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的误区及其对策探讨

时间:24-01-12 网友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的误区及其对策探讨

张平

【摘 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来,由于高校对社会实践意义的宣传教育指导不到位且指导不力、实践资源有限且形式缺少创新性、实践考核方式不够公平公正等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产生了认识误区,并因此影响了实践成效的取得、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社会实践的各级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应通过客观分析形势、合理提出要求,规范考核过程、公正评定成绩,拓展社会资源、加强教育宣传等途径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育人效果.

【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7)006

【总页数】4页(P160-162,204)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误区

【作 者】张平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16

200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自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全国各高校兴起,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参与面越来越广,其内容与形式也逐渐丰富。本文的研究仅限于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以外的,大学生按学校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

辞海注释:“实践”即“社会实践”,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主要包括生产斗争、社会交往活动(阶级社会中包括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文化生活等等。其中,生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动态的,是一个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实践水平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和基本的观点。”[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达成高校教育体系培养人的目标,对于帮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对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适应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场所,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尽一致。按各类调查数据显示,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岗位的适应和胜任也不够理想。鉴于此,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已为众多大学生所接受,社会实践对社会的影响也有目共睹。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及早接触社会,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些年以来,社会实践逐渐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产生的认识误区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亟需社会实践的各级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力寻求解决之对策,以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理应发挥的作用。

现阶段,各高校在寒暑假前会按照团中央、团省委的统一部署落实本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为了全面实现教育成效,高校一般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该活动。但是由于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足够资金的支撑、相应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以及规范的考核等原因,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相反,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采取了不诚信的手段和方式,以至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产生了误区。

误区一、社会实践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虽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那么多年轻的大学生在假期一下子涌入社会,面对社会提供的有限的实践资源和机会,他们如何才能受到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在目前确实还是个问题。不少单位出于安全等原因拒绝提供大学生实践的机会,这使不少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并不被社会接纳进行实践,而是学校要求他们去社会实践的。因而产生消极对待社会实践的心理。

误区二、社会实践是搞形式主义。社会实践工作往往以落实团中央、团省委的任务为首要目的,由高校里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队伍来落实。因为缺少其他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不少高校的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往往为了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加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贯任务繁重,不能保证辅导员有足够的精力去对全过程进行检查指导,因而容易导致社会实践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始,草草率率地结束。另外,各级组织对社会实践成果的考核都涉及到媒体宣传的效果和力度,这就导致了轻过程重结果的实践模式。不少大学生到一个地方开展实践活动,事情不一定做好但照片一定会拍好,甚至活动还无进展,媒体的宣传报道已经出来了。这些都给大学生留下了社会实践是搞形式主义的印象。

误区三、社会实践考核可以随便应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也即保证社会实践的参与率,一般高校会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字数、格式提交社会实践报告。有些高校形成了更为周全的考核体系,还要求学生提供若干篇的社会实践日记、活动图片等。这样的考核方式类似于书面作业,我们的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是在作业堆里长大的,面对这样的考核方式即心存抵触又善于应付。不少学生在老师通知交实践报告时才开始参考同学或者网络着手去写。而高校辅导员人手紧任务重,要想一一甄别报告内容虚实并给出合理成绩是相当困难的,通常只要报告或者日记的字数、内容看起来大差不差就准予通过。这就给学生留下考核可以随便应付的印象。

(一)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

误区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学校对社会实践意义的宣传教育不到位、指导不给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手紧张、任务繁重的背景下,社会实践的任务性重于教育性,为了完成上级团组织的任务而布置落实,有动员、有宣传、有总结即是完成任务,往往忽略了前期的宣传教育,导致大学生也是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对待实践,而很少思考社会实践的意义。加之现代大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往往利用假期复习考研或参与各类技能培训等,往往主观上也回避社会实践。

其次是实践资源有限且形式缺少创新性。每逢寒暑假,全国各地千万以上数量的大学生涌入社会按学校的要求参加社会实践,而社会根本满足不了如此规模的需求。所以,尽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实践内容分为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等七大类,归纳为科技文化“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形式,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以这些形式去进行实践可做的事十分有限。刘有升的调查研究就显示90.4%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情况不满意。[3]

再次各级组织对实践考核方式不够公平公正。因为学生的实践是在节假日开展,对非集体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无法准确考核。而学校受制于人力、财力,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集体实践的规模又很有限。另外,对未纳入教学计划体系的考核多由辅导员进行,然而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辨识所有学生实践报告的真伪,即无法公平公正给出实践成绩。上级团组织对高校团组织社会实践的考核亦是依据高校提的供汇报材料及媒体宣传的证明等,这种形式上的考核同样不能给各高校一个公平公正的成绩。

(二)认识误区形成之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影响社会实践的活动成效。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误区一旦形成,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往往置之不顾,并最终将本该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实现期望的成效。

其次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以来最为特殊的阶段,既要对中小学十几年基础知识学习进行总结应用,又要为走上社会打基础谋规划。所以,大学生会对种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地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高校也致力于在这个时期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健康人格的青年。[4]我们国家尚处于转型期,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习气都会渗透进校园,冲击着青年学生不够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实践本是引导学生适度社会化的一个途径,如果大学生形成上述误区,通过弄虚作假来应付学校的实践任务,必然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培养其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增加难度。

最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国内各类矛盾凸显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把握好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初衷,可是如果为了完成上级指标而将活动流于形式,将导致青年学生对思想教育的不信任,从而给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更大难度。

客观分析形势,合理提出要求。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而言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对大学生实践的需要到底如何以及可以提供多少机会,需要各级团组织的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同时需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研讨,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调整社会实践内容的构成,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避免机械呆板、盲目地布置任务。实践内容只有跟专业学习相结合,才能更有针对性。虽然就某现象、问题等进行调研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实践模式,但是在脱离专业背景的情况下实践难有深度的成果产生。各级团组织应在综合考虑经费投入、实践资源是否匹配实践规模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合理提出考核要求。尤其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联系落实实践单位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应该被考虑。[5]

2005年3月21日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对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要在学校教学经费中作出安排,确保人人参加;对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红色之旅”,要大力提倡和引导大学生自愿参加,政府和社会各方面予以一定支持。

第二、规范考核过程,公正评定成绩。很多高校并未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体系,加之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本来就具有盲目性,如果再与专业发展无直接联系,学生的实践行为难免具有随意性。《意见》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由专人指导,考核起来相对规范,但是对未纳入教学计划的节假日的实践的考核则困难的多。各高校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主体应该研究出科学的考核办法,并规范考核过程,公正评定出实践成绩。国家、省市级团组织对各高校的考核评优亦需要改革,应建立起规范科学的考核制度。简单地依据实践基地挂牌数量、宣传报道的数量的考核办法是不科学的办法,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浮夸之风。

我国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决定他们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意识薄弱,在“考核”的指挥棒下方可被动发挥主动性。所以,高校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实践评定及考核办法就显得非常迫切。

第三、拓展社会资源,加强教育宣传。高校应加大拓展实践基地的力度,构建常态化、长期化实践模式。社会实践不仅是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更是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高校输送出来的毕业生可以很好适应地岗位,但对大学生如何才能很好适应岗位却缺少理性的认识,以至于在配合高校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这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有部分企事业单位接受寒暑假实习生,但因缺少专业性的指导,给学生的任务少有系统性,以零碎活儿为主。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好平台的作用,亦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拓展社会资源不仅需要高校奔走呼吁,求得企事业单位、社区的理解支持,更需要国家层面的协调帮助,让高校之外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来。当然,高校在建立基地时应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为实践基地提供科技、科研服务,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对高校考核的指标重点是科研、学科建设,学校的中心工作自然是知识传授和科研。所以,各高校对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虽有呼声,但投入的程度显然不够。显有高校就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足够的投入、科学的指导。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三十年,教育工作者对社会实践的意义了然于心,但学生对此并不能准确把握的原因所在。因此,加强教育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正确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作用,掌握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了解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组织管理、实施程序,积极参与实践并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总之,要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达成高校教育体系培养人的目标,对于帮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对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适应能力”的作用,需要社会实践的各级领导者、组织者合力参与,消除大学生中既存的认识误区,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定政策、拓展资源、优化路径,使该项工作日臻完善。

【相关文献】

[1] 夏征农.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 杨振斌,冯 刚主编.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 刘有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发展的路径抉择[J].福州大学学报,2013,(1):94-97.

[4] 胡清华. 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187-190.

[5] 王 芳. 产业对接背景下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耦合管理模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8-119.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的误区及其对策探讨》相关文档:

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09-01

社会实践工作计划09-02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计划5篇09-02

社会实践工作计划09-02

关于社会实践工作计划六篇09-02

2023年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最新8篇09-02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300字(优质8篇)09-03

关于假期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通用24篇)09-02

关于假期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通用24篇)09-03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800字(10篇)09-0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