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科技工作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推进创新型安徽建设,现就加强高校科技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高校科技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安徽,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事关安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安徽,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推动力。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承担着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的双重使命。高校不仅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方面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强大生力军,而且是我省科技创新的骨干和核心力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我省整体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加强高校科技工作,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支撑和引领创新型安徽建设、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保证。
2、科技创新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保证,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增强办学活力的有效途径。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科技实力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高校科技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对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近些年来,我省高校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还不能适应创新型安徽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高校的科技意识还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还较弱;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较弱,尤其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还比较缺乏;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科研资源分散,整合、共享不够,综合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科研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密切,成果转化率不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也不符合高等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安徽服务的时代需要。必须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财力投入到科技工作和创新能力建设上,为建设创新型安徽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大幅度增加高校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4、大幅度增加高校科研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高校科研基础设施条件。省教育厅将增加对高校科研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确保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百名优秀科研创新人才资助计划、高校信息化建设等重要专项的实施。各高校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把科研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在经费预算中拿出规定比例,设立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其中本科院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经费占学校正常预算额度不低于5%。同时,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经费考核和追踪问效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5、继续推进以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加大对中国科技大学已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的同时,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兴学科建设的需要,选择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有1-2个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进一步抓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为主要依托,将相关科技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新建设30个左右省级重点实验室。各高校要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整合校内相关科技资源,有计划地建设好一批校级重点实验室。要不断深化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重点实验室应有的作用。
6、大力加强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从2006年起,省教育厅设立专项经费,建立高校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建设制度,通过采取高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的方式,分批遴选建设30个左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争取“十一五”期间有5-8个中心进入国家或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行列。
7、加强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机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科研工作现代化,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教育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具体包括: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平台,以科技成果信息、科技期刊信息、图书馆和博物馆为主体的数字化科研信息资源平台,开放的公共实验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
三、切实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8、加强学术大师和战略科学家培养。充分发挥高校院士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军作用,培养和造就20名左右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善于组织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学术大师和拔尖人才。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在创新基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组织、重要国际学术交流等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其国际学术地位、战略眼光、学术洞察力、领导和组织管理水平。
9、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各高校要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点为依托,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紧扣“861工程”和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整合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批校级科技创新团队,产生一批标志性的成果。省教育厅将大力推进高校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在今后五年内,分批遴选资助50个左右省级优秀创新团队,争取“十一五”期间有3-5个团队进入国家或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计划。
10、启动实施“安徽高校百名优秀科研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从2006年起,设立专项经费,从全省高校中分批遴选100名左右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的骨干教师,进行重点资助,加速培养造就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对入选者实施动态管理,聘请同行专家对资助期内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建立起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拔尖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11、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挖掘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优质科技资源,鼓励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共同设立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计划,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参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活动,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大学生尽早介入科研活动。
四、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高校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2、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各方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组织大部分科技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渠道,反映的是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对社会贡献大小和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产学研工作,加强统筹规划,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进行统一安排,打破学科间、教研室间的“壁垒”,发挥专业齐全的优势,形成合力,与企业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强强联合”。
13、抓好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研发建设“安徽产学研合作网站”,将全省高校科技成果和全省大中小企业、农村科技大户的技术需求分别在网上在线发布,建立长年、实时的网上产学研合作对接机制。同时,争取每年选择一个地级市,组织高校相关专家与当地大中小企业和农村科技大户开展面对面的大规模产学研合作活动。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大学科技园,着眼于孵化高素质、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4、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协调发展,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放在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作为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抓紧抓好。“十一五”期间,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继续实施“高校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专项”,遴选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积极推进高校科技产业改制,加强规范管理,促进高校科技产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五、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加强领导,努力开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15、创新机制,营造环境。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的改革步伐,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推进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创新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特别是进一步加大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激励、流动、保障、约束机制和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和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16、实施评估,以评促建。开展科技评估,既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高校科技工作、增强高校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省教育厅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和分类实施、重在平时、重在发展“的思路,本着从科技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基础与发展、水平与贡献、组织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对高校科技工作进行评估,并建立评估结果与科技资源分配和投入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17、强化科研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政策性强、联系面广、工作量大,各高校要加强宏观研究和战略谋划,不断探索新时期科研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要认真制定并实施本校“十一五”科研发展规划。要加强科研(产业)处工作,进一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科研直接有关的工作应尽可能归口到科研(产业)处管理。要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选派思想作风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同志到科研管理岗位工作。要注重从科研管理干部中发现人才,充实高校领导班子。省教育厅将定期对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科研(产业)处和科研管理干部予以表彰。要积极选派优秀科技管理干部赴国内外学习培训。要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18、扩大交流,加强合作。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高校与省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建立科技机构,乃至战略联盟。支持高校及其科研机构举办或承办重要学术会议,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邀请华裔科学家和外国知名学者进行短期访问、合作研究或举办讲座,以多种方式开辟国际交流渠道,省教育厅设立专项经费,建立高校承办重要学术会议和出版学术专著补助制度。
19、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拥有知识产权是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保护知识产权既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体现,更是使对内对外开放特别是开展国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以及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高校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学校科技管理的全过程。在职称评定、科研工作量的计算与考核等方面要把专利放在与承担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科技奖励等同等重要的位置。重点骨干大学要逐步建立专门机构,并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作为专利申请和维持的费用,在本科生中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程。一般本科院校也要有专人负责知识产权工作。
20、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学校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定期专题研究科技工作和召开科技工作会议的制度。省教育厅将把高校科技工作状况,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列为对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业绩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关于加强高校科技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精)》相关文档:
2023关于科技工作计划范文锦集五篇10-17
小学科技工作总结11篇10-26
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发言12-18
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01-21
2022年在全市科技工作座谈会议上的发言03-22
关于加强高校科技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精)07-02
2023年上半年科技工作开展情况暨下半年工作计划方案08-11
2023关于科技工作计划范文锦集五篇09-07
小学科技工作总结11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