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古人的认识里,丰衣足食是文明进步的基础。今天,粮食安全依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胡锦涛同志在河南考察期间指出:“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基本的立国方针,解决粮食问题也必须立足于基本自给,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多种方式抓紧抓好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也是保证我们国家独立自主的内在要求。我国是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20%左右,解决如此庞大的粮食需求,不能依赖国际市场,更不能指望西方大国及其操纵下的国际组织援助。近几年,我国在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保持了较高的自给率,保证了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尽管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从中长期看,我国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多重压力,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粮食稳步增产的难度增大,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做到未雨绸缪。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战略问题摆上日程,纳入职责,把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鼓励、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落到实处,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要认真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的指示,把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作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措施。在制度层面,首先,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只有稳定并发展这一农业生产基本体制,才能有效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促进粮食不断增产、农民增收。其次,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资源。再次,要努力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逐步理顺粮食价格,逐年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坚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在基础工作层面,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田水利,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将两者结合起来,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社会环境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粮食安全意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倡导科学饮食、健康消费,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不仅要牢牢掌握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而且要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广大种粮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1229字)
(1130字)
政策保护与科技进步并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作为2020年前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安徽考察农村工作,也一再强调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自古以来,仓廪实、衣食足则天下安,否则天下必然不会太平。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要统筹城乡发展,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要从根本上改善粮食安全,坚持政策保护与科技进步并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确保生产发展,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资源。坚持政策保护,首先就要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在把党有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严格执行耕地保护任务,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尽可能少占用耕地。
坚持政策保护,还体现在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投入力度。国家财政支出的重点要向“三农”倾斜,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田的产出能力。要完善粮食补贴和奖励政策,随着经济发展,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理顺粮食价格,使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借鉴国际经验,探索研究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粮食价格支持体系,促进粮食生产长期稳定发展。
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就是强化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着力提高粮食单产,进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增加对粮食生产技术科研的投入,为提高粮食产粮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应用,充分发挥其支持粮食生产的作用。要大力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活动,积极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技能。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粮食安全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保障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一些国家出现的粮食危机再次提醒我们,对粮食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只要我们把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把政策扶持同科技支撑结合起来,就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就能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
答案1
作答思路:依据十七大报告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内容,结合资料提供的信息,按“四位一体”布局,提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
(以下1187字)
蓝图浙江在新的起点上,怎样发展、如何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答案就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它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科学解答了新世纪、新时期“如何谋发展”的课题,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遵循的新的发展蓝图。
浙江要进一步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已经取得的先进地位,就要按照十七大蓝图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
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我省由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发展到经济总量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居全国省区第一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抓住机遇,不懈地发展经济,不断地探索创新,壮大经济实力,促进人民富裕。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发展经济,改革创新,释放活力,就能增强各项事业建设的实力,就能促进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就能使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是各个领域深层次矛盾的显现、人民群众多方面需要的增长。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思路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浙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今后,我们应遵循并完善这一思路,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均衡地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充分保障人民各方面权益的实现。
首先,推进政治民主建设,顺畅民意表达。要积极地推进基层民主,引导、培育和推广类似温岭市泽国镇民意代表制的典型经验,扩大群众对重大公共事务的参与,有效地集中民意,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保证各项决策真实体现群众意愿、真正维护群众利益。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发展条件基础上,创新社会保障和福利体制,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逐步提高群众收入,保障和满足人民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多方面的需求,使人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缩小城乡、地区、群体之间的差距,为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再次,推动科学文化发展和创新,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扶持文化产业,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科技和创新成为今后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增强浙江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优化浙江的人才配置和人力资源,增强浙江的现实竞争力和后续发展潜力。
最后,加强综合治理,保证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始终牢记,人民幸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动力,是评价发展和建设成效的最终标准。给人民一个安宁、美好的家园,提高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既与前述经济、政治、社会、科教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也不可缺少治安、安全、环境等综合治理,这是构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
浙江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按照新的蓝图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们就能看到浙江天是蓝的,水是清的,人人是面带微笑、充满朝气的,一个更有希望和活力的浙江一定能展现在世界面前!
答案2
作答思路:立足浙江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战略,结合十七大报告有关内容和资料信息,按“四位一体”布局,提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
(以下1221字)
蓝图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浙江通过艰苦创业、探索创新,由落后农业省发展为经济强省,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达到了邓小平提出的 “小康”标准。浙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优等生”,以其创业和创新的实践,为全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小康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
形势在发展中变化,认识和实践在发展中深入和丰富。当前,浙江面临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来自省际乃至全球的竞争、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要求浙江必须解答好如何进一步发展的课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战略,使一幅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浙江的蓝图在我们面前清晰起来。
过去的三十年,浙江通过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奠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厚实力基础;今后的一个时期,浙江要继续走在前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仍然要依靠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历史经验和指导思想,走符合省情的率先发展道路。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首要任务是坚持发展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是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民富省强的物质基础。针对当前经济领域浮现的深层次问题,要在发展方式上转变、在发展动力上创新、在利益分配格局上调整。方式转变就是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推动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改革完善经济体制、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动力创新就是应对全球经济变局,强化科研基础,以科技和创新为动力,主导浙江经济未来发展;利益调整就是增加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所得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已经富起来的更加富裕,人民生活总体上步入小康水平,人人享有发展带来的成果。
创新强省,要求积极稳妥地探索基层政治民主的模式。温岭市泽国镇成功实行民意代表制,表明浙江的率先发展不仅是经济上敢为人先,政治上也做出了有益尝试。推广泽国模式,探索拓宽民意表达和人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将使政府和群众的距离愈加缩短,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调动人民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
创新强省,要求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深入实施“文化大省”战略,增强浙江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对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必将筑牢全省人民共建小康的思想基础,促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转化为生产力。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必然以完善的社会建设为保障。立足于新形势、新条件和人民群众的新需要,加快创新和完善适合本省情况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实际需求;同时,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整顿、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节能环保的生态文明,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全方位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就能最终给浙江人民带来一个舒心畅意的美好家园。
答案3
作答思路:结合十七大报告有关内容和资料信息,按“一体五面”布局,提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
(以下1170字)
蓝图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以小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接近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为浙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定下了一幅宏伟蓝图。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可概括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上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浙江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要建设经济富强新浙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针对当前经济领域浮现的深层次问题,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动力,在持续推动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致力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使全省各地、城乡协调同步发展,财力大体平衡;应对全球经济变局,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科研基础,使科技和创新真正成为主导浙江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力;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增加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所得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已经富起来的更加富裕,人民生活总体上步入小康水平,人人享有发展带来的成果。
要建设政治文明新浙江。按照党中央统一规划和布局,积极稳妥地探索基层政治民主的模式。坚持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浙江”,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决策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浙江的政治文明程度;推广温岭市泽国镇民意代表制等成功经验,坚持探索基层民主、扩大群众参与的新模式、新路子,有序扩大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依靠群众力量改进对政府行为的监督,进一步密切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团结全省人民积极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要建设文化繁荣新浙江。继续实施“文化大省”战略,扶持文化产业,打造浙江文化品牌,增强浙江的凝聚力、吸引力、亲和力;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浙江的人才配置和人力资源,增强浙江的现实竞争力和后续发展潜力,保证浙江在未来的竞争中永远走在全国前面。
要建设社会和谐新浙江。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实施扩大就业政策,推进廉租公有住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和就业、住房、医疗等基本需求;建设“平安浙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努力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保证全省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要建设生态文明新浙江。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下最大决心、尽最大努力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政策,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整治,保持山川秀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人民幸福与满意是执政者的最高追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事业和工作,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必将给全省人民带来更加幸福与满意的生活。
(含标题,955字)
让“潜规则”在完善的法治体系面前失效行有行规,国有国法。合理正当的规则,是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为经济和社会提供规范的运行轨道,正是制定法律和行业规则的目的所在。有一种规则对经济和社会是有害的,这就是公开宣布的法律、政策等正式规则之外的“潜规则”。
当一个社会正式规则无法约束成员的行为,实际发生效力的是“潜规则”,主管部门的三令五申,远不及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实际有力,无论教师、学生、家长还是患者、家属、药品推销人员,对考试成绩和“红包”决定一切的现实,都无例外地选择了顺从,这个社会就处在了危险中。
本为法规所不容的“潜规则”,之所以成为社会潜意识而通行无阻,首先由于法律不完善,对行业不正之风问题的界定不够明晰,使查处缺乏强有力的依据;其次由于监管不到位,使许多隐蔽很深的问题难以发现;最后,由于“潜规则”与当事人切身利益相关,使人们欲拒不能。正是在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大量“潜规则”得以存在于灰色地带,对法治尊严和社会风气造成严重侵蚀,直接威胁到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因此,破除“潜规则”,整治行业不正之风,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头。
完善的法治体系是“潜规则”的克星。抵御和破除“潜规则”,必须完善司法体系,使法律本身无隙可乘。一方面,要严密立法,对教育、医疗、商业等容易发生“潜规则”私下交易现象的领域,要充实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条文,并制定专项实施细则,明确私下交易、强买强卖、损害公平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和惩治措施,使此类行为查处起来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雷厉风行地查处,增强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公平的交易体系。加快建立单位和个人诚信管理制度,使社会成员的信用状况得到如实记录并公开、透明;加强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强化抵制不正之风的内在约束;加强对社会成员履行法律责任和承诺义务情况的监督,使每名不守规则者承担相应的代价,对于保障交易公平,降低交易成本,三者缺一不可。
同时,要在全社会开展抵制不正之风的宣传教育,澄清公众对“潜规则”的错误认识,形成“潜规则”人人喊打的态势,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立足之地。
一切寒冰也无法抵御阳光。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潜规则”这一社会现象必将在法治的阳光下冰消雪化。
答案(一)(1088字,含标题)责任政府亟须强化权力监督责任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根本目的是要防止权力被滥用,保证政府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成为公众满意的政府。按照责任政府的要求,要实现防止权力滥用和遏止腐败的目标,当前亟须强化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加快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
近年来,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目前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形势不容乐观,腐败现象仍较突出。据最高检察院统计,仅2003年至2007年四年间,全国就立案查办渎职侵权案件近3万起、3.5万余人。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决策不科学、用权不规范,“政绩工程”屡禁不止,“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不合格食品药品流入市场,黑煤窑、黑砖窑及与之相关的矿难和奴役劳工事件接连不断,给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行体制对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对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和职务犯罪的惩治不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十七届二中全会对行政体制改革做出部署,为推进责任政府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提供了原则依据。这对于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从根源上遏制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落实建设责任政府的要求,首先必须加强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树立“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的正确权力观,增强依法行政和廉洁自律观念,自觉做国家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自觉接受监督,消除“权力寻租”的思想根源。
其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的相关规章制度。要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堵塞漏洞,铲除职务犯罪发生的土壤。针对政府和政府部门重权力、轻问责、责任意识普遍淡薄的事实,当务之急是全面落实行政问责制。各级政府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程序、责任追究措施,推广深圳市实行政府部门责任检讨及失职道歉的做法,对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认真检讨责任、追究责任,并向公众道歉。
再次,必须健全监督机制,推行政务公开。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要主动公开信息,建立石家庄模式的“权力清单”,清理界定行政权力,提高权力运行透明度,接受人大、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行政行为规范化,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最后,必须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惩治力度。对渎职侵权犯罪坚持违法必究,从严量刑,决不姑息迁就,震慑腐败分子,减少和遏止职务犯罪现象,端正机关和社会风气,使政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
答案(二)(1070字,含标题)正心诚意而后可为天下师公务员是政府形象的代表者,是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理应成为社会的表率;然而,现实中由于权力制约和自律的双双缺失,公务员滥权侵权、失职渎职和遇事推卸责任的情况十分普遍,已成为一个令百姓深为不满的严重问题,发展下去后果堪忧。
广州市国土局简文豪局长主动接待来访群众,并就本部门工作人员“失职”与“服务不周”问题向群众深深鞠躬致歉,与有些部门领导的麻木不仁形成了鲜明对照,显得弥足珍贵。其实,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政权民授”的事实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包含着政府对人民的承诺: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一切对人民负责。正确履行职责,在出现失误时检讨和承认错误,并向人民道歉,本来就是政府应当承担的道义责任。政府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承诺、履行责任,接受人民的监督,只有这样权力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各项施政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也才能提高政府自身的公信力,不断取得人民的信任。
在我国古代良好的政治传统中,有“欲治其国者,必先修其身、正其心、诚其意”的训诲。执政者要达到天下大治,必须完善自身的政治道德,尽好应尽的责任,垂范于公众。因此,必须加强公务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为国家、人民利益服务的责任意识,从思想根源上,端端正正地行使权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期待。这是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建设的内在推动力量,也是消除职务犯罪及腐败现象、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根本前提。
在责任意识唤醒与强化的同时,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自觉,必须完善行政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督促政府履行责任,保证权力规范运行。为此,必须深入推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当务之急是完善行政责任体系和行政问责制。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办法、措施、制度,确保有责必问、有错必究、错而必改、改而见效。对属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要认真检讨责任,进行问责追究,并公开向公众道歉,把政府为民用权的诚意体现到实处。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和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并向社会公开“权力清单”,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全面引入对政府的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促进政府决策和施政行为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党风廉政建设。要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法治、制度体系,坚持从严治官,严厉打击职务犯罪活动,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处罚,为公务员队伍、为社会树立正确的示范。
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通过政府自身建设的完善,“正心诚意而后可为天下师”的古训一定能够实现,政府和公务员也一定会更加赢得人民的信任。
答案(三)正心诚意而后可为天下师公务员是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理应成为社会的表率,在立身处世和道义上高于普通社会成员的标准。然而,现实中由于权力制约的缺失,自律的松弛,公务员履行职责和道义责任的实际情况却难惬人意。许多公务员特别是握有实权的、关键岗位上的负责人员滥权侵权、失职渎职现象十分突出,发生事故推卸责任、毫无反省的情况十分普遍,公务员拥有的权力、享有的利益与所须承担的责任不对等,已成为一个百姓深为不满、发展下去后果堪忧的严重问题。
与有些部门和部门领导的麻木不仁成对照的是,广州市国土局简文豪局长主动接待来访群众,并就本部门工作人员“失职”与“服务不周”问题向群众深深鞠躬致歉,这个“非凡之礼”在滥权侵权、不办事或乱办事,出了事又推诿卸责的“官场通病”衬托下,显得弥足珍贵。其实,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在赋予政府权力的同时,也赋予了它责任;政府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政治、法律、行政、道德方面相应的责任。“政权民授”的事实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本身就已包含了政府对人民的承诺:一切决策和施政行为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在出现失误时,必须检讨责任向人民道歉。有些基层政府和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履行的职责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乃至贪污受贿,劳民伤财,失德败政,造成了严重后果也拒不检讨,更不道歉,仿佛一切天经地义,恰恰是忘记了上述对于人民的承诺。
《大学》有云:“欲治其国者,必先修其身、正其心、诚其意。”我国古代的良好政治传统之所以具有三千年的历史生命力,正是由于遵循了这一古训。要敦促社会成员各自承担起应尽的义务,执政者必须率先负起道义责任;要端正一个社会的风气,必须首先肃正执政集团内部的作风;要实现一个社会的和谐,必须首先实现执政集团内部的和谐;要实现天下大治,必须完善执政者自身的修养,尽好应尽的责任,垂范于公众。因此,公务员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为国家、人民利益服务的责任意识,是推动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建设,实现人民群众期待的内在力量,也是消除职务犯罪及腐败现象、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根本前提。90%的政府部门及其领导达到广州国土局长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表现,将尽职尽责与失职道歉作为自觉行为,我们这个政府获得人民满意,以至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就有希望,国家的未来就有前途。
责任意识的唤醒与强化,只是政府建设的内在方面;要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认真、严格地履行责任,有赖于健全行政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保证权力的规范运行。为此,必须按照中央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有关部署,推进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和廉洁型政府建设,当务之急是健全和落实以各级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确保有责必问、有错必究、错而必改、改而见效。对于确属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失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认真检讨,追究责任,并公开向公众道歉,把政府履行责任、为民用权的诚意体现到实处。
正心诚意而后可为天下师。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通过自身建设的加强和完善,当公务员成为社会的模范时,政府也一定会赢得人民的信任。
参考例文(以下1115字)
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温家宝总理也指出,绩效评估是政府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要抓紧开展政府绩效评估试点工作,促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领导的指示表明,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改善政府管理亟应推进的一项工作。
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绩效评估对于各级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但是,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在我国没有得到正确和充分的应用,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GDP至上主义”、“唯上不唯实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无视环境代价的短期行为,恶化了居民的生存环境;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造成了损失;政府部门行政成本高、办事效率低,群众满意度不高。这一切说明,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尚不够成熟与合理。只有建立起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并将其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有效地解决现存问题。
2003年以来,上海市D区机关建立并实施部门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取得了有益的经验。该区的经验启示我们,做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人民满意的政府为目标,科学设定绩效考核内容、评估方式和评估结果运用。
首先,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不能单纯以是否推动了经济增长为指标,而应是对政府决策和管理行为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对政府工作的短期与长远绩效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估。既要看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也要看发展质量、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状况,还要看推动发展的手段和能力,从而促使各级政府把科学发展作为施政的动力。
其次,政府绩效评估方法不能延续以往上级考核下级的单一形式,评估结果运用不能单纯以上级领导的看法作为决定干部升迁的唯一依据。必须从政府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吸收群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将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评估结果运用的重要依据。要多种形式吸纳群众的参与,征集社会的智慧,群策群力地做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
再者,政府绩效评估要与行政成本支付结合起来。坚持绩效导向和结果导向,以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来决定预算分配,对工作确有实绩、服务质量好、群众满意度高的部门,优先保证行政经费;反之,削减行政经费,以此来调动政府部门提高绩效的积极性。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中,推进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向着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廉洁公正、为民服务政府的目标不断迈进,必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请结合给定材料,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 ”的角度,用不少于800字的篇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参考例文
(含标题,858字)
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和文化为代价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但是,不顾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盲目地把经济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指标,为谋求眼前小利和短期效益,弃环境、文化于不顾,不惜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古文化风貌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毁灭性破坏,这是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环境和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是至关重要的命脉。环境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作后盾,任何经济发展目标都难以实现;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存都无法维持,更何谈工作和发展经济?文化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让祖先留下来的精神遗产继续存在下去,给子孙后代留下可以瞻仰的圣地和可以传承的文明,是我们应当给予祖先的交代。
诚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对环境和文化的破坏为代价。实践证明,一切以牺牲环境和文化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行为都是暂时的、短期的,都是与经济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如果强行通过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不仅会造成巨大损害,而且最终还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因为修复其造成的损害需要更巨额的经济投入。
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发展经济建立在保护环境和文化的基础上。青藏铁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黄山市保护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旅游,使我们看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和文化并行不悖,是可以相互协调统一起来的。要充分认识,保护环境和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基础和精神家园,就是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在保护中寻求发展,把加强环境、文化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并视之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文化保护的关系,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必然选择。
[补充]本题可围绕经济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问题,从以下角度切入,确定立意即中心论题: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文化的统一;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环境、文化的协调统一;丰富经济发展的人文内涵。
试题(四)1160字把安全发展摆在更突出位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进程的加深与加速,我国进入了一个公共安全事故的高发期,公共安全形势极为严峻。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由于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达6500亿元,约占GDP总量6%。以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煤矿安全事故和环境安全事故为最突出标志,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拖累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要看到,安全事故多发与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公共安全保障基础相对薄弱有直接关系,这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也与我们发展观念、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紧密相关。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企业科学发展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对公共安全问题不够重视,监管工作不落实、责任追究不到位,对违法违规行为惩治不力,给公共安全留下了大量隐患。
维护公共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安全发展,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就不能忽视发展的可持续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把安全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经济发展与公共安全,兼顾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使经济发展不仅建立在资源环境能够承受的基础上,也建立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
坚持安全发展,就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安全发展作为长期战略,摆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程,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安全、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有序推进公共安全工作。
坚持安全发展,就要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在治标方面,要严格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对市场、企业、社会和环境的监测、监管,认真排查事故隐患,对已经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要严肃处理,该追究责任的追究责任,该移送司法机关的移送司法机关,保持对公共安全领域违法违规现象的高压态势。在治本方面,具体要从五个层面加以推进:
立法层面,要着力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使维护公共安全有法可依;制度建设层面,要认真制定并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具体单位、具体人的责任,全面建立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健全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和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长效机制;经济政策层面,要重点加强对煤矿、化工等高风险、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政策引导,实行资源有偿使用、提取环保基金、推广安全商业保险等政策,提高准入门槛;保障能力建设层面,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划,有重点地研究和开发相关科技和装备,为公共安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社会环境层面,要大力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引导公众和媒体开展公共安全监督,吸收群众参与,凝聚整体合力,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公共安全的局面。
坚持安全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更突出位置。
《最新申论必背范文10篇与解析》相关文档:
申论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实用14篇)10-10
申论范文:进入新时代文化放光彩3篇12-11
申论范文:奏响文化建设的时代乐章3篇12-11
申论范文:铸就文化发展新辉煌3篇12-11
申论范文:文化复兴带动国家振兴12-11
申论范文:新时代 新作为 新要求——不负时代 为国利民12-11
申论范文:传承中华文化 展现中国底气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