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永恒答案
【篇一:2016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ass=txt>一、积累与运用(14分)
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诗文名句、对联。(第1-8题每句1分,第9题2分;书写1分)
3.,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6.在战争年代,当与亲人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人们常用杜甫《春望》中“,”两句诗来表达心声。
7.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抒发九死不悔的报国之志的诗句
是: , 。
8.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表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的句子是: , 。
9.学校“语文节”即将拉开序幕,届时要开展“书法展示”“诗词吟
诵”“国学品读”“名著赏析”“戏剧表演”等活动,让翰墨书香、清音雅韵流淌校园。请依据活动内容,自拟一副对联。(每联不少于5字。)
上联:
下联:
二、阅读(46分)
(一)古诗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敷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人名)。(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屋舍俨然 (2)便扶向路 .
1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2分)
1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分)
14.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3分)
(乙)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5分)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15.“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 。(1分)
16.“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2分)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②③①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沙枣
梁衡
沙枣是农田与沙漠交错地带特有的树种,研究黄河沙地和周边的生态不能不研究沙枣。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欣喜:干枝有刺/叶小花开迟/沙埋根,风打枝/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固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
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离沙地稍远一点的一个村子里采访。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是沙枣,就像成都平原上一丛竹林一户人家。过去我以为沙枣总是临沙傍碱而居,其叶总是小而灰,色调总是暗而旧。但在这里,沙枣依水而长,一片葱绿,最大的一片叶子居然有一指之长,是我过去看到的三倍之大。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沙枣,原来也是很秀气的。它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上能下,能文能武,能防沙,能抗暴,也能依水梳妆,绕檐护荫,接天蔽日,迎风送香。多美的沙枣!
那年冬季,我移居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18.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侵蚀 (2)咆哮 (3)摇曳 (4)皓月 ....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
(2)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 ....
20.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两个方面。(4分)
2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4分)
23.如何理解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零,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的含义?(4分)
24.沙枣花香长留在作行心里,生活中也会有一种植物触动过你的心,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4分)
(三)名著阅读(5分)
25.在有的学校,学生要建立自己的“阅读银行”,定期向“银行卡”中存放教师推荐或自己喜爱的阅读书目,并写上每部书的阅读心得。如果你也想建立自己的“阅读银行”,你最想存放的名著是什么?请写出书名、作者,并谈谈你存放此书的理由。
(1)书名:《 》
【篇二:高一语文书香阅读】
上最著名的一个谜语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极其有名的人物。后世的人们说到他时,总是津津乐道。有关他的故事精彩而神秘。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一个长着翅膀的斯芬克斯,突然出现在忒拜城外。这个狮身人首的怪物,蹲在一座悬岩之上,俯视每一个过路的人,并向他们提问一个谜语。假若人们不能猜中,她就立即将他们撕得粉碎。
这一天,被父亲遗弃的忒拜王子俄狄浦斯来了——他是专为向命运挑战而来的。
狮身人首的怪物说出了她的谜语:“什么生物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
俄狄浦斯微笑着,揭穿了谜底:“这是人啊!”“生命的早晨,孩子用两手两脚爬行;生命的当午,壮年的男女用两只脚走路;生命的迟暮,老人拄杖而行,这不是三只脚吗?”
这是正确的答案。
斯芬克斯为自己最深奥的谜语终于被揭穿了而绝望。她从悬岩上跳下去,摔死了。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意思的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是“人”。
至今,我们仍旧用“斯芬克斯之谜”来譬喻人类最神秘、最深奥、最难解的一切问题。
而在人类最难解的一切问题中,关于人自身的问题,又是尤其难解的。
古老的谜语有了答案吗?
对于人类最难解的谜,勇敢的俄狄浦斯给出了答案。但是,俄狄浦斯走进了忒拜城,他的身后,后来的人类马上又面临了另一个谜:
人是什么?
这是一个更加难解的谜。俄狄浦斯想不到:他的答案本身又是一个更加费解的谜。
人不仅仅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生物,人还应该具备另一些更重要的本质与特征。
那么,人是什么?
生生不息的人类一直在猜着这个谜,并由此走出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类史。
当我们面对这个永恒的谜时,我们面前仿佛还蹲着一个斯芬克斯。
看来,这个狮身人面的怪物没有死,他仍然活着。
“裸 猿”
在所有探讨人类自身问题的著作中,有一本书极有意思,它叫《裸猿》,作者是英国的动物学家莫利斯。
莫利斯说:“现存的猴类和猿类共有193种,其中的192种身上遍布体毛,唯一例外的物种是一种全身裸露的
1
猿类,他自诩为人类。”
动物学家用研究动物与描述动物的方式和语言,来探讨这个无与伦比的物种——人类。当然,这是一种极冒风险的事,他因此有可能得罪这个星球上最骄傲的一个物种,并且贬低这个具有杰出品质与敏感天性的种类。动物学家莫利斯却固执地要这样做,他的理由是:必须清楚地指出人的来源,让沉醉在所向披靡、踌躇满志之中的人类,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特征。 莫利斯只是许许多多费尽心机研究人的思想者中的一个。而有史以来,冥想人、探讨人生、观察人类的书籍,已经堆砌得很多很多了;对于人的思考,占据了这个星球上人类整个思考史的大部分时间。而且,正是因为面对这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类才建构起了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哲学、历史、宗教等等的基础。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那些永垂不朽的、至今仍为我们深切怀念的人们,多半是毕生致力于为我们解答人生——这个千古之谜的人。
这就是说: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永远也不要忘了我们面前还有一个赶不走的人生大问——我是谁?人是什么?何谓人生?存在有何意义?
问过自己这些问题的人,我们称之为有灵魂的人;而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问一问自己这些问题的人,或许莫利斯的命名是恰当的;他们只是一些“裸猿”。
人生最大的损失
人在什么时候容易放弃机会自问人生?
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很难,因为人的生存林林总总、复杂多样。但是,一个普遍和有代表性的状态,有可能导致人永远没有机会面对斯芬克斯,那就是:迷惑于生存的表面现象——这样的生存状态,最易让人错失机会自问。
我们无法逃脱生存的表面,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油盐与柴米,吃饭与穿衣,走路与睡觉,以及哭与笑、忧与乐——这些每天随着太阳升起而循环往复的琐细世事,极有可能网罩了我们全部的人生,占领了我们全部的身心,让我们沉溺其中,忙碌奔波,不可逃脱。
此外,为欲望所迷惑的生活状态,也有可能使我们远避对于人生的追问。欲望同样是一种浮在生存表面的东西。一个不断地为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追逐谋划的人,就如同是在生命大海里不停地向许多浮标游去的人,每当他抓住了一个,又拼命地游向另一个。他就这样为诱惑而漂泊,耗竭生命直到最后。
在我们这个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时代,后一种迷失也许更多一些。但不论怎样,为生存的表面形态所束缚的人,终于不能沉到生命的深处去,这是人生最
大的损失。他浪费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暂且把能够来到这个世间当作一个机会。本来,茫茫宇宙赋予我们这个机会,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领略这个星球上更珍贵的宝藏。
西西弗斯的故事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也就是说,人是唯一拥有哲学的动物。人在深刻地关切和追问着生命,这应当是我们地球上最壮丽的一件事情。
或者可以说,思考使我们的人生包含进了人文主义的色彩,而唯有这种人文精神的加入,才使人的存在变得伟大而崇高。因为,繁衍与维持生命,只是人的动物性,寻索意义才是人的特性。
我们当然应当维护人的特性,而维护人性,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思考与求索意义。
历史上我们曾有过许许多多的哲学家,这大概是人类最应引以为骄傲的事,因为哲学家继往开来的存在,表明我们这个物种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持着生生不息的努力。如果哪一天我们的世界不生产哲学家了,那样的情境就只能意味着两个结果:或者,我们已经找到了完美的答案;或者,我们永远地放弃了。
前一种“或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人类存在着,生命就只能呈现为一个过程,这个茫茫无际的过程没有终点。而后一种“或者”,我们祈祷它不要出现,因为那只能意味着人性的堕落,与文明大规模被颠覆的结果。
看来,寻求人生的意义是一件永远没有终结的劳作,至少,对于人类的整个过程来说是如此。就如同西绪福斯的故事——这是又一个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被迫循环往复地干着一件没有完结的事。对于生活在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中的神来说,西绪福斯是命运最悲惨的一个,仅仅因为干错了一件事,他便被惩罚在一座大山上,从山底推一块巨石上山。每当他气喘咻咻,竭尽全力将石头推到山顶时,那块巨石就又向山底滑去了。他只能回转身,再次从山底向山顶推去。
就这样一遍又一遍,没有穷尽,没有结局。
奥林匹斯山的神们,公认这是一种最严厉的惩罚,因为它虽然不伤及肌肤,却使心灵哭泣。
人类求索意义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幸运的是,它不是由一个人来承担的,而是由一个不同凡响的物种以生生世世、绵延不尽的群体来承担的。所以说,思考是一件悲壮的事。
有哲学家清醒而冷静地说过:意义永远是不可捉摸的。这是一个既悲观又悲壮的判定,也是人类理性思考的结果之一。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人类的传统。寻求生命的意义,其更深的意味不在探索的结果本身,而在于探寻的过程。意义就在探寻的过程之中。
我们喜欢听阿里巴巴寻宝的故事,这个有趣的故事深
2
深吸引我们的,并不是最后找到的宝物,而是寻宝过程中曲折蜿蜒的历险过程。
探寻生命的意义,正是如此的一个过程。 看来,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我们的大学里,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文学科,我们的图书馆里,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哲学书籍,纵然最后的答案遥遥无期。
逃离诱惑
让我们面对现实。自然,探索生命意义在今天显得格外有意义。
我们今天的社会,显露出比以往一切时候都更多的诱惑来,而物欲是最有可能让我们忘记意义寻求的一种东西。自然,仅仅为满足物欲而生活的人,也会觉得十分的幸福,只是这种满足十分的短暂,这种幸福也十分的脆弱。因为,人对物质的占有与掌握的确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譬如,此一刻还真真切切地握在你手中的黄金与钻石,彼一刻就有可能转移到了另一个人手中。财富是一种如此容易流逝的东西,因为世上攫取财富的方式数不胜数;而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全、永久地占据一种财富,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以某种方式将外在的财富同化到、吸收进你的生命中去。由此,财富最终依然是财富,而你最终依然是你。
哲学家叔本华说:“生命幸福的主要因素,在乎我们内在的生命性质是什么。”
当贫穷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街上,看到许多的奢侈品在被贩卖时,他不禁叹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啊!”
苏格拉底看到了人类最需要的东西,由此他便从那些五光十色的华丽的束缚中,永远地脱身了。
叔本华还说过:“事实上,有时财富反而妨碍幸福。”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坦然地穿梭于光怪陆离的闹市,尽情领略世间风情,而同时却在心中守住自己的生命之根,这根让我们不再漂泊、流离、找不到归宿。
拨开诱惑的丛苇,轻轻地走进自己,走进自己的灵魂中,自问人生,这时,或许你会真正地看到了那一幅情景:俄狄浦斯已经走进了忒拜城,此刻,是你站在斯芬克斯面前,你说:我来了,我是代表所有的人类来的??
㈡追求个性
独立问天
距离我们今天500多年前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是一个神奇的摇篮。在十五六世纪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
革的时候,它却温柔地摇动着,将它怀抱里的孩子一个个养育成顶天立地的巨人。
真不可想象,文艺复兴前期的几乎所有文学艺术巨匠,从但丁到彼特拉克、薄伽丘以及马基雅维里、米开朗琪罗,他们都诞生在佛罗伦萨。耀眼的光芒远远穿透这座小城,播撒到全世界。
但现在不同了——文艺复兴已经从意大利席卷到了欧洲人的中部与西部。看,又一位巨人诞生了,他的故乡在波兰。
波兰的哥白尼后来举世闻名——他是天文学史上首先提出“日心说”的人。在此之前,欧洲的人们普遍信奉教会所宣传的“地心说”,即地球静止不动,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理论统治了欧洲1500多年,作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它牢固不破。但此刻,哥白尼发表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见解,他宣称:太阳才是中心,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
哥白尼的故事是所有读过中学历史课本的人都知道的。所以,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应当是那些不被许多人知道的事。
1512年哥白尼买下了波兰弗洛恩堡西北角那座墙体斑驳的古老箭楼。在此之前,他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地球在运动这一理论,并由此打开了“地心说”的缺口。这一些划时代的科学发现都发生在1500年到来之前。当他独守箭楼每夜遥望星空观测天体时,时间已经从1500的刻度上向前迈动了十几年。
这十几年他在想些什么呢? 时间飞快地移动着。在哥白尼的箭楼上,时间每过去一天,都意味着地球自转了一圈。而箭楼之外,事情却不是这样的。人们依然相信,太阳正围绕着我们的地球不停地旋转。
30年就这样过去了——哥白尼在箭楼上守过了30年。当然,这期间他干了许多事情:他通宵达旦地观测天象,不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积累了大量资料;他还写了一部书《天体运行论》,系统阐述了“太阳中心说”。显然,这本书是将震动整个欧洲的。准确地说,《天体运行论》应当是在1536年完成的,但哥白尼没有将它拿去公开发表。1540年,这本书经过了最后一次修改,但哥白尼仍旧没有把它拿去发表——“由于害怕教会的迫害,他一直未敢公开发表”,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上都写着这句话。
我们不能想象一位科学家不能将自己发现的真理公诸于世的痛苦。但此刻,哥白尼正在经受这样的折磨。他默守一个伟大的秘密,一个日后将成为地球上所有人都引以为常识的秘密,度过了1540年最后的时光。
应当说,1540年的哥白厄已经感到自己身心的憔悴了。他将所有的事宜托付给他唯一的学生,雷提斯卡。这个年轻人似乎具备一丝勇气,他将老师的手稿送往纽伦
3
堡,交给朋友奥西安德出版。这之后,他便逃走了——他深信哥白尼的学说将招来灾难。
奥西安德不愧是一个善于折衷的人。这位牧师在手稿前面塞进了一篇怯懦的序言,这序言完全改变了作者的主张,否认了哥白尼的理论,却使牧师逃脱了被惩罚的结局。
1543年5月,哥白尼在病榻之上收到了《天体运行论》的样书,这时,他那一双用来遥望星空的眼睛已经失明了。他用手摸了摸书的封面,便与世长辞。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颗灵魂终于得到了抚慰。 但我们在这里要说的,却是独行者所需要的勇气。文艺复兴养育了巨人们独立思想的个性,惟有凭借这个性,16世纪的天空之下,才有了那一束如此深邃的仰望苍穹的目光。但是,当一个勇敢的真理发现者终于怯懦时,我们就知道,与一个社会大多数的人所持定的思想相抗争,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问天的人
布鲁诺是一个终生行走在大地上的流浪者。他在20岁以前便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口——在他之前,曾有多少人冒险穿过了这个古老的山口,希望能在自由的欧洲大地里找到梦想的生活啊!但这仅仅只是布鲁诺一生行走的开始。他来到日内瓦,在城里读到了一本书,书中说:中世纪教科书所宣扬的暴政不能打碎,世界便不能进步。在从法国里昂行进到图卢滋的旅行途中,他开始研究天文学,成为哥白尼学说的赞同者。当然,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这是极其危险的一步,因为刚刚辞世的那位波兰老学者,正在遭受当权者的严厉攻击。布鲁诺怀揣着波兰老前辈的书,横穿法国,接着又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
这位流浪者一路这样风尘仆仆,他到底要找到些什么呢?
说起来,这位出生贫困的意大利孩子似乎一切都很平凡,但唯有一点与众不同。他成长在一个一切都要人俯首听命的环境中,却天生桀骜不驯,热爱自由,渴望了解人生与宇宙的真理,为此他不惜激烈地与环境抗争。
布鲁诺一边无休无止地行走,一边在旅店的烛台下不停地读书写作。等他走到巴黎,行囊里的手稿已经积得很厚很厚了。在这座大都市里,他公开出版了用意大利文、拉丁文写作的许多著作。当然,这些著作仿佛以石击浪,在人们中间产生了不小的喧哗。
漂泊的布鲁诺后来又到过德国与捷克。他不知疲倦地向人们宣传哥白尼的学说,让“日心说”传遍了整个欧洲。当然,我们难以想象他所遭受的那些痛苦的打击:一路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当权者都不欢迎他,试图驱逐他。
布鲁诺没有找到一生行程的最后归宿。中世纪残余的教会神权在他的家乡虎视耽耽地守候他。等他再从东向西穿过整个欧洲并又一次越过阿尔卑斯山口回到家乡时,宗教裁判所在威尼斯逮捕了他。
1593年以后的日子里,布鲁诺让罗马的监狱见识了一个终生为自由和真理而战的人所具备的勇气。宗教裁判所动用了最严酷的刑法与最非人的折磨,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让他放弃自己的观点,向教会忏悔。但布鲁诺让宗教裁判所失望了,残酷的拷打摧残了布鲁诺的身体,却丝毫触及不了他的灵魂。
他说:“高加索的冰,也不会冷却我心头的火焰,即使像赛尔维特那样被烧死,我也不反悔。”他还说:“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罗马的监狱关押了布鲁诺整整八年。 1600年,布鲁诺在火刑柱上被烧死。 一个荷戟独立的战士,一个伤痕累累又桀傲不驯的斗士,在苍茫的天地间孤独地倒下去了。
从哥白尼到布鲁诺,16世纪一个完整的“问天”的故事,到这里大概就讲完了。这或许是16世纪最不浪漫的一个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个性与人格独立所可能承担的苦难。
敢于提问
历史真是一门能够让人变得聪明起来的学问。 把历史认真读过一遍的人会发现:几乎所有人类史的新章节,都是由那些具有坚韧个性的人翻开的;几乎每一块人类史的里程碑,都是由那些孤独的行者埋下的。这些敢于改变历史的人必须拥有承受苦难的品质。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独立特行者都可能与苦难有缘,但至少,他们是一些不回避苦难的人。
倘若我们能够在心中去亲近古人,那么我们可以越过时光阻隔去体会一下那些孤苦的情怀。譬如但丁,后世的人们在他的名字前添加了许多诱人的光环,但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在有生之年竟是在人生舞台上走得最孤独凄凉的一个人。他被当权者宣判为终生流亡,永远不得返回故乡;否则,只要他的足迹一出现在佛罗伦萨,他便会立即被烧死。文艺复兴的第一位诗人因此长期地在故乡之外的大地上寻找精神的家园。今天,我们能够体验一下爬满他心中几十年的那些悲哀吗?
但巨人依然挺立。千百年来的人类价值,都在他们这些如同锋芒一般直立的人身上闪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脊梁”们,人类历史才不致永远没人一个个谬误中。在人类漫长的航程上,是这些孤独的英雄一次次打捞起了跌落在激浪中的真理。
个性是什么?
个性是一种永远保持内心独立的品质。或者说,个性是一种永远为自己保留向社会、向大众、向环境、向生存发问的勇气。
4
有个性的人,必定能够从随波逐流的大潮流中爬起来,坚挺着,逆流而上,大声追问真理,大胆诘问生存。
——这显然不是汉语词典上的“个性”。这是我们站在人文主义立场上谈论的个性。
我们是否常常面壁而立——在心中,在精神世界里面壁而立,看墙上自己孤独的影子,然后追问一声:我所做的一切,是真理告诉我应当做的,还是仅仅因为所有的人都在那样做?
个性是一种价值。个性是一种需要肩负苦难的品质。但唯有持定这样的个性,我们才有了坚守人文主义的一块基石。
这是我们在这里谈论个性的原因——个性,是我们为今天的人们坚持人文主义精神设立的一个前提。只有确立了这样一个前提,我们才能够将自己引渡到一条明亮的路上,让我们对那些常常围绕在身体周围的迷惑发问。
最后,还想把关于悲壮的问天者布鲁诺的故事补充得完整一些。就在熊熊烈火燃烧了布鲁诺的身体后289年——1889年,罗马宗教法庭宣布为布鲁诺平反。此刻,一个没有学会屈服的人用全部的尊严孤独坚守的学说,已经成了欧洲小学校里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为孩子们讲授的课程。
看来,一个时代可能是偏狭的,但人类历史是公正的。历史最终将把用鲜花编织的桂冠戴在那些奉献了生命的英雄们身上。
这就是个性最后的结局:历史首先给予他们苦难,然后给予他们永远的奖赏【名言拾贝】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不是锤的敲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2)采撷花瓣得不着花的美丽。
(3)我的存在,是一个永久的惊奇,而这,就是人生。 (4)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5)尘世上那些爱我的人,用尽方法拉住我。你的爱就不是那样,你的爱比他们伟大得多,你让我自由。
【篇三:2015年上海春考含附加题及答案】
class=txt>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9分)
①理想的书房,春秋佳日,窗明几净,从窗纱透进庭前花草的芬芳和室内书香汇合,花间的蜂喧,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夏日,庭前蝉声聒耳,浓荫蔽地,檐前垂着斑竹堂帘,室中则清凉无暑,这个季节室中楠木樟木和老屋的黄松梁柱都散发浓郁的香味,使书香倍增。冬日阳光满屋,盆梅水仙的清香配合书香经久不散。但书房如果安放火炉,则书香和梅花水仙都为之色香骤减。隆冬季节只好在取书时盘桓片刻略享轻福,即携书回到温室阅读。具备上述条件,则群书永远静静地散发着书香。
②现在我的蜗居,空气中没有书香的成份,我可以打开书箱,拿出一两部残余的明刊本的书来欣赏,一股幽香当然是嗅觉的享受。
(节选自朱家溍《我家的藏书》)
1.第①段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1)聒耳(2)盘桓
答案:(2分)b
解析: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读音。“聒耳”的“聒”与“概括”的“括”字形相近,但读音区别很大。“盘桓”的“桓”与“永恒”的“恒”字形相近,同样读音不同。
2.文中画线词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窗明几净b.浓荫蔽地c.书香倍增d.略享轻福
答案:(2分)d
解析:“轻福”应为“清福”。“清福”的意思是“清闲安逸的福气”,只有清闲安逸才是一种福气。“轻福”说不通,词典和生活中也没有这个合成词。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虽仍b.也就c.虽就d.也仍
答案:(2分)a
解析:从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来看,应该是转折关系,不过第二个分句前省略了一个“但是”。这样答案就在ac之间选择。而c项第二个空格填“就”字,在逻辑关系不通。“就”字表示承接,而这里要表示的意思与前面分句构成转折,所以,应该选择a项,填上“仍”字。
4.依据第①段内容,概括“群书永远静静地散发着书香”的条件。(3分)答案:(3分)答案示例:一年四季,都有馨香的怡人环境。
”。作者在描写环境时,
特别突出了花草与书香的汇合,甚至在隆冬季节因火炉安放骤减,还专门提到取书时的略享清福。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12分)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
徐贲
①今天,微博已经成
为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②微博是一种字数
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③人们在简单、现成
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④理性的说理需要
足够的文字。说理有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只有结论。在说理的结论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⑤往往是在需要考
量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⑥说理需要理性、逻
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和自己看法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的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情绪,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的。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
(有删改)
5.第①段中,“微博
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是因为微博的语言有的特点。(2分)
答案:(2分)示例:
激烈、缺乏理性
解析:“有人注意到,
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中的“由此”告诉我们“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的理由在前面的文字。而前面的文字主要说了两层意思:一是激烈,一是不像是理性说理。所以答案是:激烈、缺乏理性。
6.对“罐头思维”
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在简单现成
的语言中找到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
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一群人采用一句
话”“别人说就跟着说”都属于“罐头思维”。
d.“罐头思维”让人
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能力。
答案:(3分)c
解析:c项所犯的错
误是颠倒因果:“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并不等于说“‘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都是“罐头思维”
7.第⑤段用有关尼
克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联系第④段加以回答。(3分)
答案:(3分)示例:
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解析:考查材料与观
点之间的关系。从作者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可靠的中介保证(“假设”)不可以省掉。又加之提醒我们“联系第④段加以回答”,于是可以知道,使用这个事例目的在于强调“要想说理陈述可靠,需要有可靠的中介保证”。
8.概括作者认为“微
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4分)
答案:(4分)示例:
微博篇幅有限,容易缺失说理的必要部分;主要是在朋友圈和熟人圈中传播,用不着太说明理由;过于注重感染力,妨碍了说理。
解析:全文都在说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因此需要从全文筛选信息。好在这是一篇议论性文字,所用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抽象性的议论性语言。所以减少了对信息加工的环节。需要将
全文内容依据话题的转换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择取关键句、中心句。再进一步整合语言就可以了。总共三个要点,最后一段包含两点,其它段落详细阐述了第一点。
(三)阅读下文,完
成第9-11题。(9分)
①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列车终于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②一轮满月升起来
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③她这才想到把它
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④她站了起来,忽然
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节选自铁凝《哦,
香雪》)
9.分析第①段画线
词语“终于”的作用。(2分)
答案:(2分)示例:
表现出香雪目送之久和内心的不舍。
解析:作为一个副词,
“终于”在这里表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还是出现了”这样一个时间过程:列车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为什么这个结果香雪不希望出现呢?是因为列车寄托着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所以,这个“终于”写出了香雪对列车的不舍与目送之久。
10.对文中加点动词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吸吮”写出了香
雪生理和心理上寒冷的感受,与下句中的“缩”字呼应。
b.“盘问”写出香雪
虽然希望同学们再三询问铅笔盒,但仍然有些紧张不安。
c.“怂恿”运用比拟
修辞手法,贬词褒用,突出香雪对风的感受产生了变化。
d.“央求”写出台儿
沟的姑娘在面对山外世界时既不自信又无限向往的心理。
答案:(3分)b
解析:b项分析有误。
有了铅笔盒,香雪非常自豪,渴望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但是出于乡村女孩子的矜持,她又不好意思在人前夸耀,于是希望借助于同学“再三盘问”来表达自己拥有铅笔盒的快乐。所以这里的“盘问”行为是香雪渴望见到的,不会让她紧张。也是贬词褒用。
11.从语言形式的角
度,赏析第④段画线部分。(4分)
答案:(4分)答案
示例:连用三个情感强烈、句式整齐的感叹句,运用排比,写出香雪对台儿沟认识的变化之大,突出表现了她惊奇和喜悦的感受。
解析:赏析类题目的
解答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法”、“象”、“意”。即使用的手法,刻画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意图。这里要求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赏析,所谓语言形式,包括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前者指的是句式的调整,后者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辞格。从消极修辞角度来说,这里使用了感叹句;从积极修辞角度来看,这里用的是排比句式。明白这一点,再根据上下文(“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可以知道这里要表现的是香雪认识上的变化,以及伴随着这种变化而来的惊奇与喜悦。
二文言诗文阅读(30
分)
(四)默写。(5分)
12.(1)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书香永恒答案》相关文档:
品味书香作文(推荐6篇)(最新)09-09
2022最新书香之夜观后感7篇09-09
书香弥漫校园的读书节主题活动的主持稿五篇09-09
书香伴我成长高中生优秀演讲稿5篇09-10
小学的书香校园演讲稿(通用19篇)09-12
书香伴我成长主题小学生国旗下演讲稿5篇09-12
小学生书香伴我成长演讲稿精彩范文5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