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劳动教育案例
一、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劳动意识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结合教研室安排,学校开设五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定合理的计划方案,保证课堂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课(综合实践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6学时。根据需要编写学校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二、开发特色课程,提高劳动技能
1.家务劳动课程。
低年级起,洗涤小件物品,整理个人生活用品;中年级,整理房间,使用一般家电;高年级,清理家庭卫生,会做一-两种饭菜。劳动实践教师不定期向学生布
置“家务作业”,由家校结合评价,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2.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课程。
学校定期开展全校性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和“植树活动”;五月份进行“环游大沽河,争做环保人”大沽河沿岸垃圾清理活动;六月份举办“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九月份开展“劳动研学”;十月份创办“秋收万颗子劳动月”活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
3.学科融合,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探索多学科知识融合与应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校创新劳动教育的重要举措。学校将已有技术课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社团活动整合起来。在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重点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篇目,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这种双向融合既丰富了相关学科.课程,又为劳动教育课程争得了更多话语权,使其进入学校课程体系和日常教学课程设置更加相得益彰。
三、多措并举,保障劳动教育实施效果文库
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学校构建了完善的评价体系一《每天进步一点点》,从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创新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家校携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为了转变家长理念,形成家校合力,学校召开劳动专题家长会,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定期开展亲子劳动课程,让家长在劳动技能、劳动习惯方面对孩子进行指导;精心设计家校联系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每次一个小目标,通过自我评价、学校总结表彰的方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历史劳动教育案例》相关文档:
劳动教育读本教案(精选7篇)_109-01
劳动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6篇)09-01
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09-01
劳动教育主题课教案7篇09-01
劳动教育心得体会(精选7篇)09-01
劳动教育课心得体会(精选5篇)09-01
劳动教育心得(精选10篇)09-01
劳动教育课教学反思09-01
劳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09-01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心得反思【精选7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