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化的原因
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来看,造成社会分化的原因有生物原因和社会文化因素。
生物因素有:性别、年龄、种族、智力等,这些本来是先天性的因素在某种条件下却成为社会地位差别的来源。
社会文化因素则包括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政策和制度、社会各阶层、阶级和其他集团的区别,它们对人们地位的影响是直接的。
2.社会分层的涵义、类型
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层。社会阶层应该是社会成员聚集成有明显差别的层级。在社会的纵向结构中,不但可以划分为作为其有剥削和压迫关系的阶级,而且可以划分为没有对立,但有差别的阶层。
3.韦伯的分层标准
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声望-社会标准。
韦伯认为,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会,它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的多少;韦伯很看重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权力是一种强制力,作为一种支配关系,权力分配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由于人们占有的权力资源不等,在社会结构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声望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具有相似身份和生活方式的人被称为身份群体,而不同身份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声望,也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4.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
第一,收入。收入与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安全感和积极性有着密切关系,收入差距对社会安定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第二,职业。职业地位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社会地位,是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活动的范围与性质等等不仅影响着在职人员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
第三,教育程度。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能力、知识、技术、趣味、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婚姻生育意愿、修养程度等。
第四,权力。权力大小决定着一个人在群体和社会中向别人施加影响的能力,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
此外,像家庭背景、居住区位等也可以作为分层的标准。
5.社会分层的方法
包括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第一,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用主观法进行分层,可以将社会中的人划分为不同的集团与阶层,其优点在于通过此方法,可以认识与反映出各阶层的意识与心理特点。
第二,声誉法。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给本社区成员进行分层归类。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
第三,客观法。它是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客观法进行分类,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集团、职业与阶层,从而找出它们各自的共同点。
6.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结构要素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结构要素的过程。
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因素则是基于生物的和社会文化的条件。生物的因素有:性别、年龄、种族、智力等;社会文化因素则包括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社会各阶层、阶级和其他集团的区别。
社会分化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存在,但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劳动分工。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社会分化便愈来愈复杂。
社会分化产生出社会差别,其基础就在于社会资源的不同。不同的社会资源、社会背景形成社会差别与社会等级。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人们不可能消灭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水平分化,另一种是垂直分化。
7.当代农村社会的阶层结构
第一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
第二阶层是农民工。
第三阶层是雇工阶层。
第四阶层是农民和知识分子阶层。
第五阶层是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第六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七阶层是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
第八阶层是农村管理者阶层。
8.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特点
第一,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它促进了社会发展总水平的提高。
第二,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是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兴起、小城镇建设加快的相互作用中加速加大的。
第三,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是在市场因素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的新机制下出现的。
第四,农村阶层结构变动存在着不稳定性,并伴随产生了边缘群体。
第五,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存在着整体性和不平衡性。
第六,农村阶层结构变动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使农村社会呈现更加复杂化的趋势。
9.社会流动的涵义、类型
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首先,根据流动的方向,可以将社会流动分为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横向流动,也叫水平流动,指的是人们在同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它包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人们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也包括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空间移动。
纵向流动,也叫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层面中的不同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它包括个人的地位向上或向下的移动。
其次,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点可以把社会流动分为终生流动和代际流动。
终生流动也叫代内流动,它指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
代际流动是通过同上一代人进行比较而确定的地位变化状态的变动。通常是子女与父母进行比较。代际流动的参照基点是父母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社会地位。
代际流动与终生流动既可能是横向流动,也可能是向上或向下的纵向流动。
第三,根据社会流动的结构性程度,可以将社会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社会革命或变革而引起的较具规模的一群人在地位、职业等方面的变动。
非结构性流动是指结构性流动形式以外的个人的一切形式的流动,西方社会学者称之为“自由流动”。
此外,社会流动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社会流动是衡量一个社会系统处于何种社会结构性质的指示器。一个社会越开放,社会内部的纵向流动与横向流动就越多,社会进步也就越快。相反,社会进步也就因此而减缓。
10.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一,社会流动能够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从而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第二,社会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程度。
第三,社会流动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11.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第二,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农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农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第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农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12.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
经济因素上升为流动的主要因素
流动中出现无序与越轨
农村的社会流动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农民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从农村社会流动的趋势与方向看,农村流向城镇,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落后地区流向先发展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的产业流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农业流向非农业。
13.农民在农村的社会流动
向乡镇企业流动;
向林牧副渔产业流动;
向手工业、服务业流动。
14.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
第一,总体上向上流动促进了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大规模社会流动,这对农民来说是生存状况的改善,其职业结构、阶层结构更具有现代社会的特征,为此,从总体上来说是向上流动,是一种社会进步。
第二,农村就业压力缓解与农民收入的增加
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三,支持了城市建设与发展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取决于农村地区低收入和劳动力过剩形成的推力以及城市的拉力。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全面参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从业活动多种多样,数量逐年增多,滞留时间逐渐拉长,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第四,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与被排斥
农民向非农领域和向城市流动,使他们进入了一个与现代社会密切相联的社会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也受利现代化的影响,其素质有所提高。在流入城市的过程中,农民的社会地位也受到某种压抑。在户籍制的影响下,进城农民被视为外来人甚至瓜分资源者,被视为不安定因素和被管理者。
第五,农村的空心化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进城务工经商,使得农村的中坚力量和精英外流。他们外出支持了城市建设,但也使农村社会的发展失去强有力的动力。他们越是被城市接受就越远离农村,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相关文档:
农村房屋租赁合同5篇09-01
农村自建房合同范本5篇09-04
农村建房合同书8篇09-04
农村自建房买卖合同范本(5篇)09-04
农村房屋买卖合同(最新8篇)09-04
农村自建房承包施工合同范本最新09-09
2023农村分家协议书(15篇)09-09
2021年农村学校工作总结(通用7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