闹杂乱的夜市,还有架在城市上空凌乱的电线,在这样嘈杂混乱的环境下,当然还有几位角色混乱的人生,无论是成年还是少年。

而且电影发生的季节在夏天,也只有夏天才能酝酿出不论你什么身份什么人生阶段都无法摆脱的乱糟糟。

这一切乱糟糟,带来的是整体的不安于焦虑,正如电影中无处发泄的荷尔蒙。

因为高三时分,学生们面临着人生中最严峻的高考,但18岁左右的他们,恰恰在处于少年与成年的临界点,本该青春年华的他们,却不得不在高压的环境下度过自己的成人礼。于是老师,学生,小混混等在这个特殊的节骨眼交汇一处,学校与成年世界混在一起。我们都是过来人,想必对当年那种环境并不陌生(我他妈还复读一年,想想那段往事,真的是不堪回首)。

之所以对陈念这个角色有感的原因,我们班就有这样的女生,是在初中,可惜她没有陈北山的保护。

前文说了,阳光和阴影,是共存的。

我一直觉得我的中学时光是不幸中的万幸,不幸是因为我上的那所中学临近某大工厂,几乎算半个“子弟学校”了,且远近臭名昭著,快赶上铃兰高校。但凡去过这样学校的,都知道里面什么样,拉帮结派很严重,什么人都有,成天打架斗殴,而且欺负外来人。我因为对口的原因,我特么就属于“外来人”。

幸运的是,当年老爸跟校长是昔日战友,对我很照顾,开学军训就是我家安排的,那些赖小子们都知道我这个外来的貌似有特权,而且我跟大伙混得也不错,所以我在那种环境下没有被欺负,也是很幸运,但某些人可就不一样了。

有些人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侵害,我想说您真的太单纯了,不知道有个词叫“无妄之灾”啊。因为恶意的侵害就是这样的,无端的针对一个人,即使别人没有做错什么。说白了,就是看你好欺负。

我们班的“陈念”,就是这样,她家庭条件一般,她老爸好像是烧锅炉的还是什么的,他妈好像有点病,在家卧床。她平时很孤僻,不爱说话到极点(现在回想起来,没准是自闭),成绩也不好,老师不待见,也没有朋友,而且长得也不行。就是这么不起眼,我甚至连她名字都忘了,只记得班上男生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九仙姑”。

这样,她就成了被欺负的对象。

欺负不仅仅是肉体上,更是精神上的。坏孩子们给她凳子上放木刺,桌兜里点寺庙烧的香,有一次,在上课途中她在班上竟然失禁了,理由是不敢去厕所,怕被小太妹帮在厕所里欺负(可想而知她遇到了什么)。

PS,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现象,当时我们班专门欺负人的那些,不是家里死爹死妈的欠缺家教的,就是家里穷的叮当响,不好好上学在外面混的那些。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读完初中就辍学了。

但这一切,换来的是全班无端的嘲笑,说句不好听的,连老师都瞧不起她(我们体育老师用“失足少女”来形容她……),在当时那个环境,欺负她貌似就是“政治正确”,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阻止,包括身为课代表的我,也选择了沉默。

所以,当看到《少年的你》中,学生们面对胡小蝶拿出手机,面对陈念全班同学的不作为,放肆的嘲笑。我一点也不惊讶,因为我真正见过那样的事情。不要觉得你没有经历过的就代表着没有,我只能说你很幸运,没有在那种环境中成长。

清楚的记得一次,她从我旁边走过,旁边一个小子冒坏水,猛地一下把她推到我身上,差点一块摔倒,把我吓一跳。当时四目相对,她的那种眼神,我记忆犹新。

如今我在《少年的你》周冬雨的眼神里,看到了一模一样的神态,这也是我对这个角色有感的原因。

那张有故事的面孔

这位少言寡语的角色在电影中眼神戏很多,她的目光,呆滞而怯懦,却又暗流汹涌。就那么定定地看着你,你会觉得在那一瞬间,她想得很多,但知道,她什么都不会表露出来。

这样的表现,是让人惊讶的。

我们都知道,周冬雨在过去几年的的形象定位是什么。从文艺女青年到小妞电影代言人,她经历了颠覆。

这个从《山楂树之恋》中走出的女星,早期身上也被烙印了静秋的模板,在出道多年之后,周冬雨的形象也被大众所铭记于心。一个文艺范的女青年,小清新女神、学生情人的标签加之于身,《同桌的你》、《铁血神探》、《少年班》等等都是如此。

这并不是小弟说的,而是当年俺在营销公司,传说中的内部“大数据”给出的答案。

后来呢,也如大家所见,在《七月与安生》里她拿了奖,一个潇洒不羁、身处于爱的矛盾漩涡中,同时又为爱勇往直前的叛逆女孩儿呈现在观众面前,完成彻底的转型。此后几年,从《喜欢你》的萝莉厨娘,到《后来的我们》那位仗义懂事的女孩,小黄鸭一直保持着潇洒女生的定位,有着华语“小妞”电影的一号代言人、“行走的斩男色”等称号。

同时,还不是小弟说的,是媒体给她贴上的标签。所以给人无故“贴标签”就很烦,演员还没说话呢,媒体就给人定位了……

可见《少年的你》中,周冬雨又变了,我们没有想到开朗的小黄鸭能演出这样一个角色。前面之所以啰嗦那么多往事,就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来告诉各位,她演得有多么好!

陈念正如我初中那位同学,他们都有着不完美的家庭,无论是学生还是小混混,这些群像化的角色中,无论何种阶层,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安全感。

这个“安全感”是建立在当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而高考来临之际的高压环境与不完善的家庭相互叠加,一切社会关系和人类情感,都被强行的剥离。生活没有保障,未来无处安放,又无端的被人嘲笑。

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其一是陈念与小北第二次相遇,面对小北的吊儿郎当,陈念刻意回避着眼神接触,这就是一个缩影,很多场景中就感觉整个人是怯生生的,说话都不敢大声的样子,也从侧面决定了该角色这样“没有安全感”的状态。

其二就是陈念来到小北家,陈念背对着小北与之的对话,依旧是不敢大声说话,但能看出孤独的内心有了久违的依靠,内心的小鹿,怎么能不小心翼翼的到处乱撞!

所以这部电影中,大家的情感都很克制,因为没有安全感,甚至不敢表露自己情感。又因为他们都视对方都如冰冷世界中的一抹光辉,互相慰藉相互扶持,而片刻温馨。

陈念飘忽不定的眼神,她佝偻的身影,还有怯生生的表情,甚至连体育课上连球也不敢接的动作举止,卧槽,真的是跟当年那位被体育老师称为“失足少女”的女生,一模一样!

如果你没有看过周冬雨之前的作品,一定会觉得,这位演员当年一定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才会演得如此传神。但正因为我们看过周冬雨之前的作品,知道她曾经不同的形象,才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全程素颜,如被遗弃的小野猫,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化妆的功劳,也不是演员真的经历过什么,而是真正演出来的。尤其是她每次回家走过那段漆黑的回廊,这位目光游移不定,感觉危机四伏的样子,整个人都是焦虑不安,代入感非常强。

仅有一场情感宣泄的戏份,就是结尾周冬雨跟尹昉对峙的戏份,高考结束,被压抑的青春久违的释放,娇小的身躯蕴含着如此大的能量,这几乎是全片唯一能看到“人间情感”的段落。

讽刺的是,再次相见,他们脸上只能映衬着对方的倒影。

残酷青春与冷漠现实

王尔德曾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时候,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

陈念和小北,这两个电影里的少年,在残酷的世界里野蛮生长,他们都有着理想化了的纯美内心世界。虽然电影都有着强烈的写实风格,可这些理想化的艺术勾勒,却没有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而电影也是有着艺术加工的。

这或许是由于这个世界的还一些少年有着天然的优美品质,虽然这些品质在日后可能会在时间中消失。小北是真实又虚构的,他是小混混,但不是坏人。这种人,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他们被称为不良少年,不良少年与恶行少年的区别,他们生于自尊,且终结于自尊,因为这个世上,有他们在意的人,他们都没有放弃人生。

所以,《少年的你》是献给这个失语世界一部深刻而凝重青春片,18岁节骨眼上的少年们,在本该挥洒青春的年华,却在高压而拘束的环境下不自主压抑着青春,学校中的搬桌子和校外不良少年打麻将做成生存质感上的呼应,生而围困,出局即亡。

电影里展现的是那些绝望纯美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少年们,还未成年的他们,被迫进入这个成年的现实世界中,尝到了来自这个世界第一份残酷,被现实逼着成熟。

成年和成熟只有一字之差,但完全不同。你我都有过不成熟的时候,而少年的成熟,完全不同于成人口中的那种所谓的成熟,后者更擅长的是一种压抑的经验,并将冷漠当作保护衣。

而少年的成熟,更是一种对固有的打破,从而在这个混乱的环境中,完成属于自己的成人礼。

对于那么多的来自成人经验世界的限制,少年们能做的或是默默顺从,或是去做那些他们认为不正确的事。卑微的人聆听风雷,勇敢而纯洁的人用理想叩问苍天。当一切汹涌而出时,没有什么对不对,没有什么早和晚,只是因为这个世界粉碎了少年和青春的所有联系,他们宁愿亲手将之毁弃。

所以,这是电影。在陈念身后默默跟随的小北,少年的他们,安全感是被这个世界强行剥夺的,如今成熟的他们,安全感却又在他们自己相互扶持相互依存下而换回。而结尾处的跟随,更像是一种仪式,去祭奠那被毁弃的青春。

你有没有看见过被毁弃的青春年华?他们还能站起来。何止青春。人生也是一样。

结尾。

周冬雨面孔特写的长镜头,口中叨念着“was”和“used to be”的区别,眼神则是饱含着情绪,这才是成熟。

她的脸上,写满了故事,仿佛就像一个可擦写的数据库,也经得住大银幕无数次的特写镜头。这部电影所有的演员都很精彩,只有他们精彩的演出,才让这个故事如此动人,让观众与角色如此共情。

而且我也很少如此去夸赞一位女演员,但这一次真的被打动了。

《2019《少年的你》观后感长影评精选10篇(2)》相关文档:

参观军营观后感1000字大全5篇09-01

参观军营观后感作文300字三年级09-01

参观军营观后感心得作文300字09-01

参观科技馆五年级观后感作文400字09-01

参观科技馆观后感作文范例400字7篇09-01

复兴之路一二集观后感09-01

复兴之路第一集观后感09-01

复兴之路第一集观后感09-01

《复兴之路》观后感(精选10篇)09-01

《复兴之路》观后感09-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