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把国家的统一看得十分重要。在中国的历史经典里和民间的历史传说里,中国统一的朝代,就是正正经经的朝代。比如隋朝,经历了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个皇帝,仅仅38年,但是历史却给予一个正宗的地位。我们在背诵朝代年表的时候,往往是夏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元明清,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朝代除了春秋战国,都是统一的朝代。西晋后期到隋朝中间拥有近三百年的时间,中国是被分裂为多个国家的,这种分裂状态下的历史,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往往是被一笔带过的。直到隋文帝取周平陈,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让历史走上了正常的轨道,我们的历史学家才松了一口气,接着续写统一的历史。
隋文帝得来天下,是相当容易的。隋文帝杨坚和父亲杨忠,两代仕周,在北周位尊权重。周静帝继位的时候,仅仅八岁,杨坚轻而易举取而代之,自己当了皇帝。古代的历史学家曾经这样长叹:“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杨坚取周而代之之后,对于北周王室采取斩尽杀绝的恐怖手段,从而在北部中国建立了隋王朝。接着隋文帝在北部中国稳定之后,以强大的武力平陈,结束了从西晋末年以来中国近三百多年的分裂历史,统一了中国。平陈的过程,是武力杀伐的过程,陈室君臣,都有臣服之意,因而隋文帝采取了怀柔的政策,让南方有了较快的发展。
隋文帝出生在一个尼姑庙里,是一个叫做智仙的尼姑把他抚养大的,13岁的时候才回到家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隋文帝的生身母亲不能过问任何关于杨坚的事情。甚至母亲思儿心切,偶尔抱抱儿子,智仙尼姑也要大声呵斥和责备。并且说:“你为什么大胆妄为接触我的儿子?”让母亲悲愤交加。在寺庙里长大的隋文帝,对于佛教情有独钟,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广修寺塔。公元601年6月30日,是隋文帝的生日,在30个州修建了30做寺塔。仁寿年间,隋文帝三次下诏修建寺塔,全国113个州,总共修建了113做寺塔,达到了每州一座。有了寺塔,就要有僧有尼。隋文帝在全国广度僧尼,史书记载,隋文帝在位期间,全国共有三十万人成为僧尼。当时全国的人口为4600万,就有这么多僧尼,比例是十分庞大的。隋文帝不但修建寺塔,广度僧尼,还在全国范围内广写佛经。佛经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隋朝,就有了伪造的佛经。隋文帝让高僧们鉴别真伪,予以重新抄写。在隋文帝管理国家期间,抄写佛经13万多卷,可谓是汗牛充栋。隋文帝信奉佛教,就广交僧侣,把天下的僧侣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僧侣不仅可以随意出入皇宫,还经常随驾巡幸。如果那个朝臣不和僧尼为友,隋文帝就会震怒。
作为一个佛教徒,隋文帝却是一个吝啬之徒。就像他自己标榜的那样,说自己是一个“躬履俭约”,“薄赋于民”的皇帝。当时在隋朝的国库里,囤积的粮食,可以国用五十年。但是在开皇14年秋,关中大旱,出现饥荒,尽管国库里“仓粟红腐”,但是隋文帝不准打开粮仓放粮,并且率领关中饥民就食洛阳。史书中记载:隋文帝在逢到饥荒之年,带领民众就食不止一次,关中又一次大旱的时候,隋文帝不予赈济,而命令老百姓就食山东。隋文帝国库里的粮食最后干什么去了?为李密、李渊父子起兵准备粮草去了,为推翻自己的军队提供军需去了。隋文帝的国库了到底有多少粮食呢?到唐朝的贞观11年,已经过去四十多年,隋朝两京府库的粮食还没有用完。唐太宗说:隋朝末年的”天下储积,可供50年。”王夫之这样评价隋文帝:“隋文帝,锱铢之主也。文帝之俭,非俭也,吝也!”王夫之对于隋文帝吝啬为民的做法,笔下进行了痛斥:“粟朽于仓,人殣于道,豪民逞,贫民毙,争夺兴,盗贼起,有国破国,有家亡家,悲夫!”做为一个信封佛教的皇帝,国库里堆满了粮食,该普度众生的时候,不屈普度众生,对于佛教简直就是一个嘲弄。
隋文帝信封佛教,极端吝啬,但是对付隋朝腐败的官员,他的手段是十分严厉和苛刻的。隋文帝是一个性格里充满了猜忌的皇帝,对于朝臣的清廉程度一概不放心。他认为,只要是一个臣子,都怀有贪婪之心,都会有贪占之心,都会有受贿之举。隋文帝拥有一个庞大的对付朝臣的特务机构,监管朝廷里的官员和地方的官员,一旦发现官员拥有过失,就加以重罪。有些不该处以极刑的,往往会处以极刑。隋文帝作为一个皇帝,没有一个皇帝的大度和敦厚,喜欢实施一些小人一样的术数,来对付官员,搞的大臣们身心憔悴。就是开国的功臣,隋文帝也以贪贿的罪名处以极刑。隋文帝最大的一个发明,就是命令一些人,悄悄的把一些金银财宝和钱,把一些丝绸和南方的出产的缎子送给一些大臣和官员,来衡量一个大臣和官员是不是贪贿。假若某个大臣接受了金银财宝和钱物,就以贪贿罪处理,在朝堂之上当着大臣的面砍下头颅,以儆效尤。隋文帝用这种实验贿赂的办法,搞得满朝文武胆战心惊,如履薄冰。隋文帝时代,是中国各个朝代里,官员最不保险的朝代。一个皇帝,如此的不光明正大,如此的用阴谋的手段对付自己的朝臣,也算是创造了皇帝之最。
中国有一句古话:始以欺人,终于自罔。隋文帝的灭亡,就应验了这句话。公元604年,隋文帝大病在床的时候,儿子杨广指使党羽,入仁寿宫,在床上把隋文帝杀了。史书记载:“血溅御屏,冤痛之声闻于外。”接着杨广又杀了隋文帝的大儿子、自己的亲哥哥杨勇,当上了皇帝,就是在历史上极富盛名的阴险狡诈、骄奢淫逸的隋炀帝。
隋文帝当了25年皇帝,隋炀帝当了13年皇帝,隋朝就灭亡了。在他们沉重的历史背影里,我们看见了历史沉重的一页。
开皇十三年,统一华夏之后,隋文帝开始营建仁寿宫,开皇十五年,经过两年多的修建,这座宏伟的建筑终于落成,据说为了营建这个宫殿,死了上万民夫,这些人都被埋葬于仁寿宫的地下,以至于开皇十九年的某个深夜,隋文帝居然看到了粼鬼火,实在是冤魂不散。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乐。孟子说:仁者爱人。隋文帝把这座建筑在冤魂之上的行宫起名叫仁寿宫,大概是希望自己长寿,然而他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仁者爱人的境界。如何能奢求长寿呢?
读了这本隋文帝传,感觉杨坚实在是个矛盾的人,他不光彩的篡夺北周的皇位却完成了统一华夏的伟业;他提倡孝道等伦理道德却对亲人残酷无情;他崇信佛教却嗜杀残忍:关中旱灾,他心疼百姓,率领百姓就食,然而官府的粮仓里却有满满的粮食。他生活俭朴,晚年却大肆挥霍于寺庙及宫室;谥号虽然有个“文”字,然而却不尊师重教,其至关闭学校。这位君王实在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韩昇在本书的开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局面: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华夏大地变成了一盘散沙。直到开皇九年,隋文帝灭陈才一统天下。然而也许是志得意满,也许是想利用极权手段讯速整合分裂了几百年的国家。这之后他的治国政策发生了转向,隋文帝加强了自己的专制统治,试图强化一个国家,一个皇帝,一种声音。晚年的隋文帝,已经听不得任何反对意见。他罢黜功臣,废掉太子,扶立认为能够继承自己衣钵的杨广为新太子。他希望杨广就像在自己的遗诏中写的那样:皇太子广,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然而,杨广只是继承了父亲专制强横的缺点,却加上了自己骄奢淫逸的本性,看上去强大的隋帝国,就这样土崩瓦解。
隋文帝建立强大的隋帝国,制度建设的功绩是不能扶杀的,然而他的缺点也是如比明显,隋朝的灭亡,始于隋文帝,就像隋书里评价的那样: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夹遠矣,非一朝一夕。
隋文帝的功绩原来如此不容抹煞。真是惭愧我原先对隋朝的认识那么浅薄!一直以来,总以为文、炀二帝都至少是昏庸无能甚至暴戾无道的。现在终于知道,隋文帝在政府职能、行政区划、擢选制度、边界纠纷、对外关系等等方面的表现实在聪明。隋文帝初登基时,中国已经在战乱中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势力范围,各地方的经济、军事控制权都落入大小头目之手。能将那么一个一零八落的国家规整起来,多方筹划,逐步使其走向统一和稳定,实在不是一般领导者所能做到的。隋文帝不仅基本做到了,而且完成得极有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给唐朝的繁荣做好了经济、军事、领士和制度上的准备。
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大半辈子的厮守,也几乎是空前绝后的爱情故事。虽然他们最后的结局还是难免不完美、不合谐,但这也已经足够给绝大多数皇帝们学习学习了。
隋文帝在其统治后期犯下的种种过错,也是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连诛忠良,偏用不贤,好曲恶谏,废储黜子,专信术十,大权独揽,极端的专制统治无疑隋于朝面覆的祸根。人人都说隋炀帝无道昏君,可是没有做父亲的隋文帝骄纵、昏愦、专制、偏信,杨广怎么能篡夺储位?没有隋文帝定下的王权基调,隋炀帝怎么会昏庸暴戾得那么得心应手?
隋朝大业,成也杨坚,败也杨坚。一朝兴衰留给后来人的,是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读《隋炀帝传》,的确让人明白很多道理。
韩升是我最崇敬的历史学家,就我所看到的,我听到的人而言,他在隋唐史方面,无人出其右,蒙曼最近两三年在《百家讲坛》讲的《大隋风云》参照了这书很多内容,韩升是一个高文化,高素养,高修为的人,他的讲座,我看过。10分钟就搞清楚了三省六部,以前几年可都没吃透的。看过他讲的均田制,还有隋朝的大索貌阅,用了很多数字,感觉像数学教授,很形象,印象很深。他在讲东西魏玉壁之战的时候,把当时高欢军队用的弓箭头遗物都拿出来了,还拍摄了很多玉璧古战场的照片他是一个在高端讲述历史的圣人。
隋文帝这本书实际就是在讲述大半个隋朝,是研究隋朝史的重要资料。这么多年过去了,越是时光流逝越显这本书的价值。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他奠定了中国今后的政治制度和中央制度的样板,在教育制度、选官制度上都是出类拔萃的,像韩愈,范仲淹、王安石这样的巨譬都是通过科举上来的。隋朝其至可以汉朝叫板,我有相当的把握不输汉朝。
作为一个佛教徒,隋文帝却是一个吝啬之徒。就像他自己标榜的那样,说自己是一个“躬履俭约”,“薄赋于民”的皇帝。当时在隋朝的国库里,囤积的粮食,可以国用五十年。但是在开皇14年秋,关中大旱,出现饥荒,尽管国库里“仓粟红腐”,但是隋文帝不准打开粮仓放粮,并且率领关中饥民就食洛阳。史书中记载:隋文帝在逢到饥荒之年,带领民众就食不止一次,关中又一次大旱的时候,隋文帝不予赈济,而命令老百姓就食山东。隋文帝国库里的粮食最后干什么去了?为李密、李渊父子起兵准备粮草去了,为推翻自己的军队提供军需去了。隋文帝的国库了到底有多少粮食呢?到唐朝的贞观11年,已经过去四十多年,隋朝两京府库的粮食还没有用完。唐太宗说:隋朝末年的”天下储积,可供50年。”王夫之这样评价隋文帝:“隋文帝,锱铢之主也。文帝之俭,非俭也,吝也!”王夫之对于隋文帝吝啬为民的做法,笔下进行了痛斥:“粟朽于仓,人殣于道,豪民逞,贫民毙,争夺兴,盗贼起,有国破国,有家亡家,悲夫!”做为一个信封佛教的皇帝,国库里堆满了粮食,该普度众生的时候,不屈普度众生,对于佛教简直就是一个嘲弄。
隋文帝信封佛教,极端吝啬,但是对付隋朝腐败的官员,他的手段是十分严厉和苛刻的。隋文帝是一个性格里充满了猜忌的皇帝,对于朝臣的清廉程度一概不放心。他认为,只要是一个臣子,都怀有贪婪之心,都会有贪占之心,都会有受贿之举。隋文帝拥有一个庞大的对付朝臣的特务机构,监管朝廷里的官员和地方的官员,一旦发现官员拥有过失,就加以重罪。有些不该处以极刑的,往往会处以极刑。隋文帝作为一个皇帝,没有一个皇帝的大度和敦厚,喜欢实施一些小人一样的术数,来对付官员,搞的大臣们身心憔悴。就是开国的功臣,隋文帝也以贪贿的罪名处以极刑。隋文帝最大的一个发明,就是命令一些人,悄悄的把一些金银财宝和钱,把一些丝绸和南方的出产的缎子送给一些大臣和官员,来衡量一个大臣和官员是不是贪贿。假若某个大臣接受了金银财宝和钱物,就以贪贿罪处理,在朝堂之上当着大臣的面砍下头颅,以儆效尤。隋文帝用这种实验贿赂的办法,搞得满朝文武胆战心惊,如履薄冰。隋文帝时代,是中国各个朝代里,官员最不保险的朝代。一个皇帝,如此的不光明正大,如此的用阴谋的手段对付自己的朝臣,也算是创造了皇帝之最。
隋文帝最大限度集权的目的并不一定都是自私自利的,客观地说,文帝始终保持着强国的梦想和对社会的关怀,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社会,然而,此时他胸中的蓝图是在晚年偏执与脱离社会的状态下构想出来的,主观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巨大隔膜,使得改造社会的努力反而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这些,文帝也许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衷心祈愿也真诚相信轰轰烈烈的崇佛运动会给他以及他所领导的国家带来“仁寿”好运。
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大半辈子的厮守,也几乎是空前绝后的爱情故事。虽然他们最后的结局还是难免不完美、不合谐,但这也已经足够给绝大多数皇帝们学习学习了。
《隋文帝传读后感5000字》相关文档:
小王子名著读后感演讲稿五篇09-01
名著读后感500字(优秀6篇)09-01
看名著的读后感写演讲稿五篇09-01
名著读后感范文4篇09-01
文学名著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09-01
名著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10篇)09-01
名著读后感600字(精选13篇)09-01
经典名著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09-01
高中名著读后感演讲稿合集09-01
名著的读后感(通用7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