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缘起、动因与实现路径

时间:23-07-01 网友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缘起、动因与实现路径

作者: 范小梅 戴 晖/12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9年第12期

        摘; ;要

        集团化办学是20世纪末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背景下产生的办学形式。该办学形式因为聚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而广受关注。20多年来,集团化办学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围绕该办学形式分析源起、梳理动因、检视路径,有助于为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明确方向。

        关键词

        基础教育; 集团化办学; 集团行动理论; 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在教育愿景从“公平而有质量”向“更加公平更有质量”转变的过程中,亟待追问和具化的问题是:如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远程裂变和再生?如何依托优质教育资源裂变和再生实现薄弱学校跨越式发展?上述问题既是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扩大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的着力点。为此,文章回到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之初,以历史视角分析源起、梳理动因、检视路径,以期为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些许参考。

        一、集团化办学现象溯源

        源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我国办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早期实践基础。2000年以来,在国家政策关注与引领下,基础教育领域开始移植并改造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非名校(农校、弱校、新校等)集聚为一个教育集团,籍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过近20年探索,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育现象,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分析该历史过程。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看,“在较为简单的社会条件下,利益的社会表现主要是通过种姓或阶级集团、年龄集团、亲属集团、居民集团和其他未经组织或组织松散的实体来实现”[1]。在社会发展趋势和动态需要的刺激下,社会生产复杂程度持续上升。当复杂程度达到一定量级时,“经济社会不再由互相隔离的个人组成,而是由人和物的集合、聚类、集团和组合所组成”[2],这种组合形式出现在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各个链条上,以组织契约而非个人情感为基础,形式各异,并随着“不断提高的专业化程度和劳动分工”[2]变得越来越普遍。质言之,这种集团观念“有助于向经济学注入一种人类制度知识,人们就是借助于此来采掘煤炭、生产肥皂、制造战舰、提供信贷、分配生产资源的”[3]。因此,社會结构本质上是社团性的,集团是其运行形式,是组织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的有效手段。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适用于经济社会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教育。名校集团的出现是集团行动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延展,是一种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制度设计。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缘起、动因与实现路径》相关文档: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缘起、动因与实现路径07-01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缘起、动因与实现路径12-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