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冬季防寒防冻安全教育

时间:23-06-09 网友

学生冬季防寒防冻安全教育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学生进行防寒防冻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

【导入新课】

冬季,北风呼啸,寒气逼人。我们如何做好人体的防寒保暖呢?本节课我们讲讲冬季防冻知识。

【教学内容】

一、最常见的冻伤部位

多发生在手指、足趾、手背、足跟、耳廓、鼻尖、面颊部等处。这些部位都在身体的末端或表面,血流缓慢,且又经常暴露在外,局部温度低,极易受寒冷的伤害。

二、 最容易发生冻伤的时机:

冬季夜间温度很低,经常在-8℃以下,若夜间行走也容易发生冻伤。早晚温度也很低,注意防冻,到了严冬季节,时时刻刻都要注意防冻。

三、判断冻伤的程度:

1、一度冻伤 皮肤苍白、麻木,进而皮肤充血、水肿、发痒和疼痛。

2、二度冻伤 除皮肤红肿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溃后流出黄水,自觉皮肤发热,疼痛较重。

3、三度冻伤 局部皮肤或肢体坏死,出现血性水疱,皮肤呈紫褐色,局部感觉消失。

四、冻伤的野外救护措施:

原则:尽快脱离低温环境,保暖。

(1) 一度冻伤,可让自己主动活动,并按摩受冻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可用热水(不能太烫)浸泡,再涂以冻疮膏即可。

(2) 二、三度冻伤,应尽快脱离低温环境,保暖,促进肢体复温,不可用雪擦、火烤或温水浸泡,否则会加重冻伤。

(3) 二度冻伤的水疱可在消毒后刺透,使黄水流出再包扎,伤口已破溃者按感染伤口处理。

(4) 多喝热饮料(姜糖水、感冒冲剂),如疼痛可服2片去痛片治疗。

(5) 除去湿的衣服,进入羽绒睡袋保暖。

(6)用温水轻轻地清洁伤处,由于解冻的伤处很疼并且皮肤及肌肉有 可能失去知觉,所以要格外小心。

(7)确使伤处完全干燥(包括趾间)。有创面的用消毒棉花,无创面的用干净、松软的棉垫子包裹保护伤处并保温。

五、冻伤急救注意事项

冻伤急救时,若一时无法获得温热水,可将冻伤部位置于救护者怀中或腋下复温。注意冻伤后不可直接用火烤,也不能把浸泡的热水加热,所有冻伤部位应尽可能缓慢地使之温暖而恢复正常体温。切忌直接用雪团按摩患部及用毛巾用力按摩,否则会使伤口糜烂,患处不易愈合。对已复温的患处,不能再用温热水浸泡,否则会加重组织损伤和坏死。

六、常用药品:

外用:冻疮膏(1支)、消毒棉垫(1包)、纱布(1袋)、绷带(1个)。

内服:感冒冲剂、姜糖水、去痛片、安定

【思考与实践】

寒流仍在继续,希望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注意冰雪天的身体不要被冻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对学生进行防寒防冻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

【导入新课】

冬季,北风呼啸,寒气逼人。我们如何做好人体的防寒保暖呢?本节课我们讲讲冬季人体的防寒与保暖知识。

【教学内容】

一、冬季人体的防寒与保暖

1、要穿着适当厚度的保暖御寒衣服。

怎样科学地衡量衣服的保温能力呢?科学上设计了一种衣着指数叫克洛,1克洛是衣服表里温差为0.18℃每一平方米面积上1小时内通过1千卡热量。这样的隔热水平,相当于在室内气温为2℃,风速在3米/秒以下,相对湿度为50%的情况下,静坐的人所需要的衣服厚度。如果按1克洛需要穿0.64厘米厚某种织物的衣服来计算,根据我国各地不同气候特点,华南冬季御寒衣服的厚度可小于1.9厘米,长江至南岭为2.3厘米,长江以北为2.9厘米,东北南部和中部分别为3.5和4.2厘米,黑龙江和内蒙古呼盟的冬衣厚度则需超过4.5厘米。在厚度一定时,则要讲究保暖层的密度。试验表明,各保暖层衣服间的空气厚度以0.5—1.5厘米为最好。不同质地衣物而有些差别。

2、做好人体直接接触空气部位的保暖。

据研究表明:在气温为15℃时,周身保暖的人在静止状态下通过头部散出去的热量占全身的34%;在气温为4℃时,占50%;气温降到—15℃时,则占75%。由此不难看出,在冬季戴上帽子,可以减少头部的散热量,同样能达到周身保暖的目的。在更加严寒的时候,还应戴上口罩和手套。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在严冬,人们还必须穿上棉鞋,注意脚部保暖。

3、在冬季宜穿深色衣服。

研究表明,黑色衣服吸收太阳辐射为88%,军绿色为57%,白色为20%。因此,深色衣服可以使人体多获得一些热量,具有保暖的功能。

4、要勤晒被褥。

大家知道,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其散热系数仅为0.027。因此,增加被褥内的空气量就等于提高了保暖能力。被褥经过日晒,变得蓬松,不仅增加了空气量,而且还增加了厚度。因此,盖着晒过的被子,总觉得很暖和。

5、在生活、工作环境中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如在室内生炉子和设置暖气或空调设备等,使室内温度经常处于18℃—20C,相对湿度50一60%为最好。人们不应该长时间地处于10℃以下的环境中。此外,进行冬季长跑等体育活动,既可增强体质,也可以提高人体对寒冷的忍耐性。

二、冬季防寒食物

冬天来了,你穿上了厚厚的棉袄,可是还冷得发抖,为什么?其实,御寒不能全靠多穿衣服。对寒冷的耐受力差,原因很多,碘和铁两种微量元素的缺乏也是其中之一。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素能够促进身体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转化成能量,从而产生体热,抵御寒冷。如果体内长期缺碘,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不足,身体的御寒能力也会因此降低。碘主要由含碘食盐和食物供给。所以,如果要抵抗寒冷的能力,除了保证他的食物中有充足的热量以外,还应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海蜇、虾皮及海鱼等。

铁是参与造血的重要原料,血液中的红细胞担负着机体中氧的运输和代谢的重任。要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变成热量,就需要充足的氧气来“燃烧”它们。如果食物中缺铁,就容易患缺铁性贫血;而缺少运输氧的“工具”,最终的结果就是产热不够,就容易感到寒冷。所以,冬天多吃富含铁质的食品,如动物肝脏、牛肉、鱼、蛋、黑木耳、大枣、乳类、豆制品等,能提高对寒冷的抵抗。

三、手脚冻僵了应该怎么办?

在寒冷的冬季外出活动,常常冻得手脚发僵。手脚冻僵了,千万不要在炉火上烤或者在热水中浸泡,那样会形成冻疮甚至溃烂。那么正确的方法应该怎样呢?

1.应该回到温暖的环境中去,使冻僵部位的温度慢慢回升。

2.如果在野外,应当设法用大衣等将手脚包裹起来,还可以互相借助体温使冻僵的手脚暖和过来。

3.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手搓,通过摩擦增加温度,促进自身的血液循环,以恢复正常。

【思考与实践】

寒流仍在继续,希望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提高防寒能力,注意冰雪天的身体不要被冻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对学生进行防寒防冻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

【导入新课】

冬季,北风呼啸,寒气逼人。我们如何做好人体的防寒保暖呢?本节课我们生活中一些防寒的误区。

【教学内容】

冬季防寒误区

1、门窗紧闭

冬季门窗紧闭,减少了空气对流,使室内温度上升;但也导致不洁的空气增多,空气中细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尘粒大量增加,对呼吸道有不良影响,使人易患感冒、咳嗽、咽炎等疾病。

2、皮肤发痒用手抓

冬天因干燥感到皮肤发痒时,切不可用手抓搔,否则易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性感染。防治方法是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饮烈性酒。勤洗澡,勤换内衣。瘙痒严重者,可服用扑尔敏、非那根等药物,也可涂些炉甘石剂或肤轻松软膏。

3、蒙头睡觉

蒙头睡觉会使被子里的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与不洁气体越来越多,醒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

4、热水洗脸

在冬季冷空气的刺激下,面部汗腺、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而遇热水时会迅速扩张,待热量散发后,又恢复低温时的状态。毛细血管如此一张一缩,易使面部产生皱纹。

5、手脚冷冻用火烤

  本文来源“八号文件”网站 http://www.200408.com.cn ,转载请注明。

《学生冬季防寒防冻安全教育》相关文档:

实习安全教育心得体会09-01

大学生实习安全教育心得体会大全09-01

关于安全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0篇)09-01

安全教育心得体会【10篇】09-01

安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五篇09-01

大学生实习安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篇09-01

安全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5篇09-01

安全教育课心得体会5篇09-01

安全教育简单心得感想7篇09-01

关于安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09-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