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民俗

时间:23-12-12 网友

傣族的民俗

摘要: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我国少数民族傣族亦是如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傣族的饮食习惯、民族服饰、历史、宗教习俗、礼仪、节日、婚俗、禁忌、建筑。通过这些来说明傣族的民风民俗,感受它的文化。

关键词:风俗;傣族;礼仪;习惯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 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一、历史源流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的河谷坝区。根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人口有114.21万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具有悠久历史,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录,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有两个含义: 一是“谷仓”, 古时候傣族意为“谷仓人”;另一种解释是,“傣"即傣语中的“犁”的谐音,傣族自称“滚傣”,意即“犁田的人”。两种解释都说明傣族的族称与水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水稻民族。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属傣泐支系,讲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属傣那支系,讲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双江、耿马等地区的傣族,是傣泐与傣那两个支系的结合部,故通用两种方言。傣文属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两种。

二、民居民俗.

  傣族住宅建筑,基本统一,大都是近水而居,架竹为房,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竹楼,也叫“高脚干栏建筑",俗称“竹楼”。傣族较为古老的竹楼全都以竹子和茅草做建筑材料,屋顶以茅草编成排覆盖。竹楼-般高约八九公尺, 占地面积约50~9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拴牛马或放置农具,上层是主人的居室,包括卧室、会客厅室及煮饭的厨房。傣族高脚干栏式的住宅建筑,是热带丛林地区的产物,适应于热带雨林、江河纵横、气候炎热的自然环境,有防潮、防震、防洪的综合功能,到了近代,大多数高脚干栏式建筑,都已改为木瓦结构。

  此外,傣族地区,佛塔林立,金光闪内,与青山翠竹相映生辉,呈现出-种独特的地方民族景色。代表性的佛塔建筑主要有塔庄勐、塔糯、金狮塔、树包塔、塔包树、景真八角亭等。傣族的八角亭很多,其中以勐海县景真八角亭最为著名。该亭建于公元1701年,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的诵经亭,又是举行僧侣晋升仪式的重要场所。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2个角,8个亭角自下而上,层层收缩,重叠美观,别具一格。族人居住竹楼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每座竹楼都有一个阳台,家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清凉的微风,也可晾晒衣物。屋内是一间大起居室,铺着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个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暧,起居室连着卧室,一般有三到五间,视家庭成员的多少而定。来访的客人通常不允许在卧室过夜。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 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开始之前,首先要选好地址,下基石。接着要准备好八根主柱。由于整个竹楼都是在这八根主柱上建成,选择柱子的材料就成为一件 非常要紧的事。

  当选好的木材从树林里抬进村里时,村民都要吹号迎接,泼水祝福。八根柱子中还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别以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覆盖在柱子上以示区别。建盖房子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这是傣家人的传统。届时,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来帮忙的村民和来祝贺的亲戚朋友。整个气氛就像过节。

  著名的历史建筑有孟连土司府、周总理纪念址:春欢公园等。孟连土司府坐落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老城内,是孟连刀氏土司的衙门和亲属住宅。最初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 年)。整个建筑物属中原型的砖木建筑结构,内分正厅、议事厅、后后、厢房、门堂、谷仓、厨房、监狱等。主体建筑系三檐歇山顶建筑,就建筑的风格而言,是在傣族传统的干栏建筑基础上吸收了内地的中原建筑模式,综合设计修建而成,因而具有独特的风格。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总理纪念址春欢公园坐落于西双版纳州首府允景洪城郊“春欢公园”旁的周总理纪念址,跟“春欢公园“连在一起,是傣族地区最著名的胜地。1961 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允景洪,跟傣族人民一起欢度傣历新年。为了永远怀念周总理,就修了纪念址,塑了一座高大的总理铜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春欢公园”,原是历史上专为召片领宫廷种植鲜花、供应水果的基地,现已变成各族人民的游览乐园。

三、服饰民俗

  傣族男子上装一般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装一般穿长裤,毗邻缅甸一帶, 下装穿笼基。男 子文身习俗还比较普遍,是一种古傣族妇:女服饰较为复杂,很富有民族特色,但各地差异较大。西双版纳傣族妇女服饰,内穿浅绯色紧身小背心,外着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短衫,紧身衣长只到腰部。身着色彩艳丽的花简裙,结发于顶,常插以梳子、鲜花或覆以花头巾。饰物有耳环、手镯、腰带之类。新平花腰傣妇女上衣有两种,即贴身短褂和无纽扣外衣,短褂前下摆处钉细银泡,外單一件只可遮盖胸部的蓝色或粉红色无领无纽短衣。下穿宽大的土布简裙三条,以一条自织的艳丽多色的彩带绕腰数周,既可系裙,又可束腰,“花腰”即由此而得名。

  此外,傣族女子还有漆齿的习俗。女好到15岁时,便结伴染齿,表明自己已跨入了青年的门槛。染齿的原料主要是掺有少许松脂的黑烟。一些傣族妇女,还用嚼槟榔的方法来加深牙齿的颜色。

四、饮食民俗

  云南各地的傣族以食用稻米为主。菜谱中肉类蔬菜品种较多,常就地采摘,山中的竹算、水中的鱼虾,都是傣族喜爱的美食,且喜酸、辣。主要特色食品有剁生、夹心香茅草烤鱼、香竹饭、火烧干巴、粽包蒸脑花、酸笋煮鱼、烤青苔等。剁生是把生肉洗净,切碎剁烂,用少许酸醋或酸水浸泡片刻,合以食盐、辣椒、姜、蒜、花椒、芫荽等佐料制成酱状就可食用的一种食品。夹心香茅草烤鱼是先把鱼洗净,然后将准备好的葱蒜、青辣椒、芜荽切细,与盐巴拌和,放鱼肚子里,用香茅草叶捆好,放到火炭上烘烤。这种烤法,鱼香味扑鼻,脆、香、鲜三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香竹饭是用糯米或饭米放在香竹简里烘烤,然后用木棒将竹简捶软,捶得越软越好吃。香饭柔软细腻,带有竹子的清香和炭火烘烤的脆香,吃起来十分可口,是待客的好食品。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春现吃已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春,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 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王,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浊,使味变酸,然后晒舌储藏。喀时故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资等水巴品。可青置入要,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智是迟春季红水单看名上的苔蘚,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蔓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股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 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整、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 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五、婚恋嫁娶

  傣族的婚恋习俗,丰富多彩。傣族生性活泼开朗,男她间的接近便很自然,恋爱饶有风趣。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相当充分的社交自由和恋爱自由,其方式主要有“串姑娘”、“丢包”、“赶花街”。串姑娘就是每逢傣族的各种节日活动、宗教集会、生产娱乐等场合,当夜幕降临,男青年吹着柔和、委婉而富有情趣的乐器,徘徊于姑娘楼下。姑娘便循声前往,挽臂踏歌,畅述衷情。傣族的婚恋习俗是父母虽不阻碍子女的婚姻,但有时因为聘礼索要过高,男方一时无力筹措,以抢婚的方式完成结婚手续。西双版纳傣族婚礼盛行“从妻居”,普遍实行“上门”习俗,而且是主要的婚姻形式。“上门”即“入赘”。男女青年结婚,女婿必须到岳父母家上几年门。时间的长短不等。一般是3年住女家,3年回男家。直到生了孩子,继承了一方的财产后,才定居下来。婚礼上要为新郎新娘举行拴线仪式。傣族青年结婚时,由主婚人唱《祝福歌》,之后,主婚人用一根较长的白线,从新郎的左肩绕到新娘的右肩,把线的两端搭在桌上,表示把两个人的“灵魂"拴在一起:又拿起两根较短的白线,由左至右分别拴在新婚夫妇的手腕上,祝他们心心相连,白头偕老。傣族家族内部禁止通婚,禁止未婚青年发生性关系。

六、宗教信仰

傣族最早信仰原始宗教,佛教传入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现象。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地区的傣族人民,以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俗称“既拜佛又祭鬼”的“双重信仰”。傣族原始宗教活动主要有驱鬼、占卜、诅咒、挂门符和戴护身符。

佛教是西双版纳地区人民的主要信仰,13世纪以后形成昌盛时期。其昌盛的标志是“村村有佛寺,寨寨有僧侣.朝佛诵经活动终年不绝。”传入傣族地区的佛教与当地的原始信仰融合后,带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它与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较大区别,故被称作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理论上,仍然是“四谛”、“轮回”、“十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僧侣有严格的等级,以及严密的晋升制。其僧侣全部由村寨的群众共同奉养,僧侣绝大部分都吃荤,只有德宏地区有少数僧侣吃素。“豪瓦萨”、 “奥瓦萨”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最隆重的宗教节日,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宗教活动。“奥瓦萨”意即“走出传授法期",其意为“开门节”。传授佛法期始于每年的傣历九月十五日, 这一天即是“豪瓦萨一关门节”。 在传授佛法的“豪瓦萨”期间,佛寺里的所有僧侣都不许外出。每七天举行一次赕佛诵经活动,傣语称为“宛信”,要求众僧侣和众信徒都参加。在此时期,村寨里不许谈情说爱、不许举行婚礼,但可以敲锣打鼓,在佛寺里面举行各种娱乐活动。从总体上看,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规不是很严,比较宽松。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每个男子在一生中要过一-段时间的僧侣生活,也就是要进行一次佛的洗礼。如果男人没有当过和尚,便被视为“生人”或“没有教化过的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因此,傣族的男孩到了六七岁时,都要到佛寺当小和尚,为此要举行“升和尚"。

七、岁时节令

傣族的节日别有情趣,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等。泼水节:每年傣历六月中旬(阳历4月13- -15 日)是傣历的新年,也叫“泼水节”,泼水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有“水花放,傣家狂”之说。主要活动有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人们把“泼水节”这几天视为最美好吉祥的日子。

八、礼仪禁忌

傣族自古以来形成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偷不骗、多行善事不作恶的良好社会公德和风尚。热情待客是傣族的传统,到傣家做客,会受到主人“波水"和“拴线”的礼遇,以祝客人吉祥如意。

进入傣家竹楼,要将鞋子脱于门外: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不能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的内室;不能坐在门槛:忌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晒衣服:进佛寺要脱鞋,忌摸小和尚的头,忌摸佛像、旗幡等一系列佛 事圣物。

九、歌舞娱乐

傣族的舞蹈,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对当地常见动物的模拟,进而提高并艺术化。如著名的《孔雀舞》、《象脚鼓舞》 等,已为人们所熟知。《孔雀舞》 的表演形式,最早比较简单,由二三人跳,舞者居中表演,众人在四周围观,无论是草坪上、院子里、大路边、田间地头均可表演。现代的《孔雀舞》,给人以美的享受,它把孔雀的生活形态,用美的舞姿表现出来,千姿百态,观者为之倾倒。象脚鼓舞可由一人跳,也可由由许多人一-起跳。傣族男青年常挎着象脚鼓,以左肩背鼓,右手击鼓而舞。鼓舞常配以傣族传统的拳术、手舞、脚踢,舞姿多变而苍劲有力,显得雄健、豪迈、热情而又蒲洒。

傣族的乐器有打击乐、管乐、弦乐三类,象脚鼓、锣、葫芦丝等乐器较出名。

傣族的娱乐形式多样、别具-格,主要有赛龙舟、放高升、赛鼓。赛龙舟:是傣族最受欢迎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十分悠久。远在古越人时代,傣族先民便擅长制作舟楫,善于操舟”。到了汉代,傣族先民便能制造装载士兵的战船,并*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傣族的赛船,由官方举办,每年泼水节举行-次。比赛时,战鼓齐鸣,船旗迎风招展,江面波浪起伏,十分壮观。

十、工艺美术

傣族的工艺美术,有织锦、简帕、壁挂、刺绣、银器、竹编、蒲扇等数十个品种。傣族的织锦,史书上简称为傣锦,有悠久的历史。傣族丝织彩锦到过中央王朝居住的中原,并受到普遍称赞。傣族织锦使用传统的木机,全靠手工操作,常于白底上使用对比色,色调亮丽,和谐自然,以各种动植物组成散点图案,以经纬线编织而成,俗称“色纬起花”。整个锦面生动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森林气息。每-个品种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善于美化生活的智慧。简帕是傣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之物。傣族挎包,多数都采用织造法,颜色以浅色为主,图案多为大象、孔雀、佛塔、各类花草和各种几何图形,美观大方,深受中外游客喜爱。

十一、姓氏与亲属关系

傣族的姓氏与亲属关系富有民族特色。傣族原本没有姓,只有名。傣族的名,分乳名、佛名、还俗名、父母名四种。一般史学家都认为,傣族之刀姓,始于元明时代。召姓之源较为单纯,但更具有民族的文化内涵。“召”是傣语译音,意思是主人。到了近代,这- -尊称便演变成了姓氏。其他姓氏的来源,基本上也是由傣语的尊称演变而成和由皇帝赐予。

《傣族的民俗》相关文档:

2020傣族的泼水节时间地点_泼水节09-24

傣族的泼水节作文(15篇)09-24

傣族泼水节09-24

傣族泼水节09-24

傣族泼水节的由来_云南泼水节的来历09-24

傣族的泼水节09-24

傣族的泼水节09-24

傣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探讨04-30

浅议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旅游开发——以傣族泼水节为例204-30

西双版纳傣族分家对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以勐腊县曼降村为例04-3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