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心得
为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有效防范培训质量不高、价格肆意上涨、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保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今年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
“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学科类培训不断被压缩、走向规范化治理。但因为中小学生有了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非学科类培训逐渐露出野蛮生长的态势。加上体育纳入中考后有逐年增加分值的趋势,以及美育进中考已在8个省份试点,未来试点范围还将逐渐扩大,一些家长出于让孩子在考试中占得先机的心理,不吝重金投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有记者调查发现,“双减”实施后,超八成受访家长选择给孩子增报非学科类培训班。《非学科类培训消费情况调查报告(2021)》显示,76.64%的家长每年在孩子非学科类培训上花费1万元以内,其中每年费用在5001元至7000元的最多;超过五分之一的受访家长每年花费1万元以上。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在满足学生音体美等方面的学习需求上有积极意义,但当下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收退费问题,即部分培训机构存在趁机涨价、倾销课时、收费高、退费难等问题,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扰乱了培训市场秩序;二是隐形变异培训问题,即有的机构以“素质培训”“思维训练”“成长中心”等之名,变相开展学科类培训。因此,从国家层面发布公告,明确相关政策,加大整治力度,非常有必要。这不仅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双减”成果,促进校外培训行业自身健康发展,也是维护家长的切身利益,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虽并没有被禁止,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肆意生长,加强监管自是必然。实际上,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督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规范发展,不断巩固深化治理成果。据教育部官网消息,截至2022年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退还家长。
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到,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针对一些监管盲点,开展系统调研,指导各地规范管理。坚持法治思维,以立法方式对从业人员、招生宣传、培训内容,以及财务收费、安全管理等方面予以明确要求,建立规范制度,明确标准要求,有助于从源头上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乱象,从长远推动其有序发展、服务于民。以立法方式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也有助于倒逼校外培训机构不断完善培训材料编写研发、审核、选用使用及人员资质审查等内部管理制度,努力提升培训质量,确保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培训对象的年龄、身心、认知水平相适应。
目前,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的时机已经成熟,有必要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出台分类管理规范。例如,与中考、高考关系密切的门类,可以参照学科类培训进行管理;对于其他门类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应当遵循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以多样化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同时,分类厘清教育、文旅、体育、科技等部门的监管事权,推动有关部门加强对体育、文旅、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的日常管理,形成协同管理的合力,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
以立法为依据、辅以常态化监管,明确分类管理、明晰主管部门,各地可在这样的原则下进一步因地制宜,出台校外培训的具体分类标准、审批流程,以此引导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在法治的轨道上回归本源、有序发展,满足家庭教育需求、促进孩子全面成长。如此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才能和学校教育一道,坚守教育初心,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心得》相关文档:
校外培训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优秀21篇]09-26
特长生校外学习安全合同10-20
校外艺术培训学校工作计划(汇总19篇)10-22
拟设校外教学点的管理方案10-30
大学生校外实习总结11-01
校外实习工作总结11-01
校外实习工作总结10篇11-01
校外实习工作总结11-01
校外实习工作总结五篇11-01
2022校外教育实习总结11-16