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暖通设计规范第一节一般规定第6。1.1条空气调节用人工冷源制冷方式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用途、所需制冷及冷水温度以及电源、水源和热源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民用建筑应采用氟利昂压缩式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宜采用氟利昂或氨压约定缩式制冷。注: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和蒸汽喷式制冷时,尚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6.3。3和6.3。4条的规定。
第6。1.2条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考虑备用,并应与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及运行调节要求相适应。
注:工艺有特殊要求必须连续运行的系统,可设置备用的制冷机。第6.1.3条制冷量这580~1750KW(50*10~150*104kcalh)的制冷机房,当选用活塞式或螺杆式制冷机时,其台数不宜少于两台。
第6.1。4条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
1160KW(100*104kcalh)的一台或多台离凡式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等压缩式制冷机。
第6.1.5条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制冷机可按热泵特环工况应用。
第6.1.6条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的冷量损失,应根据计算确定.概略计算时,可按下列数值选用:氟利昂直接蒸发式系统5%~10%间接式系统10%~15%。
第6.1。7条冷却水的水温和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制冷装置的冷却水进口温度,不宜高于表6.1。7所规定的数值;
二、冷却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及有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冷却水进口温度表6。1。7
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时,冷凝器冷却水的进口温度,可适当提高。第6.1.8条非全天使用权但在整个夏季可能经常使用的大型公共建筑,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其空气调节的冷水系统,可设置蓄冷水池。蓄冷水池的蓄冷量,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权要求和预冷时间,通过计算确定。
第6。1.9条必要时,开式冷水系统应设置蓄水箱。蓄水箱的蓄水量,应按系统循环量的10%~25%确定。
第6。1。10条闭式冷水系统应设置膨胀水箱和排气、泄水装置.
第6。1。11条冷水泵(一次泵)的台数及流量,应与制冷机的台数及设计工况下的流量相对应.
二次泵的设置,应根据冷水系统的大小、**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差异程度、使用条件和调节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6.1.12条当厂区内或群体式民用建筑中有若干处需要用冷时,宜设置集中制冷机房供冷。
室外冷水管道的敷设,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架空敷设或沟内敷设,有条件时,亦可采用直接埋地不保温敷设。
第二节压缩式制冷
第6。2。1条选择制冷机时,某冷凝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水冷式冷凝器,宜比冷却水进出口平均温度高5~7℃;
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12时,窒比冷却水进出口平均温度高7~9℃;
二、风冷式冷凝器,应比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于球温度高15℃.
三、蒸发式冷凝器,宜比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于球温度高8~15℃。第6.2.2条选择制冷机时,共蒸发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宜比冷水出口温度低2~4℃,但不应低于2℃。注:冷水出口温度不应低于5℃.
二、螺旋管式和直立管式蒸发器,宜比冷水出口温度低4~6℃;
三、直接蒸发表面式冷却器,应按本规范第5。5.4条;
第6.2。3条水冷式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宜按下列数值选用:
立式壳管式冷凝器2~4℃·卧式壳管式、套管式和组合式冷凝器4~8℃·淋激式冷凝器2~3℃
注:冷却水进口温度较高时,温差应取较小值,进口温度较低时,温差应取较大值。
第6.2.4条风冷式冷凝器的空气进出口温差,不应大于8℃。
第6.2。5条压缩机气缸水套的冷却水出口温度,不应高于45℃。
第6.2。6条所有贮存制冷剂且在压力下工作的制冷设备和容器,应应设置安全阀。氨制冷系统的排氨口必须装设排放管,排放管的出口,应高于周围50m内最高的建筑物的屋脊5m。
第6.2。7条当设置两台或两台以上氟利昂压缩式制冷机时,**台的制冷剂管道,不得连通。
第6.2.8条压缩机吸气管的排气管的坡度及坡向,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氟利昂压缩机吸气管坡度,不得小于0。01,应坡向压缩机;
二、氨压缩机吸气管坡度,不得小于0。03,应坡向蒸发器;
三、压缩机排气管坡度,不得小于0.01,应坡向油分离器或冷凝;第6.2.9条制冷剂排气管直径,应按其压力损失相当于制冷剂饱和温度的变化值确定。制冷剂饱和温度的变化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氟利昂吸气管和排气管,不应大于1℃;
二、氟利昂吸气管,宜采用0.5~1℃;
三、氨吸气管、排气管和液体管,不宜大于0.5℃。
第三节热力制冷
第3。2.1条当有压力不低于30kPa(0。3kgfcm2)的蒸汽或温度不低于80℃的热水等适宜的热源可资利用,且制冷量大于或等于350KW(30*104kcalh),所需冷水温度不低于5℃时,就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注:有条件时,亦要采用直燃式溴化锂吸冷机。
第3.2.2条选择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1。6条的规定外,尚未应根据冷水和冷却水产生污垢的因素,对产冷量进行修正.
第3。2.3条溴化俚吸收式制冷系统中,宜装设贮液器,其容积应按贮存制冷系统中全部溴化锂溶液计算.
第3.2.4条当制冷量大于或等于470KW(40*104kcalh),所需冷水温度为10~15℃,且厂区有压力不低于700kPa(7kgfcm2)的高压蒸汽可资利用时,可采用蒸汽喷射式制冷。
第四节机房设计、设备布置及其他
第3.3.1条制冷机房应尽可能靠近冷负荷中心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氟利昂压缩式制冷装置,可布置在民用建筑、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内,但不行直接布置在楼梯间、走廊和建筑物的出入口处;
二、氨压缩式制冷装置,应布置在隔断开的房间或单独的建筑物内,但不得布置在民用建筑和企业辅助建筑物内;
注:1、辅助设备可布置在室外.
2、氨制冷机房的防火要求,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三、蒸汽喷射式制冷装置,应露天布置.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宜布置在建筑物内,条件许可时,亦可露天布置.露天布置时,制冷装置的电气设备及控制仪表,应设在室内。
第3.3.2条制冷机房的设备布置和管道连接,应符合工艺流程,并应便于安装、操作与维修。制冷机突出部分与配电盘之间的距离和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5M;制冷机与墙壁之间距离和非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0.8M。注:1、兼作检修用的通道宽度,应根据设备的种类及规格确定。
2、布置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冷水机组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时,应考虑有清洗或更换管簇的可能。
第3.3。3条制冷机房的高度,应根据设备情况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对于氟利昂压缩式制冷,不应低于3.6M;
二、对于氨压缩式制冷,不应低于4.8M;
三、支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设备顶部距屋顶或楼板的距离,不得小于1。2M。
注、制冷机房的高度,系指自地面至屋顶或楼板的净高.
第3.3。4条制冷机房内宜与辅助设备间和水泵间隔开,并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值班室、维修间、贮藏室以及厕所等生活设施。
第3.3。5条氨制冷机房应设置两处互相尽量远离的出口直接对外,且应由室内向外开门。
第3.3。6条氨制冷机房的电源开关,应布置在外门附近。发生事故时,应有
立即切断电源的可能性,但事故电源不得切断。
第3。3.7条氨制冷机房内;应设置必要的消防和安全器材(如灭火器和防毒面具等).
第3.3.8条设置集中条暖的制冷机房,其室内温度不低于15℃。氨制冷机房严禁采用明火采暖.
第3。3.9条制冷机房应设给水与排水设施,必要时宜设置电话。第3.3。10条下列制冷设备和管道应保温:
一、压缩式制冷机的吸气管、蒸发器及其与膨胀阀之间的供液管;
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发生器、溶液热交换器、蒸发器及冷剂水管道;
三、蒸汽喷射式制冷机的蒸发器和主喷射器头部;
四、冷水管道和冷水箱;
五、制冷设备的供热管道和凝结水管道。
第3。3。11条设备和管道保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温层的外表面不得产生凝结水;
二、保温层的个表面应设隔汽层;
三、管道和支架之间应采取防止第一节一般规定第6.1.1条空气调节用人工冷源制冷方式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用途、所需制冷及冷水温度以及电源、水源和热源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民用建筑应采用氟利昂压缩式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宜采用氟利昂或氨压约定缩式制冷。注: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和蒸汽喷式制冷时,尚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6。3.3和6.3。4条的规定。
第6。1.2条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考虑备用,并应与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及运行调节要求相适应.
注:工艺有特殊要求必须连续运行的系统,可设置备用的制冷机。第6.1.3条制冷量这580~1750KW(50*10~150*104kcalh)的制冷机房,当选用活塞式或螺杆式制冷机时,其台数不宜少于两台。
第6.1。4条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
1160KW(100*104kcalh)的一台或多台离凡式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等压缩式制冷机。
第6.1.5条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制冷机可按热泵特环工况应用。
第6.1.6条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的冷量损失,应根据计算确定。概略计算时,可按下列数值选用:氟利昂直接蒸发式系统5%~10%间接式系统10%~15%。
第6.1.7条冷却水的水温和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制冷装置的冷却水进口温度,不宜高于表6.1.7所规定的数值;
二、冷却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及有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冷却水进口温度表6.1.7
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时,冷凝器冷却水的进口温度,可适当提高。第6.1.8条非全天使用权但在整个夏季可能经常使用的大型公共建筑,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其空气调节的冷水系统,可设置蓄冷水池。蓄冷水池的蓄冷量,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权要求和预冷时间,通过计算确定。
第6。1。9条必要时,开式冷水系统应设置蓄水箱。蓄水箱的蓄水量,应按系统循环量的10%~25%确定.
第6。1.10条闭式冷水系统应设置膨胀水箱和排气、泄水装置。
第6.1.11条冷水泵(一次泵)的台数及流量,应与制冷机的台数及设计工况下的流量相对应。
二次泵的设置,应根据冷水系统的大小、**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差异程度、使用条件和调节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6.1。12条当厂区内或群体式民用建筑中有若干处需要用冷时,宜设置集中制冷机房供冷。
室外冷水管道的敷设,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架空敷设或沟内敷设,有条件时,亦可采用直接埋地不保温敷设。
第二节压缩式制冷
第6.2。1条选择制冷机时,某冷凝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水冷式冷凝器,宜比冷却水进出口平均温度高5~7℃;
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12时,窒比冷却水进出口平均温度高7~9℃;
二、风冷式冷凝器,应比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于球温度高15℃。
三、蒸发式冷凝器,宜比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于球温度高8~15℃。第6.2。2条选择制冷机时,共蒸发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宜比冷水出口温度低2~4℃,但不应低于2℃.注:冷水出口温度不应低于5℃。
二、螺旋管式和直立管式蒸发器,宜比冷水出口温度低4~6℃;
三、直接蒸发表面式冷却器,应按本规范第5.5。4条;
第6.2.3条水冷式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宜按下列数值选用:
立式壳管式冷凝器2~4℃·卧式壳管式、套管式和组合式冷凝器4~8℃·淋激式冷凝器2~3℃
注:冷却水进口温度较高时,温差应取较小值,进口温度较低时,温差应取较大值.
第6.2.4条风冷式冷凝器的空气进出口温差,不应大于8℃。
第6.2.5条压缩机气缸水套的冷却水出口温度,不应高于45℃。
第6.2。6条所有贮存制冷剂且在压力下工作的制冷设备和容器,应应设置安全阀.氨制冷系统的排氨口必须装设排放管,排放管的出口,应高于周围50m内最高的建筑物的屋脊5m。
第6.2。7条当设置两台或两台以上氟利昂压缩式制冷机时,**台的制冷剂管道,不得连通。
第6。2。8条压缩机吸气管的排气管的坡度及坡向,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氟利昂压缩机吸气管坡度,不得小于0.01,应坡向压缩机;
二、氨压缩机吸气管坡度,不得小于0.03,应坡向蒸发器;
三、压缩机排气管坡度,不得小于0。01,应坡向油分离器或冷凝;第6.2。9条制冷剂排气管直径,应按其压力损失相当于制冷剂饱和温度的变化值确定.制冷剂饱和温度的变化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氟利昂吸气管和排气管,不应大于1℃;
二、氟利昂吸气管,宜采用0.5~1℃;
三、氨吸气管、排气管和液体管,不宜大于0.5℃。
第三节热力制冷
第3。2。1条当有压力不低于30kPa(0。3kgfcm2)的蒸汽或温度不低于80℃的热水等适宜的热源可资利用,且制冷量大于或等于350KW(30*104kcalh),所需冷水温度不低于5℃时,就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注:有条件时,亦要采用直燃式溴化锂吸冷机.
第3。2.2条选择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1.6条的规定外,尚未应根据冷水和冷却水产生污垢的因素,对产冷量进行修正.
第3.2.3条溴化俚吸收式制冷系统中,宜装设贮液器,其容积应按贮存制冷系统中全部溴化锂溶液计算。
第3.2。4条当制冷量大于或等于470KW(40*104kcalh),所需冷水温度为10~15℃,且厂区有压力不低于700kPa(7kgfcm2)的高压蒸汽可资利用时,可采用蒸汽喷射式制冷。
第四节机房设计、设备布置及其他
第3。3.1条制冷机房应尽可能靠近冷负荷中心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氟利昂压缩式制冷装置,可布置在民用建筑、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内,但不行直接布置在楼梯间、走廊和建筑物的出入口处;
二、氨压缩式制冷装置,应布置在隔断开的房间或单独的建筑物内,但不得布置在民用建筑和企业辅助建筑物内;
注:1、辅助设备可布置在室外。
2、氨制冷机房的防火要求,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三、蒸汽喷射式制冷装置,应露天布置。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宜布置在建筑物内,条件许可时,亦可露天布置。露天布置时,制冷装置的电气设备及控制仪表,应设在室内。
第3.3。2条制冷机房的设备布置和管道连接,应符合工艺流程,并应便于安装、操作与维修。制冷机突出部分与配电盘之间的距离和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5M;制冷机与墙壁之间距离和非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0.8M.注:1、兼作检修用的通道宽度,应根据设备的种类及规格确定。
2、布置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冷水机组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时,应考虑有清洗或更换管簇的可能。
第3.3。3条制冷机房的高度,应根据设备情况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对于氟利昂压缩式制冷,不应低于3。6M;
二、对于氨压缩式制冷,不应低于4。8M;
三、支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设备顶部距屋顶或楼板的距离,不得小于1.2M。
注、制冷机房的高度,系指自地面至屋顶或楼板的净高.
第3。3。4条制冷机房内宜与辅助设备间和水泵间隔开,并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值班室、维修间、贮藏室以及厕所等生活设施.
第3.3.5条氨制冷机房应设置两处互相尽量远离的出口直接对外,且应由室内向外开门。
第3。3.6条氨制冷机房的电源开关,应布置在外门附近.发生事故时,应有
立即切断电源的可能性,但事故电源不得切断。
第3.3.7条氨制冷机房内;应设置必要的消防和安全器材(如灭火器和防毒面具等)。
第3。3.8条设置集中条暖的制冷机房,其室内温度不低于15℃.氨制冷机房严禁采用明火采暖。
第3.3。9条制冷机房应设给水与排水设施,必要时宜设置电话。第3.3。10条下列制冷设备和管道应保温:
一、压缩式制冷机的吸气管、蒸发器及其与膨胀阀之间的供液管;
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发生器、溶液热交换器、蒸发器及冷剂水管道;
三、蒸汽喷射式制冷机的蒸发器和主喷射器头部;
四、冷水管道和冷水箱;
五、制冷设备的供热管道和凝结水管道。
第3.3。11条设备和管道保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温层的外表面不得产生凝结水;
二、保温层的个表面应设隔汽层;
三、管道和支架之间应采取防止
范文二:暖通设计规范暖通及热工设计规范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2)《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GBZ1—2002)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4)《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1-2007、(GBZ2.2—2007)
(6)有色金属环境保护设计技术规范(YS5017-2004);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8)有色金属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630—2010);
(9)工艺及相关专业对本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
(1)《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1992
(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4)《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1997
(5)工艺及相关专业对本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
范文三: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其他回答共1条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
目前,家用**空调有如下四种基本方式:
1、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
2、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3、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加风机盘管空调系统
4、分体式风管机空调系统。
为配合我院“住宅设计导则”的XX,加强设计质量管理,提高住宅设计质量,特XX本导则,望暖通专业设计同志在试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资料,并反馈我总工办,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本导则,精益求精,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在XX过程中征求周姜象,顾锡等同志的意见,并承蒙吴有筹高工的审阅,在此表示感谢。
家庭**空调设计导则
1总则
1.0。1为保证家用(商用)**空调设计的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卫生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和**的夏热冬冷地区的**类住宅建筑,以舒适性要求为主,制冷量在7~80KW的家庭**空调的设计。
1.0.3空调设计时,除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家用(商用)**空调
用于住宅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制冷量在7-80KW范围内,带集中冷热源的舒适性空调系统。
2.0.2空调风系统
空气经冷热、过滤等处理的送回风系统。
3设计参数
3。1室外气象参数
室外气象参数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1版)附录表和《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采用。
3.2室内空气质量
3。2.1冬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温度18~22℃;室内工作区风速〈0.4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
3。2。2夏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温度24~26℃;相对湿度〈65%;室内工作区风速〈0。5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
3。2.3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应小于0。15mgm3
3.2.4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至主要房间的噪声级应小于46db(A)。
4空调设计
4.1负荷计算
4。1。1在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热指标法估算确定。
(1)冬季采暖负荷指标为:单层住宅80~105Wm2多层及高层住宅45~70Wm2
(2)夏季空调负荷指标为:80~90Wm2,在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分项简化计算,分项内容包括围护结构、人员、设备、灯光、食物和新风,其中围护结构负荷可按经验指标估算,也可按《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表5。0.5中的限值套用;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均应对空调房间或区域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并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1版)中5.2.13条规定.
4.1.2每个房间的空调末端设备选择时,必须考虑邻室不空调时的内隔断形成的负荷。
4.1.3在选择冷热源时,总冷热负荷不应包括内隔断形成的冷热负荷。
4.1.4在一般情况下,**和**的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空调冷负荷均大于冬季热负荷。因此,冬季热负荷可采用夏季冷负荷乘上经验系数而定,经验系数一般以0.5~0.7选取。
4.2系统设计
4.2.1每个住户必须单独系统,独立计量,独立控制。
4.2.2家庭**空调系统必须设有新风。新风量为1次h换气。
4.2。3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变频或具有节能效果的变容量控制的空调系统,变频设备产生的高次谐波强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2。4采用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1同一系统中,需同时供冷和供热时,应选择带有热回收的多联机空调系统。
4.2.4.2制冷剂管道另件配置,系统控制设备的选择,系统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均应符合厂家的技术要求。
4.2。4。3在有强裂振动的房屋和有地震地区的住宅不宜采用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当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时,必须将系统安装牢固和采取可靠的防振措施.当制冷剂管道穿变形缝时必须设伸缩装置.
4。2。4.4设计多联机空调系统时应遵循我院XX的暖通设计统一技术要求《一拖多空调系统设计》(2002年总工办)的规定.
4。2。4.5当制冷剂采用R410A时,其管壁厚度应按产品要求,适当加厚.
4.2。4.6新风系统宜采用铝合金的显热回收的新风换气机.
4.2。5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4.2。5.1适用于大中型住宅小区,高层公寓和大型别墅区。
4.2.5.1.1选择机组时应对设计状况(包括干湿球温度和进出水温度)的制冷量和制热量进行修正。
4.2.5.1。2根据冷负荷和冷却水温差(5℃)计算确定水源热泵系统的循环水量,并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同时使用系数一般可按下列情况选取:
1、系统循环水量小于13ls时,同时使用系数取0.9
2、系统循环水量为13~19ls时,同时使用系数取0.85
3、系统循环水量大于19ls时,同时使用系数取0。65~0.7
4.2。5.2水源的水温应在13~35℃之间,水量应满足空调负荷的需要。水质应符合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4。2.5.3当采用地下水时,必须遵循当地**允许,并要注意回灌,保护地下水水质不被污染。
4.2。5.4当采用江河湖海之水时,必须对水质进行处理,保证空调系统及设备的运行安全.
4。2.5.5水源热泵机组应加强防振,隔声处理,对于隔声要求较高的房间应选用分体式水源热泵机组。以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的有关规定。
4。2.5.6新风系统宜采用铝合金显热回收新风换气机。
4.2.5.7对于水环式水源热泵系统的冷却塔宜选用闭式冷却塔或开式冷却塔加板式热交换器和水过滤器。
4。2.5。8系统辅助加热设备宜优先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城市热网供热,冷却塔应选用阻燃型冷却塔,冷却塔应布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烟囱,避免飘水和噪声污染环境。当太阳能加热不够时,宜采用锅炉加热或电加热,并配有适当的自动控制,当水温≤14℃时,即启动电加热或锅炉加热,以节约运行开支。
4。2.5。9循环水泵选择应根据系统水力计算决定,对于大中型系统应设备用泵,小系统可以不设备用泵。
4。2.5。10水管系统宜按同程设置,当采用异程系统时,**支管路应设流量平衡阀。干管水流速宜≤1。2ms,支管水流速宜为0.6ms左右.水管系统应有≥0.3%的坡度.最高处设排气最低处设泄水装置,室内水管不做保温。封闭水系统应设膨胀水箱。
4.2.5.11当室内需设风管时,风管宜选用覆面为铝箔的复合玻纤风管,管内风速2~4ms为宜,送回风口风速宜控制在0.8~1。6ms
4。2.6采用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和风机盘管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6。1风冷热泵的制冷效率应大于2.8。
4。2.6。2风冷热泵机组必须振动小,噪音低,并要注意减振和隔声,尽可能远离卧室。
4.2。6。3风冷热泵机组宜自带水泵。
4.2.6。4风冷热泵机组应设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当设在室内或阳台时,排风口应增设弯管罩,以使排风和进风不致短路,并要求产品能有50Pa~100Pa的排风余压.
4.2。6.5风冷热泵的供电宜用220V,50HZ.
4。2.6.6室内机选择要密切配合装饰工程,并满足室内合理的气流组织,避免强烈的吹风感,并要注意选择低噪声的风机盘管。当选用带风管的风机盘管时,应注意室内净空的要求并满足室内良好的气流组织,风管内风速2~4ms为宜,风管宜采用覆面为铝箔玻纤复合风管,送风口风速控制在0.8~1。6ms之间。
4.2。6。7室内水管及凝水管必须保证不漏,不渗,不结露滴水,做好保温,保温材料宜用橡塑泡沫塑料(难燃B1级),管道穿墙穿楼板必须按施工验收规范进行施工.
4.2。6。8新风系统宜选用铝合金显热回收新风换气机。
4。2.7采用分体式风管机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7。1要选用低噪声空调设备,并注意做好防振隔声,消音措施。
4。2。7。2在建筑净空允许的条件下,宜设双风道系统,当净空不高,选用双风道有困难时,应注意回风畅通,尽可能按上送上回的通风方式布置.
4.2.7.3空调系统不宜太大,一个风管机管3~4房间较合适。
4.2.7.4风管采用复合玻纤风管为宜,风管内风送不宜太大,控制在2~4ms为宜,风口风速控制在0.8~1.6ms为宜。〉4m的高大厅室,顶送风口风速需验算射流状况。
4.2.7.5新风量应满足1~1.5次换气要求.
4.3空气处理与分布
4.3.1空调系统的新风和回风应经过滤处理。
4.3。2室内空气分布宜采用上送上回方式,当采用侧送时,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的同一侧下方。人应处在气流的回流中,室内气流布置应均匀,避免死角。
4。3。3空调的夏季送风温差不宜大于10℃
4。3。4房间空调空气循环次数不宜小于5次h。
4.3。5送风口风速应根据送风射程,送风方式、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室内允许噪声和风速标准等因素确定。对有消声要求的场所风速按下表选取:
表4.3。5风速选择表(ms)
室内允许噪声DB(A)主风管内风速支风管风速出风口风速(散流器后)25~35≤2≤1。6≤0.8
≤40≤3≤2。4≤1.2
≤45≤4≤3。2≤1。6
≤50≤5≤4≤2
≤55≤6≤4.8≤2.4
≤60≤7≤5.6≤2。8
4.3.6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或人员长期逗留地点,可采用集中回风或走道回风,但断面风速,不应大于0。5ms.
表4.3.6回风口风速选择表
回风口位置
吸风速度ms
房间上部
4~5
房间下部
不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方
3~4
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方
1.5~2。0
用于走廊回风时
1.0~1。5
5设备、管道与布置
5。1一般规定
5.1。1设备及管道材料的选择与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标准、条例和当地地方标准的规定。
5。2设备材料选择
5。2.1优先选用环保、节能空调产品
5。2.2风管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当采用风管时,其覆面材料应为难燃B1级。且对人体无害的材料.
5.2.3矩形风管的宽高比不宜大于4:1。
5.2.4冷凝水管宜采用U-PVC塑料管。
5.3设备管道布置
5。3.1家庭**空调的外机必须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的地方,严禁采用钢支架和膨胀螺栓挂装在墙上。
5。3。2对靠近道路的建筑物安装的空调外机,其托板底面距地高度不得低于
2.5m。
5.3.3室外机的出风口严禁朝向邻方的门窗,其安装位置距相邻方卧室门窗不得小于下列水平距离。
1、外机装机容量≤2KW的为3m。
2、外机装机容量≤5KW的为4m。
3、外机装机容量≤10KW的为5m。
4、外机装机容量≤30KW的为6m。
5.3.4外墙面上的空调冷凝水管应有组织排放.
5.3.5冷凝水水平管应>0.5%的顺坡。
5。3.6空调冷凝水管应采用间接排水方式。当凝水盘处于机组负压区时,凝水口接管处必须设置存水弯。
6防腐与保温
6。1防腐
6.1.1所有非镀锌铁件,均须除锈后刷防锈漆二度,非保温件外表面刷调和色漆二度.
6.1.2管道支吊架处必须采用浸渍沥青防腐木垫。
6.2保温
6.2.1空调送风管,回风管、冷、热水供回水管,制冷剂管道、凝水管、膨胀水箱、储热(冷)水箱、热交换器、电加热器等的有冷、热损失或有结露可能的设备,材料和部件均需做绝热保温。
6.2。2非闭孔性保温材料外表面应设隔气层和保护层.
6.2.3保温管道的支架,穿墙或楼板时应防止“冷桥"。
6。2.4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应以《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15586)的防结露计算方法确定保温层厚度。
6。2.5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和难燃材料。
6.2.6穿越防火墙,变形缝两侧**2m范围内的风管和风管型电加热器前后0。8m范围内的风管保温材料必须采用不燃材料。
6.2。7制冷剂管道的保温应按厂家的施工技术要求进行。
6。2。8对於水温为7~65℃的冷热水管道保温,其保温层厚度不应小于表6。2.8
表6。2.8空调冷热水管最小保温厚度表(mm)
注:1、仅适用于**和**夏热冬冷地区,管内水温为7~65℃。
2、20℃时橡塑的导热系数入≤0.04(wm。k),湿阻因子小于800
3、20℃时的离心玻璃棉管壳导热系数入≤0.042(wm.k),密度为64kgm3。经复算,**的室外环境比**的室外环境为好,计算出的保温厚度均小于**,故**可套用**标准。
7监测与控制
7.1一般规定
7。1.1家庭**空调系统应分户设独立监测与,自控内容应技术比较后确定,力求简化、准确、可靠。
7。1。2自动控制方式宜采用电动式,并辅以手动功能。
7.2检测与信号显示
7.2。1在便于观察的地方,设置检测显示装置。
7。2.2显示参数如下:
1、室内空气温度,室外空气温度.
2、送、回风温度。
3、空调系统耗能独立计量时的即时计量、累计计量和峰谷时计量。
4、送回水温度.
5、风机、水泵、电加热器等设备运行状态显示。
7。2.3空调系统敏感元件和检测元件的装设的地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室内外空气温度:应远离有热源影响的地点,要有代表性。
2、送回水温度应按制造厂规**装。
7.3调节与控制
7.3。1空调系统的调节方式,应按用户的控制精度要求进行选择。
7.3.2空调的集中应具有如下监控内容:
1、设备启仃及联锁控制.
2、设备运行状态监视及故障保护。
3、参数设定及显示。
4、执行元件的控制。
7。3。3设计时,对系统监控内容选用应根据使用要求,用户管理水平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7.3.4当采用变水量系统时,宜采用二通阀及变频水泵方式。
7。3.5位于冬季有冻结可能的地区的新风机空调机组,应对水盘管采取防冻保护措施.
7.3。6空调及通风设备宜采用独立的电源回路.
7。3.7风管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联锁,送风机应有延时关闭功能,并应设无风断电保护,电加热器的风管应接地.
7.3.8自动调节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两通阀,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
2、水三通阀,宜采用抛物线特性或线性特性的.
3、调节阀的进出口压差应符合制造厂的有关规定,并应通过计算进行选择.
8消声与隔振
8.1.1消声设计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10070-88)等的有关规定.
8.1.2防振设计应符合《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的规定。
8.1.3选择设备和进行系统设计时,应采取下列降噪措施:
1、选择高效低噪设备。
2、风量风压选择必须首先通过计算,**量不宜过大。
3、风机宜采用直联式传动方式。
4、风机出风口和回风口的风管不宜急剧转弯和变径。
5、弯头三通处宜设导流片,尽可能少装或不装调节阀。
6、当达不到消声要求时,应装消声设备。
8.1.4风管内的风速宜按下表选用。(见表4.3。5)
8.1。5空调机房设置应远离有较高隔振消声要求的房间当机房对该房间有影响时,必须采用隔声、隔振、消声、吸声等措施.
8.1.6消声器宜设在空调机房外,消声以后的风管不应再受高噪声污染,否则应采取隔声措施.
8。2消声和隔声
8.2。1空调设备的声功率级,宜采用实测数值。
8。2.2选择消声器时,应根据系统所需消声量,噪声频率特性和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及空气动力特性等因素,宜采用阻抗复合型消声器。
8.2。3消声器宜布置在气流稳定的直管段上,必要时,也可在总管和支管上分别设置,以防止**房间互相串音.
8.2.4机房门窗应采用隔声门窗.
8。2。5管道穿墙处必须用弹性材料密实填充其缝隙。
8.2.6风管连接应避免突扩或突缩连接方式,三通不宜采用T字连接,支管与主管连接宜用45°顺气流方向连接,风口与风管连接应设置扩散管。
8.3隔振
8。3.1风机、水泵、冷热源设备,空调末端装置以及风管水管的支吊架均应考虑隔振减振措施。
8.3.2当设备转速小于1500rmm时,宜选用弹簧减振器,设备转速大于
1500rmm时宜采用橡胶减振器或隔振垫。
8.3.3选用隔振器时,应按隔振器厂家规定,经计算后确定,隔振器与基础之间宜加一层弹性隔振垫。
8。3。4有振动的设备与系统连接的风管、水管、宜采用软管连接。并注意防火.
8。3。5管道的支吊架宜采用弹性支吊架。
范文四:暖通空调设计规范依据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
目前,家用**空调有如下四种基本方式:
1、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
2、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3、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加风机盘管空调系统
4、分体式风管机空调系统。
为配合我院“住宅设计导则”的XX,加强设计质量管理,提高住宅设计质量,特XX本导则,望暖通专业设计同志在试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资料,并反馈我总工办,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本导则,精益求精,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在XX过程中征求周姜象,顾锡等同志的意见,并承蒙吴有筹高工的审阅,在此表示感谢.
家庭**空调设计导则
1总则
1.0。1为保证家用(商用)**空调设计的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卫生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和**的夏热冬冷地区的**类住宅建筑,以舒适性要求为主,制冷量在7~80KW的家庭**空调的设计。
1.0。3空调设计时,除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家用(商用)**空调
用于住宅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制冷量在7-80KW范围内,带集中冷热源的舒适性空调系统。
2.0。2空调风系统
空气经冷热、过滤等处理的送回风系统。
3设计参数
3。1室外气象参数
室外气象参数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1版)附录表和《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采用.
3.2室内空气质量
3。2。1冬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温度18~22℃;室内工作区风速〈0。4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
3.2。2夏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温度24~26℃;相对湿度<65%;室内工作区风速〈0.5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
3.2。3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应小于0.15mgm3
3.2.4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至主要房间的噪声级应小于46db(A)。
4空调设计
4。1负荷计算
4.1.1在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热指标法估算确定.
(1)冬季采暖负荷指标为:单层住宅80~105Wm2多层及高层住宅45~70Wm2
(2)夏季空调负荷指标为:80~90Wm2,在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分项简化计算,分项内容包括围护结构、人员、设备、灯光、食物和新风,其中围护结构负荷可按经验指标估算,也可按《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表5。0。5中的限值套用;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均应对空调房间或区域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并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1版)中5.2.13条规定。
4.1。2每个房间的空调末端设备选择时,必须考虑邻室不空调时的内隔断形成的负
荷。
4。1。3在选择冷热源时,总冷热负荷不应包括内隔断形成的冷热负荷.
4.1.4在一般情况下,**和**的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空调冷负荷均大于冬季热负荷。因此,冬季热负荷可采用夏季冷负荷乘上经验系数而定,经验系数一般以0.5~0.7选取。
4。2系统设计
4。2。1每个住户必须单独系统,独立计量,独立控制。
4.2.2家庭**空调系统必须设有新风。新风量为1次h换气。
4.2。3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变频或具有节能效果的变容量控制的空调系统,变频设备产生的高次谐波强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2。4采用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1同一系统中,需同时供冷和供热时,应选择带有热回收的多联机空调系统。
4.2。4.2制冷剂管道另件配置,系统控制设备的选择,系统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均应符合厂家的技术要求。
4.2.4.3在有强裂振动的房屋和有地震地区的住宅不宜采用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当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时,必须将系统安装牢固和采取可靠的防振措施。当制冷剂管道穿变形缝时必须设伸缩装置。
4.2。4.4设计多联机空调系统时应遵循我院XX的暖通设计统一技术要求《一拖多空调系统设计》(2002年总工办)的规定。
4。2.4。5当制冷剂采用R410A时,其管壁厚度应按产品要求,适当加厚。
4.2.4.6新风系统宜采用铝合金的显热回收的新风换气机。
4.2。5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4。2.5.1适用于大中型住宅小区,高层公寓和大型别墅区.
4.2。5。1.1选择机组时应对设计状况(包括干湿球温度和进出水温度)的制冷量和制热量进行修正。
4.2。5。1.2根据冷负荷和冷却水温差(5℃)计算确定水源热泵系统的循环水量,并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同时使用系数一般可按下列情况选取:
1、系统循环水量小于13ls时,同时使用系数取0。9
2、系统循环水量为13~19ls时,同时使用系数取0.85
3、系统循环水量大于19ls时,同时使用系数取0.65~0.7
4.2.5.2水源的水温应在13~35℃之间,水量应满足空调负荷的需要.水质应符合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4.2。5.3当采用地下水时,必须遵循当地**允许,并要注意回灌,保护地下水水质不被污染。
4。2.5。4当采用江河湖海之水时,必须对水质进行处理,保证空调系统及设备的运行安全。
4.2。5。5水源热泵机组应加强防振,隔声处理,对于隔声要求较高的房间应选用分体式水源热泵机组。以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的有关规定.
4。2。5.6新风系统宜采用铝合金显热回收新风换气机。
4.2.5.7对于水环式水源热泵系统的冷却塔宜选用闭
式冷却塔或开式冷却塔加板式热交换器和水过滤器。
4.2.5.8系统辅助加热设备宜优先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城市热网供热,冷却塔应选用阻燃型冷却塔,冷却塔应布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烟囱,避免飘水和噪声污染环境。当太阳能加热不够时,宜采用锅炉加热或电加热,并配有适当的自动控制,当水温≤14℃时,即启动电加热或锅炉加热,以节约运行开支。
4。2.5。9循环水泵选择应根据系统水力计算决定,对于大中型系统应设备用泵,小系统可以不设备用泵.
4。2。5.10水管系统宜按同程设置,当采用异程系统时,**支管路应设流量平衡阀。干管水流速宜≤1。2ms,支管水流速宜为0。6ms左右.水管系统应有≥0.3%的坡度.最高处设排气最低处设泄水装置,室内水管不做保温。封闭水系统应设膨胀水箱。
4。2.5.11当室内需设风管时,风管宜选用覆面为铝箔的复合玻纤风管,管内风速2~4ms为宜,送回风口风速宜控制在0.8~1.6ms
4。2。6采用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和风机盘管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6.1风冷热泵的制冷效率应大于2。8。
4。2。6.2风冷热泵机组必须振动小,噪音低,并要注意减振和隔声,尽可能远离卧室.
4。2.6。3风冷热泵机组宜自带水泵.
4。2.6。4风冷热泵机组应设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当设在室内或阳台时,排风口应增设弯管罩,以使排风和进风不致短路,并要求产品能有50Pa~100Pa的排风余压。
4.2.6。5风冷热泵的供电宜用220V,50HZ。
4.2.6.6室内机选择要密切配合装饰工程,并满足室内合理的气流组织,避免强烈的吹风感,并要注意选择低噪声的风机盘管.当选用带风管的风机盘管时,应注意室内净空的要求并满足室内良好的气流组织,风管内风速2~4ms为宜,风管宜采用覆面为铝箔玻纤复合风管,送风口风速控制在0.8~1.6ms之间。
4.2.6。7室内水管及凝水管必须保证不漏,不渗,不结露滴水,做好保温,保温材料宜用橡塑泡沫塑料(难燃B1级),管道穿墙穿楼板必须按施工验收规范进行施工。
4.2。6。8新风系统宜选用铝合金显热回收新风换气机。
4。2.7采用分体式风管机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7.1要选用低噪声空调设备,并注意做好防振隔声,消音措施。
4。2。7.2在建筑净空允许的条件下,宜设双风道系统,当净空不高,选用双风道有困难时,应注意回风畅通,尽可能按上送上回的通风方式布置.
4。2。7。3空调系统不宜太大,一个风管机管3~4房间较合适。
4.2.7.4风管采用复合玻纤风管为宜,风管内风送不宜太大,控制在2~4ms为宜,风口风速控制在0。8~1.6ms为宜。〉4m的高大厅
室,顶送风口风速需验算射流状况.
4.2.7.5新风量应满足1~1.5次换气要求。
4.3空气处理与分布
4.3.1空调系统的新风和回风应经过滤处理。
4.3。2室内空气分布宜采用上送上回方式,当采用侧送时,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的同一侧下方。人应处在气流的回流中,室内气流布置应均匀,避免死角.
4.3。3空调的夏季送风温差不宜大于10℃
4.3.4房间空调空气循环次数不宜小于5次h。
4.3。5送风口风速应根据送风射程,送风方式、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室内允许噪声和风速标准等因素确定。对有消声要求的场所风速按下表选取:
表4.3.5风速选择表(ms)
室内允许噪声DB(A)主风管内风速支风管风速出风口风速(散流器后)
25~35≤2≤1.6≤0.8
≤40≤3≤2.4≤1.2
≤45≤4≤3。2≤1.6
≤50≤5≤4≤2
≤55≤6≤4.8≤2.4
≤60≤7≤5.6≤2。8
4.3。6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或人员长期逗留地点,可采用集中回风或走道回风,但断面风速,不应大于0。5ms。
表4.3.6回风口风速选择表
回风口位置
吸风速度ms
房间上部
4~5
房间下部
不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方
3~4
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方
1。5~2。0
用于走廊回风时
1.0~1.5
5设备、管道与布置
5.1一般规定
5.1。1设备及管道材料的选择与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标准、条例和当地地方标准的规定。
5.2设备材料选择
5。2.1优先选用环保、节能空调产品
5.2。2风管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当采用风管时,其覆面材料应为难燃B1级。且对人体无害的材料。
5.2。3矩形风管的宽高比不宜大于4:1。
5.2.4冷凝水管宜采用U—PVC塑料管.
5。3设备管道布置
5.3.1家庭**空调的外机必须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的地方,严禁采用钢支架和膨胀螺栓挂装在墙上。
5.3.2对靠近道路的建筑物安装的空调外机,其托板底面距地高度不得低于2。5m。
5.3.3室外机的出风口严禁朝向邻方的门窗,其安装位置距相邻方卧室门窗不得小于下列水平距离。
1、外机装机容量≤2KW的为3m。
2、外机装机容量≤5KW的为4m。
3、外机装机容量≤10KW的为5m。
4、外机装机容量≤30KW的为6m。
5。3.4外墙面上的空调冷凝水管应有组织排放.
5.3。5冷凝水水平管应〉0。5%的顺坡.
5.3。6空调冷凝水管应采用间接排水方式。当凝水盘处于机组负压区时,凝水口接管处必须设置存水弯。
6防腐与保温
6。1防腐
6。1。1所有非镀锌铁件,均须除锈后刷防锈漆二度,非保温件外表面刷调和色漆二度。
6.1.2管道支吊架处必须采用浸渍沥青防腐木垫。
6.2保温
6。2。1空调送风管,回风管、冷、热水
供回水管,制冷剂管道、凝水管、膨胀水箱、储热(冷)水箱、热交换器、电加热器等的有冷、热损失或有结露可能的设备,材料和部件均需做绝热保温。
6.2。2非闭孔性保温材料外表面应设隔气层和保护层。
6。2.3保温管道的支架,穿墙或楼板时应防止“冷桥".
6.2。4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应以《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15586)的防结露计算方法确定保温层厚度。
6.2。5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和难燃材料.
6.2.6穿越防火墙,变形缝两侧**2m范围内的风管和风管型电加热器前后0.8m范围内的风管保温材料必须采用不燃材料。
6.2.7制冷剂管道的保温应按厂家的施工技术要求进行。
6.2.8对於水温为7~65℃的冷热水管道保温,其保温层厚度不应小于表6.2.8
表6。2.8空调冷热水管最小保温厚度表(mm)
注:1、仅适用于**和**夏热冬冷地区,管内水温为7~65℃。
2、20℃时橡塑的导热系数入≤0.04(wm.k),湿阻因子小于800
3、20℃时的离心玻璃棉管壳导热系数入≤0.042(wm.k),密度为64kgm3。
经复算,**的室外环境比**的室外环境为好,计算出的保温厚度均小于**,故**可套用**标准。
7监测与控制
7。1一般规定
7.1。1家庭**空调系统应分户设独立监测与,自控内容应技术比较后确定,力求简化、准确、可靠.
7。1.2自动控制方式宜采用电动式,并辅以手动功能.
7.2检测与信号显示
7。2。1在便于观察的地方,设置检测显示装置.
7。2.2显示参数如下:
1、室内空气温度,室外空气温度。
2、送、回风温度。
3、空调系统耗能独立计量时的即时计量、累计计量和峰谷时计量。
4、送回水温度。
5、风机、水泵、电加热器等设备运行状态显示。
7.2.3空调系统敏感元件和检测元件的装设的地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室内外空气温度:应远离有热源影响的地点,要有代表性.
2、送回水温度应按制造厂规**装。
7.3调节与控制
7.3。1空调系统的调节方式,应按用户的控制精度要求进行选择。
7。3。2空调的集中应具有如下监控内容:
1、设备启仃及联锁控制。
2、设备运行状态监视及故障保护。
3、参数设定及显示。
4、执行元件的控制。
7.3.3设计时,对系统监控内容选用应根据使用要求,用户管理水平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7.3.4当采用变水量系统时,宜采用二通阀及变频水泵方式.
7.3.5位于冬季有冻结可能的地区的新风机空调机组,应对水盘管采取防冻保护措施。
7.3.6空调及通风设备宜采用独立的电源回路。
7.3。7风管电加热器应与送风
机联锁,送风机应有延时关闭功能,并应设无风断电保护,电加热器的风管应接地。
7。3。8自动调节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两通阀,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
2、水三通阀,宜采用抛物线特性或线性特性的。
3、调节阀的进出口压差应符合制造厂的有关规定,并应通过计算进行选择。
8消声与隔振
8.1.1消声设计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10070-88)等的有关规定。
8.1.2防振设计应符合《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的规定。
8.1。3选择设备和进行系统设计时,应采取下列降噪措施:
1、选择高效低噪设备。
2、风量风压选择必须首先通过计算,**量不宜过大.
3、风机宜采用直联式传动方式。
4、风机出风口和回风口的风管不宜急剧转弯和变径。
5、弯头三通处宜设导流片,尽可能少装或不装调节阀。
6、当达不到消声要求时,应装消声设备。
8。1。4风管内的风速宜按下表选用。(见表4.3.5)
8.1.5空调机房设置应远离有较高隔振消声要求的房间当机房对该房间有影响时,必须采用隔声、隔振、消声、吸声等措施。
8.1。6消声器宜设在空调机房外,消声以后的风管不应再受高噪声污染,否则应采取隔声措施。
8.2消声和隔声
8。2。1空调设备的声功率级,宜采用实测数值。
8.2.2选择消声器时,应根据系统所需消声量,噪声频率特性和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及空气动力特性等因素,宜采用阻抗复合型消声器。
8。2.3消声器宜布置在气流稳定的直管段上,必要时,也可在总管和支管上分别设置,以防止**房间互相串音.
8.2.4机房门窗应采用隔声门窗。
8。2。5管道穿墙处必须用弹性材料密实填充其缝隙。
8.2。6风管连接应避免突扩或突缩连接方式,三通不宜采用T字连接,支管与主管连接宜用45°顺气流方向连接,风口与风管连接应设置扩散管.
8。3隔振
8。3。1风机、水泵、冷热源设备,空调末端装置以及风管水管的支吊架均应考虑隔振减振措施。
8.3。2当设备转速小于1500rmm时,宜选用弹簧减振器,设备转速大于1500rmm时宜采用橡胶减振器或隔振垫。
8。3.3选用隔振器时,应按隔振器厂家规定,经计算后确定,隔振器与基础之间宜加一层弹性隔振垫.
8.3.4有振动的设备与系统连接的风管、水管、宜采用软管连接。并注意防火。
8.3。5管道的支吊架宜采用弹性支吊架。
范文五:暖通设计规范汇总表暖通专业设计人员常用规范统计表
表(一)序号12345678910111213标准编号GB50019—2003GB50038-2005GB50045—95GB50016-2006DGJ32J96—2010GB50189-2005GB50041—2008GB50243-2002DGJ32TJ89-2009DGJ32J67—2008GBT50114—2010GB50067-97GB50300-2001规范名称《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暖通部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暖通空调制图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暖通专业设计人员特殊规范统计表
表(二)序号1234567891标准编号JGJ38-99JGJ39—87JGJ40—87JGJ41—87JGJ48-88JGJ49-88JGJ57-2000JGJ58—2008JGJ60-99JGJ62-90JGJ64-89JGJ66-91JGJ67—2006JGJ86—92JGJ91—93规范名称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旅馆建筑设计规范饮食建筑设计规范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办公建筑设计规范港口建筑设计规范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
暖通专业设计人员标准图集统计表
表(三)类别序号123451类、风机及风管系统678910111213142类、水泵及管道系统3类、空气处理系统及控制021图集号K101-1~3(2002合订本)通风机安装05K102K103-1~207K10406K10508K106风机安装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与设备选用与安装除尘设备选用与安装屋顶自然通风器选用与安装通风排气罩图集名称
K110—1~3(2002合订本)通风机安装07K12097K130-106K13108K13207KL133风阀选用与安装ZP型消声器、ZW型消声弯管风管测量孔和检查门金属、非金属风管支吊架薄钢板法兰风管制作与安装
K150—1~3(2002合订本)风帽及07K20103K20207K20305K21005K23206K301—106K301—207K304管道阀门选用与安装离心式水泵安装建筑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与安装采暖空调循环水系统定压分(集)水器分汽缸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选用与安装(新风换气机部分)空调系统热回收装置选用与安装空调机房设计与安装
暖通专业设计人员标准图集统计表
表(三)类别4类、暖通空调系统末端设备安装序号22232425262728295类、综合项目3036类、设计图示373839参考图40图集号K402-1~2
《暖通设计规范_共10篇》相关文档:
某办公大楼暖通空调系统设计12-03
某综合楼空调系统绿色建筑暖通专业设计要点12-03
暖通工程师工作总结06-26
暖通工程师工作总结(最新)06-26
暖通工程师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06-26
暖通中级职称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4篇)06-26
暖通工程师工作总结06-26
暖通工程师工作总结06-26
暖通专业年度工作总结06-26
暖通设计师工作总结范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